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
去年的此时候,某超市为招揽顾客,于门口广场拉起屏幕放映电影。我常常在下班后匆匆用过晚饭赶到这里,买瓶可乐,占个好位置,盘膝坐在地上看电影打发时日。夜里的风吹动屏幕,使得电影中人,无论是英雄抑或是奸贼,都扭曲得好笑。我喜欢夏夜,夏夜里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暗香浮动常常让我着迷;我尤其喜欢家乡放映露天电影时的夏夜。
那时侯的乡村里,寿诞婚嫁往往要放电影;偷伐盗卖集体的木材被抓也要罚放电影。平日缺乏娱乐的乡村,此时定是合村出动,热闹过于任何佳节盛日。如是自己村里放的电影,自然不用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占取好位置,倘若是邻村,或是邻村的邻村有电影,就需要早早地出发了——要是去那些没有亲友的村里,还得自己抗上把凳子什么的。当然农家世界小,不会缺少表什么或堂什么之类的亲戚的。于是晚饭后,约上三五人,携一火把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一路上始终伴随我们左右的是田地里散发出的肥料味道以及扑面尔来的飞虫,这飞虫常常扑进人的嘴里鼻里眼眶里,那样就不得不强抑住焦急的心情停下来处理一番了。那些因为农事繁忙直到此刻方才作饭的家里,从烟囱中冒出的烟比夜色还浓。我怀念家乡夏夜里的炊烟,炊烟浓,炊烟中菜的辣味更是浓得呛人。
而看完电影兴尽归来,虽然大门虚掩着还未上闩,虽然房中的灯还亮着,但外婆已然和衣靠在床头睡着了。外婆总是这样,床头或靠椅上都能睡着,可听见我们的笑,却又会睁开眼,问几句,随我们笑上一阵。到我们玩困了乏了准备睡时,她又起来给我们做些点心吃完,收拾好门窗,方才正式睡下。是啊,外婆是得需要常常地瞌睡一会儿,要不每天那么起早贪黑的,怎么吃得消?可我们不懂事,在它瞌睡时常常围着她胖胖的身躯吵她,说她是在“捣米”。
外婆家中的灯很暗,是那种15瓦的白炽灯。儿时轻狂,见到那边舅舅房里明亮有如白昼却给外婆用15瓦的灯,常常气愤,外婆倒劝我。有一年暑假到外婆家避暑,带了本岳麓出版社的小字本《红楼梦》读,在15瓦的灯光下看不清,于是就坐到了桌子上头看,头常常碰到灯泡,15瓦等虽说不亮,发的热却着实不小,人热得直冒汗。外婆见了,要去买60瓦的灯泡,多少已经懂些人情世故的我死命拦住。
早些年还没有分家的时候,外婆房里是很热闹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满房间的笑声,地上的瓜子皮足足有几寸之厚。分家后舅舅那边很少过来,虽然一门之隔。有时我到外婆家度假,他们知道了,才会过来打个招呼。看着那15瓦昏暗的灯光,我总觉得一股透骨的心凉。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偶尔闲了也是坐着瞌睡,不知道对此她的心里感受如何?我始终没敢去问她。(2001年7月1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
(二)
说到电影,镇上有一家影院,我们一伙人整日价象苍蝇一样围在门口,想乘机混进去白看,但是查票严密,很少得逞。于是我们就从影院的围墙墙头爬上它的屋顶——电影院是那时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它并不用普通的瓦片做顶,而是用整快的波浪型薄水泥板铺就,小孩字可以在上面跑动——我们就趴在屋顶,从缝隙中欣赏电影。但一旦查票员发现了,过来查看,情急之下就只能从墙头跳下逃逸了。
墙外头是一块菜地,种着番薯和萝卜,泥土松稀,所以从那么高的墙头跳下,竟能安然无恙。只是电影没有看完心里到底不快活,于是随手拔起番薯和萝卜来,往菜地前面的大溪中一阵乱掷,才渐渐解气。然后选上一两个嫩脆的番薯在溪里洗净了吃,吃完后脱掉衣裤跳入溪中洗去一日的疲乏。
那时电影少,连录象也同马戏团一样珍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大会”上才出现。交流会是当时第一等的盛事,人多得在街上难以走动,汽车更是要花上半小时才能通过短短的一两百米路。当时我们的语文作文对这种情况作形容的一句套语就是:“好象一堆蚂蚁扛着一个火柴盒慢慢挪动。”但是蚂蚁却又为何要扛火柴盒呀?可见不通之极。
那年头,镇上还有咱们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工具——广播站,一到交流会的时候就死命地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这种歌曲逛交流会,叫人感到无比的幸福。交流会时的录象一般是在那年代已经废弃的祠堂里放映:两台21英寸的电视高高地摆在前方,下面全是黑压压的人头,祠堂四周的横梁上,窗台上也坐满了人,真是百年难逢的盛举啊。可能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临时之举的缘故,录象厅剪票员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相比没有什么经验,我们能轻易地混了进去。
后来录象厅盛行,电影院简直没人去,于是也改放录象。只是那么大的影院放投影录象,只有前几排稀稀拉拉坐着一些观众,总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于是,当初那么豪华的影院渐渐地失修破旧了。前两年又改作了歌舞厅,倒也还热闹,但是总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而通往城里的路修成了柏油路后,坐小巴只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方便的很,于是物资交流大会也渐渐衰落了。
我每想起这些旧事的时侯,总有一种唐宫白首人话及开元盛事时的惆怅,真是希奇,要说繁盛,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我如今所在的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北京城呢?(2001年7月19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2》)
(三)
我家在镇上,但不喜欢镇里人的蛮狠冷漠,他们对附近乡民非常傲慢,而面对城里人时又表现得极端卑下。因此,我的学校之外的生活大多是在离镇二里多路的外婆家度过的。就连短短的一天半周末假期——当时还没有双休一说——也常常跑到外婆那里。而且会一直呆到礼拜一的早上,才万分不情愿地动身回家——这天要上课,没有办法啊。
为了能赶上上课,这天外婆会早早地天不亮就起床,煮上一盘我爱吃的毛豆,装在围裙前的大口袋里面,然后叫起我,动身赶路。一路上我们剥着毛豆吃,一前一后,无言地走,外婆胖胖的身躯走动颇吃力,我在前头老远也能听到她的喘气声(真是难以想象外婆晚年因为生病而瘦得不象样子,因为在我眼中,胖胖的外婆才象外婆。那几年我在外地求学,和她见一面,已经不太容易了)。喘息声中,外婆会时不时地打破寂静同我说几句用功学习,要有出息之类的话,我唔唔地漫应着,心底下为又要进学校上课很是发愁。那时侯天尚未放亮,一路上只有我和外婆在默默地走。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在外婆家玩得特别开心,直到开学那天还死赖着不想回家,一人跑到楼上,外婆怎么叫也不下来,最后到底还是把我爸爸叫了来,由他将我硬抱了下来。
小时侯作饭烧木柴,我在外婆家总喜欢跟着表哥表妹去砍柴(不信,去看我那时侯的周记,十篇里往往有九篇是“上山砍柴”,要不就是“采猪草”,老师责我以无有想象力,哈哈)。某次周末我照例去砍柴,发现一棵已近枯死的茶子树(茶子树是村里的集体财产,禁伐,当然枯死者例外。有时不想去太远的深山里,而附近山里柴又稀少,只好在茶子树上选上一段,砍几刀,几天后再去,则那段树枝已然枯死。呵呵,所谓“窃书不算偷书”者也,上天当体谅我心。)回来后我对外婆提了这事,并说:等我下礼拜去砍。
当时的情况记得的只有那么多,至于后来有没有去弄回那根树,却记不清楚了。不过外婆常常拿这件事在人前夸我好,我听着也很高兴,决定以后能挣钱了一定给外婆买各种好东西。外婆同舅母不和,常跟我说:舅母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很奇怪小说里面的王熙凤明明是个只知奉承老太太的,在村人的心目中却完全相反),她管住舅舅不让过这边来;舅舅也是没啥良心,我算是白疼他了,你以后不要这样。来京城求学的第一个假期,手里没有钱,买了几盒很便宜的印着“北京特产”字样的果脯回去。这所谓北京特产着实难吃。外婆却乐得合不笼嘴。
再后来外婆病了,吃不下饭。家里来信要我假期买些好吃的回家,给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新鲜玩意的外婆尝尝,那时她的病已经没治了。然而该死的China Post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信给寄丢了。回家后,家里人都没提起这件事,直到外婆去世多年后,与家母的一次闲聊中才说起。而那年的假期结束回北京后没有多久,外婆就去世了——但这事我当时也不知道,没能赶回家。家里人后来解释说:怕你伤心,有碍学业。
现在,我一想起外婆来就难过的很。(2001年7月2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3》)
(四)
之所以喜欢并盼望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除了它的热闹以及能浑水摸鱼,白看几场录象外,还有一个关系到我们“生计”之大问题。那时侯家里基本不给零花钱,我们只好自己寻求生财之道。
当时镇上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几分钱一斤收购硬纸板,几毛钱一斤收购废铜。于是我们一放学就在镇上的大街小巷中转悠,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硬纸板和废铜——别的大块的铜基本上找不到,所幸废锁里一般会有一粒铜芯。
找到的硬纸板都存放于一名伙伴家中;而找到废锁,则在无人的小巷里用石头砸开取出里面的铜芯,也一并叫那伙伴存好。等到差不多数量了,就一块去废品站卖,得到的钱平分。基本上这点钱也就够吃上几碗馄饨,买几个包子,再买几个烧饼和油条,再去车站门口两旁一左一右两名老头摆的连环画租书摊上看几本《唐宫恩怨》什么的。(根据梁羽生的一本武侠改编而成,我至今对这本书有着出奇的好感。)
当然,我们的整日游窜于街巷之中,除搜寻硬纸板和废铜外,尚有一私人目的——香烟纸和火柴纸,那时家乡儿童盛行收藏香烟纸,火柴纸也挺流行。记得有一位住在镇的另一头的小孩有一种画面是少林寺的香烟纸,还有一种画面是天安门的,精美极了,受到了合镇孩子的崇拜。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这种牌子的香烟。
平日里要搜集硬纸板是很困难的,因为大件的人家都自己留存着卖钱。要不说江南的人家会过日子呢。但是到了物资交流会,那些外地来的生意人整箱整箱的货物运来,几天下来,货卖光了,钱早就赚得腰间鼓鼓的,还会在意这点硬纸箱?于是大会过后,往往是一地的狼籍,却也是我们一伙人的狂欢之时。呵呵。(2001年7月2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4》)
(五)
说到儿时“生计”之问题。尚有一些其他的法子,略举一二,如下:
1 采“细细葱”
“细细葱”是我们方言中对一种野葱的称法,不知学名为何。该野葱春来即发长,正值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农家需外出采集猪草(喂猪用),可顺手摘一两把回家。吃法是加些青辣椒抄米饭——有时还可加一个鸡蛋抄,出奇的香,我很是爱吃。我之所以能放下一名男孩子的尊严跟随表姐去采猪草,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而且早春时节的江南野外,景色之美,亦可醉人。
2 摸螺蛳以及其它
我喜欢夏季。夏季有着漫长的暑假,有着露天电影,都是让人心花怒放的事情,更有者,夏季于孩子们而言,节目尤其丰富。比如,五六月份天气渐渐地暖起来,到可以赤脚下水,我们便再也坐将不住了,拎起个木桶或者竹篮,纷纷下河摸螺蛳,摸螃蟹以及捞虾米。
午后出发,从河的这一端开始,一路细细摸过去,直到河的那一端,天也差不多暗下来了。收获大约有螺丝、螃蟹和虾米各一大碗,正好晚饭一顿美餐。在外婆作晚饭之时,我们就折回河里洗澡。一般都是还没有洗完,外婆的呼唤声便已响起:“吃——晚饭——了,归来——哎——”,山坳里音大有回声,一时间整个村子上空都是“吃晚饭吃晚饭”的声音,外婆的声音悠长而富有韵感,我最是爱听。
螃蟹和虾米可以马上做菜,螺蛳则一般要用清水浸着放上两三天,等它们壳中的泥土都吐的差不多了,才好吃的。而且还需要剪去螺蛳屁股。吃法是加些黄酒和韭菜抄。那汤的味道特别好。
真正会吃螺蛳的是要夹上一个,往汤里浸满汤汁,然后放于嘴边,用足气力吸出肉来吃。我们对那些用针慢慢的挑出螺蛳肉来的吃法特别看不上眼,称之为外行,因为这样子吃缺少汤汁。尤其是,没有那“呼”的一声吸出螺蛳肉来的快感,还叫吃螺蛳吗?这正如嗑瓜子,只有经过“咯”的一声,才会感觉吃得美满。而来到京城后,买螺蛳吃,竟然买过几回没有剪屁股的螺蛳,那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吸”这一说了,这使得我十二万分的沮丧,也十二万分的疑惑不解。
儿时的夏季通常就这样在河中度过的,一直到暑假结束后开学了,天气开始转凉为止。到了那时,就只能在梦中才会出现那无止无休的“知了知了”的蝉叫声和那“哗哗”的水流声以及每抓到一只大螃蟹后的欢呼声了。
记忆中儿时的夏季显得那么安静。(2001年7月31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5》)
(六)
3 摘映山红以及其它
估计现在不会有人吃映山红了。但是在那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里,映山红却着实是不错的一种零食。吃在嘴里,酸酸的,感觉很好。而且“嚼花”大约是和“饮露”一般,是很风雅的举动,能稍稍消去人身上的一点俗气的。
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几部电影里,那些烈士们都一无例外地死在满山的映山红中间(实际上,映山红在清明扫墓时节初发),那么映山红竟然有松柏一般的隐喻意义了;另,据我们那儿的传说,吃了映山红是要流鼻血的,这使得映山红在我的眼里分外有一种凄艳的形象。映山红在我们的方言里叫做“满山红”,我以为它更能体现出这一形象。
一般都是上山砍柴时,顺带摘些映山红以及别的野果如野山查,野草莓吃。也有专门上山采摘的时候,但并不多。野山查常有山里人穿成佛珠似的一串拿镇上来卖,那是真正的山里品种,产自深山老岭中,又大又红,可是吃起来总觉得没有自己摘来的好。
4 摸泥鳅
儿时夏季的摸螺蛳螃蟹,捞虾米,基本上是用来自己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农家经济。能拿去市场交换,弄些钱花的则是泥鳅。泥鳅我们不大爱吃,而且卖得贵——村里甚至有一妇人以摸泥鳅卖为副业,整天活动于四处的田埂间,实在赚了不少的钱。
说一说摸法:在细长的田边水沟里选一泥土肥沃的地段,大约十来米,在两头用些泥土垒高——这样这十来米的区域就成为“封闭”的了,以铁勺将中间的水舀干后,两个人就可以分头从两头在泥土中翻摸起泥鳅来。如果泥鳅多的话,这十来米的水沟两个人往往要花上一上午的时间,才能细细翻遍,会合于中间。那时抬起腰来往身后一看,见一路的泥土被翻得如同牛耕过一般,会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的。而因为常常用泥手拭汗,赶苍蝇什么的,此时已然满脸的泥巴了,两人对看几眼,不禁大乐。
一般我和二表哥一块去摸泥鳅。二表哥一家,个个心灵手巧,精于诸般“技道”。比如大舅能捉蛇,会采药,一度是赤脚医生,后又当上村支书;二表哥摸泥鳅,捉田鸡是一把手,同他打扑克,下棋我常常输得直想哭,尤其他谈起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争史来常使我口登目呆;大表哥更是精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提到闰土的“弓京捉小鸟雀”法他就会。有一年冬天他就抓到几只鸪鸪给外婆过年。他是我儿时的偶像。
可他们一家虽心灵手巧却不太勤奋。农家不勤奋而光凭小聪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家后来渐渐地艰难起来,大舅和大表哥整日价沉迷于赌博,大舅丢了村支书职务,又弄断了腿;二表哥长大后也变得木讷了,我们见了面也没啥话讲。我每想起二表哥就会想起鲁迅的闰土的,难过的要死。村里这几年盛行去江西革命老区贩些女人来做老婆,因为本村里的女人看不上他们。这样子的老婆是要日日夜夜严防其逃窜回老家的。不知道两位表哥是否也走上了此路?(2001年8月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6》)
《天台山遇仙记》以及其它
《历代小说笔记选》、《心灵史》、《天台山遇仙记》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
去年的此时候,某超市为招揽顾客,于门口广场拉起屏幕放映电影。我常常在下班后匆匆用过晚饭赶到这里,买瓶可乐,占个好位置,盘膝坐在地上看电影打发时日。夜里的风吹动屏幕,使得电影中人,无论是英雄抑或是奸贼,都扭曲得好笑。我喜欢夏夜,夏夜里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暗香浮动常常让我着迷;我尤其喜欢家乡放映露天电影时的夏夜。
那时侯的乡村里,寿诞婚嫁往往要放电影;偷伐盗卖集体的木材被抓也要罚放电影。平日缺乏娱乐的乡村,此时定是合村出动,热闹过于任何佳节盛日。如是自己村里放的电影,自然不用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占取好位置,倘若是邻村,或是邻村的邻村有电影,就需要早早地出发了——要是去那些没有亲友的村里,还得自己抗上把凳子什么的。当然农家世界小,不会缺少表什么或堂什么之类的亲戚的。于是晚饭后,约上三五人,携一火把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一路上始终伴随我们左右的是田地里散发出的肥料味道以及扑面尔来的飞虫,这飞虫常常扑进人的嘴里鼻里眼眶里,那样就不得不强抑住焦急的心情停下来处理一番了。那些因为农事繁忙直到此刻方才作饭的家里,从烟囱中冒出的烟比夜色还浓。我怀念家乡夏夜里的炊烟,炊烟浓,炊烟中菜的辣味更是浓得呛人。
而看完电影兴尽归来,虽然大门虚掩着还未上闩,虽然房中的灯还亮着,但外婆已然和衣靠在床头睡着了。外婆总是这样,床头或靠椅上都能睡着,可听见我们的笑,却又会睁开眼,问几句,随我们笑上一阵。到我们玩困了乏了准备睡时,她又起来给我们做些点心吃完,收拾好门窗,方才正式睡下。是啊,外婆是得需要常常地瞌睡一会儿,要不每天那么起早贪黑的,怎么吃得消?可我们不懂事,在它瞌睡时常常围着她胖胖的身躯吵她,说她是在“捣米”。
外婆家中的灯很暗,是那种15瓦的白炽灯。儿时轻狂,见到那边舅舅房里明亮有如白昼却给外婆用15瓦的灯,常常气愤,外婆倒劝我。有一年暑假到外婆家避暑,带了本岳麓出版社的小字本《红楼梦》读,在15瓦的灯光下看不清,于是就坐到了桌子上头看,头常常碰到灯泡,15瓦等虽说不亮,发的热却着实不小,人热得直冒汗。外婆见了,要去买60瓦的灯泡,多少已经懂些人情世故的我死命拦住。
早些年还没有分家的时候,外婆房里是很热闹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满房间的笑声,地上的瓜子皮足足有几寸之厚。分家后舅舅那边很少过来,虽然一门之隔。有时我到外婆家度假,他们知道了,才会过来打个招呼。看着那15瓦昏暗的灯光,我总觉得一股透骨的心凉。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偶尔闲了也是坐着瞌睡,不知道对此她的心里感受如何?我始终没敢去问她。(2001年7月1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
(二)
说到电影,镇上有一家影院,我们一伙人整日价象苍蝇一样围在门口,想乘机混进去白看,但是查票严密,很少得逞。于是我们就从影院的围墙墙头爬上它的屋顶——电影院是那时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它并不用普通的瓦片做顶,而是用整快的波浪型薄水泥板铺就,小孩字可以在上面跑动——我们就趴在屋顶,从缝隙中欣赏电影。但一旦查票员发现了,过来查看,情急之下就只能从墙头跳下逃逸了。
墙外头是一块菜地,种着番薯和萝卜,泥土松稀,所以从那么高的墙头跳下,竟能安然无恙。只是电影没有看完心里到底不快活,于是随手拔起番薯和萝卜来,往菜地前面的大溪中一阵乱掷,才渐渐解气。然后选上一两个嫩脆的番薯在溪里洗净了吃,吃完后脱掉衣裤跳入溪中洗去一日的疲乏。
那时电影少,连录象也同马戏团一样珍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大会”上才出现。交流会是当时第一等的盛事,人多得在街上难以走动,汽车更是要花上半小时才能通过短短的一两百米路。当时我们的语文作文对这种情况作形容的一句套语就是:“好象一堆蚂蚁扛着一个火柴盒慢慢挪动。”但是蚂蚁却又为何要扛火柴盒呀?可见不通之极。
那年头,镇上还有咱们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工具——广播站,一到交流会的时候就死命地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这种歌曲逛交流会,叫人感到无比的幸福。交流会时的录象一般是在那年代已经废弃的祠堂里放映:两台21英寸的电视高高地摆在前方,下面全是黑压压的人头,祠堂四周的横梁上,窗台上也坐满了人,真是百年难逢的盛举啊。可能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临时之举的缘故,录象厅剪票员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相比没有什么经验,我们能轻易地混了进去。
后来录象厅盛行,电影院简直没人去,于是也改放录象。只是那么大的影院放投影录象,只有前几排稀稀拉拉坐着一些观众,总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于是,当初那么豪华的影院渐渐地失修破旧了。前两年又改作了歌舞厅,倒也还热闹,但是总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而通往城里的路修成了柏油路后,坐小巴只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方便的很,于是物资交流大会也渐渐衰落了。
我每想起这些旧事的时侯,总有一种唐宫白首人话及开元盛事时的惆怅,真是希奇,要说繁盛,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我如今所在的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北京城呢?(2001年7月19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2》)
(三)
我家在镇上,但不喜欢镇里人的蛮狠冷漠,他们对附近乡民非常傲慢,而面对城里人时又表现得极端卑下。因此,我的学校之外的生活大多是在离镇二里多路的外婆家度过的。就连短短的一天半周末假期——当时还没有双休一说——也常常跑到外婆那里。而且会一直呆到礼拜一的早上,才万分不情愿地动身回家——这天要上课,没有办法啊。
为了能赶上上课,这天外婆会早早地天不亮就起床,煮上一盘我爱吃的毛豆,装在围裙前的大口袋里面,然后叫起我,动身赶路。一路上我们剥着毛豆吃,一前一后,无言地走,外婆胖胖的身躯走动颇吃力,我在前头老远也能听到她的喘气声(真是难以想象外婆晚年因为生病而瘦得不象样子,因为在我眼中,胖胖的外婆才象外婆。那几年我在外地求学,和她见一面,已经不太容易了)。喘息声中,外婆会时不时地打破寂静同我说几句用功学习,要有出息之类的话,我唔唔地漫应着,心底下为又要进学校上课很是发愁。那时侯天尚未放亮,一路上只有我和外婆在默默地走。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在外婆家玩得特别开心,直到开学那天还死赖着不想回家,一人跑到楼上,外婆怎么叫也不下来,最后到底还是把我爸爸叫了来,由他将我硬抱了下来。
小时侯作饭烧木柴,我在外婆家总喜欢跟着表哥表妹去砍柴(不信,去看我那时侯的周记,十篇里往往有九篇是“上山砍柴”,要不就是“采猪草”,老师责我以无有想象力,哈哈)。某次周末我照例去砍柴,发现一棵已近枯死的茶子树(茶子树是村里的集体财产,禁伐,当然枯死者例外。有时不想去太远的深山里,而附近山里柴又稀少,只好在茶子树上选上一段,砍几刀,几天后再去,则那段树枝已然枯死。呵呵,所谓“窃书不算偷书”者也,上天当体谅我心。)回来后我对外婆提了这事,并说:等我下礼拜去砍。
当时的情况记得的只有那么多,至于后来有没有去弄回那根树,却记不清楚了。不过外婆常常拿这件事在人前夸我好,我听着也很高兴,决定以后能挣钱了一定给外婆买各种好东西。外婆同舅母不和,常跟我说:舅母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很奇怪小说里面的王熙凤明明是个只知奉承老太太的,在村人的心目中却完全相反),她管住舅舅不让过这边来;舅舅也是没啥良心,我算是白疼他了,你以后不要这样。来京城求学的第一个假期,手里没有钱,买了几盒很便宜的印着“北京特产”字样的果脯回去。这所谓北京特产着实难吃。外婆却乐得合不笼嘴。
再后来外婆病了,吃不下饭。家里来信要我假期买些好吃的回家,给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新鲜玩意的外婆尝尝,那时她的病已经没治了。然而该死的China Post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信给寄丢了。回家后,家里人都没提起这件事,直到外婆去世多年后,与家母的一次闲聊中才说起。而那年的假期结束回北京后没有多久,外婆就去世了——但这事我当时也不知道,没能赶回家。家里人后来解释说:怕你伤心,有碍学业。
现在,我一想起外婆来就难过的很。(2001年7月2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3》)
(四)
之所以喜欢并盼望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除了它的热闹以及能浑水摸鱼,白看几场录象外,还有一个关系到我们“生计”之大问题。那时侯家里基本不给零花钱,我们只好自己寻求生财之道。
当时镇上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几分钱一斤收购硬纸板,几毛钱一斤收购废铜。于是我们一放学就在镇上的大街小巷中转悠,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硬纸板和废铜——别的大块的铜基本上找不到,所幸废锁里一般会有一粒铜芯。
找到的硬纸板都存放于一名伙伴家中;而找到废锁,则在无人的小巷里用石头砸开取出里面的铜芯,也一并叫那伙伴存好。等到差不多数量了,就一块去废品站卖,得到的钱平分。基本上这点钱也就够吃上几碗馄饨,买几个包子,再买几个烧饼和油条,再去车站门口两旁一左一右两名老头摆的连环画租书摊上看几本《唐宫恩怨》什么的。(根据梁羽生的一本武侠改编而成,我至今对这本书有着出奇的好感。)
当然,我们的整日游窜于街巷之中,除搜寻硬纸板和废铜外,尚有一私人目的——香烟纸和火柴纸,那时家乡儿童盛行收藏香烟纸,火柴纸也挺流行。记得有一位住在镇的另一头的小孩有一种画面是少林寺的香烟纸,还有一种画面是天安门的,精美极了,受到了合镇孩子的崇拜。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这种牌子的香烟。
平日里要搜集硬纸板是很困难的,因为大件的人家都自己留存着卖钱。要不说江南的人家会过日子呢。但是到了物资交流会,那些外地来的生意人整箱整箱的货物运来,几天下来,货卖光了,钱早就赚得腰间鼓鼓的,还会在意这点硬纸箱?于是大会过后,往往是一地的狼籍,却也是我们一伙人的狂欢之时。呵呵。(2001年7月2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4》)
(五)
说到儿时“生计”之问题。尚有一些其他的法子,略举一二,如下:
1 采“细细葱”
“细细葱”是我们方言中对一种野葱的称法,不知学名为何。该野葱春来即发长,正值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农家需外出采集猪草(喂猪用),可顺手摘一两把回家。吃法是加些青辣椒抄米饭——有时还可加一个鸡蛋抄,出奇的香,我很是爱吃。我之所以能放下一名男孩子的尊严跟随表姐去采猪草,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而且早春时节的江南野外,景色之美,亦可醉人。
2 摸螺蛳以及其它
我喜欢夏季。夏季有着漫长的暑假,有着露天电影,都是让人心花怒放的事情,更有者,夏季于孩子们而言,节目尤其丰富。比如,五六月份天气渐渐地暖起来,到可以赤脚下水,我们便再也坐将不住了,拎起个木桶或者竹篮,纷纷下河摸螺蛳,摸螃蟹以及捞虾米。
午后出发,从河的这一端开始,一路细细摸过去,直到河的那一端,天也差不多暗下来了。收获大约有螺丝、螃蟹和虾米各一大碗,正好晚饭一顿美餐。在外婆作晚饭之时,我们就折回河里洗澡。一般都是还没有洗完,外婆的呼唤声便已响起:“吃——晚饭——了,归来——哎——”,山坳里音大有回声,一时间整个村子上空都是“吃晚饭吃晚饭”的声音,外婆的声音悠长而富有韵感,我最是爱听。
螃蟹和虾米可以马上做菜,螺蛳则一般要用清水浸着放上两三天,等它们壳中的泥土都吐的差不多了,才好吃的。而且还需要剪去螺蛳屁股。吃法是加些黄酒和韭菜抄。那汤的味道特别好。
真正会吃螺蛳的是要夹上一个,往汤里浸满汤汁,然后放于嘴边,用足气力吸出肉来吃。我们对那些用针慢慢的挑出螺蛳肉来的吃法特别看不上眼,称之为外行,因为这样子吃缺少汤汁。尤其是,没有那“呼”的一声吸出螺蛳肉来的快感,还叫吃螺蛳吗?这正如嗑瓜子,只有经过“咯”的一声,才会感觉吃得美满。而来到京城后,买螺蛳吃,竟然买过几回没有剪屁股的螺蛳,那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吸”这一说了,这使得我十二万分的沮丧,也十二万分的疑惑不解。
儿时的夏季通常就这样在河中度过的,一直到暑假结束后开学了,天气开始转凉为止。到了那时,就只能在梦中才会出现那无止无休的“知了知了”的蝉叫声和那“哗哗”的水流声以及每抓到一只大螃蟹后的欢呼声了。
记忆中儿时的夏季显得那么安静。(2001年7月31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5》)
(六)
3 摘映山红以及其它
估计现在不会有人吃映山红了。但是在那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里,映山红却着实是不错的一种零食。吃在嘴里,酸酸的,感觉很好。而且“嚼花”大约是和“饮露”一般,是很风雅的举动,能稍稍消去人身上的一点俗气的。
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几部电影里,那些烈士们都一无例外地死在满山的映山红中间(实际上,映山红在清明扫墓时节初发),那么映山红竟然有松柏一般的隐喻意义了;另,据我们那儿的传说,吃了映山红是要流鼻血的,这使得映山红在我的眼里分外有一种凄艳的形象。映山红在我们的方言里叫做“满山红”,我以为它更能体现出这一形象。
一般都是上山砍柴时,顺带摘些映山红以及别的野果如野山查,野草莓吃。也有专门上山采摘的时候,但并不多。野山查常有山里人穿成佛珠似的一串拿镇上来卖,那是真正的山里品种,产自深山老岭中,又大又红,可是吃起来总觉得没有自己摘来的好。
4 摸泥鳅
儿时夏季的摸螺蛳螃蟹,捞虾米,基本上是用来自己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农家经济。能拿去市场交换,弄些钱花的则是泥鳅。泥鳅我们不大爱吃,而且卖得贵——村里甚至有一妇人以摸泥鳅卖为副业,整天活动于四处的田埂间,实在赚了不少的钱。
说一说摸法:在细长的田边水沟里选一泥土肥沃的地段,大约十来米,在两头用些泥土垒高——这样这十来米的区域就成为“封闭”的了,以铁勺将中间的水舀干后,两个人就可以分头从两头在泥土中翻摸起泥鳅来。如果泥鳅多的话,这十来米的水沟两个人往往要花上一上午的时间,才能细细翻遍,会合于中间。那时抬起腰来往身后一看,见一路的泥土被翻得如同牛耕过一般,会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的。而因为常常用泥手拭汗,赶苍蝇什么的,此时已然满脸的泥巴了,两人对看几眼,不禁大乐。
一般我和二表哥一块去摸泥鳅。二表哥一家,个个心灵手巧,精于诸般“技道”。比如大舅能捉蛇,会采药,一度是赤脚医生,后又当上村支书;二表哥摸泥鳅,捉田鸡是一把手,同他打扑克,下棋我常常输得直想哭,尤其他谈起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争史来常使我口登目呆;大表哥更是精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提到闰土的“弓京捉小鸟雀”法他就会。有一年冬天他就抓到几只鸪鸪给外婆过年。他是我儿时的偶像。
可他们一家虽心灵手巧却不太勤奋。农家不勤奋而光凭小聪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家后来渐渐地艰难起来,大舅和大表哥整日价沉迷于赌博,大舅丢了村支书职务,又弄断了腿;二表哥长大后也变得木讷了,我们见了面也没啥话讲。我每想起二表哥就会想起鲁迅的闰土的,难过的要死。村里这几年盛行去江西革命老区贩些女人来做老婆,因为本村里的女人看不上他们。这样子的老婆是要日日夜夜严防其逃窜回老家的。不知道两位表哥是否也走上了此路?(2001年8月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6》)
《天台山遇仙记》以及其它
《历代小说笔记选》、《心灵史》、《天台山遇仙记》
此三本旧书购于北京一旧书市场,其中的《天台山遇仙记》颇引起了我一些回忆,当时伤感的很,夜里就写了下面这篇东西:
所住的地方偏僻之极,没有大书店,没有图书馆,也没有网吧,寂寞得很。不过不远处有一旧货市场,出售旧电器旧家具,以及一些不知真假的所谓古玩,当然也有二三家售旧书的摊位,摆几本破书,有时倒也还可以逛上一逛,聊解寂寞。
这天午后去转了一圈,好歹掏出三本可以一读的书。一是上海书店版的《历代小说笔记选·金元明部分》;一是张承志的有关回民的小说选集,其中收有他的名著《心灵史》,是我最近突然心血来潮想看的;最后一本是《天台山遇仙记》,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
《天台山遇仙记》是本民间传说合集,都是有关浙江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岭的故事,因为是口头流传的,而且编辑者陈玮君老先生记录整理时也没有做什么修改,所以非常朴实,就和我们小时侯常读的《故事会》里的东西差不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陈玮君老先生却是苏北人,苏北无山,他却从小向往崇山峻岭,自称患有“山癖”,其第一次接触到山是在他1942年冒死穿过华东华中日占区远赴贵州投考浙江大学之时,据其言,那时虽在战火中仍是兴奋的很。46年浙大搬回杭州城后他更是如鱼得水,日夜探幽访胜,踏遍浙江峰岭。该书前言中有这样的话:“今年,我六十多岁了······(记于)1982年5月28日杭州宝石山居”的字句——那么大约他浙大毕业后就永远地留在了杭城定居,与好山好水为伴了。从82年至今也有近二十年时间了,不知陈玮君老先生现在还健在否?
我的家在浙西的山间,印象最深的是一到春暖花开之时,那满山的映山红,既好看,又好吃,是那时候的好零食(那时农村里简直没有真正的零食吃),所以非常喜欢在山间溜达。而以前做饭烧柴,更是每两三天就得去山上砍柴。砍柴自然是表哥表妹一伙人同去,热闹得很,但是待得分开各自去寻找柴木之时,听着山林间死一样的寂静,便不由自主地恐惧起来。
尤其看到远处山谷里的水库时,脑海里便想起水鬼的故事,传说水鬼会在你游泳或不小心落水时偷偷来到脚底,在你的脚板下咬一个洞,吸尽你所有的血。而且水鬼有迷惑人的能耐——一旦你的眼睛同它的眼睛对视上时你就会失去知觉跟随它走,一直地走,直到进入水中。而且水鬼是经常在夜里上岸在山林间寻找猎物的呀。这个传说是外婆在15瓦的昏暗的灯下讲给我听的,记得那时我惊恐地看着窗外墨一样的黑夜,吓得几乎死去,因为我总是怀疑窗外竹林传来的唰唰的声音就是水鬼走路的声音。
有关家乡的山,能想起的就这些。别的呢?家乡的山叫什么山?隐隐约约记得解放前还有游击队在大山里活动,外婆她们给我讲过,可到底如何,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记得前些日子读到一位网友有关曹峨江的大文,钦佩之余又感到万分惭愧——身为浙江人却对浙江山水一无所知,于是就暗下决心欲图改变此种状况。只是一来不知有关书目,而且身边也无图书馆可查阅,二来还得为生计问题奔波,也就渐渐地淡忘了此事,直至今日意外发现这本书,重新记起旧事。
其实大学毕业时,也还想回家乡发展的,只是不知怎么地竟然会有“无颜回见江东父老”的想法,总觉得没意思,真是奇怪的很啊。最后到底还是没有回家乡,而选择一人留在了北方“漂着”。有时失意时,想想家乡,却是一片模糊不堪,不免有些难过。
前几日,与二三旧日同学聚会言别。多时未见的老同学重聚是喜事;而他们或将要出国,或将要赴任美差,或乍得如花美眷,尤其可喜可贺。但离别终究是伤感;同时又念及自己至今碌碌,更是无聊,只是值此之时理应作欢颜,着力应酬,使得好事善终。然则心中委实是百感交集,不是滋味。(2001年6月26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天台山遇仙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