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春天的记忆

我的一次网上购书经历
这家书店叫利兰舍绝学精品,设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这次购书经历一开始让我非常愤怒,直想跟这位名叫wury的店主干上一仗。平静下来后,又觉得自己的事情那么多,为这种事情跟人吵架实在没有意思,所以还是平静地答应了退款了事。
现在回过头重新看我和wury的交易过程,细细读这位店主的每一句话,实在觉得他是一个很绝的人,似乎买卖就是他个人的事,自己觉得该如何就如何,完全不顾买方的感受和权利。我们的交易过程实在值得“立此存照”一番。
与当当这种大网站,或淘宝这种有网站方做中立监督的购物网相比,孔夫子旧书网有很多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以下交易过程为完全的实录,包括我在汇款3日后却突然被告知书不卖了后,莫名愤怒下说的几句比较激动的话。只略去了几处私人信息。对话始于我在他的店里下了《经籍纂诂》(下)的定单后——我有了上册:
wury: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1 15:46
wury:经籍纂诂已经为您打好包了,还要不? 2007-03-05 22:01
未克琉:要。前两天忙。这个周末汇钱行吗? 2007-03-06 16:19
wur:可以.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6 18:24
未克琉:可以不用挂号不? 2007-03-09 11:34
(注:我的单位旁没有邮局,嫌挂号麻烦)
未克琉:您好,已经给您的工行帐户汇了款。……(省略个人信息若干字) 2007-03-10 16:59
wury:最好挂号.因为有书友说收不到书的,由于没挂号,最后我全额退款给他.如果书真的丢失,挂号的话邮局会补偿一定损失.请您谅解. 2007-03-10 18:11
未克琉:没事,丢了我自己负责吧 2007-03-10 22:31
未克琉:我钱已汇了,你邮书就是:) 2007-03-10 22:33
未克琉:您好,请问发书(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没? 2007-03-12 10:35
wury:刘先生,我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经籍纂诂>的上册,故该套书不会分开出售.如果你可以接受的话,请购齐全套书,需补18元上册书款挂号3元共21元,可以免邮费.如果您不想的 话,我这里可以退款.只需提供工行帐号,一个工作日可退款.十分抱歉. 2007-03-13 13:52
未克琉:你觉得这样好玩啊,我大周末老远跑银行排一个小时队给你汇款,你现在却说不卖了。你就这样做生意吗? 2007-03-13 16:59
wury:抱歉,原来只找到下册,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上册,如果您已经有上册了而不想再要的话,我可以退款,您也没有什么损失.相信我说的很明白了,如果只剩单册,很不好处理的. 2007-03-13 21:56
未克琉:你把书款退我吧。 …… 2007-03-14 20:27
wury:好的,不好意思,日内退款 2007-03-14 21:48
现在回过头重新看我和wury的交易过程,细细读这位店主的每一句话,实在觉得他是一个很绝的人,似乎买卖就是他个人的事,自己觉得该如何就如何,完全不顾买方的感受和权利。我们的交易过程实在值得“立此存照”一番。
与当当这种大网站,或淘宝这种有网站方做中立监督的购物网相比,孔夫子旧书网有很多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以下交易过程为完全的实录,包括我在汇款3日后却突然被告知书不卖了后,莫名愤怒下说的几句比较激动的话。只略去了几处私人信息。对话始于我在他的店里下了《经籍纂诂》(下)的定单后——我有了上册:
wury: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1 15:46
wury:经籍纂诂已经为您打好包了,还要不? 2007-03-05 22:01
未克琉:要。前两天忙。这个周末汇钱行吗? 2007-03-06 16:19
wur:可以.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6 18:24
未克琉:可以不用挂号不? 2007-03-09 11:34
(注:我的单位旁没有邮局,嫌挂号麻烦)
未克琉:您好,已经给您的工行帐户汇了款。……(省略个人信息若干字) 2007-03-10 16:59
wury:最好挂号.因为有书友说收不到书的,由于没挂号,最后我全额退款给他.如果书真的丢失,挂号的话邮局会补偿一定损失.请您谅解. 2007-03-10 18:11
未克琉:没事,丢了我自己负责吧 2007-03-10 22:31
未克琉:我钱已汇了,你邮书就是:) 2007-03-10 22:33
未克琉:您好,请问发书(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没? 2007-03-12 10:35
wury:刘先生,我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经籍纂诂>的上册,故该套书不会分开出售.如果你可以接受的话,请购齐全套书,需补18元上册书款挂号3元共21元,可以免邮费.如果您不想的 话,我这里可以退款.只需提供工行帐号,一个工作日可退款.十分抱歉. 2007-03-13 13:52
未克琉:你觉得这样好玩啊,我大周末老远跑银行排一个小时队给你汇款,你现在却说不卖了。你就这样做生意吗? 2007-03-13 16:59
wury:抱歉,原来只找到下册,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上册,如果您已经有上册了而不想再要的话,我可以退款,您也没有什么损失.相信我说的很明白了,如果只剩单册,很不好处理的. 2007-03-13 21:56
未克琉:你把书款退我吧。 …… 2007-03-14 20:27
wury:好的,不好意思,日内退款 2007-03-14 21:48
战争范式的转变: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
《武力的运用: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Utility of Force: The Art of War in the Modern World)鲁珀特·史密斯(Rupert Smith)著,埃伦雷恩出版社(Allen Lane)2005年出版,精装本448页。
200多年前,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在他的祖国普鲁士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的战争中失败被俘(1806年普法耶拿会战),但他却因此段经历,开始思考拿破仑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特点,并最终写下了《战争论》一书。这部影响了世界战争史的名著深刻地把握了拿破仑治下的法国所带给战争的革命意义,指出了在拿破仑之后,战争--可以说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的一些特点,包括:在民族国家的作用下,战争被高度地组织化起来,而受到狂热民族主义的激励,军队、国家和国民“三位一体”作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同时,战争开始变为民族国家政治的工具,“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等。
而现在,部分也是出于受战事失利之影响,英国退役军官鲁珀特·史密斯将军写出了《武力的运用: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一书,试图剖析我们时代的战争的新特点。他认为,东西方冷战是最后一场克劳塞维茨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自此之后,民族国家之间战争(war between peoples)的主流地位开始逐渐被民族国家内的战争(war amongst people)所取代;这是我们时代战争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受这一特点的影响,适用于以往战争的许多原则都将在不同程度上不再适用,要打赢新时代的战争,就需要掌握新的作战原则。
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的经历或许可以为他的这一判断增加说服力:他是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英国第一装甲师(First British Armored Division)的指挥官;其后曾任驻波黑联合国保护部队(UNPROFOR,1992-1995年)最高指挥官。也正是在他的任期内,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发生了波黑塞尔维亚军队对穆斯林的震惊世界的大屠杀,超过7,000名穆斯林在联合国保护部队的眼皮底下被杀害;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他又成为北约部队的高级指挥官。
其中,尤其是在波黑的失败,对鲁珀特·史密斯而言实在是个巨大的挫折。但将这一悲剧纯粹归咎于他是极其不公平的。要知道鲁珀特·史密斯是最早对联合国命令提出质疑的人,后来也正是他,毅然为北约部队空中打击塞族军队开了绿灯。真正要追究起来,造成这一悲剧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联合国本身的制度缺陷(可参见2006年第31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人类议会:联合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的介绍),以及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新的民族国家内战争的认识严重不足。正是出于这些因素,安理会才会对鲁珀特·史密斯那兵力严重不足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发出“(危险)预告却不许付诸行动”(to threaten with no intention to act)和“假装调派部队”(to deploy forces with no intention to employ their force)这样奇怪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即使事先得知塞族军队行动的情报,恐怕也难以制止大屠杀的发生。
正是凭借着他本人的这些亲身作战经历,以及对新近发生的一系列其它战争和冲突--比如伊拉克战争和以黎冲突--的考察,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才得出我们时代的战争将主要是民族国家内战争,而不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的结论。
鲁珀特·史密斯在其著作里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与当前的民族国家内战争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比较:民族国家间战争由国家组织发动,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由非国家的组织挑起,这种组织大可以象基地组织那样遍布全球,小可以和伊拉克的那些小武装派别一样,只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民族国家间战争主要依靠军事手段,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为目标,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更主要地依赖于国家的重建,以夺取人心为根本目标;为达到作战目的,民族国家间战争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征召最大数量的作战部队,策划各种各样的宣传作品以激发其国民的民族主义狂热情绪,而民族国家内战争更需要的是对秩序的维持,对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和繁荣;以及民族国家间战争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总有结束的时候,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可能永远也没有一个结束的期限,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这种民族国家内战争虽然在规模和杀伤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但其危险性和艰巨性却丝毫不逊于后者。不过对于这种危险异常的非传统战争,鲁珀特·史密斯将军认为,外部力量也并不是不可以介入,只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否则只会取得象他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在波黑那样的悲惨结局。
更重要的一点是,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指出,外部力量要介入就必须首先认识到,在这种新的战争形势下,适用于传统战争的那些作战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战争的目标也开始由消灭敌人变成夺取人心,一场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再是击毙了多少人这样的硬性成果,而是是否成功制造了能让对手垮台的失败氛围。因此,在新的战争形势下,对舆论的影响和控制就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步。
以伊拉克内战的情况为例,反叛和恐怖组织不顾一切地发动各种各样包括针对伊拉克平民的袭击,以求达到制造恐怖的效果,从而让民众以及世界舆论对驻伊美军及其支持的政府失去信心,最终达到让美军黯然撤离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军和伊拉克政府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需要把“战争”的目标由消灭对手变为维护社会安定,竭尽所能地让民众知道他们是能够带给其安全感的,他们是好的、有希望的一方,而反叛和恐怖组织是坏的、没有希望的一方。
可以说,现代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鲁珀特·史密斯甚至提出,传统意义上那种以军队和武器在战场上进行的大规模战争将不复存在!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很顺利地解释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何以“开始时如此轻松,结束却遥遥无期”的根源所在:这场战争一开始属于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因此强大的美军毫不费力地取得了胜利,但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战事开始转变成为鲁珀特·史密斯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内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却依然依靠传统的战争手段去战斗,试图依靠装甲部队去阻止种族屠杀,试图以空中打击的手段去实现社区重建,如此一来,那样陷入困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哪怕其用的武器再先进也没有用。
在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看来,美军要想扭转伊拉克战局,就必须改变包括作战目标、作战手段、作战策略乃至军事思想在内的整体的战争方式;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战争将以民族国家内战争为主,这一示范性的变革决定了传统的战争原则不再适用,美军要想继续维持其“世界警察”的地位,需要探索和掌握新的战争艺术。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9期,3/14/2007
200多年前,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在他的祖国普鲁士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的战争中失败被俘(1806年普法耶拿会战),但他却因此段经历,开始思考拿破仑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特点,并最终写下了《战争论》一书。这部影响了世界战争史的名著深刻地把握了拿破仑治下的法国所带给战争的革命意义,指出了在拿破仑之后,战争--可以说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的一些特点,包括:在民族国家的作用下,战争被高度地组织化起来,而受到狂热民族主义的激励,军队、国家和国民“三位一体”作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同时,战争开始变为民族国家政治的工具,“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等。
而现在,部分也是出于受战事失利之影响,英国退役军官鲁珀特·史密斯将军写出了《武力的运用: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一书,试图剖析我们时代的战争的新特点。他认为,东西方冷战是最后一场克劳塞维茨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自此之后,民族国家之间战争(war between peoples)的主流地位开始逐渐被民族国家内的战争(war amongst people)所取代;这是我们时代战争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受这一特点的影响,适用于以往战争的许多原则都将在不同程度上不再适用,要打赢新时代的战争,就需要掌握新的作战原则。
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的经历或许可以为他的这一判断增加说服力:他是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英国第一装甲师(First British Armored Division)的指挥官;其后曾任驻波黑联合国保护部队(UNPROFOR,1992-1995年)最高指挥官。也正是在他的任期内,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发生了波黑塞尔维亚军队对穆斯林的震惊世界的大屠杀,超过7,000名穆斯林在联合国保护部队的眼皮底下被杀害;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他又成为北约部队的高级指挥官。
其中,尤其是在波黑的失败,对鲁珀特·史密斯而言实在是个巨大的挫折。但将这一悲剧纯粹归咎于他是极其不公平的。要知道鲁珀特·史密斯是最早对联合国命令提出质疑的人,后来也正是他,毅然为北约部队空中打击塞族军队开了绿灯。真正要追究起来,造成这一悲剧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联合国本身的制度缺陷(可参见2006年第31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人类议会:联合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的介绍),以及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新的民族国家内战争的认识严重不足。正是出于这些因素,安理会才会对鲁珀特·史密斯那兵力严重不足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发出“(危险)预告却不许付诸行动”(to threaten with no intention to act)和“假装调派部队”(to deploy forces with no intention to employ their force)这样奇怪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即使事先得知塞族军队行动的情报,恐怕也难以制止大屠杀的发生。
正是凭借着他本人的这些亲身作战经历,以及对新近发生的一系列其它战争和冲突--比如伊拉克战争和以黎冲突--的考察,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才得出我们时代的战争将主要是民族国家内战争,而不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的结论。
鲁珀特·史密斯在其著作里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与当前的民族国家内战争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比较:民族国家间战争由国家组织发动,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由非国家的组织挑起,这种组织大可以象基地组织那样遍布全球,小可以和伊拉克的那些小武装派别一样,只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民族国家间战争主要依靠军事手段,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为目标,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更主要地依赖于国家的重建,以夺取人心为根本目标;为达到作战目的,民族国家间战争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征召最大数量的作战部队,策划各种各样的宣传作品以激发其国民的民族主义狂热情绪,而民族国家内战争更需要的是对秩序的维持,对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和繁荣;以及民族国家间战争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总有结束的时候,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可能永远也没有一个结束的期限,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这种民族国家内战争虽然在规模和杀伤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但其危险性和艰巨性却丝毫不逊于后者。不过对于这种危险异常的非传统战争,鲁珀特·史密斯将军认为,外部力量也并不是不可以介入,只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否则只会取得象他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在波黑那样的悲惨结局。
更重要的一点是,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指出,外部力量要介入就必须首先认识到,在这种新的战争形势下,适用于传统战争的那些作战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战争的目标也开始由消灭敌人变成夺取人心,一场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再是击毙了多少人这样的硬性成果,而是是否成功制造了能让对手垮台的失败氛围。因此,在新的战争形势下,对舆论的影响和控制就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步。
以伊拉克内战的情况为例,反叛和恐怖组织不顾一切地发动各种各样包括针对伊拉克平民的袭击,以求达到制造恐怖的效果,从而让民众以及世界舆论对驻伊美军及其支持的政府失去信心,最终达到让美军黯然撤离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军和伊拉克政府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需要把“战争”的目标由消灭对手变为维护社会安定,竭尽所能地让民众知道他们是能够带给其安全感的,他们是好的、有希望的一方,而反叛和恐怖组织是坏的、没有希望的一方。
可以说,现代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鲁珀特·史密斯甚至提出,传统意义上那种以军队和武器在战场上进行的大规模战争将不复存在!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很顺利地解释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何以“开始时如此轻松,结束却遥遥无期”的根源所在:这场战争一开始属于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因此强大的美军毫不费力地取得了胜利,但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战事开始转变成为鲁珀特·史密斯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内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却依然依靠传统的战争手段去战斗,试图依靠装甲部队去阻止种族屠杀,试图以空中打击的手段去实现社区重建,如此一来,那样陷入困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哪怕其用的武器再先进也没有用。
在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看来,美军要想扭转伊拉克战局,就必须改变包括作战目标、作战手段、作战策略乃至军事思想在内的整体的战争方式;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战争将以民族国家内战争为主,这一示范性的变革决定了传统的战争原则不再适用,美军要想继续维持其“世界警察”的地位,需要探索和掌握新的战争艺术。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9期,3/14/2007
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传说中的媒体偏见
“特工门”事件有了初步的结果: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陪审团6日作出裁决,认定卷入“特工门”事件的副总统切尼前办公室主任利比妨碍司法公正等4项罪名成立。根据美国法律,利比面临最高25年至30年监禁的刑罚。(详细情况)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那些主流媒体们明知利比被判的罪并非是因为其所谓的是“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而且关于此事早先也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即是那位向来不赞同伊拉克战争——也就是说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阿米蒂奇泄露了所谓特工普莱姆的身份,可是那些有着自由派偏见的主流媒体们,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却依然执着的将之归结为是对“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的胜利,新闻报道中全然不提阿米蒂奇之事,真让人悲哀。看来这些所谓的大媒体之公正,名不副其实啊。
所谓“媒体的自由派偏见”(liberal bias)可参见这篇文章:傲慢:将美国从媒体精英手中拯救出来
下面是与这些自由派媒体持不同观点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的一篇社论:
The Libby Travesty
Mr. Bush owes the former aide a pardon, and an apology.
Wednesday, March 7, 2007 12:01 a.m. EST
The word "guilty" had barely crossed the airwaves yesterday in the perjury case of Scooter Libby before critics were calling it proof that President Bush "lied us into war" and demanding that Dick Cheney be strung up next. Maybe now Mr. Bush will realize that this case was always a political fight over Iraq and do the right thing by pardoning Mr. Libby.
The conviction is certainly a travesty of justice, though that is not the jury's fault. The 11 men and women were faced with confusing evidence of conflicting memories in a case that never should have been brought. In the end, they were persuaded more by prosecutor Patrick Fitzgerald's story line that Mr. Libby, a former aide to Mr. Cheney, had lied to a grand jury about what he knew when about the status of CIA official Valerie Plame, the wife of Bush critic Joseph Wilson.
In hindsight, the defense seems to have blundered by portraying Mr. Libby as the "fall guy" for others in the White House. That didn't do enough to rebut Mr. Fitzgerald's theory of the case, and so the jury seems to have decided that Mr. Libby must have been lying to protect something. The defense might have been better off taking on Mr. Fitzgerald for criminalizing political differences.
For that, in essence, is what this case is really all about. We learned long ago--and Mr. Fitzgerald knew from the start of his probe in 2003--that Mr. Libby was not the source of the leak to columnist Robert Novak that started all this. Mr. Libby thus had no real motive to cover up this non-crime. What he did have strong cause to do was rebut the lies that Mr. Wilson was telling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 and Mr. Cheney--lies confirmed as lies by a bipartisan report of the 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in 2004.
Mr. Libby did talk to some reporters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s case for war in 2003, and he did mention Ms. Plame in some cases. So the jury apparently decided that, when asked about those conversations by the FBI and grand jury, he had lied about his ow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Joe Wilson and his wife. In other words, he has not been convicted of lying to anyone about the case for war in Iraq, or about Mr. Wilson or his wife.
Rather, he has been convicted of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Mr. Wilson and Ms. Plame to some reporters but then not owning up to it. One tragic irony is that if Mr. Libby had only taken the Harold Ickes grand-jury strategy and said "I don't recall," he probably never would have been indicted. But our guess is that he tri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grand jury because he never really believed he had anything to hide. This may also explain why Mr. Libby never retained an experienced Beltway attorney until he was indicted.
None of this has stopped critics of the war from trying to blow this entire case into something far larger. Senate Majority Leader Harry Reid hailed the conviction as proof that the White House tried to "manipulate intelligence and discredit war critics." But the charges against Mr. Libb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ntelligence, and Mr. Wilson was himself so discredited by summer 2004 that the John Kerry campaign dropped him as a spokesman once the Senate exposed his deceit.
What Mr. Reid and others are doing is showing how much all this really has been about a policy dispute over Iraq. The fact that they are now demanding Mr. Cheney's head i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is entire episode. But it should also be a warning to Mr. Bush and his advisers that they too bear much responsibility for Mr. Libby's conviction.
Rather than confront Mr. Wilson's lies head on, they became defensive and allowed a trivial matter to become a threat to the Administration itself. They allowed Attorney General John Ashcroft to recuse himself and Mr. Fitzgerald to be appointed even though Justice officials knew that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Richard Armitage had been the first official to leak Ms. Plame's name to reporters. Mr. Libby got caught in the eddy not because he was dishonest but because he was a rare official who actually had the temerity to defend the President's Iraq policy against Mr. Wilson's lies.
As for the media, most of our brethren were celebrating the conviction yesterday because it damage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y loathe. But they too will pay a price for holding Mr. Fitzgerald's coa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ill soon be history, but the damage Mr. Fitzgerald has done to the ability to protect media sources and to the willingnes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speak openly to reporters will last far longer.
Mr. Bush will no doubt be advised to wait for the outcome of an appeal and the end of his Administration to pardon Mr. Libby. We believe he bears som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conviction, especially for not policing the disputes and insubordination in his Administration that made this travesty possible. The time for a pardon is now.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那些主流媒体们明知利比被判的罪并非是因为其所谓的是“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而且关于此事早先也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即是那位向来不赞同伊拉克战争——也就是说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阿米蒂奇泄露了所谓特工普莱姆的身份,可是那些有着自由派偏见的主流媒体们,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却依然执着的将之归结为是对“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的胜利,新闻报道中全然不提阿米蒂奇之事,真让人悲哀。看来这些所谓的大媒体之公正,名不副其实啊。
所谓“媒体的自由派偏见”(liberal bias)可参见这篇文章:傲慢:将美国从媒体精英手中拯救出来
下面是与这些自由派媒体持不同观点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的一篇社论:
The Libby Travesty
Mr. Bush owes the former aide a pardon, and an apology.
Wednesday, March 7, 2007 12:01 a.m. EST
The word "guilty" had barely crossed the airwaves yesterday in the perjury case of Scooter Libby before critics were calling it proof that President Bush "lied us into war" and demanding that Dick Cheney be strung up next. Maybe now Mr. Bush will realize that this case was always a political fight over Iraq and do the right thing by pardoning Mr. Libby.
The conviction is certainly a travesty of justice, though that is not the jury's fault. The 11 men and women were faced with confusing evidence of conflicting memories in a case that never should have been brought. In the end, they were persuaded more by prosecutor Patrick Fitzgerald's story line that Mr. Libby, a former aide to Mr. Cheney, had lied to a grand jury about what he knew when about the status of CIA official Valerie Plame, the wife of Bush critic Joseph Wilson.
In hindsight, the defense seems to have blundered by portraying Mr. Libby as the "fall guy" for others in the White House. That didn't do enough to rebut Mr. Fitzgerald's theory of the case, and so the jury seems to have decided that Mr. Libby must have been lying to protect something. The defense might have been better off taking on Mr. Fitzgerald for criminalizing political differences.
For that, in essence, is what this case is really all about. We learned long ago--and Mr. Fitzgerald knew from the start of his probe in 2003--that Mr. Libby was not the source of the leak to columnist Robert Novak that started all this. Mr. Libby thus had no real motive to cover up this non-crime. What he did have strong cause to do was rebut the lies that Mr. Wilson was telling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 and Mr. Cheney--lies confirmed as lies by a bipartisan report of the 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in 2004.
Mr. Libby did talk to some reporters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s case for war in 2003, and he did mention Ms. Plame in some cases. So the jury apparently decided that, when asked about those conversations by the FBI and grand jury, he had lied about his ow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Joe Wilson and his wife. In other words, he has not been convicted of lying to anyone about the case for war in Iraq, or about Mr. Wilson or his wife.
Rather, he has been convicted of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Mr. Wilson and Ms. Plame to some reporters but then not owning up to it. One tragic irony is that if Mr. Libby had only taken the Harold Ickes grand-jury strategy and said "I don't recall," he probably never would have been indicted. But our guess is that he tri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grand jury because he never really believed he had anything to hide. This may also explain why Mr. Libby never retained an experienced Beltway attorney until he was indicted.
None of this has stopped critics of the war from trying to blow this entire case into something far larger. Senate Majority Leader Harry Reid hailed the conviction as proof that the White House tried to "manipulate intelligence and discredit war critics." But the charges against Mr. Libb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ntelligence, and Mr. Wilson was himself so discredited by summer 2004 that the John Kerry campaign dropped him as a spokesman once the Senate exposed his deceit.
What Mr. Reid and others are doing is showing how much all this really has been about a policy dispute over Iraq. The fact that they are now demanding Mr. Cheney's head i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is entire episode. But it should also be a warning to Mr. Bush and his advisers that they too bear much responsibility for Mr. Libby's conviction.
Rather than confront Mr. Wilson's lies head on, they became defensive and allowed a trivial matter to become a threat to the Administration itself. They allowed Attorney General John Ashcroft to recuse himself and Mr. Fitzgerald to be appointed even though Justice officials knew that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Richard Armitage had been the first official to leak Ms. Plame's name to reporters. Mr. Libby got caught in the eddy not because he was dishonest but because he was a rare official who actually had the temerity to defend the President's Iraq policy against Mr. Wilson's lies.
As for the media, most of our brethren were celebrating the conviction yesterday because it damage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y loathe. But they too will pay a price for holding Mr. Fitzgerald's coa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ill soon be history, but the damage Mr. Fitzgerald has done to the ability to protect media sources and to the willingnes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speak openly to reporters will last far longer.
Mr. Bush will no doubt be advised to wait for the outcome of an appeal and the end of his Administration to pardon Mr. Libby. We believe he bears som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conviction, especially for not policing the disputes and insubordination in his Administration that made this travesty possible. The time for a pardon is now.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与布什共进午餐
“撕着面包与切尼聊天、和布什谈古论今……”,英国《泰晤士报》专栏作家欧文·施特尔策4日撰文畅谈他在白宫享用午餐的经历,描绘他眼中的美国总统布什。
白宫印象
“无论你在华盛顿呆了多少年,和美国总统共进午餐都令人期待,”身为美国经济学家的施特尔策在文章中这样开始回忆自己的白宫之旅。
“走进不对游客开放的门,接受严格安检,一切都在提醒你正进入一个特殊领地。在服务人员指引下,我经过挂有多位美国前总统画像的走廊。在东方情调地毯和暗光家具映衬下,白宫就像一幢漂亮的英国住宅。”
施特尔策没有交代应邀与美国总统布什共进午餐的具体时间,只是提到,进餐过程中他们探讨了布什最近关心的书与事。“这是个私人聚会,我和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必须挤挤椅子,副总统切尼才能坐进来,”施特尔策写道。
小型聚会
据悉,布什经常小范围邀请一些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到白宫共进午餐。此次除了施特尔策和罗伯特,应邀与布什共进午餐的还有历史学家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尔布、新保守主义者诺曼·波德霍雷茨以及神学家迈克尔·诺瓦克。
“你觉得如果戈登·布朗(现任英国财政大臣)接任托尼·布莱尔(现任英国首相),我们与英国的关系会改变吗?”施特尔策回忆说,在等待布什期间,他问了切尼这样的问题。而切尼回答说:“其实我不太了解布朗。”
“然后,总统来了。布什真人比在电视上显得高,也更愉快。‘开吃吧!’他说,并解释说,他请我们来探讨罗伯特的著作《英语国家历史》,因为‘史可鉴今’。”
反美情绪
进餐中,施特尔策问布什,布莱尔卸任后美英关系如何发展。“布什说,美英特殊关系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它已超越了任何总统与首相之间的分歧。”施特尔策回忆说,布什还以美英联合出兵伊拉克为例,反问“谁能想到,一名中左首相和保守总统会联合到一起?”
不过布什极想更多了解英国民众中间兴起反美情绪的程度及原因。“是仅仅因为我的个性吗?”他半开玩笑地问。
“在座者回答说,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不过还有众多因素影响英国人对美国印象,比如伊拉克战争、巴以问题以及美国过分强大,”施特尔策如此记述。
“我们坐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总统说‘我得去工作了’,不久离去,”施特尔策最后写道。(吴铮)
白宫印象
“无论你在华盛顿呆了多少年,和美国总统共进午餐都令人期待,”身为美国经济学家的施特尔策在文章中这样开始回忆自己的白宫之旅。
“走进不对游客开放的门,接受严格安检,一切都在提醒你正进入一个特殊领地。在服务人员指引下,我经过挂有多位美国前总统画像的走廊。在东方情调地毯和暗光家具映衬下,白宫就像一幢漂亮的英国住宅。”
施特尔策没有交代应邀与美国总统布什共进午餐的具体时间,只是提到,进餐过程中他们探讨了布什最近关心的书与事。“这是个私人聚会,我和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必须挤挤椅子,副总统切尼才能坐进来,”施特尔策写道。
小型聚会
据悉,布什经常小范围邀请一些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到白宫共进午餐。此次除了施特尔策和罗伯特,应邀与布什共进午餐的还有历史学家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尔布、新保守主义者诺曼·波德霍雷茨以及神学家迈克尔·诺瓦克。
“你觉得如果戈登·布朗(现任英国财政大臣)接任托尼·布莱尔(现任英国首相),我们与英国的关系会改变吗?”施特尔策回忆说,在等待布什期间,他问了切尼这样的问题。而切尼回答说:“其实我不太了解布朗。”
“然后,总统来了。布什真人比在电视上显得高,也更愉快。‘开吃吧!’他说,并解释说,他请我们来探讨罗伯特的著作《英语国家历史》,因为‘史可鉴今’。”
反美情绪
进餐中,施特尔策问布什,布莱尔卸任后美英关系如何发展。“布什说,美英特殊关系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它已超越了任何总统与首相之间的分歧。”施特尔策回忆说,布什还以美英联合出兵伊拉克为例,反问“谁能想到,一名中左首相和保守总统会联合到一起?”
不过布什极想更多了解英国民众中间兴起反美情绪的程度及原因。“是仅仅因为我的个性吗?”他半开玩笑地问。
“在座者回答说,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不过还有众多因素影响英国人对美国印象,比如伊拉克战争、巴以问题以及美国过分强大,”施特尔策如此记述。
“我们坐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总统说‘我得去工作了’,不久离去,”施特尔策最后写道。(吴铮)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所在
【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2月28日文章】题:即将到来的中国经济减速;解决自由和增长的矛盾(作者:传统基金会国际贸易经济中心主任蒂姆·凯恩)
华尔街2月27日的暴跌是中国股市大跌引起的。这给人们发出明确的提醒和警告。提醒是:中美经济已深刻融合。毕竟,两国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发动机”处于全球化的核心。警告是:发动机的中国一方强劲有力,但不稳定。
对那些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发现了一种新发展模式的人,亚当·斯密如果在世大概会说,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但殊途同归,终点都是自由市场。
的确,在我们宣传《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时,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经济自由对增长如此重要,中国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中国的GDP似乎在20年里保持两位数增长率,经济自由度却只有54%,低于平均标准。这似乎是对自由带来繁荣这一核心主张的有力反驳。
中国的经济自由度在2007年固然只有54%。但30年前这个数字很可能接近零。1978年,邓小平实施的包产到户在经济自由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如同米尔顿·弗里德曼预料的,这种混进来的少量自由因素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应。回头看,这30年里,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经济也随之发现。
显然,自由与繁荣的关联很密切。中国政府所做的是,通过加强经济自由度提高中国的增长潜力。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平均收入较低。但今天,中国年轻工薪阶层的收入是老一代人的几倍。推动中国增长的不是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套利”理论解释不了工资比中国低得多的非洲为何没有繁荣发展。是中国的自由造成了这些差别。
那么,中国的两位数增长能否持续?许多迹象表明即将出现突然的减速。
中国的自由度为54%,美国则为82%。这很可能说明,中国的增长曲线已接近最高限度。像几十年前的日本一样,中国的增长率很可能每隔几年就下降几个百分点,直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一致。
在有限政府开支、低税收、货币稳定和适度劳动自由方面,中国经济自由度与其他许多经济体相同甚至更高。但在3项自由指标上,中国远远落后:产权自由度只有20%,金融自由和投资自由也仅为30%。
简而言之,脆弱的金融体制连不太严重的周期性衰退也经受不住,很容易使其升级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国如果陷入萧条,后果远比美国人就对华贸易失衡担心的问题严重。金融市场是商品市场的基础,中国这两个市场如果垮掉将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华尔街2月27日的暴跌是中国股市大跌引起的。这给人们发出明确的提醒和警告。提醒是:中美经济已深刻融合。毕竟,两国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发动机”处于全球化的核心。警告是:发动机的中国一方强劲有力,但不稳定。
对那些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发现了一种新发展模式的人,亚当·斯密如果在世大概会说,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但殊途同归,终点都是自由市场。
的确,在我们宣传《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时,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经济自由对增长如此重要,中国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中国的GDP似乎在20年里保持两位数增长率,经济自由度却只有54%,低于平均标准。这似乎是对自由带来繁荣这一核心主张的有力反驳。
中国的经济自由度在2007年固然只有54%。但30年前这个数字很可能接近零。1978年,邓小平实施的包产到户在经济自由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如同米尔顿·弗里德曼预料的,这种混进来的少量自由因素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应。回头看,这30年里,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经济也随之发现。
显然,自由与繁荣的关联很密切。中国政府所做的是,通过加强经济自由度提高中国的增长潜力。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平均收入较低。但今天,中国年轻工薪阶层的收入是老一代人的几倍。推动中国增长的不是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套利”理论解释不了工资比中国低得多的非洲为何没有繁荣发展。是中国的自由造成了这些差别。
那么,中国的两位数增长能否持续?许多迹象表明即将出现突然的减速。
中国的自由度为54%,美国则为82%。这很可能说明,中国的增长曲线已接近最高限度。像几十年前的日本一样,中国的增长率很可能每隔几年就下降几个百分点,直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一致。
在有限政府开支、低税收、货币稳定和适度劳动自由方面,中国经济自由度与其他许多经济体相同甚至更高。但在3项自由指标上,中国远远落后:产权自由度只有20%,金融自由和投资自由也仅为30%。
简而言之,脆弱的金融体制连不太严重的周期性衰退也经受不住,很容易使其升级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国如果陷入萧条,后果远比美国人就对华贸易失衡担心的问题严重。金融市场是商品市场的基础,中国这两个市场如果垮掉将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回忆我的一段论坛生涯
在前天(1月10日)的下班后,我完成了在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fourinone/)的第一次二手书交易,将一本多余的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卖给了一名叫JUZI的豆友。因为我前不久买了一本新版的,和也是买的新版的其它几本凑成完整的一套。我跟她解释了这本是三联最早出的收在“地球村观察系列”中的林达作品,所以才和豆瓣上的书影不一样,意思是想要她放心。
“地球村观察系列”是三联前两年推出的一个系列丛书,收入其中的还有《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微观美国》,以及高小刚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等书。胡舒立是我向来敬佩的,她的《美国报海见闻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我一直想找却找不到。
完成了这次交易,我感到很是高兴。4年多了,终于又一次开始了这种和网友交流的经历——这4年来,出于各种原因,我逐渐地很少上论坛,即使上了,也只是自己默默地看别人的发言。
此后的两天来,我不时地在上下班的路上想起4年前的那段整日混迹在论坛的生涯。往事让人哀愁。我决定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趁记忆消退之前,将它记录下来,以作为永远的纪念。
进入WEB2.0时代,类如博客、豆瓣这样的新形式日益兴盛,论坛则因为种种天然或人为的原因,逐渐衰退。看着自己收藏夹里的论坛一个个死亡,即使存活者亦已不复如旧,心中委实和绞痛一般。兴亡之事,古今皆然,只是我们的太快。也许,我们那个时代论坛的“光荣与梦想”,再也不会重现了吧?
一、初识论坛
从2000年我首次能上网后不久,就发现并喜欢上了论坛。那个时候,新浪的体育沙龙好象是最有名的论坛了吧,据说,一批骨灰级的网友都出自该处。我上网晚,没能赶上那个黄金时代,而且也不怎么不喜欢那里。我常去的地方是新浪的读书沙龙(后来一批骨干网友从那里集体出走,在另一处地方开设了读书生活)、网易的读书社区(这个地方人气并不高,我也主要是因为第一个邮箱设在了网易才去的;不过当时读书社区的斑竹麦田却是个名人,呵呵,我的很多帖子都被他设成了精品)、人民网读书论坛以及文学网站榕数下等。呵呵,很显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
在这些地方,我开始慢慢了解并熟悉这个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网络世界(台湾那边叫网路世界,我更喜欢这种叫法)。下面我就列举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甚至还将之打印下来保留的人及作品。
我的老乡须弥山主人的故事新编系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能给我一种我老家那边春天最常见的野生植物映山红所给我的那种,凄艳感觉。我从中也能读到同样是我们老乡的鲁迅的气息来。后来在天涯的闲闲书话,有一位网友曾说,我的作品越来越象须弥山主人的风格了,问我是不是须弥山主人的另一个ID,当时我看了心里着实喜欢。
麦田和人民网读书论坛前斑竹绿茶的论坛回忆系列让我了解到论坛生活的精彩,其中既有激情、喜悦,也有生气和愤怒,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还知道了一些论坛界的著名ID和不为人知的掌故。
孤云的那篇著名的精彩网址推荐让我知道了很多好网站,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照他说的,按图索骥地去上网的。而天涯闲闲书话斑竹季米的网络书库介绍则让我找到了许多网上的图书馆和资料库,我至今还时不时地会用到。
二、开始发贴
在这些地方的影响下,不久之后,我也激发起了创作和参与的热情。正好在那段时间我比较闲,这在我的《消夏杂记》开首篇里有说明:“近些日子来京城热得异常,午后一人趴于凉席之上,如死猪般沉寂。自从处于半失业状态后,便有闲得很,可以说是到“三闲”的地步了,于是乎就考虑起消夏之法,度日之计来,并记之以笔,公诸同好。”。
起初,我每完成一篇文章,会在网易读书社区、读书生活、人民网读书论坛和榕数下等几个地方同时发——榕数下其实我并不常去,只是听说有很多文学青年曾通过那里成就名利(当时一些传统媒体会从那里选稿子,一旦选中会有稿费)。后来我的一篇《江南的味道江南的香》还真的赚了80多元稿费,第一次通过网络赚钱,真是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惜,后来渐渐没有了反应,而我也开始在论坛里找到了我更想要的东西——与志同道合的人聊天论学,灌水找乐,我渐渐不把文章往那里贴了。
发在不同的地方的帖子所取得的反响是不同的。网易和人民网可能网友的年龄层次和爱好分别低于和高于我,所以反响最少。只有读书生活那里的网友,估计年龄和爱好都比较和我接近,故而反响还不错。在那里,我认识了季米和李湃——似乎还是季米介绍的天涯闲闲书话,那个我后来一直混呆的地方。
三、如鱼得水
我想,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论坛的新人来说,最激动的事情莫过于他发的帖子有人回应了,否则自信心是会遭到沉重的打击的。更严重者可能会直接终结他的论坛生涯的。
虽然我在读书生活发的帖子取得的反应还不错,但并没有让我得到那种欣喜如狂的感觉。真正让我获得那种感觉的是在从季米他们那里知道闲闲书话,并去了那儿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里我有种鱼儿进了水里的畅快感。
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些非常不错的网友(这点稍后在“一些难忘的网友”里谈,希望通过对他们的回忆,能大体反映出那个时代闲闲书话的概貌);在那里,哈哈,我真可谓是“文思如泉涌”,写出了“消夏杂记”和“淘书杂记”两个系列、好几十篇文章,后期甚至设想了一部武侠小说的构思,并写了几篇开头,只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因素,离开了闲闲书话,我生平的这首部“大作”也就陷入还没充分开始就结束的命运了。
在那里,我得以有机会练笔,有机会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我想,每个文科出身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欲望的吧?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创作经历,无论其写得好坏,无论其是否因此功成名就,都是很值得宝贵的。更主要的是,这段经历使得我竟然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那种随笔杂记类东拉西扯的专栏,有了出奇的信心,并因此希望自己能挤掉如今那些充斥各大报纸的无聊专栏作家。事实证明,这种自信显然是盲目和可笑的,因为我至今也没能有机会被邀请开设一个此类的专栏。
不过这并不重要,能有这份自信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我后来之所以能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获得一个小专栏写作,应该说与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四、离开论坛
我喜欢那时侯的闲闲书话,当时的人虽然还不多,但大家却很谈得来,相处得也很融洽,我喜欢那种感觉。于是,逐渐地,我不再去网易,不再去人民读书,甚至不再去读书生活,而专心在这里发展了。在这期间,我们一些网友举行过聚会聚餐,一起逛过潘家园等旧书市场,一起去过北京的书市,甚至还一起贩过书……,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一方面是书话的名声渐响,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免有爱好寻衅滋事者,论坛以前那种和睦的风气渐渐消退了,另一方面则是我换了工作,而新单位有一段时间无法登陆天涯社区,更主要的是,与以往相比,新工作不仅忙碌了起来,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领域,这使得我开始把精力从买书卖书,谈花说草之类杂事上转移开,投向了新的领域。渐渐地,我更多地开始上类如世纪沙龙、关天茶社和记者的家这样的思想和新闻类论坛,闲闲书话类的论坛则慢慢少去,直至最终不去了。
但是于我的论坛生涯而言,这一转变的附带结果却是致命的,那就是:我开始变得只看不说了,用一句论坛界常说的话来说就是,我终于变成了一名潜水员。人们都说,潜水员很多都是骨灰级的网友。难道我竟然这么快就晋入这最高的级别了吗?
虽然我在这“后闲闲书话”时代,也目睹了诸如“孙志刚事件”这样的诸多网络盛举,见证了所谓网络舆论的形成、乃至沦为“网络暴民”,但我再也没有了往日在闲闲书话时候的那种畅快和开心。于我而言,这个新的时代太过热闹和浮躁,有着太多的虚伪和抄作,有着太多的人为干涉和禁忌。我开始变得沉寂了。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插曲是我在菊斋论坛经历的生平首次,也是惟一一次的斑竹生涯。因为一者在我换了新工作后,有一段时间上不了天涯,二者为了我和胡同在闲闲书话里用来卖旧书的布衣书局能有个专门的地方,于是在菊斋论坛开设了一个布衣书局专版。
只是那里的人大多是喜欢古典诗词的人,和我们的风格并不相合,而我们两个也实在是不擅长做斑竹,因此没多久也就放弃了。我的斑竹生涯也就以短命告终。
五、我的“博”起史
这个标题似乎有些不雅,我是借用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报道“全民博起”的说法。说到博客,这个论坛之后又一在中国大获成功的新事物,事先有谁能预言到它会在这块向来以内向闻名的土地上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至于其传到中国后是否变质姑且不论。
虽然我真正开博(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是在2005年后半年的事情,但我知道博客并有开博的想法其实还算早。早在木子美事件让博客得以初度在较大范围内传开前,我便已知道它了。有一段对话不妨“立此为照”。
一、博客(bloggers)和纽约时报总编辑的辞职
近段时间以来,纽约时报连续发生丑闻,先是两名为主编Raines所器重的记者辞职,接着Raines自己也被迫辞职。除了该事件本身以及纽约时报的前途为人所关注外,网络博客(bloggers)在总编辑辞职风波中所起的重用也引起观察家的注意。
博客,尤其是一些关注媒体、新闻道德、学术的博客网站对纽约时报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在Raines辞职后欢心鼓舞,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功劳。
星期日泰晤士报6月8日的一篇文章,对于博客和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之间的前后恩怨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 简要回顾了一下Raines辞职的经过。
2 网络博客开始关注此事件;介绍几个最为优秀的博客网站。
3 博客的介入使得纽约时报发行人改变主义,迫使Raines辞职。
4 纽约时报与保守主义的布什政府的恩怨。
5 谈博客对大事开始产生作用的由来,并认为它将对2004年的大选起作用。
二、与此相关的一篇言论:《旗帜》周刊,谈博客将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
文章题为“四大巨头”。所谓“四大巨头”是指人们常去的四个博客网站。他们在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事件中居功至伟。在网络时代,博客对舆论的影响将可能超过老牌的、开始官僚化的报纸。很明显,博客将会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相关者一定要注意了。
作者:天街独舞 回复日期:2003-06-25 16:46:30
孤陋寡闻的问:啥叫博客?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6:56:13
直译的话,似乎应该称做“个人网络日志”。
在中文世界好象发展并不快。可以桑http://www.blogchina.com/看看。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7:02:09
英文的不妨上http://www.instapundit.com/一看。左边的“推荐连接”都很优秀
作者:麦田99 回复日期:2003-06-26 00:57:59
我对博客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感觉不是一项真正新技术革命,因为它所实现的功能,通过论坛不同的设置方式就可以达到。
也许是因为我还不太了解它吧。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6 13:31:40
博客和论坛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东西。论坛注重讨论和交流,博客则更能体现个人的思考。论坛虽然更热闹,不过水分可能也更多一些。
在经历过伊拉克战争和纽约时报风波后,博客更加受人关注。在英文里已经出现“blogosphere”的术语,并且开始有人对之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和梳理。
就我个人而言,不时去口味比较合适自己的blog上看看,能比较简便地了解发生的事情。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有的blog即能汇集各方面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很方便。
不知道此麦田是否我初上论坛时那个身为网易读书社区斑竹的麦田。沉寂得久了,变的异常懒惰,一直都缺乏动力去求证一下。
其实说起来,之前天涯社区刚开始做博客的时候,我曾开过一次博,还一并在BLOGGER.COM和BLOGCITY.COM都申请了帐号,但弄了没几天就因为缺乏时间和精力就放弃了,所以不算真正开博,真正开博还得说是2005年后半年的这回比较准确。
从首次知道博客到真正开博,相距了两年多,想想也真是觉得失败。其实也知道博客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动起来,直到去年以来,所谓“WEB 2.0时代”从一种学说,一种传闻式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实,于是静下来一看,才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落伍了,这才真正感到了焦虑。
这回重新开博,和长次一样,我也同时设了三个:分别在新浪(http://blog.sina.com.cn/u/1240030770)、百度(http://hi.baidu.com/4in1)和MSN SPACES(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但新浪和百度都先被我重视,后又放弃了,现在打算专心经营在SPACES上的博客。两次搬家都曾写过搬家“告示”。
第一次:从新浪到百度。下面是告示:
决定搬家
2006-12-16 21:07:58
考虑再三,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搬家了.
请移步至 http://hi.baidu.com/4in1
北京今天的太阳很好,但风很大,没法出门逛街.
结果只好在网上溜达.不料想鼓捣了半天,竟终止了长时间以来的犹豫,毅然决定搬家了.
第二次:从百度到MSN。下面是告示:
再度搬家
2006-12-31 11:30
请移步: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
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俗语有云: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但自己却于短短的时间内两次搬家。。。
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和我在BAIDU以及新浪上的博客,是我在年初的时候同时建立起来的。现在看起来,似乎当初颇有先见之明,能预见到今日的情况。可实际上我真的不愿意自己有这种先见之明。希望这一次不会给我带来此番的失望。。。。
北京终于下了今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而且一下就是两天。虽然其对上班是增加了困难,但心情还是很喜悦,因为没有雪的冬天在我看来是不能算真正的冬天的。这两天的大事是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终于还是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时被用绞刑处死了。
其实并不喜欢SPACES,它又慢,有些功能又不友好,用起来很不方便,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六、一些难忘的网友
在我这段并不长的论坛生涯中,却认识了一些很难忘记的网友,搜肠刮肚地记下了下面这几位。其实还有很多,却实在记不大清楚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下降,很多东西就会逐渐模糊起来,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我在这里还是大概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起吧。
季米、李湃和绿茶
他们三位是我较早认识的网友,而且是同乡,所以感觉特别亲切。季米兄是我在闲闲书话时的斑竹,绿茶则是人民网读书论坛的管理者。季米兄颇有长者之风,他和当时书话的另一位斑竹慧元一起很用心地主持着论坛,实在是书话能够逐渐繁荣起来的第一大功臣。我曾经表示哪天回老家的话,就带上一套《来燕榭读书记》去拜访他,可惜却至今未能实现,实在是有愧的很。
青杏
她是我最谈得来的网友之一,也是最有亲切感的网友,因为我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在网上碰上的话,经常会东拉西扯地聊个没完。
青杏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不时地会不顾工作,一个人背起行李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玩上十天半月的。遗憾于自己的总想出门旅游,却总是以一个人没意思为由下不了决心的弱点,我于是请求她哪天有空一起去我老家的“浙水”(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她热烈地应承,好啊好啊。但至今我们也没有实现这一想法。
我认识青杏是因为有一回她在书话里求《细雪》一书。我有一次逛旧书市场时看见了,于是买了寄给了她。不想后来她竟回送了我一堆关于佛教的书,有《五灯会元》啊,《高僧传》啊,《坛经》啊什么的。我有些不好意思,一下子白收人家那么多的书,她却说:没事,没事,我现在不信这些了,用不着,还是送给想看的人好。我却实在是记不起来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过要看佛教的书了,惟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直到现在我仍然没仔细读过这些书一页。
青杏信教,是个非常好心的人,我常常向她请教一些我不懂的生活上的事情,她每次都会很耐心地给以解答。最近的一次就在前两天,是关于如何养狗的。她非常非常喜欢狗狗,现在家里还养着两条。听说我要养狗,比我自己还显得高兴,热烈地为我讲种种注意事项。
池塘生态报告
在我的印象里,池塘生态报告是一个性子很急,说话很快的人,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真人。因为有一回,在我的《消夏杂记》有关外婆的回忆的帖子里,我们聊起了她的外婆,她一句接着一句地描述了她和她的外婆的一些生活细节,就象一首长诗的诗句一样,一点没间断,一下子跟了几十条跟贴,着实让我惊叹。我总怀疑,那是我的一个跟贴最多的帖子吧?
香笛
我们总称她箱底。她也许是对当初的闲闲书话最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人吧。传说后来来书话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就是冲着她的名头而来的。她的许多帖子往往能得到几千的点击量,几百个跟贴,这在那时侯的闲闲书话是非常罕见的。
让我觉得很自豪的是,这么一个“大人物”,其之所以来闲闲书话,似乎正是因为我的帖子——在我的《消夏杂记》里有不少篇是谈花说草的,而她是个喜爱花草的人。我不确定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但至少可以说,她在闲闲书话的第一次发言,确实是跟我的帖子。更让我高兴的一点是,她的最受欢迎的帖子之一的、仿照《红楼梦》风格写成的“大观园”系列,最初就是因为我的生日而起的。
我后来写起所谓的武侠故事《天台山遇仙记》时,香笛曾从她的藏书里扫描过几张图作为我的故事的插图,我很是珍惜。其中的一张行舟图,我尤其喜欢,至今留着用作MSN、博客和豆瓣的头像或图标。
香笛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所以当后来闲闲书话的人日渐增多后,也开始慢慢地不大来了。
无语独上西楼
无语那一年来北京的时候,我曾见过她一面。她娇小的身体与她在论坛上“大姐大”式的形象实在是不相称。她的号召力很大,那次来京,好象北京地区所有的网友都过来参加聚会了,盛况空前。也因此,我没能和她说上几句话。
她曾在论坛上提起过自己的一本藏书,是龙榆生的《唐宋词选注》,她说是她从小看的,上面写满了她的体会和注解。我开玩笑地要她送给我,她总是不肯答应,说是舍不得。不过后来她还是重新买了一本,然后从自己那本里找了两页,将上头的体会和注解录照抄到这本上,寄给了我。
胡同(三十年代)
胡同是较后一些时候才来书话的。来时先发了一篇他的有关书的藏书书目,大约总有近一百本吧,一时惊住了我们。后来才知道,一者他喜欢收藏此类书,二者他一直就有贩书的想法,所以逛旧书市场时看见好书,就会不管其对自己有用无用,一例买下。其结果就是住的地方,什么床上、桌子上、箱子上,堆得全是满满的旧书,人进了基本没有立脚的地方——这并非一句修饰辞,是真的很难有立脚的处所,一点也没有带夸张的。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当初是怎么一来就决定了要贩书的。我想,除了我们俩都有着贩书的“宿志”外,大体总不离什么外地旧书不好找,而我们在北京有便利的条件等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吧。
作了这个决定之后,我们逛旧书市场就逛得更加勤快了。每到周末,天还没亮,我们就已经辗转在北京的各大旧书市场之间,搜寻着各种各样的好书了。回来后就赶紧将书目录入上网,给那些已经在等待多时的网友们挑选——很显然,我们的贩书是很受那些不方便或没有时间逛旧书市场的人欢迎的,经常会有好几十人一到点就守侯在电脑前,准备着我们的书目一上就动手进行最迅速的“抢夺”。
不久后,我的住处也慢慢地变得和胡同一样,各个角落开始堆满旧书。只是随着我的工作的变动,渐渐抽不出时间来了,胡同也疲于在“天南地北”的几处地方之间来回奔波——我当时住西五环,胡同住鼓楼一带,最主要的旧书市场潘家园则在东三环,在北京绕这么一圈,是和往张家口走上一趟没有什么区别的。
于是我们就将剩下的书一起作价转让给了一家外地的书店,就此终止了我们的贩书生涯——实际上真正结束的仅是我,胡同则在一段时间的休息后,逢上一个机遇,又很快重操起“旧业”来了,而这一番,他似乎是真正下定了决心,一心一意贩书,不再去想那时不时会从头脑里冒出的走学术生涯的念头来了。
斩断了异念的骚动、一心贩书的胡同兄逐步走上了轨道,并慢慢闯下了自己的“万儿”,很快成为了圈内一个颇有名气的闻人了。很多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而我,则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如今回首这段往事,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柳如是风
柳如是风也是比较晚才来的书话。他是个非常热情的人。每次从山西来北京逛潘家园的时候——他也是个有旧书癖的人,三天两头地会兴起逛旧书店的瘾来,于是就会从山西千里迢迢赶赴北京来——就会找到我们,陪我们一起搜书,完了又帮我们抗书袋。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初次见我们时,竟然从山西给我们抗来一套有关他家乡的《山右丛书》以及一本《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两者加一起总有四五十斤重吧?当时我们感动之余又觉惊讶,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离开论坛很久之后的我,曾有机会去过一次山西大同,到后突然想起来这里住着他这么一位朋友,于是赶紧打电话给胡同要他的联系方式,结果却失望地被告知,他家在太原,并非大同,只好作罢。
四海夕阳
四海夕阳是我在胡同在贩书的过程中认识的。他是扬州人,大概也常常在当地逛旧书市场,总能得到一些好书。我曾经用我们买来的一些中华书局的唐宋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零本跟他交换了一套8本《禹贡》杂志的影印合订本。那是一部我当时非常想得到的书,因为那时我曾一度梦想,有朝一日可以走上搞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道路。如今自然是一切随风而去了。
疏香、郁郁、菊菊和怪
这四人都是菊斋论坛的网友。我在菊斋的时候认识的。
疏香和郁郁曾来我住的地方买过书。记得当时恰逢韩日世界杯,她们来的时候正好有一场比赛要举行,于是她们选完书后,又留在我那里看完了比赛才走,所以对她们的印象很深。
后来我们还约过一起逛三联书店。更后来,偶尔地也曾在书店里遇上过——北京这地方虽然大,但常逛书店的人还是不太多,所以这种在千万人中“不期而遇”的稀罕事,偶尔还是能够发生的。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偶然打开已好久没打开的QQ,不想就得知疏香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消息。我在长时间的震惊之余,陷入了对生命无常的悲哀中。我的脑海里一直还清晰地记着那天她来我住处买书时一身白衣白裙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子,竟然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其后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她,却一直没能动笔。
菊菊似乎是菊斋的创建人。我对古典诗词一窍不通,所以一直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不过我对她的印象却一直非常好,总觉得她应该和她的网名“人淡如菊”一样淡雅。后来有一次她有机会被单位派来北京培训,我知道消息后很高兴,连忙请了半天假,陪她去香山植物园玩了半天。记得逛完准备回时,天还下起了一阵雨,着实有些狼狈。
对于怪,我真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她和她的网名一样,怪怪的,不大和人交往——当然,可能只是和不熟悉的人才这样?我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她曾寄给我过一样东西,我这里保留的几件模糊了来源的东西:一根豪猪(或刺猬?)的刺,一本《韦伯地理辞典》,一不《浙江台州地区歌谣选》,其中有一样肯定是来自她的。似乎是《地理辞典》。
人实在是太健忘了。倘若我这次没有下定决心把这些往事记下来,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应该庆幸自己这次能够从已经延续了近四年的沉寂中走出来,使得这段美好的回忆能够因此通过自己虽然没有文采的笔,形成文字,从而能久久地保留下来。
“地球村观察系列”是三联前两年推出的一个系列丛书,收入其中的还有《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微观美国》,以及高小刚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等书。胡舒立是我向来敬佩的,她的《美国报海见闻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我一直想找却找不到。
完成了这次交易,我感到很是高兴。4年多了,终于又一次开始了这种和网友交流的经历——这4年来,出于各种原因,我逐渐地很少上论坛,即使上了,也只是自己默默地看别人的发言。
此后的两天来,我不时地在上下班的路上想起4年前的那段整日混迹在论坛的生涯。往事让人哀愁。我决定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趁记忆消退之前,将它记录下来,以作为永远的纪念。
进入WEB2.0时代,类如博客、豆瓣这样的新形式日益兴盛,论坛则因为种种天然或人为的原因,逐渐衰退。看着自己收藏夹里的论坛一个个死亡,即使存活者亦已不复如旧,心中委实和绞痛一般。兴亡之事,古今皆然,只是我们的太快。也许,我们那个时代论坛的“光荣与梦想”,再也不会重现了吧?
一、初识论坛
从2000年我首次能上网后不久,就发现并喜欢上了论坛。那个时候,新浪的体育沙龙好象是最有名的论坛了吧,据说,一批骨灰级的网友都出自该处。我上网晚,没能赶上那个黄金时代,而且也不怎么不喜欢那里。我常去的地方是新浪的读书沙龙(后来一批骨干网友从那里集体出走,在另一处地方开设了读书生活)、网易的读书社区(这个地方人气并不高,我也主要是因为第一个邮箱设在了网易才去的;不过当时读书社区的斑竹麦田却是个名人,呵呵,我的很多帖子都被他设成了精品)、人民网读书论坛以及文学网站榕数下等。呵呵,很显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
在这些地方,我开始慢慢了解并熟悉这个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网络世界(台湾那边叫网路世界,我更喜欢这种叫法)。下面我就列举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甚至还将之打印下来保留的人及作品。
我的老乡须弥山主人的故事新编系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能给我一种我老家那边春天最常见的野生植物映山红所给我的那种,凄艳感觉。我从中也能读到同样是我们老乡的鲁迅的气息来。后来在天涯的闲闲书话,有一位网友曾说,我的作品越来越象须弥山主人的风格了,问我是不是须弥山主人的另一个ID,当时我看了心里着实喜欢。
麦田和人民网读书论坛前斑竹绿茶的论坛回忆系列让我了解到论坛生活的精彩,其中既有激情、喜悦,也有生气和愤怒,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还知道了一些论坛界的著名ID和不为人知的掌故。
孤云的那篇著名的精彩网址推荐让我知道了很多好网站,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照他说的,按图索骥地去上网的。而天涯闲闲书话斑竹季米的网络书库介绍则让我找到了许多网上的图书馆和资料库,我至今还时不时地会用到。
二、开始发贴
在这些地方的影响下,不久之后,我也激发起了创作和参与的热情。正好在那段时间我比较闲,这在我的《消夏杂记》开首篇里有说明:“近些日子来京城热得异常,午后一人趴于凉席之上,如死猪般沉寂。自从处于半失业状态后,便有闲得很,可以说是到“三闲”的地步了,于是乎就考虑起消夏之法,度日之计来,并记之以笔,公诸同好。”。
起初,我每完成一篇文章,会在网易读书社区、读书生活、人民网读书论坛和榕数下等几个地方同时发——榕数下其实我并不常去,只是听说有很多文学青年曾通过那里成就名利(当时一些传统媒体会从那里选稿子,一旦选中会有稿费)。后来我的一篇《江南的味道江南的香》还真的赚了80多元稿费,第一次通过网络赚钱,真是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惜,后来渐渐没有了反应,而我也开始在论坛里找到了我更想要的东西——与志同道合的人聊天论学,灌水找乐,我渐渐不把文章往那里贴了。
发在不同的地方的帖子所取得的反响是不同的。网易和人民网可能网友的年龄层次和爱好分别低于和高于我,所以反响最少。只有读书生活那里的网友,估计年龄和爱好都比较和我接近,故而反响还不错。在那里,我认识了季米和李湃——似乎还是季米介绍的天涯闲闲书话,那个我后来一直混呆的地方。
三、如鱼得水
我想,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论坛的新人来说,最激动的事情莫过于他发的帖子有人回应了,否则自信心是会遭到沉重的打击的。更严重者可能会直接终结他的论坛生涯的。
虽然我在读书生活发的帖子取得的反应还不错,但并没有让我得到那种欣喜如狂的感觉。真正让我获得那种感觉的是在从季米他们那里知道闲闲书话,并去了那儿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里我有种鱼儿进了水里的畅快感。
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些非常不错的网友(这点稍后在“一些难忘的网友”里谈,希望通过对他们的回忆,能大体反映出那个时代闲闲书话的概貌);在那里,哈哈,我真可谓是“文思如泉涌”,写出了“消夏杂记”和“淘书杂记”两个系列、好几十篇文章,后期甚至设想了一部武侠小说的构思,并写了几篇开头,只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因素,离开了闲闲书话,我生平的这首部“大作”也就陷入还没充分开始就结束的命运了。
在那里,我得以有机会练笔,有机会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我想,每个文科出身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欲望的吧?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创作经历,无论其写得好坏,无论其是否因此功成名就,都是很值得宝贵的。更主要的是,这段经历使得我竟然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那种随笔杂记类东拉西扯的专栏,有了出奇的信心,并因此希望自己能挤掉如今那些充斥各大报纸的无聊专栏作家。事实证明,这种自信显然是盲目和可笑的,因为我至今也没能有机会被邀请开设一个此类的专栏。
不过这并不重要,能有这份自信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我后来之所以能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获得一个小专栏写作,应该说与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四、离开论坛
我喜欢那时侯的闲闲书话,当时的人虽然还不多,但大家却很谈得来,相处得也很融洽,我喜欢那种感觉。于是,逐渐地,我不再去网易,不再去人民读书,甚至不再去读书生活,而专心在这里发展了。在这期间,我们一些网友举行过聚会聚餐,一起逛过潘家园等旧书市场,一起去过北京的书市,甚至还一起贩过书……,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一方面是书话的名声渐响,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免有爱好寻衅滋事者,论坛以前那种和睦的风气渐渐消退了,另一方面则是我换了工作,而新单位有一段时间无法登陆天涯社区,更主要的是,与以往相比,新工作不仅忙碌了起来,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领域,这使得我开始把精力从买书卖书,谈花说草之类杂事上转移开,投向了新的领域。渐渐地,我更多地开始上类如世纪沙龙、关天茶社和记者的家这样的思想和新闻类论坛,闲闲书话类的论坛则慢慢少去,直至最终不去了。
但是于我的论坛生涯而言,这一转变的附带结果却是致命的,那就是:我开始变得只看不说了,用一句论坛界常说的话来说就是,我终于变成了一名潜水员。人们都说,潜水员很多都是骨灰级的网友。难道我竟然这么快就晋入这最高的级别了吗?
虽然我在这“后闲闲书话”时代,也目睹了诸如“孙志刚事件”这样的诸多网络盛举,见证了所谓网络舆论的形成、乃至沦为“网络暴民”,但我再也没有了往日在闲闲书话时候的那种畅快和开心。于我而言,这个新的时代太过热闹和浮躁,有着太多的虚伪和抄作,有着太多的人为干涉和禁忌。我开始变得沉寂了。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插曲是我在菊斋论坛经历的生平首次,也是惟一一次的斑竹生涯。因为一者在我换了新工作后,有一段时间上不了天涯,二者为了我和胡同在闲闲书话里用来卖旧书的布衣书局能有个专门的地方,于是在菊斋论坛开设了一个布衣书局专版。
只是那里的人大多是喜欢古典诗词的人,和我们的风格并不相合,而我们两个也实在是不擅长做斑竹,因此没多久也就放弃了。我的斑竹生涯也就以短命告终。
五、我的“博”起史
这个标题似乎有些不雅,我是借用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报道“全民博起”的说法。说到博客,这个论坛之后又一在中国大获成功的新事物,事先有谁能预言到它会在这块向来以内向闻名的土地上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至于其传到中国后是否变质姑且不论。
虽然我真正开博(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是在2005年后半年的事情,但我知道博客并有开博的想法其实还算早。早在木子美事件让博客得以初度在较大范围内传开前,我便已知道它了。有一段对话不妨“立此为照”。
一、博客(bloggers)和纽约时报总编辑的辞职
近段时间以来,纽约时报连续发生丑闻,先是两名为主编Raines所器重的记者辞职,接着Raines自己也被迫辞职。除了该事件本身以及纽约时报的前途为人所关注外,网络博客(bloggers)在总编辑辞职风波中所起的重用也引起观察家的注意。
博客,尤其是一些关注媒体、新闻道德、学术的博客网站对纽约时报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在Raines辞职后欢心鼓舞,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功劳。
星期日泰晤士报6月8日的一篇文章,对于博客和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之间的前后恩怨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 简要回顾了一下Raines辞职的经过。
2 网络博客开始关注此事件;介绍几个最为优秀的博客网站。
3 博客的介入使得纽约时报发行人改变主义,迫使Raines辞职。
4 纽约时报与保守主义的布什政府的恩怨。
5 谈博客对大事开始产生作用的由来,并认为它将对2004年的大选起作用。
二、与此相关的一篇言论:《旗帜》周刊,谈博客将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
文章题为“四大巨头”。所谓“四大巨头”是指人们常去的四个博客网站。他们在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事件中居功至伟。在网络时代,博客对舆论的影响将可能超过老牌的、开始官僚化的报纸。很明显,博客将会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相关者一定要注意了。
作者:天街独舞 回复日期:2003-06-25 16:46:30
孤陋寡闻的问:啥叫博客?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6:56:13
直译的话,似乎应该称做“个人网络日志”。
在中文世界好象发展并不快。可以桑http://www.blogchina.com/看看。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7:02:09
英文的不妨上http://www.instapundit.com/一看。左边的“推荐连接”都很优秀
作者:麦田99 回复日期:2003-06-26 00:57:59
我对博客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感觉不是一项真正新技术革命,因为它所实现的功能,通过论坛不同的设置方式就可以达到。
也许是因为我还不太了解它吧。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6 13:31:40
博客和论坛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东西。论坛注重讨论和交流,博客则更能体现个人的思考。论坛虽然更热闹,不过水分可能也更多一些。
在经历过伊拉克战争和纽约时报风波后,博客更加受人关注。在英文里已经出现“blogosphere”的术语,并且开始有人对之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和梳理。
就我个人而言,不时去口味比较合适自己的blog上看看,能比较简便地了解发生的事情。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有的blog即能汇集各方面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很方便。
不知道此麦田是否我初上论坛时那个身为网易读书社区斑竹的麦田。沉寂得久了,变的异常懒惰,一直都缺乏动力去求证一下。
其实说起来,之前天涯社区刚开始做博客的时候,我曾开过一次博,还一并在BLOGGER.COM和BLOGCITY.COM都申请了帐号,但弄了没几天就因为缺乏时间和精力就放弃了,所以不算真正开博,真正开博还得说是2005年后半年的这回比较准确。
从首次知道博客到真正开博,相距了两年多,想想也真是觉得失败。其实也知道博客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动起来,直到去年以来,所谓“WEB 2.0时代”从一种学说,一种传闻式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实,于是静下来一看,才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落伍了,这才真正感到了焦虑。
这回重新开博,和长次一样,我也同时设了三个:分别在新浪(http://blog.sina.com.cn/u/1240030770)、百度(http://hi.baidu.com/4in1)和MSN SPACES(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但新浪和百度都先被我重视,后又放弃了,现在打算专心经营在SPACES上的博客。两次搬家都曾写过搬家“告示”。
第一次:从新浪到百度。下面是告示:
决定搬家
2006-12-16 21:07:58
考虑再三,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搬家了.
请移步至 http://hi.baidu.com/4in1
北京今天的太阳很好,但风很大,没法出门逛街.
结果只好在网上溜达.不料想鼓捣了半天,竟终止了长时间以来的犹豫,毅然决定搬家了.
第二次:从百度到MSN。下面是告示:
再度搬家
2006-12-31 11:30
请移步: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
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俗语有云: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但自己却于短短的时间内两次搬家。。。
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和我在BAIDU以及新浪上的博客,是我在年初的时候同时建立起来的。现在看起来,似乎当初颇有先见之明,能预见到今日的情况。可实际上我真的不愿意自己有这种先见之明。希望这一次不会给我带来此番的失望。。。。
北京终于下了今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而且一下就是两天。虽然其对上班是增加了困难,但心情还是很喜悦,因为没有雪的冬天在我看来是不能算真正的冬天的。这两天的大事是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终于还是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时被用绞刑处死了。
其实并不喜欢SPACES,它又慢,有些功能又不友好,用起来很不方便,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六、一些难忘的网友
在我这段并不长的论坛生涯中,却认识了一些很难忘记的网友,搜肠刮肚地记下了下面这几位。其实还有很多,却实在记不大清楚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下降,很多东西就会逐渐模糊起来,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我在这里还是大概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起吧。
季米、李湃和绿茶
他们三位是我较早认识的网友,而且是同乡,所以感觉特别亲切。季米兄是我在闲闲书话时的斑竹,绿茶则是人民网读书论坛的管理者。季米兄颇有长者之风,他和当时书话的另一位斑竹慧元一起很用心地主持着论坛,实在是书话能够逐渐繁荣起来的第一大功臣。我曾经表示哪天回老家的话,就带上一套《来燕榭读书记》去拜访他,可惜却至今未能实现,实在是有愧的很。
青杏
她是我最谈得来的网友之一,也是最有亲切感的网友,因为我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在网上碰上的话,经常会东拉西扯地聊个没完。
青杏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不时地会不顾工作,一个人背起行李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玩上十天半月的。遗憾于自己的总想出门旅游,却总是以一个人没意思为由下不了决心的弱点,我于是请求她哪天有空一起去我老家的“浙水”(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她热烈地应承,好啊好啊。但至今我们也没有实现这一想法。
我认识青杏是因为有一回她在书话里求《细雪》一书。我有一次逛旧书市场时看见了,于是买了寄给了她。不想后来她竟回送了我一堆关于佛教的书,有《五灯会元》啊,《高僧传》啊,《坛经》啊什么的。我有些不好意思,一下子白收人家那么多的书,她却说:没事,没事,我现在不信这些了,用不着,还是送给想看的人好。我却实在是记不起来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过要看佛教的书了,惟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直到现在我仍然没仔细读过这些书一页。
青杏信教,是个非常好心的人,我常常向她请教一些我不懂的生活上的事情,她每次都会很耐心地给以解答。最近的一次就在前两天,是关于如何养狗的。她非常非常喜欢狗狗,现在家里还养着两条。听说我要养狗,比我自己还显得高兴,热烈地为我讲种种注意事项。
池塘生态报告
在我的印象里,池塘生态报告是一个性子很急,说话很快的人,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真人。因为有一回,在我的《消夏杂记》有关外婆的回忆的帖子里,我们聊起了她的外婆,她一句接着一句地描述了她和她的外婆的一些生活细节,就象一首长诗的诗句一样,一点没间断,一下子跟了几十条跟贴,着实让我惊叹。我总怀疑,那是我的一个跟贴最多的帖子吧?
香笛
我们总称她箱底。她也许是对当初的闲闲书话最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人吧。传说后来来书话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就是冲着她的名头而来的。她的许多帖子往往能得到几千的点击量,几百个跟贴,这在那时侯的闲闲书话是非常罕见的。
让我觉得很自豪的是,这么一个“大人物”,其之所以来闲闲书话,似乎正是因为我的帖子——在我的《消夏杂记》里有不少篇是谈花说草的,而她是个喜爱花草的人。我不确定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但至少可以说,她在闲闲书话的第一次发言,确实是跟我的帖子。更让我高兴的一点是,她的最受欢迎的帖子之一的、仿照《红楼梦》风格写成的“大观园”系列,最初就是因为我的生日而起的。
我后来写起所谓的武侠故事《天台山遇仙记》时,香笛曾从她的藏书里扫描过几张图作为我的故事的插图,我很是珍惜。其中的一张行舟图,我尤其喜欢,至今留着用作MSN、博客和豆瓣的头像或图标。
香笛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所以当后来闲闲书话的人日渐增多后,也开始慢慢地不大来了。
无语独上西楼
无语那一年来北京的时候,我曾见过她一面。她娇小的身体与她在论坛上“大姐大”式的形象实在是不相称。她的号召力很大,那次来京,好象北京地区所有的网友都过来参加聚会了,盛况空前。也因此,我没能和她说上几句话。
她曾在论坛上提起过自己的一本藏书,是龙榆生的《唐宋词选注》,她说是她从小看的,上面写满了她的体会和注解。我开玩笑地要她送给我,她总是不肯答应,说是舍不得。不过后来她还是重新买了一本,然后从自己那本里找了两页,将上头的体会和注解录照抄到这本上,寄给了我。
胡同(三十年代)
胡同是较后一些时候才来书话的。来时先发了一篇他的有关书的藏书书目,大约总有近一百本吧,一时惊住了我们。后来才知道,一者他喜欢收藏此类书,二者他一直就有贩书的想法,所以逛旧书市场时看见好书,就会不管其对自己有用无用,一例买下。其结果就是住的地方,什么床上、桌子上、箱子上,堆得全是满满的旧书,人进了基本没有立脚的地方——这并非一句修饰辞,是真的很难有立脚的处所,一点也没有带夸张的。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当初是怎么一来就决定了要贩书的。我想,除了我们俩都有着贩书的“宿志”外,大体总不离什么外地旧书不好找,而我们在北京有便利的条件等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吧。
作了这个决定之后,我们逛旧书市场就逛得更加勤快了。每到周末,天还没亮,我们就已经辗转在北京的各大旧书市场之间,搜寻着各种各样的好书了。回来后就赶紧将书目录入上网,给那些已经在等待多时的网友们挑选——很显然,我们的贩书是很受那些不方便或没有时间逛旧书市场的人欢迎的,经常会有好几十人一到点就守侯在电脑前,准备着我们的书目一上就动手进行最迅速的“抢夺”。
不久后,我的住处也慢慢地变得和胡同一样,各个角落开始堆满旧书。只是随着我的工作的变动,渐渐抽不出时间来了,胡同也疲于在“天南地北”的几处地方之间来回奔波——我当时住西五环,胡同住鼓楼一带,最主要的旧书市场潘家园则在东三环,在北京绕这么一圈,是和往张家口走上一趟没有什么区别的。
于是我们就将剩下的书一起作价转让给了一家外地的书店,就此终止了我们的贩书生涯——实际上真正结束的仅是我,胡同则在一段时间的休息后,逢上一个机遇,又很快重操起“旧业”来了,而这一番,他似乎是真正下定了决心,一心一意贩书,不再去想那时不时会从头脑里冒出的走学术生涯的念头来了。
斩断了异念的骚动、一心贩书的胡同兄逐步走上了轨道,并慢慢闯下了自己的“万儿”,很快成为了圈内一个颇有名气的闻人了。很多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而我,则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如今回首这段往事,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柳如是风
柳如是风也是比较晚才来的书话。他是个非常热情的人。每次从山西来北京逛潘家园的时候——他也是个有旧书癖的人,三天两头地会兴起逛旧书店的瘾来,于是就会从山西千里迢迢赶赴北京来——就会找到我们,陪我们一起搜书,完了又帮我们抗书袋。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初次见我们时,竟然从山西给我们抗来一套有关他家乡的《山右丛书》以及一本《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两者加一起总有四五十斤重吧?当时我们感动之余又觉惊讶,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离开论坛很久之后的我,曾有机会去过一次山西大同,到后突然想起来这里住着他这么一位朋友,于是赶紧打电话给胡同要他的联系方式,结果却失望地被告知,他家在太原,并非大同,只好作罢。
四海夕阳
四海夕阳是我在胡同在贩书的过程中认识的。他是扬州人,大概也常常在当地逛旧书市场,总能得到一些好书。我曾经用我们买来的一些中华书局的唐宋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零本跟他交换了一套8本《禹贡》杂志的影印合订本。那是一部我当时非常想得到的书,因为那时我曾一度梦想,有朝一日可以走上搞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道路。如今自然是一切随风而去了。
疏香、郁郁、菊菊和怪
这四人都是菊斋论坛的网友。我在菊斋的时候认识的。
疏香和郁郁曾来我住的地方买过书。记得当时恰逢韩日世界杯,她们来的时候正好有一场比赛要举行,于是她们选完书后,又留在我那里看完了比赛才走,所以对她们的印象很深。
后来我们还约过一起逛三联书店。更后来,偶尔地也曾在书店里遇上过——北京这地方虽然大,但常逛书店的人还是不太多,所以这种在千万人中“不期而遇”的稀罕事,偶尔还是能够发生的。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偶然打开已好久没打开的QQ,不想就得知疏香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消息。我在长时间的震惊之余,陷入了对生命无常的悲哀中。我的脑海里一直还清晰地记着那天她来我住处买书时一身白衣白裙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子,竟然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其后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她,却一直没能动笔。
菊菊似乎是菊斋的创建人。我对古典诗词一窍不通,所以一直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不过我对她的印象却一直非常好,总觉得她应该和她的网名“人淡如菊”一样淡雅。后来有一次她有机会被单位派来北京培训,我知道消息后很高兴,连忙请了半天假,陪她去香山植物园玩了半天。记得逛完准备回时,天还下起了一阵雨,着实有些狼狈。
对于怪,我真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她和她的网名一样,怪怪的,不大和人交往——当然,可能只是和不熟悉的人才这样?我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她曾寄给我过一样东西,我这里保留的几件模糊了来源的东西:一根豪猪(或刺猬?)的刺,一本《韦伯地理辞典》,一不《浙江台州地区歌谣选》,其中有一样肯定是来自她的。似乎是《地理辞典》。
人实在是太健忘了。倘若我这次没有下定决心把这些往事记下来,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应该庆幸自己这次能够从已经延续了近四年的沉寂中走出来,使得这段美好的回忆能够因此通过自己虽然没有文采的笔,形成文字,从而能久久地保留下来。
一点旧事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
去年的此时候,某超市为招揽顾客,于门口广场拉起屏幕放映电影。我常常在下班后匆匆用过晚饭赶到这里,买瓶可乐,占个好位置,盘膝坐在地上看电影打发时日。夜里的风吹动屏幕,使得电影中人,无论是英雄抑或是奸贼,都扭曲得好笑。我喜欢夏夜,夏夜里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暗香浮动常常让我着迷;我尤其喜欢家乡放映露天电影时的夏夜。
那时侯的乡村里,寿诞婚嫁往往要放电影;偷伐盗卖集体的木材被抓也要罚放电影。平日缺乏娱乐的乡村,此时定是合村出动,热闹过于任何佳节盛日。如是自己村里放的电影,自然不用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占取好位置,倘若是邻村,或是邻村的邻村有电影,就需要早早地出发了——要是去那些没有亲友的村里,还得自己抗上把凳子什么的。当然农家世界小,不会缺少表什么或堂什么之类的亲戚的。于是晚饭后,约上三五人,携一火把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一路上始终伴随我们左右的是田地里散发出的肥料味道以及扑面尔来的飞虫,这飞虫常常扑进人的嘴里鼻里眼眶里,那样就不得不强抑住焦急的心情停下来处理一番了。那些因为农事繁忙直到此刻方才作饭的家里,从烟囱中冒出的烟比夜色还浓。我怀念家乡夏夜里的炊烟,炊烟浓,炊烟中菜的辣味更是浓得呛人。
而看完电影兴尽归来,虽然大门虚掩着还未上闩,虽然房中的灯还亮着,但外婆已然和衣靠在床头睡着了。外婆总是这样,床头或靠椅上都能睡着,可听见我们的笑,却又会睁开眼,问几句,随我们笑上一阵。到我们玩困了乏了准备睡时,她又起来给我们做些点心吃完,收拾好门窗,方才正式睡下。是啊,外婆是得需要常常地瞌睡一会儿,要不每天那么起早贪黑的,怎么吃得消?可我们不懂事,在它瞌睡时常常围着她胖胖的身躯吵她,说她是在“捣米”。
外婆家中的灯很暗,是那种15瓦的白炽灯。儿时轻狂,见到那边舅舅房里明亮有如白昼却给外婆用15瓦的灯,常常气愤,外婆倒劝我。有一年暑假到外婆家避暑,带了本岳麓出版社的小字本《红楼梦》读,在15瓦的灯光下看不清,于是就坐到了桌子上头看,头常常碰到灯泡,15瓦等虽说不亮,发的热却着实不小,人热得直冒汗。外婆见了,要去买60瓦的灯泡,多少已经懂些人情世故的我死命拦住。
早些年还没有分家的时候,外婆房里是很热闹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满房间的笑声,地上的瓜子皮足足有几寸之厚。分家后舅舅那边很少过来,虽然一门之隔。有时我到外婆家度假,他们知道了,才会过来打个招呼。看着那15瓦昏暗的灯光,我总觉得一股透骨的心凉。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偶尔闲了也是坐着瞌睡,不知道对此她的心里感受如何?我始终没敢去问她。(2001年7月1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
(二)
说到电影,镇上有一家影院,我们一伙人整日价象苍蝇一样围在门口,想乘机混进去白看,但是查票严密,很少得逞。于是我们就从影院的围墙墙头爬上它的屋顶——电影院是那时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它并不用普通的瓦片做顶,而是用整快的波浪型薄水泥板铺就,小孩字可以在上面跑动——我们就趴在屋顶,从缝隙中欣赏电影。但一旦查票员发现了,过来查看,情急之下就只能从墙头跳下逃逸了。
墙外头是一块菜地,种着番薯和萝卜,泥土松稀,所以从那么高的墙头跳下,竟能安然无恙。只是电影没有看完心里到底不快活,于是随手拔起番薯和萝卜来,往菜地前面的大溪中一阵乱掷,才渐渐解气。然后选上一两个嫩脆的番薯在溪里洗净了吃,吃完后脱掉衣裤跳入溪中洗去一日的疲乏。
那时电影少,连录象也同马戏团一样珍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大会”上才出现。交流会是当时第一等的盛事,人多得在街上难以走动,汽车更是要花上半小时才能通过短短的一两百米路。当时我们的语文作文对这种情况作形容的一句套语就是:“好象一堆蚂蚁扛着一个火柴盒慢慢挪动。”但是蚂蚁却又为何要扛火柴盒呀?可见不通之极。
那年头,镇上还有咱们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工具——广播站,一到交流会的时候就死命地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这种歌曲逛交流会,叫人感到无比的幸福。交流会时的录象一般是在那年代已经废弃的祠堂里放映:两台21英寸的电视高高地摆在前方,下面全是黑压压的人头,祠堂四周的横梁上,窗台上也坐满了人,真是百年难逢的盛举啊。可能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临时之举的缘故,录象厅剪票员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相比没有什么经验,我们能轻易地混了进去。
后来录象厅盛行,电影院简直没人去,于是也改放录象。只是那么大的影院放投影录象,只有前几排稀稀拉拉坐着一些观众,总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于是,当初那么豪华的影院渐渐地失修破旧了。前两年又改作了歌舞厅,倒也还热闹,但是总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而通往城里的路修成了柏油路后,坐小巴只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方便的很,于是物资交流大会也渐渐衰落了。
我每想起这些旧事的时侯,总有一种唐宫白首人话及开元盛事时的惆怅,真是希奇,要说繁盛,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我如今所在的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北京城呢?(2001年7月19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2》)
(三)
我家在镇上,但不喜欢镇里人的蛮狠冷漠,他们对附近乡民非常傲慢,而面对城里人时又表现得极端卑下。因此,我的学校之外的生活大多是在离镇二里多路的外婆家度过的。就连短短的一天半周末假期——当时还没有双休一说——也常常跑到外婆那里。而且会一直呆到礼拜一的早上,才万分不情愿地动身回家——这天要上课,没有办法啊。
为了能赶上上课,这天外婆会早早地天不亮就起床,煮上一盘我爱吃的毛豆,装在围裙前的大口袋里面,然后叫起我,动身赶路。一路上我们剥着毛豆吃,一前一后,无言地走,外婆胖胖的身躯走动颇吃力,我在前头老远也能听到她的喘气声(真是难以想象外婆晚年因为生病而瘦得不象样子,因为在我眼中,胖胖的外婆才象外婆。那几年我在外地求学,和她见一面,已经不太容易了)。喘息声中,外婆会时不时地打破寂静同我说几句用功学习,要有出息之类的话,我唔唔地漫应着,心底下为又要进学校上课很是发愁。那时侯天尚未放亮,一路上只有我和外婆在默默地走。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在外婆家玩得特别开心,直到开学那天还死赖着不想回家,一人跑到楼上,外婆怎么叫也不下来,最后到底还是把我爸爸叫了来,由他将我硬抱了下来。
小时侯作饭烧木柴,我在外婆家总喜欢跟着表哥表妹去砍柴(不信,去看我那时侯的周记,十篇里往往有九篇是“上山砍柴”,要不就是“采猪草”,老师责我以无有想象力,哈哈)。某次周末我照例去砍柴,发现一棵已近枯死的茶子树(茶子树是村里的集体财产,禁伐,当然枯死者例外。有时不想去太远的深山里,而附近山里柴又稀少,只好在茶子树上选上一段,砍几刀,几天后再去,则那段树枝已然枯死。呵呵,所谓“窃书不算偷书”者也,上天当体谅我心。)回来后我对外婆提了这事,并说:等我下礼拜去砍。
当时的情况记得的只有那么多,至于后来有没有去弄回那根树,却记不清楚了。不过外婆常常拿这件事在人前夸我好,我听着也很高兴,决定以后能挣钱了一定给外婆买各种好东西。外婆同舅母不和,常跟我说:舅母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很奇怪小说里面的王熙凤明明是个只知奉承老太太的,在村人的心目中却完全相反),她管住舅舅不让过这边来;舅舅也是没啥良心,我算是白疼他了,你以后不要这样。来京城求学的第一个假期,手里没有钱,买了几盒很便宜的印着“北京特产”字样的果脯回去。这所谓北京特产着实难吃。外婆却乐得合不笼嘴。
再后来外婆病了,吃不下饭。家里来信要我假期买些好吃的回家,给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新鲜玩意的外婆尝尝,那时她的病已经没治了。然而该死的China Post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信给寄丢了。回家后,家里人都没提起这件事,直到外婆去世多年后,与家母的一次闲聊中才说起。而那年的假期结束回北京后没有多久,外婆就去世了——但这事我当时也不知道,没能赶回家。家里人后来解释说:怕你伤心,有碍学业。
现在,我一想起外婆来就难过的很。(2001年7月2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3》)
(四)
之所以喜欢并盼望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除了它的热闹以及能浑水摸鱼,白看几场录象外,还有一个关系到我们“生计”之大问题。那时侯家里基本不给零花钱,我们只好自己寻求生财之道。
当时镇上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几分钱一斤收购硬纸板,几毛钱一斤收购废铜。于是我们一放学就在镇上的大街小巷中转悠,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硬纸板和废铜——别的大块的铜基本上找不到,所幸废锁里一般会有一粒铜芯。
找到的硬纸板都存放于一名伙伴家中;而找到废锁,则在无人的小巷里用石头砸开取出里面的铜芯,也一并叫那伙伴存好。等到差不多数量了,就一块去废品站卖,得到的钱平分。基本上这点钱也就够吃上几碗馄饨,买几个包子,再买几个烧饼和油条,再去车站门口两旁一左一右两名老头摆的连环画租书摊上看几本《唐宫恩怨》什么的。(根据梁羽生的一本武侠改编而成,我至今对这本书有着出奇的好感。)
当然,我们的整日游窜于街巷之中,除搜寻硬纸板和废铜外,尚有一私人目的——香烟纸和火柴纸,那时家乡儿童盛行收藏香烟纸,火柴纸也挺流行。记得有一位住在镇的另一头的小孩有一种画面是少林寺的香烟纸,还有一种画面是天安门的,精美极了,受到了合镇孩子的崇拜。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这种牌子的香烟。
平日里要搜集硬纸板是很困难的,因为大件的人家都自己留存着卖钱。要不说江南的人家会过日子呢。但是到了物资交流会,那些外地来的生意人整箱整箱的货物运来,几天下来,货卖光了,钱早就赚得腰间鼓鼓的,还会在意这点硬纸箱?于是大会过后,往往是一地的狼籍,却也是我们一伙人的狂欢之时。呵呵。(2001年7月2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4》)
(五)
说到儿时“生计”之问题。尚有一些其他的法子,略举一二,如下:
1 采“细细葱”
“细细葱”是我们方言中对一种野葱的称法,不知学名为何。该野葱春来即发长,正值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农家需外出采集猪草(喂猪用),可顺手摘一两把回家。吃法是加些青辣椒抄米饭——有时还可加一个鸡蛋抄,出奇的香,我很是爱吃。我之所以能放下一名男孩子的尊严跟随表姐去采猪草,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而且早春时节的江南野外,景色之美,亦可醉人。
2 摸螺蛳以及其它
我喜欢夏季。夏季有着漫长的暑假,有着露天电影,都是让人心花怒放的事情,更有者,夏季于孩子们而言,节目尤其丰富。比如,五六月份天气渐渐地暖起来,到可以赤脚下水,我们便再也坐将不住了,拎起个木桶或者竹篮,纷纷下河摸螺蛳,摸螃蟹以及捞虾米。
午后出发,从河的这一端开始,一路细细摸过去,直到河的那一端,天也差不多暗下来了。收获大约有螺丝、螃蟹和虾米各一大碗,正好晚饭一顿美餐。在外婆作晚饭之时,我们就折回河里洗澡。一般都是还没有洗完,外婆的呼唤声便已响起:“吃——晚饭——了,归来——哎——”,山坳里音大有回声,一时间整个村子上空都是“吃晚饭吃晚饭”的声音,外婆的声音悠长而富有韵感,我最是爱听。
螃蟹和虾米可以马上做菜,螺蛳则一般要用清水浸着放上两三天,等它们壳中的泥土都吐的差不多了,才好吃的。而且还需要剪去螺蛳屁股。吃法是加些黄酒和韭菜抄。那汤的味道特别好。
真正会吃螺蛳的是要夹上一个,往汤里浸满汤汁,然后放于嘴边,用足气力吸出肉来吃。我们对那些用针慢慢的挑出螺蛳肉来的吃法特别看不上眼,称之为外行,因为这样子吃缺少汤汁。尤其是,没有那“呼”的一声吸出螺蛳肉来的快感,还叫吃螺蛳吗?这正如嗑瓜子,只有经过“咯”的一声,才会感觉吃得美满。而来到京城后,买螺蛳吃,竟然买过几回没有剪屁股的螺蛳,那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吸”这一说了,这使得我十二万分的沮丧,也十二万分的疑惑不解。
儿时的夏季通常就这样在河中度过的,一直到暑假结束后开学了,天气开始转凉为止。到了那时,就只能在梦中才会出现那无止无休的“知了知了”的蝉叫声和那“哗哗”的水流声以及每抓到一只大螃蟹后的欢呼声了。
记忆中儿时的夏季显得那么安静。(2001年7月31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5》)
(六)
3 摘映山红以及其它
估计现在不会有人吃映山红了。但是在那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里,映山红却着实是不错的一种零食。吃在嘴里,酸酸的,感觉很好。而且“嚼花”大约是和“饮露”一般,是很风雅的举动,能稍稍消去人身上的一点俗气的。
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几部电影里,那些烈士们都一无例外地死在满山的映山红中间(实际上,映山红在清明扫墓时节初发),那么映山红竟然有松柏一般的隐喻意义了;另,据我们那儿的传说,吃了映山红是要流鼻血的,这使得映山红在我的眼里分外有一种凄艳的形象。映山红在我们的方言里叫做“满山红”,我以为它更能体现出这一形象。
一般都是上山砍柴时,顺带摘些映山红以及别的野果如野山查,野草莓吃。也有专门上山采摘的时候,但并不多。野山查常有山里人穿成佛珠似的一串拿镇上来卖,那是真正的山里品种,产自深山老岭中,又大又红,可是吃起来总觉得没有自己摘来的好。
4 摸泥鳅
儿时夏季的摸螺蛳螃蟹,捞虾米,基本上是用来自己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农家经济。能拿去市场交换,弄些钱花的则是泥鳅。泥鳅我们不大爱吃,而且卖得贵——村里甚至有一妇人以摸泥鳅卖为副业,整天活动于四处的田埂间,实在赚了不少的钱。
说一说摸法:在细长的田边水沟里选一泥土肥沃的地段,大约十来米,在两头用些泥土垒高——这样这十来米的区域就成为“封闭”的了,以铁勺将中间的水舀干后,两个人就可以分头从两头在泥土中翻摸起泥鳅来。如果泥鳅多的话,这十来米的水沟两个人往往要花上一上午的时间,才能细细翻遍,会合于中间。那时抬起腰来往身后一看,见一路的泥土被翻得如同牛耕过一般,会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的。而因为常常用泥手拭汗,赶苍蝇什么的,此时已然满脸的泥巴了,两人对看几眼,不禁大乐。
一般我和二表哥一块去摸泥鳅。二表哥一家,个个心灵手巧,精于诸般“技道”。比如大舅能捉蛇,会采药,一度是赤脚医生,后又当上村支书;二表哥摸泥鳅,捉田鸡是一把手,同他打扑克,下棋我常常输得直想哭,尤其他谈起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争史来常使我口登目呆;大表哥更是精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提到闰土的“弓京捉小鸟雀”法他就会。有一年冬天他就抓到几只鸪鸪给外婆过年。他是我儿时的偶像。
可他们一家虽心灵手巧却不太勤奋。农家不勤奋而光凭小聪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家后来渐渐地艰难起来,大舅和大表哥整日价沉迷于赌博,大舅丢了村支书职务,又弄断了腿;二表哥长大后也变得木讷了,我们见了面也没啥话讲。我每想起二表哥就会想起鲁迅的闰土的,难过的要死。村里这几年盛行去江西革命老区贩些女人来做老婆,因为本村里的女人看不上他们。这样子的老婆是要日日夜夜严防其逃窜回老家的。不知道两位表哥是否也走上了此路?(2001年8月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6》)
《天台山遇仙记》以及其它
《历代小说笔记选》、《心灵史》、《天台山遇仙记》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
去年的此时候,某超市为招揽顾客,于门口广场拉起屏幕放映电影。我常常在下班后匆匆用过晚饭赶到这里,买瓶可乐,占个好位置,盘膝坐在地上看电影打发时日。夜里的风吹动屏幕,使得电影中人,无论是英雄抑或是奸贼,都扭曲得好笑。我喜欢夏夜,夏夜里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暗香浮动常常让我着迷;我尤其喜欢家乡放映露天电影时的夏夜。
那时侯的乡村里,寿诞婚嫁往往要放电影;偷伐盗卖集体的木材被抓也要罚放电影。平日缺乏娱乐的乡村,此时定是合村出动,热闹过于任何佳节盛日。如是自己村里放的电影,自然不用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占取好位置,倘若是邻村,或是邻村的邻村有电影,就需要早早地出发了——要是去那些没有亲友的村里,还得自己抗上把凳子什么的。当然农家世界小,不会缺少表什么或堂什么之类的亲戚的。于是晚饭后,约上三五人,携一火把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一路上始终伴随我们左右的是田地里散发出的肥料味道以及扑面尔来的飞虫,这飞虫常常扑进人的嘴里鼻里眼眶里,那样就不得不强抑住焦急的心情停下来处理一番了。那些因为农事繁忙直到此刻方才作饭的家里,从烟囱中冒出的烟比夜色还浓。我怀念家乡夏夜里的炊烟,炊烟浓,炊烟中菜的辣味更是浓得呛人。
而看完电影兴尽归来,虽然大门虚掩着还未上闩,虽然房中的灯还亮着,但外婆已然和衣靠在床头睡着了。外婆总是这样,床头或靠椅上都能睡着,可听见我们的笑,却又会睁开眼,问几句,随我们笑上一阵。到我们玩困了乏了准备睡时,她又起来给我们做些点心吃完,收拾好门窗,方才正式睡下。是啊,外婆是得需要常常地瞌睡一会儿,要不每天那么起早贪黑的,怎么吃得消?可我们不懂事,在它瞌睡时常常围着她胖胖的身躯吵她,说她是在“捣米”。
外婆家中的灯很暗,是那种15瓦的白炽灯。儿时轻狂,见到那边舅舅房里明亮有如白昼却给外婆用15瓦的灯,常常气愤,外婆倒劝我。有一年暑假到外婆家避暑,带了本岳麓出版社的小字本《红楼梦》读,在15瓦的灯光下看不清,于是就坐到了桌子上头看,头常常碰到灯泡,15瓦等虽说不亮,发的热却着实不小,人热得直冒汗。外婆见了,要去买60瓦的灯泡,多少已经懂些人情世故的我死命拦住。
早些年还没有分家的时候,外婆房里是很热闹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满房间的笑声,地上的瓜子皮足足有几寸之厚。分家后舅舅那边很少过来,虽然一门之隔。有时我到外婆家度假,他们知道了,才会过来打个招呼。看着那15瓦昏暗的灯光,我总觉得一股透骨的心凉。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偶尔闲了也是坐着瞌睡,不知道对此她的心里感受如何?我始终没敢去问她。(2001年7月1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
(二)
说到电影,镇上有一家影院,我们一伙人整日价象苍蝇一样围在门口,想乘机混进去白看,但是查票严密,很少得逞。于是我们就从影院的围墙墙头爬上它的屋顶——电影院是那时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它并不用普通的瓦片做顶,而是用整快的波浪型薄水泥板铺就,小孩字可以在上面跑动——我们就趴在屋顶,从缝隙中欣赏电影。但一旦查票员发现了,过来查看,情急之下就只能从墙头跳下逃逸了。
墙外头是一块菜地,种着番薯和萝卜,泥土松稀,所以从那么高的墙头跳下,竟能安然无恙。只是电影没有看完心里到底不快活,于是随手拔起番薯和萝卜来,往菜地前面的大溪中一阵乱掷,才渐渐解气。然后选上一两个嫩脆的番薯在溪里洗净了吃,吃完后脱掉衣裤跳入溪中洗去一日的疲乏。
那时电影少,连录象也同马戏团一样珍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大会”上才出现。交流会是当时第一等的盛事,人多得在街上难以走动,汽车更是要花上半小时才能通过短短的一两百米路。当时我们的语文作文对这种情况作形容的一句套语就是:“好象一堆蚂蚁扛着一个火柴盒慢慢挪动。”但是蚂蚁却又为何要扛火柴盒呀?可见不通之极。
那年头,镇上还有咱们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工具——广播站,一到交流会的时候就死命地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这种歌曲逛交流会,叫人感到无比的幸福。交流会时的录象一般是在那年代已经废弃的祠堂里放映:两台21英寸的电视高高地摆在前方,下面全是黑压压的人头,祠堂四周的横梁上,窗台上也坐满了人,真是百年难逢的盛举啊。可能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临时之举的缘故,录象厅剪票员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相比没有什么经验,我们能轻易地混了进去。
后来录象厅盛行,电影院简直没人去,于是也改放录象。只是那么大的影院放投影录象,只有前几排稀稀拉拉坐着一些观众,总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于是,当初那么豪华的影院渐渐地失修破旧了。前两年又改作了歌舞厅,倒也还热闹,但是总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而通往城里的路修成了柏油路后,坐小巴只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方便的很,于是物资交流大会也渐渐衰落了。
我每想起这些旧事的时侯,总有一种唐宫白首人话及开元盛事时的惆怅,真是希奇,要说繁盛,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我如今所在的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北京城呢?(2001年7月19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2》)
(三)
我家在镇上,但不喜欢镇里人的蛮狠冷漠,他们对附近乡民非常傲慢,而面对城里人时又表现得极端卑下。因此,我的学校之外的生活大多是在离镇二里多路的外婆家度过的。就连短短的一天半周末假期——当时还没有双休一说——也常常跑到外婆那里。而且会一直呆到礼拜一的早上,才万分不情愿地动身回家——这天要上课,没有办法啊。
为了能赶上上课,这天外婆会早早地天不亮就起床,煮上一盘我爱吃的毛豆,装在围裙前的大口袋里面,然后叫起我,动身赶路。一路上我们剥着毛豆吃,一前一后,无言地走,外婆胖胖的身躯走动颇吃力,我在前头老远也能听到她的喘气声(真是难以想象外婆晚年因为生病而瘦得不象样子,因为在我眼中,胖胖的外婆才象外婆。那几年我在外地求学,和她见一面,已经不太容易了)。喘息声中,外婆会时不时地打破寂静同我说几句用功学习,要有出息之类的话,我唔唔地漫应着,心底下为又要进学校上课很是发愁。那时侯天尚未放亮,一路上只有我和外婆在默默地走。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在外婆家玩得特别开心,直到开学那天还死赖着不想回家,一人跑到楼上,外婆怎么叫也不下来,最后到底还是把我爸爸叫了来,由他将我硬抱了下来。
小时侯作饭烧木柴,我在外婆家总喜欢跟着表哥表妹去砍柴(不信,去看我那时侯的周记,十篇里往往有九篇是“上山砍柴”,要不就是“采猪草”,老师责我以无有想象力,哈哈)。某次周末我照例去砍柴,发现一棵已近枯死的茶子树(茶子树是村里的集体财产,禁伐,当然枯死者例外。有时不想去太远的深山里,而附近山里柴又稀少,只好在茶子树上选上一段,砍几刀,几天后再去,则那段树枝已然枯死。呵呵,所谓“窃书不算偷书”者也,上天当体谅我心。)回来后我对外婆提了这事,并说:等我下礼拜去砍。
当时的情况记得的只有那么多,至于后来有没有去弄回那根树,却记不清楚了。不过外婆常常拿这件事在人前夸我好,我听着也很高兴,决定以后能挣钱了一定给外婆买各种好东西。外婆同舅母不和,常跟我说:舅母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很奇怪小说里面的王熙凤明明是个只知奉承老太太的,在村人的心目中却完全相反),她管住舅舅不让过这边来;舅舅也是没啥良心,我算是白疼他了,你以后不要这样。来京城求学的第一个假期,手里没有钱,买了几盒很便宜的印着“北京特产”字样的果脯回去。这所谓北京特产着实难吃。外婆却乐得合不笼嘴。
再后来外婆病了,吃不下饭。家里来信要我假期买些好吃的回家,给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新鲜玩意的外婆尝尝,那时她的病已经没治了。然而该死的China Post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信给寄丢了。回家后,家里人都没提起这件事,直到外婆去世多年后,与家母的一次闲聊中才说起。而那年的假期结束回北京后没有多久,外婆就去世了——但这事我当时也不知道,没能赶回家。家里人后来解释说:怕你伤心,有碍学业。
现在,我一想起外婆来就难过的很。(2001年7月2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3》)
(四)
之所以喜欢并盼望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除了它的热闹以及能浑水摸鱼,白看几场录象外,还有一个关系到我们“生计”之大问题。那时侯家里基本不给零花钱,我们只好自己寻求生财之道。
当时镇上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几分钱一斤收购硬纸板,几毛钱一斤收购废铜。于是我们一放学就在镇上的大街小巷中转悠,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硬纸板和废铜——别的大块的铜基本上找不到,所幸废锁里一般会有一粒铜芯。
找到的硬纸板都存放于一名伙伴家中;而找到废锁,则在无人的小巷里用石头砸开取出里面的铜芯,也一并叫那伙伴存好。等到差不多数量了,就一块去废品站卖,得到的钱平分。基本上这点钱也就够吃上几碗馄饨,买几个包子,再买几个烧饼和油条,再去车站门口两旁一左一右两名老头摆的连环画租书摊上看几本《唐宫恩怨》什么的。(根据梁羽生的一本武侠改编而成,我至今对这本书有着出奇的好感。)
当然,我们的整日游窜于街巷之中,除搜寻硬纸板和废铜外,尚有一私人目的——香烟纸和火柴纸,那时家乡儿童盛行收藏香烟纸,火柴纸也挺流行。记得有一位住在镇的另一头的小孩有一种画面是少林寺的香烟纸,还有一种画面是天安门的,精美极了,受到了合镇孩子的崇拜。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这种牌子的香烟。
平日里要搜集硬纸板是很困难的,因为大件的人家都自己留存着卖钱。要不说江南的人家会过日子呢。但是到了物资交流会,那些外地来的生意人整箱整箱的货物运来,几天下来,货卖光了,钱早就赚得腰间鼓鼓的,还会在意这点硬纸箱?于是大会过后,往往是一地的狼籍,却也是我们一伙人的狂欢之时。呵呵。(2001年7月2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4》)
(五)
说到儿时“生计”之问题。尚有一些其他的法子,略举一二,如下:
1 采“细细葱”
“细细葱”是我们方言中对一种野葱的称法,不知学名为何。该野葱春来即发长,正值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农家需外出采集猪草(喂猪用),可顺手摘一两把回家。吃法是加些青辣椒抄米饭——有时还可加一个鸡蛋抄,出奇的香,我很是爱吃。我之所以能放下一名男孩子的尊严跟随表姐去采猪草,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而且早春时节的江南野外,景色之美,亦可醉人。
2 摸螺蛳以及其它
我喜欢夏季。夏季有着漫长的暑假,有着露天电影,都是让人心花怒放的事情,更有者,夏季于孩子们而言,节目尤其丰富。比如,五六月份天气渐渐地暖起来,到可以赤脚下水,我们便再也坐将不住了,拎起个木桶或者竹篮,纷纷下河摸螺蛳,摸螃蟹以及捞虾米。
午后出发,从河的这一端开始,一路细细摸过去,直到河的那一端,天也差不多暗下来了。收获大约有螺丝、螃蟹和虾米各一大碗,正好晚饭一顿美餐。在外婆作晚饭之时,我们就折回河里洗澡。一般都是还没有洗完,外婆的呼唤声便已响起:“吃——晚饭——了,归来——哎——”,山坳里音大有回声,一时间整个村子上空都是“吃晚饭吃晚饭”的声音,外婆的声音悠长而富有韵感,我最是爱听。
螃蟹和虾米可以马上做菜,螺蛳则一般要用清水浸着放上两三天,等它们壳中的泥土都吐的差不多了,才好吃的。而且还需要剪去螺蛳屁股。吃法是加些黄酒和韭菜抄。那汤的味道特别好。
真正会吃螺蛳的是要夹上一个,往汤里浸满汤汁,然后放于嘴边,用足气力吸出肉来吃。我们对那些用针慢慢的挑出螺蛳肉来的吃法特别看不上眼,称之为外行,因为这样子吃缺少汤汁。尤其是,没有那“呼”的一声吸出螺蛳肉来的快感,还叫吃螺蛳吗?这正如嗑瓜子,只有经过“咯”的一声,才会感觉吃得美满。而来到京城后,买螺蛳吃,竟然买过几回没有剪屁股的螺蛳,那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吸”这一说了,这使得我十二万分的沮丧,也十二万分的疑惑不解。
儿时的夏季通常就这样在河中度过的,一直到暑假结束后开学了,天气开始转凉为止。到了那时,就只能在梦中才会出现那无止无休的“知了知了”的蝉叫声和那“哗哗”的水流声以及每抓到一只大螃蟹后的欢呼声了。
记忆中儿时的夏季显得那么安静。(2001年7月31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5》)
(六)
3 摘映山红以及其它
估计现在不会有人吃映山红了。但是在那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里,映山红却着实是不错的一种零食。吃在嘴里,酸酸的,感觉很好。而且“嚼花”大约是和“饮露”一般,是很风雅的举动,能稍稍消去人身上的一点俗气的。
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几部电影里,那些烈士们都一无例外地死在满山的映山红中间(实际上,映山红在清明扫墓时节初发),那么映山红竟然有松柏一般的隐喻意义了;另,据我们那儿的传说,吃了映山红是要流鼻血的,这使得映山红在我的眼里分外有一种凄艳的形象。映山红在我们的方言里叫做“满山红”,我以为它更能体现出这一形象。
一般都是上山砍柴时,顺带摘些映山红以及别的野果如野山查,野草莓吃。也有专门上山采摘的时候,但并不多。野山查常有山里人穿成佛珠似的一串拿镇上来卖,那是真正的山里品种,产自深山老岭中,又大又红,可是吃起来总觉得没有自己摘来的好。
4 摸泥鳅
儿时夏季的摸螺蛳螃蟹,捞虾米,基本上是用来自己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农家经济。能拿去市场交换,弄些钱花的则是泥鳅。泥鳅我们不大爱吃,而且卖得贵——村里甚至有一妇人以摸泥鳅卖为副业,整天活动于四处的田埂间,实在赚了不少的钱。
说一说摸法:在细长的田边水沟里选一泥土肥沃的地段,大约十来米,在两头用些泥土垒高——这样这十来米的区域就成为“封闭”的了,以铁勺将中间的水舀干后,两个人就可以分头从两头在泥土中翻摸起泥鳅来。如果泥鳅多的话,这十来米的水沟两个人往往要花上一上午的时间,才能细细翻遍,会合于中间。那时抬起腰来往身后一看,见一路的泥土被翻得如同牛耕过一般,会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的。而因为常常用泥手拭汗,赶苍蝇什么的,此时已然满脸的泥巴了,两人对看几眼,不禁大乐。
一般我和二表哥一块去摸泥鳅。二表哥一家,个个心灵手巧,精于诸般“技道”。比如大舅能捉蛇,会采药,一度是赤脚医生,后又当上村支书;二表哥摸泥鳅,捉田鸡是一把手,同他打扑克,下棋我常常输得直想哭,尤其他谈起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争史来常使我口登目呆;大表哥更是精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提到闰土的“弓京捉小鸟雀”法他就会。有一年冬天他就抓到几只鸪鸪给外婆过年。他是我儿时的偶像。
可他们一家虽心灵手巧却不太勤奋。农家不勤奋而光凭小聪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家后来渐渐地艰难起来,大舅和大表哥整日价沉迷于赌博,大舅丢了村支书职务,又弄断了腿;二表哥长大后也变得木讷了,我们见了面也没啥话讲。我每想起二表哥就会想起鲁迅的闰土的,难过的要死。村里这几年盛行去江西革命老区贩些女人来做老婆,因为本村里的女人看不上他们。这样子的老婆是要日日夜夜严防其逃窜回老家的。不知道两位表哥是否也走上了此路?(2001年8月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6》)
《天台山遇仙记》以及其它
《历代小说笔记选》、《心灵史》、《天台山遇仙记》
此三本旧书购于北京一旧书市场,其中的《天台山遇仙记》颇引起了我一些回忆,当时伤感的很,夜里就写了下面这篇东西:
所住的地方偏僻之极,没有大书店,没有图书馆,也没有网吧,寂寞得很。不过不远处有一旧货市场,出售旧电器旧家具,以及一些不知真假的所谓古玩,当然也有二三家售旧书的摊位,摆几本破书,有时倒也还可以逛上一逛,聊解寂寞。
这天午后去转了一圈,好歹掏出三本可以一读的书。一是上海书店版的《历代小说笔记选·金元明部分》;一是张承志的有关回民的小说选集,其中收有他的名著《心灵史》,是我最近突然心血来潮想看的;最后一本是《天台山遇仙记》,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
《天台山遇仙记》是本民间传说合集,都是有关浙江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岭的故事,因为是口头流传的,而且编辑者陈玮君老先生记录整理时也没有做什么修改,所以非常朴实,就和我们小时侯常读的《故事会》里的东西差不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陈玮君老先生却是苏北人,苏北无山,他却从小向往崇山峻岭,自称患有“山癖”,其第一次接触到山是在他1942年冒死穿过华东华中日占区远赴贵州投考浙江大学之时,据其言,那时虽在战火中仍是兴奋的很。46年浙大搬回杭州城后他更是如鱼得水,日夜探幽访胜,踏遍浙江峰岭。该书前言中有这样的话:“今年,我六十多岁了······(记于)1982年5月28日杭州宝石山居”的字句——那么大约他浙大毕业后就永远地留在了杭城定居,与好山好水为伴了。从82年至今也有近二十年时间了,不知陈玮君老先生现在还健在否?
我的家在浙西的山间,印象最深的是一到春暖花开之时,那满山的映山红,既好看,又好吃,是那时候的好零食(那时农村里简直没有真正的零食吃),所以非常喜欢在山间溜达。而以前做饭烧柴,更是每两三天就得去山上砍柴。砍柴自然是表哥表妹一伙人同去,热闹得很,但是待得分开各自去寻找柴木之时,听着山林间死一样的寂静,便不由自主地恐惧起来。
尤其看到远处山谷里的水库时,脑海里便想起水鬼的故事,传说水鬼会在你游泳或不小心落水时偷偷来到脚底,在你的脚板下咬一个洞,吸尽你所有的血。而且水鬼有迷惑人的能耐——一旦你的眼睛同它的眼睛对视上时你就会失去知觉跟随它走,一直地走,直到进入水中。而且水鬼是经常在夜里上岸在山林间寻找猎物的呀。这个传说是外婆在15瓦的昏暗的灯下讲给我听的,记得那时我惊恐地看着窗外墨一样的黑夜,吓得几乎死去,因为我总是怀疑窗外竹林传来的唰唰的声音就是水鬼走路的声音。
有关家乡的山,能想起的就这些。别的呢?家乡的山叫什么山?隐隐约约记得解放前还有游击队在大山里活动,外婆她们给我讲过,可到底如何,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记得前些日子读到一位网友有关曹峨江的大文,钦佩之余又感到万分惭愧——身为浙江人却对浙江山水一无所知,于是就暗下决心欲图改变此种状况。只是一来不知有关书目,而且身边也无图书馆可查阅,二来还得为生计问题奔波,也就渐渐地淡忘了此事,直至今日意外发现这本书,重新记起旧事。
其实大学毕业时,也还想回家乡发展的,只是不知怎么地竟然会有“无颜回见江东父老”的想法,总觉得没意思,真是奇怪的很啊。最后到底还是没有回家乡,而选择一人留在了北方“漂着”。有时失意时,想想家乡,却是一片模糊不堪,不免有些难过。
前几日,与二三旧日同学聚会言别。多时未见的老同学重聚是喜事;而他们或将要出国,或将要赴任美差,或乍得如花美眷,尤其可喜可贺。但离别终究是伤感;同时又念及自己至今碌碌,更是无聊,只是值此之时理应作欢颜,着力应酬,使得好事善终。然则心中委实是百感交集,不是滋味。(2001年6月26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天台山遇仙记>》)
刘苏里:关于美国的新书扫描
1、《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沙特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美]马修·R.西蒙斯,华东师大,2006.11,39.00元
2、《这就是纽约》,[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0.00元3、《重游缅湖》,[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2.00元
4、《杰弗逊先生的学堂》,[美]盖瑞·威尔斯,河北教育,2006.11,22.00元
5、《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思想与社会”第六辑),上海三联,2006.12,39.00元
6、《生活之道》,[英]威廉·奥斯勒,广西师大,2007.02,39.60元
7、《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美]史蒂夫·德玛斯科,当代中国,2007.01,24.00元
8、《低价不是法宝:零售骄子塔吉特如何分庭抗礼沃尔玛》,[美]劳拉·罗利,上海远东,2007.01,27.00元
9、《对冲基金风云录》,[美]巴顿·比格斯,中信,2007.01,42.00元
10、《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加拿大]马修·弗雷泽,新华,2006.12,29.80元
11、《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美]弗朗西斯·福山,社科,2007.01,15.00元
12、《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回忆录》,[美]贝内特·瑟夫,人民文学,2007.02,30.00元
13、《美国与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英]巴里·布赞,上海人民,2007.01,25.00元
14、《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新星,2006.12,35.00元
15、《布什战争内阁史》,[美]詹姆斯·曼,北京大学,2007.01,39.00元16、《集体暴力的政治》,[美]查尔斯·蒂利,上海人民,2006.12,24.00元
17、《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美]赫伯特·D.克罗利,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8、《哲学俱乐部:美国观念的故事》,[美]路易斯·梅南德,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9、《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美]卢瑟·S.路德克,江苏人民,2006.12,32.00元
20、《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美]迈克尔·卡门,江苏人民,2006.12,18.00元
21、《老钱:富人的精神起源》,[美]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重庆,2007.01,32.00元
22、《法律的尊严:美国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的思考》,[美]桑德拉·戴·奥康娜,法律,2006.12,30.00元
23、《雅致的精神病院:美国一流精神病院里的生与死》,[美]艾克里斯·宾恩,上海人民,24.00元
24、《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1933-1945)》,张振江,人民,2006.11,25.00元
25、《美国的困局与出路:新世界的无序状态与谎言》,[美]邝本德,文汇,2006.10,38.00元
26、《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王金虎,人民,2006.10,30.00元27、《五月花号》,[美]克里斯托弗·希尔顿,华夏,2006.09,29.00元
28、《“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美]W.布莱福特,华东师大,2006.06,12.00元
29、《美国总统全书》,[美]威廉·A.德格雷戈里奥,社科文献,2007.01,99.00元
30、《贪婪的智慧——从为人不齿到受人尊敬的投机史》,[美]查尔斯·R.盖斯特,上海财大,2006.10,38.00元
31、《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美]罗伯特·门斯切,上海财大,2006.10,30.00元
32、《嗜书瘾君子》,[美]汤姆·拉伯,上海人民,2007.01,20.00元
33、《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三联书店,2006.10,38.50元
34、《美国的激情、权力、政治——乔治敦女士俱乐部》,[美]大卫·海曼,东方,2007.02,34.00元
没有精确统计,仅凭印象,有关美国的中文简体字版出版物,大约相当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类出版物总和的10%,重点出版物的25%以上,约等于关于美国之外国家出版物总数的70%以上,甚至更多。此一现象已延续很多年了。美国之臭,挂在很多人的嘴上,而美国之美则置于好些人的心里。美国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所选书目(见“推荐书目”),以去年11月到今年元月为主,因叙述需要,个别选目是去年10月以前和今年2月的。需要强调的是,选目仅为冰山一角,虽非刻意所为,挑选时还是作了“突出重点”,以求举一反三,说明问题。选目34种,其中上海各出版机构占13种,北京14种,江苏4种,其余省份3种。社会科学占17种,人文学科11种,其余为文学作品、工商读物等。国内作者3种,中国旅美作者1种,其余全部为翻译作品。
个体的品质与国家的性格
其实,所选作品的范围涵盖面相当广泛。这反映了国人对美国的关注是全方位的。选目甚至还有《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杰弗逊先生的学堂》这样非常偏门的图书。《学堂》融建筑、教育、文化、历史、人物于一身,讲述美国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亲手规划、设计、监督、建造弗吉尼亚大学的故事。这所大学的早年,有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担任过大学理事长,后来还走出第28任总统威尔逊和第35任总统肯尼迪的两兄弟(爱德华和罗伯特)。让艺术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审美重要性得以体现”,是杰弗逊追求的目标。他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庞大、繁复而恢宏的作品之中,极尽可能地表达出一代人崇高的内心智慧。《老钱》,是一部很奇特的作品。老钱,是相对于“新钱”而言,指的是由上辈传下来的而非靠自己创业积攒下的财富。作者本人是“老钱”一族,叙述也是以其家族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的。作者观察到,“新钱”一族的崛起,正是“老钱”族衰败的过程。可随着这种无法挽回的衰败,同时,整个国家以及承载的文明,丧失了什么呢?是“经久不衰的美德、优雅和目标的指导者”角色;是骨子里透出的、遮掩不住的高贵气质和对生活的鉴赏品味。甚至,“老钱”族的消失,意味着一份教育和美学价值标准的永久消亡,世界因而改头换面,变得平淡无奇、粗鄙不堪。同样有些奇特的作品,是宾恩的《雅致的精神病院》。一如美国电影喜爱处理面向未来的题材,个体的精神世界也是美国人特别予以关注的对象。由此,涉及个体内心、精神层面种种负面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写作者颇爱费精力讨论的对象。宾恩的这部“传记”,旨在回顾19世纪初建立的麦克连(美国第一家)精神病院,是如何将“道德治疗”原则深嵌在建院治院,以及对待“造访”病人治疗过程的。宾恩“深信启蒙的精神,试图在众多生命残片中拼凑出疯狂里人性的遗存,那些众人可以辨认与同情的部分”。《生活之道》,是由20篇演讲组成的奇特作品。作者是出生于加拿大,为美国两所医学院作出卓越贡献,后来移居英国的现代临床医学最伟大的探索者和领路人威廉·奥斯勒。演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但所谈内容极其广泛,从为人、为学、为师、为医,谈到社会、文明和政治治理之道。即使谈为人、学、师、医之道,他也远远超越了专业的局限,眼界所及,俨然一位哲学家、牧师和圣贤。下面一段话出自“老师与学生”一篇:“……如果你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把一份崇高神圣的使命糟蹋成一门卑劣的生意,把你们的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你们定可以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你们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得很好的名衔,也就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他大声疾呼,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使命而非行业,所以要求“用心如同用脑”。
这些涉及面广泛的作品,其基本共同点是,它们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个体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者说,个体的品质,是如何穿越时空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品质与性格。
美国的历史是“一连串事件”
所选作品中,有三组9部,给人们认识美国民族和国家性格提供了帮助。第一组,3部,都与“五月花号”有关。比起华夏、华东师大版的“五月花号”,新星版要幸运得多。幸运,当然有其理由。这部讲述传奇的作品,去年荣登《纽约时报》“十大”。但更可能的理由是,该作让国内读者第一次了解了有关五月花号上岸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特别是“菲利普王之战”的内幕。关于本书的详细介绍可参见笔者为本书写的导读“美利坚立国是一连串事件”。华东师大版,其重要程度尚待读者明鉴。这虽说是半部作品,但发生在五月花号上岸前的关键性事件——《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却是存世少有的原始文献。从《公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层意思:1.“在上帝面前立誓签约”。乘客中有三分之一为英国分离主义教会的成员,早先曾逃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莱顿,“在异地寄人篱下的情况下为维护纯真的宗教原则而共同奋斗”。2.自愿原则。3.签约人为男性成年人,不包括女性,但包括了大部分的仆人。4.自治。5.他们自愿结成的是一个保证遵守和服从各项“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的自治团体。签约人并未声称自己要建立一个国家state或nation,或明确性质的political organization,而是一个团体。6.他们誓约遵守和服从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是对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可以说,美利坚立国 的基本原则,在《公约》中都能找到雏形。
第二组,4部。皆江苏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向市场的主打产品,其中两部为普利策获奖作品——《自相矛盾的民族》和《哲学俱乐部》。《矛盾》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没有记忆的文明不再是文明。没有历史的文明不再具有特征。没有特征就没有目的;没有目的,文明就将枯萎”。作者避开“民族特征”的种种麻烦,将讨论的范围划定在“民族风格”,断言“一种文明的起源与它的自我意识成长有很大关系”。但真正给我们以启发的是下面一段论述:“以可观的汗水、泪水和时间为代价开拓了一片领域的人,并不会轻易让步于对社会方案的幻想。”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文化的起源”,表达了新生代历史学家对自己国家过往的理解,方法与叙事,值得学习。每一个国家都有过痛苦的经历,因而令人不堪回首。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最大“收获”是立国初期建立的联邦体制、政府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因其残酷的杀戮特征,给美国人内心留下了几乎永远难以平复的伤痕。战后的反思中,思想的伟力再一次得以彰显。由詹姆斯、皮尔斯、杜威等人创立的实用主义思想,不仅最后凝结为美国人的行动原则,甚至重新型塑了美国人关于“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的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些思想家努力构建的国度之中”。《哲学俱乐部》一书,十分完整地描述了实用主义思想的发生、流变、成型,最后成为美国人生活指导原则的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评论家理查德·波伊里尔将该书称为震撼心灵之作,盖源于此。《构建美国》,就是16年前社科出版社《美国特性探索》的重译本。《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也许对人们认识美国,最有帮助。作者认为,对未来信仰般的信心,正是美国人爱国主义的灵魂,当这种超级信心与对历史的尊重、习俗的包容与忠诚结合一起,所焕发出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
第三组,2部。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编译所”译丛选目。《美国与诸大国》,抛开了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未来美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有关美中关系章节尤值得反复品读。《集体暴力的政治》,写于“9.11”后不久,是美国人对世界上到处存在的集体暴力的全新解读。基本结论是,“集体暴力是一种政治形式”。最精彩的是对“政治边界激活”术语的使用。
轻松故事背后的美国精神
最轻松的阅读体验,亦来自三组读物,共7种。第一组,是由怀特的两部、林达的一部作品构成的。怀特称因为喜爱这个世界,所以写下这些文字。这位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随笔作家,高寿高产,他把自然、温暖而又悲天悯人的性格带进作品中,让人们读着他的作品,体味自然的美妙,人性温暖的感动和对动物、同类慈悲为怀的尊贵情愫。要不是一位远方的朋友的推荐,我几乎再次错过怀特。希望大家也能欣赏他的生活,喜欢上他的作品。林达的作品一如既往,故事性与思想性熔于一炉,生动而略显沉重。但我们已习惯了林达的“沉重”,所以读《扫起落叶好过冬》,倒有了轻松的感觉。毕竟,过冬是丰收后的事情,也是休息的时节。第二组,2部。都与书籍有关。《我与兰登书屋》是美国历史上最棒的出版公司创始人瑟夫的回忆录。这个从小擅长“投机取巧”的美国人,创办“兰登书屋”也不脱其秉性,却出其不意地成就了世人称道的伟大业绩。瑟夫是十足典型的美国人,文字中处处闪现着美国人的幽默、“狡诈”与认真,小故事连篇累牍,直能让人读的上气不接下气。一口气下来,浑身松软,如饮鸡尾酒般地。拉伯的《嗜书瘾君子》,走的是“书虫”嗜书的老套路,古今中外者大体如是。惟一新鲜的,拉伯是美国人,美国人能像爱钱一样地爱书,实不容易。第三组,2部。大类归到“工商读物”。可美国人写此类东西,跟他们拍电影、电视剧如出一辙,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中,把个道理、哲学、原则一项不落地说个干净。《低价不是法宝》的出色之处,是全篇故事下来却不离抽象的“产品、服务、形象”——零售巨头塔吉特的做店原则。“塔吉特”因低价起家,但却告诉世人“低价不是法宝”的道理。不看别的,只它每周向所在社区捐赠200万美元善款一项,就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对冲基金风云录》的轻松之处,在于作品叙事的诡谲、神秘,作者比格斯及其对冲基金的操盘手们,除了钱不如巴菲特多,其他都可与之匹敌。他们在华尔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夫,比巴菲特更胜一筹,所以他们的故事亦比巴菲特来得奇特而不可思议。巴菲特把每股炒到20万美元,还在可理解的逻辑之中,比格斯们的预测本事,不是魔鬼附身才怪!巴菲特是理财大师,比格斯们才是交易所空气中的幽灵。这故事错过了,岂不可惜?
欲深入理解比格斯们,另选两本不太轻松的参考书介绍给读者,由于它们多少具有一些理论味道,未归类如上。它们是《市场、群氓和暴乱》和《贪婪的智慧》。两书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连续两年畅销的美国经济历史家约翰·戈登的《伟大的博弈》。《智慧》讲述规则之下,恶如何向善的故事;《暴乱》则再三再四地告诫人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为群体的心理、行为所左右。
篇幅所限,就此打住。美国的故事讲不完,与美国有瓜葛的故事更是如毛如海。我只想指出,尽管有那么多关于美国的中文出版物,但与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其数量还远远不够。美国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存在,因而需要与这种真实的存在相称的出版,并不为过。美国对今天的整个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了解它、研究它、吃透它,行么?
2、《这就是纽约》,[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0.00元3、《重游缅湖》,[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2.00元
4、《杰弗逊先生的学堂》,[美]盖瑞·威尔斯,河北教育,2006.11,22.00元
5、《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思想与社会”第六辑),上海三联,2006.12,39.00元
6、《生活之道》,[英]威廉·奥斯勒,广西师大,2007.02,39.60元
7、《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美]史蒂夫·德玛斯科,当代中国,2007.01,24.00元
8、《低价不是法宝:零售骄子塔吉特如何分庭抗礼沃尔玛》,[美]劳拉·罗利,上海远东,2007.01,27.00元
9、《对冲基金风云录》,[美]巴顿·比格斯,中信,2007.01,42.00元
10、《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加拿大]马修·弗雷泽,新华,2006.12,29.80元
11、《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美]弗朗西斯·福山,社科,2007.01,15.00元
12、《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回忆录》,[美]贝内特·瑟夫,人民文学,2007.02,30.00元
13、《美国与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英]巴里·布赞,上海人民,2007.01,25.00元
14、《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新星,2006.12,35.00元
15、《布什战争内阁史》,[美]詹姆斯·曼,北京大学,2007.01,39.00元16、《集体暴力的政治》,[美]查尔斯·蒂利,上海人民,2006.12,24.00元
17、《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美]赫伯特·D.克罗利,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8、《哲学俱乐部:美国观念的故事》,[美]路易斯·梅南德,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9、《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美]卢瑟·S.路德克,江苏人民,2006.12,32.00元
20、《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美]迈克尔·卡门,江苏人民,2006.12,18.00元
21、《老钱:富人的精神起源》,[美]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重庆,2007.01,32.00元
22、《法律的尊严:美国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的思考》,[美]桑德拉·戴·奥康娜,法律,2006.12,30.00元
23、《雅致的精神病院:美国一流精神病院里的生与死》,[美]艾克里斯·宾恩,上海人民,24.00元
24、《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1933-1945)》,张振江,人民,2006.11,25.00元
25、《美国的困局与出路:新世界的无序状态与谎言》,[美]邝本德,文汇,2006.10,38.00元
26、《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王金虎,人民,2006.10,30.00元27、《五月花号》,[美]克里斯托弗·希尔顿,华夏,2006.09,29.00元
28、《“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美]W.布莱福特,华东师大,2006.06,12.00元
29、《美国总统全书》,[美]威廉·A.德格雷戈里奥,社科文献,2007.01,99.00元
30、《贪婪的智慧——从为人不齿到受人尊敬的投机史》,[美]查尔斯·R.盖斯特,上海财大,2006.10,38.00元
31、《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美]罗伯特·门斯切,上海财大,2006.10,30.00元
32、《嗜书瘾君子》,[美]汤姆·拉伯,上海人民,2007.01,20.00元
33、《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三联书店,2006.10,38.50元
34、《美国的激情、权力、政治——乔治敦女士俱乐部》,[美]大卫·海曼,东方,2007.02,34.00元
没有精确统计,仅凭印象,有关美国的中文简体字版出版物,大约相当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类出版物总和的10%,重点出版物的25%以上,约等于关于美国之外国家出版物总数的70%以上,甚至更多。此一现象已延续很多年了。美国之臭,挂在很多人的嘴上,而美国之美则置于好些人的心里。美国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所选书目(见“推荐书目”),以去年11月到今年元月为主,因叙述需要,个别选目是去年10月以前和今年2月的。需要强调的是,选目仅为冰山一角,虽非刻意所为,挑选时还是作了“突出重点”,以求举一反三,说明问题。选目34种,其中上海各出版机构占13种,北京14种,江苏4种,其余省份3种。社会科学占17种,人文学科11种,其余为文学作品、工商读物等。国内作者3种,中国旅美作者1种,其余全部为翻译作品。
个体的品质与国家的性格
其实,所选作品的范围涵盖面相当广泛。这反映了国人对美国的关注是全方位的。选目甚至还有《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杰弗逊先生的学堂》这样非常偏门的图书。《学堂》融建筑、教育、文化、历史、人物于一身,讲述美国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亲手规划、设计、监督、建造弗吉尼亚大学的故事。这所大学的早年,有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担任过大学理事长,后来还走出第28任总统威尔逊和第35任总统肯尼迪的两兄弟(爱德华和罗伯特)。让艺术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审美重要性得以体现”,是杰弗逊追求的目标。他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庞大、繁复而恢宏的作品之中,极尽可能地表达出一代人崇高的内心智慧。《老钱》,是一部很奇特的作品。老钱,是相对于“新钱”而言,指的是由上辈传下来的而非靠自己创业积攒下的财富。作者本人是“老钱”一族,叙述也是以其家族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的。作者观察到,“新钱”一族的崛起,正是“老钱”族衰败的过程。可随着这种无法挽回的衰败,同时,整个国家以及承载的文明,丧失了什么呢?是“经久不衰的美德、优雅和目标的指导者”角色;是骨子里透出的、遮掩不住的高贵气质和对生活的鉴赏品味。甚至,“老钱”族的消失,意味着一份教育和美学价值标准的永久消亡,世界因而改头换面,变得平淡无奇、粗鄙不堪。同样有些奇特的作品,是宾恩的《雅致的精神病院》。一如美国电影喜爱处理面向未来的题材,个体的精神世界也是美国人特别予以关注的对象。由此,涉及个体内心、精神层面种种负面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写作者颇爱费精力讨论的对象。宾恩的这部“传记”,旨在回顾19世纪初建立的麦克连(美国第一家)精神病院,是如何将“道德治疗”原则深嵌在建院治院,以及对待“造访”病人治疗过程的。宾恩“深信启蒙的精神,试图在众多生命残片中拼凑出疯狂里人性的遗存,那些众人可以辨认与同情的部分”。《生活之道》,是由20篇演讲组成的奇特作品。作者是出生于加拿大,为美国两所医学院作出卓越贡献,后来移居英国的现代临床医学最伟大的探索者和领路人威廉·奥斯勒。演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但所谈内容极其广泛,从为人、为学、为师、为医,谈到社会、文明和政治治理之道。即使谈为人、学、师、医之道,他也远远超越了专业的局限,眼界所及,俨然一位哲学家、牧师和圣贤。下面一段话出自“老师与学生”一篇:“……如果你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把一份崇高神圣的使命糟蹋成一门卑劣的生意,把你们的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你们定可以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你们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得很好的名衔,也就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他大声疾呼,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使命而非行业,所以要求“用心如同用脑”。
这些涉及面广泛的作品,其基本共同点是,它们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个体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者说,个体的品质,是如何穿越时空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品质与性格。
美国的历史是“一连串事件”
所选作品中,有三组9部,给人们认识美国民族和国家性格提供了帮助。第一组,3部,都与“五月花号”有关。比起华夏、华东师大版的“五月花号”,新星版要幸运得多。幸运,当然有其理由。这部讲述传奇的作品,去年荣登《纽约时报》“十大”。但更可能的理由是,该作让国内读者第一次了解了有关五月花号上岸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特别是“菲利普王之战”的内幕。关于本书的详细介绍可参见笔者为本书写的导读“美利坚立国是一连串事件”。华东师大版,其重要程度尚待读者明鉴。这虽说是半部作品,但发生在五月花号上岸前的关键性事件——《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却是存世少有的原始文献。从《公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层意思:1.“在上帝面前立誓签约”。乘客中有三分之一为英国分离主义教会的成员,早先曾逃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莱顿,“在异地寄人篱下的情况下为维护纯真的宗教原则而共同奋斗”。2.自愿原则。3.签约人为男性成年人,不包括女性,但包括了大部分的仆人。4.自治。5.他们自愿结成的是一个保证遵守和服从各项“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的自治团体。签约人并未声称自己要建立一个国家state或nation,或明确性质的political organization,而是一个团体。6.他们誓约遵守和服从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是对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可以说,美利坚立国 的基本原则,在《公约》中都能找到雏形。
第二组,4部。皆江苏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向市场的主打产品,其中两部为普利策获奖作品——《自相矛盾的民族》和《哲学俱乐部》。《矛盾》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没有记忆的文明不再是文明。没有历史的文明不再具有特征。没有特征就没有目的;没有目的,文明就将枯萎”。作者避开“民族特征”的种种麻烦,将讨论的范围划定在“民族风格”,断言“一种文明的起源与它的自我意识成长有很大关系”。但真正给我们以启发的是下面一段论述:“以可观的汗水、泪水和时间为代价开拓了一片领域的人,并不会轻易让步于对社会方案的幻想。”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文化的起源”,表达了新生代历史学家对自己国家过往的理解,方法与叙事,值得学习。每一个国家都有过痛苦的经历,因而令人不堪回首。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最大“收获”是立国初期建立的联邦体制、政府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因其残酷的杀戮特征,给美国人内心留下了几乎永远难以平复的伤痕。战后的反思中,思想的伟力再一次得以彰显。由詹姆斯、皮尔斯、杜威等人创立的实用主义思想,不仅最后凝结为美国人的行动原则,甚至重新型塑了美国人关于“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的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些思想家努力构建的国度之中”。《哲学俱乐部》一书,十分完整地描述了实用主义思想的发生、流变、成型,最后成为美国人生活指导原则的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评论家理查德·波伊里尔将该书称为震撼心灵之作,盖源于此。《构建美国》,就是16年前社科出版社《美国特性探索》的重译本。《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也许对人们认识美国,最有帮助。作者认为,对未来信仰般的信心,正是美国人爱国主义的灵魂,当这种超级信心与对历史的尊重、习俗的包容与忠诚结合一起,所焕发出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
第三组,2部。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编译所”译丛选目。《美国与诸大国》,抛开了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未来美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有关美中关系章节尤值得反复品读。《集体暴力的政治》,写于“9.11”后不久,是美国人对世界上到处存在的集体暴力的全新解读。基本结论是,“集体暴力是一种政治形式”。最精彩的是对“政治边界激活”术语的使用。
轻松故事背后的美国精神
最轻松的阅读体验,亦来自三组读物,共7种。第一组,是由怀特的两部、林达的一部作品构成的。怀特称因为喜爱这个世界,所以写下这些文字。这位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随笔作家,高寿高产,他把自然、温暖而又悲天悯人的性格带进作品中,让人们读着他的作品,体味自然的美妙,人性温暖的感动和对动物、同类慈悲为怀的尊贵情愫。要不是一位远方的朋友的推荐,我几乎再次错过怀特。希望大家也能欣赏他的生活,喜欢上他的作品。林达的作品一如既往,故事性与思想性熔于一炉,生动而略显沉重。但我们已习惯了林达的“沉重”,所以读《扫起落叶好过冬》,倒有了轻松的感觉。毕竟,过冬是丰收后的事情,也是休息的时节。第二组,2部。都与书籍有关。《我与兰登书屋》是美国历史上最棒的出版公司创始人瑟夫的回忆录。这个从小擅长“投机取巧”的美国人,创办“兰登书屋”也不脱其秉性,却出其不意地成就了世人称道的伟大业绩。瑟夫是十足典型的美国人,文字中处处闪现着美国人的幽默、“狡诈”与认真,小故事连篇累牍,直能让人读的上气不接下气。一口气下来,浑身松软,如饮鸡尾酒般地。拉伯的《嗜书瘾君子》,走的是“书虫”嗜书的老套路,古今中外者大体如是。惟一新鲜的,拉伯是美国人,美国人能像爱钱一样地爱书,实不容易。第三组,2部。大类归到“工商读物”。可美国人写此类东西,跟他们拍电影、电视剧如出一辙,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中,把个道理、哲学、原则一项不落地说个干净。《低价不是法宝》的出色之处,是全篇故事下来却不离抽象的“产品、服务、形象”——零售巨头塔吉特的做店原则。“塔吉特”因低价起家,但却告诉世人“低价不是法宝”的道理。不看别的,只它每周向所在社区捐赠200万美元善款一项,就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对冲基金风云录》的轻松之处,在于作品叙事的诡谲、神秘,作者比格斯及其对冲基金的操盘手们,除了钱不如巴菲特多,其他都可与之匹敌。他们在华尔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夫,比巴菲特更胜一筹,所以他们的故事亦比巴菲特来得奇特而不可思议。巴菲特把每股炒到20万美元,还在可理解的逻辑之中,比格斯们的预测本事,不是魔鬼附身才怪!巴菲特是理财大师,比格斯们才是交易所空气中的幽灵。这故事错过了,岂不可惜?
欲深入理解比格斯们,另选两本不太轻松的参考书介绍给读者,由于它们多少具有一些理论味道,未归类如上。它们是《市场、群氓和暴乱》和《贪婪的智慧》。两书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连续两年畅销的美国经济历史家约翰·戈登的《伟大的博弈》。《智慧》讲述规则之下,恶如何向善的故事;《暴乱》则再三再四地告诫人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为群体的心理、行为所左右。
篇幅所限,就此打住。美国的故事讲不完,与美国有瓜葛的故事更是如毛如海。我只想指出,尽管有那么多关于美国的中文出版物,但与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其数量还远远不够。美国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存在,因而需要与这种真实的存在相称的出版,并不为过。美国对今天的整个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了解它、研究它、吃透它,行么?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