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我爱武侠之于东楼作品
于东楼和黄鹰一样的地方是,都被认为是“古派”作家中最得古龙神韵者,所不同的地方是,黄鹰掌握了古龙的神秘和飘逸。于东楼则传承了古龙的市井精神和幽默风格。
于东楼的弱点,和另一位“古派”作家,《快刀浪子》和《岳小玉》(卧龙记)作者龙乘风一般,表现在作品的虎头蛇尾,即总是热闹热闹地开始故事,却草草地收尾,令人十分地懊恼和泄气。
作品目录:
《铁剑流星》
《魔手飞环》
《短刀行》
《枪手·手枪》
怀念于东楼 作者:边城不浪
于东楼的弱点,和另一位“古派”作家,《快刀浪子》和《岳小玉》(卧龙记)作者龙乘风一般,表现在作品的虎头蛇尾,即总是热闹热闹地开始故事,却草草地收尾,令人十分地懊恼和泄气。
作品目录:
《铁剑流星》
《魔手飞环》
《短刀行》
《枪手·手枪》
相关评论:
怀念于东楼 作者:边城不浪
常在有关古龙的报道资料中看到于东楼的名字。诸如:
……罗立群先生在珠海版古龙全集序言中说,这一系列全集的出版,于东楼先生为了解决版权问题,四方奔走,令人感佩。
……陈墨在评论集中说,他在参加某个金庸武侠研讨会时遇到于东楼,于先生抓住他的双手不停地说:你一定要研究研究古龙!
……他主持汉麟出版社,第一次将古龙的武侠小说精版精装出版,掀起武侠出版史上的一次革命。
……古龙在三福公寓隐居写作,常来往出入公寓的朋友只有三个,其中一位就是于东楼。
……罗立群先生在珠海版古龙全集序言中说,这一系列全集的出版,于东楼先生为了解决版权问题,四方奔走,令人感佩。
……陈墨在评论集中说,他在参加某个金庸武侠研讨会时遇到于东楼,于先生抓住他的双手不停地说:你一定要研究研究古龙!
……他主持汉麟出版社,第一次将古龙的武侠小说精版精装出版,掀起武侠出版史上的一次革命。
……古龙在三福公寓隐居写作,常来往出入公寓的朋友只有三个,其中一位就是于东楼。
于是此人给我的印象就好像是福尔摩斯身边的华生——我的意思是说,天才人物身边大多有几个时常出现的人物,因为他们的存在,让那个天才显得更加光芒四射,他们隐藏起自身,甘愿充当天才传奇身后的背景。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多大的误解,于东楼一直有他自己的格局在。
于先生的作品我读过四部:《铁剑流星》、《魔手飞环》、《短刀行》和挂名古龙出版的现代枪战小说《枪手·手枪》。据说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侠者》,可惜印量甚小,缘铿一面。最早读到的是《魔手飞环》,在一本九十年代颇流行的杂志《中国故事》上面连载,只读到了上册。当时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时隔八年重读此书,我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但其它几部却写得着实不错,各见神采。不夸张地说,于东楼的创作水准在“古派”作家中首屈一指,至少比自称古龙私淑弟子的丁情要高,而且高出三四层楼不止。若是跟一直板着脸的黄鹰比,于东楼一流的幽默感又为他挣了不少分数。
于东楼专写小人物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是浪子、锁匠、厨师等三教九流,一出手便是古龙后期作品的世俗写实风格,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不用太费脑子,但也绝不弱智,很投合我这种懒人的心意。
于先生的作品我读过四部:《铁剑流星》、《魔手飞环》、《短刀行》和挂名古龙出版的现代枪战小说《枪手·手枪》。据说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侠者》,可惜印量甚小,缘铿一面。最早读到的是《魔手飞环》,在一本九十年代颇流行的杂志《中国故事》上面连载,只读到了上册。当时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时隔八年重读此书,我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但其它几部却写得着实不错,各见神采。不夸张地说,于东楼的创作水准在“古派”作家中首屈一指,至少比自称古龙私淑弟子的丁情要高,而且高出三四层楼不止。若是跟一直板着脸的黄鹰比,于东楼一流的幽默感又为他挣了不少分数。
于东楼专写小人物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是浪子、锁匠、厨师等三教九流,一出手便是古龙后期作品的世俗写实风格,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不用太费脑子,但也绝不弱智,很投合我这种懒人的心意。
《铁剑流星》和《魔手飞环》都是寻找宝藏的故事。主人公在各种觊觎宝藏的江湖势力中纵横捭阖,或合纵或连横,宝藏到最后还是不见踪影,但大反派就这么轻轻松松被揪下马来,败得一塌糊涂。
《短刀行》是其中最好看的一部。天才大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武林盟主。遗憾的是他偏偏喜欢煮菜,对武林中打打杀杀等劳什子事情毫无兴趣,小说通篇写得就是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本事的厨子征服武林的故事。一不留神,这样的情节很容易流于意淫,但于东楼处理得很妥帖,口味刁一点的读者,也会被伺候得舒舒服服。类似的故事金庸曾在《侠客行》中写过,但在金庸笔下那只是一个噱头,在于东楼这里后出转精,变成支撑小说的结构了。
《枪手·手枪》以古龙之名出版,还真蒙过不少忠实的古龙迷。白朗宁与枪王欧喜决战之前,在菜市场买菜、与情人亲热、好友打闹时手指都一下一下地抽动,这个细节给我的印象很深。
于东楼的小说,常见几个随和有趣的人坐在阳光底下唠嗑打趣,没有什么方生方死大起大落,就是平平淡淡说一个好故事。人物刚刚被卸下一条胳膊或是心口上中了必死之剑,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照样开几句玩笑,耍耍嘴皮子。《短刀行》里血影人和秃鹰忠心护主被对手砍了,换成古龙,绝对要玩两手煽情,更劣质一点的作家,则恨不得把洋葱摆到读者眼皮底下,让你挤出几滴眼泪。但于东楼不是,死了也就死了,死前属下还能斗嘴,死后主子还能张开嘴巴乐乎,这看起来比较无情,但也有点白头说玄宗的味道,显得从容不迫。
本来是狭路相逢的冤家对头,你以为他们肯定要掐架了,要决斗了,但偏不,他们坐下来聊天,各自说出一番理由,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他就是这么写,而且看起来还很有几分道理,这又跟喜欢在小说里唾沫四溅的司马紫烟有点相似。
于东楼动手写武侠小说,是在古龙故去以后,原因据说是“有古龙写就好了,反正要写也写不过他嘛!”这话看起来谦虚,其实很有几分傲气在里头。话说回来,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一招递出就有气象,虽然称不上大师,但与现在挖空心思码字的写手不同,笔力和底蕴终究看得出来。
于东楼跟古龙交好,古龙的名言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就是你的朋友,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于东楼不这么想,他借《短刀行》里的小孟之口说:“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
于先生去世也有三年了。如今金古梁温黄当道,其他作家大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遗忘总是迅速的。在此谨表怀念,希望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上他小说里写过的那种日子,毕竟,还有古龙在旁边陪着他哩。(旧雨楼·清风阁)
我记忆中的于东楼作品 作者:子樵
《短刀行》是其中最好看的一部。天才大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武林盟主。遗憾的是他偏偏喜欢煮菜,对武林中打打杀杀等劳什子事情毫无兴趣,小说通篇写得就是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本事的厨子征服武林的故事。一不留神,这样的情节很容易流于意淫,但于东楼处理得很妥帖,口味刁一点的读者,也会被伺候得舒舒服服。类似的故事金庸曾在《侠客行》中写过,但在金庸笔下那只是一个噱头,在于东楼这里后出转精,变成支撑小说的结构了。
《枪手·手枪》以古龙之名出版,还真蒙过不少忠实的古龙迷。白朗宁与枪王欧喜决战之前,在菜市场买菜、与情人亲热、好友打闹时手指都一下一下地抽动,这个细节给我的印象很深。
于东楼的小说,常见几个随和有趣的人坐在阳光底下唠嗑打趣,没有什么方生方死大起大落,就是平平淡淡说一个好故事。人物刚刚被卸下一条胳膊或是心口上中了必死之剑,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照样开几句玩笑,耍耍嘴皮子。《短刀行》里血影人和秃鹰忠心护主被对手砍了,换成古龙,绝对要玩两手煽情,更劣质一点的作家,则恨不得把洋葱摆到读者眼皮底下,让你挤出几滴眼泪。但于东楼不是,死了也就死了,死前属下还能斗嘴,死后主子还能张开嘴巴乐乎,这看起来比较无情,但也有点白头说玄宗的味道,显得从容不迫。
本来是狭路相逢的冤家对头,你以为他们肯定要掐架了,要决斗了,但偏不,他们坐下来聊天,各自说出一番理由,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他就是这么写,而且看起来还很有几分道理,这又跟喜欢在小说里唾沫四溅的司马紫烟有点相似。
于东楼动手写武侠小说,是在古龙故去以后,原因据说是“有古龙写就好了,反正要写也写不过他嘛!”这话看起来谦虚,其实很有几分傲气在里头。话说回来,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一招递出就有气象,虽然称不上大师,但与现在挖空心思码字的写手不同,笔力和底蕴终究看得出来。
于东楼跟古龙交好,古龙的名言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就是你的朋友,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于东楼不这么想,他借《短刀行》里的小孟之口说:“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
于先生去世也有三年了。如今金古梁温黄当道,其他作家大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遗忘总是迅速的。在此谨表怀念,希望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上他小说里写过的那种日子,毕竟,还有古龙在旁边陪着他哩。(旧雨楼·清风阁)
我记忆中的于东楼作品 作者:子樵
初次听说于东楼是在一篇介绍新派作家的文章中,所谓是人七分古,概言在一段时期内的武侠作家大都在模仿古龙的写法。而其中最出名的也最象的则是黄鹰和于东楼。黄鹰不多说了,现在开始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他了,我很喜欢的作家。于东楼以前也聊过,但说的不多。随便说说我大概知道的一些,打个引子,对不对就交给那些比较喜欢考证的战友们了:)。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一篇介绍提起过于东楼的生平,里面有几个地方值得关注。第一、 于东楼是一位出版商,(至于是和别人合伙还是其他不详,好象是皇鼎或者皇佳,楼下的朋友列出的介绍明确说是汉麟在此纠正)最出名的是他首先推出了大32开的武侠版本引起了武侠出版的一次革命。第二、 于东楼是一个很有名的枪手,这和他的工作应该有关系,打补丁毕竟是给自己挣银子。第三、 他和古龙的关系非常好,古龙的作品很多是他在出版。古龙死后他才开始写一些武侠,好象目的也是增加一些可出版的内容。第四、 他的作品很少,我知道的只有五部,其中枪手。手枪都说是他的,但没见过正式的凭据不敢确认,不过这部倒是最好的一部。
下面说说于东楼的作品。春节的时候我在旧书摊上花五元买了于东楼的三部作品,铁剑流星,短刀行,魔手飞环仔细的看了一遍,总体的感觉是不太好,水平大概在当今的原创作品中很好的那一类,短刀行是最好的,但也就上半部不错,后面就流俗了。反倒是最近看了张卫健演的短刀行排的确实不错,当然主角的戏不怎么样,配角的戏好的很,呵呵。编剧在忠实作品的基础上还是发挥了不少优秀的环节。于东楼的作品给我印象最好的是那部枪手手枪。很另类的一部作品,也很有创意的作品。
武侠来到了现代会如何。无路可走还是象神鞭傻二那样,换个东西玩好了还是绝活。枪手手枪就是这一类尝试的代表。江湖的仇杀变成了黑社会的火并,宝剑大刀变成了手枪机枪,出招变成了拔枪,苦练内功变成了拔枪速度比赛,玩意变了,人没变。换一种玩法而已。也难怪很久以来这部作品都被归到古龙门下,太象古龙的风格了。一个浪子的世界,一个寻欢作乐但又有其内心伤痕的人,一个技艺超凡的高手的高手,一次长时间的准备短暂的高潮。很古龙的风格,但还不是古龙因为没有古龙的内在,一切都在表面上,看不到不同的人的内心。所以这部作品真正的价值还是开辟了一条道路,而且证明了这条道是可以走的,可惜没有看到人再走这条路,遗憾!(旧雨楼·清风阁)
我的2007书单(4)
刘小枫 圣灵降临的叙事
刘小枫 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政治哲学文库
孟森 心史丛刊
札朴——学术笔记丛刊 (以上2007-7-2订购于当当)
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张舜徽 清代扬州学记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蓬莱阁丛书(以上2007-7-3订购于卓越)
刘小枫 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政治哲学文库
孟森 心史丛刊
札朴——学术笔记丛刊 (以上2007-7-2订购于当当)
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张舜徽 清代扬州学记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蓬莱阁丛书(以上2007-7-3订购于卓越)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富足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富足时代:繁荣是改变如何美国政治和文化的》(The Age of Abundance: How Prosperity Transformed America's Politics and Culture)布林克·林赛(Brink Lindsey)著,科林斯出版社(Collins)2007年5月8日出版,精装本400页,定价26.95美元。
一直到1950年代,食物、住房和工作等生存问题都是政治事务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正是这些问题主导了那时政治的走向。世界两大最主要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主要就是围绕着对这些生存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而展开争论和对抗的:自由主义主张在私人企业、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党政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自由竞争的格局,从而带动社会实现富裕,其哲学根基是对人性的怀疑,而以法律和制度约束之;社会主义则坚持认为,自由主义的私有制本性决定了它的剥削性和侵略性,因而是不可能为人类带来共同富裕的,只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政党的专政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大同,其哲学根基是对人性的肯定,即使是罪恶的资本家,也可以通过专政和改造成为同志。
两大意识形态的交锋从未停止过,虽然两者之间的力量似乎完全不对等:自由主义经过了启蒙运动之后、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就一直是思想和实践的主流,而社会主义则长期停留在作为一种思想运动的阶段,直到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止。从那以后,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进入高潮,甚至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难以计数的经典文学著作中对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人为首的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迫害和剥削的描写,让每个具有同情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生出对自由主义的痛恨和绝望,对社会主义产生同情和期望。正是在这种情绪的主导下,许多左翼的自由主义者开始严厉地批判自己的国家和制度,赞颂社会主义国家,以能赴红色苏联一行为荣。他们中有英国的罗素,法国的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以及中国的鲁迅等等众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对布林克·林赛在《富足时代:繁荣是改变如何美国政治和文化的》一书开篇首章中描写的一幕生出和苏联人一样的反应:一个生活在自由主义国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普通工人怎么可能过着那么豪华的生活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了一场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为展示普通美国人生活水平之高,美国精心布置,展馆里到处是现代化、自动化的家用电器和娱乐休闲设备。在7月24日的开幕式上,当时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的尼克松带领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职的赫鲁晓夫参观博览会。当来到一个设备齐全的样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时,两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有关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孰优孰劣的争论,史称“厨房辩论”。
尼克松表示,在美国,一个普通蓝领工人都能拥有展览的这么多东西:能够容纳两辆车的车库、适合在所有地形条件下驾驶的汽车、大屏幕的豪华电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小摆设,以及储存所有这些东西的充足空间等等,为此需要付出的每月大约100多美元的月供,对一个普通蓝领工人来说,完全能够承受。苏联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样一座房子对美国家庭的代表性还赶不上泰姬陵对17世纪的印度建筑所具有的代表性。赫鲁晓夫还谴责拥有多种牌子的洗碗机是一种浪费。尼克松回答说,人们喜欢进行选择,而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被证明是能够为他们提供尽量丰富的选择的。
与东西方冷战时期的其它一系列重大事件相比,上述这一幕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以“后见之明”来审视,则显然意味深长,具有某种历史启示意义:在引领人民实现富裕这一根本性目标的较量中,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输给了自由主义(这里所说的输,不仅指当时美国的物质生活水平远胜于苏联,更指两种制度对人民的福祉的重视程度),虽然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还没看到这一点--要再过将近30年,红色苏联彻底解体,中、东欧相继发生剧变之后,这一点才真正大白于天下。
我们知道,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以外,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走上基于这里所说的自由主义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林赛在《富足时代》一书里所描述的经验,不仅仅对美国这样的已经实现富足时代的国家而言有价值,对于其它的正在实现或者将要实现富足时代的国家而言,亦具有借鉴意义。
在林赛看来,1950年代开始的富足时代重塑了美国的政治和文化,此前,食物、住房和工作等生存问题是政治的首要议题,而在这之后,则开始被精神和价值问题--寻求生活的意义和自我表达,同时渴望心灵的稳定,渴望回归传统价值体系;或者说富裕之后的人类如何实现心灵的充实问题--所取代,美国自1960年以来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便主要就是由它所主导的。
林赛在书里指出,此前的美国,推动力来自赞美勤奋工作、反对自我放纵的新教主义伦理,这种伦理认为,将工资用于投资的人既赢得了尊重也赚取了利润,而将工资浪费在威士忌和扑克牌上的人则将一无所获;但是,富足改变了这一切,那些“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从不知道什么是匮乏,并且因此对匮乏毫不畏惧,他们对父母的禁欲和自制不屑一顾,他们敢于反抗一切形式的权威并尝试一切形式的娱乐。
但是富足之后的美国人并没有感到更幸福,以及心灵的安定,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正是这种探索,催生了至今仍然主宰着美国政治的两场文化运动: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和1980年代的保守主义运动。反文化的左派分子渴望探寻新的自由,提倡民权、女权运动、环境保护主义、性、毒品和摇滚乐,而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对反文化左派分子无节制行为的反动,社会保守主义开始复兴。
当嬉皮士们在旧金山庆祝“爱的夏日”(Summer of Love)时,福音派牧师奥勒尔·罗伯特(Oral Roberts)正在俄克拉何马州成立他的大学,以宣扬保守主义,与左派的放荡思想做斗争。这两大文化运动直接导致了今日所谓的两个美国,即“蓝色美国”和“红色美国”的分裂现状。
问题在于,在林赛看来,这两大文化运动都没有认清问题的实质,实际上,他们的理念都是自相矛盾的:反文化的左派分子将真正的自由和危险的过分行为结合在一起,而传统的右派分子将极端保守主义与保留婚姻等宝贵制度的愿望混在一起;左派分子攻击资本主义却又为其成果感到欣喜,右派分子赞扬资本主义却又对其释放出的活力加以指责。因此,林赛认为,这两种偏激的文化运动所主张的理念都是不理性的,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无效的、无关紧要的(irrelevant),他们都没有了解、更不能代表美国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
那么,切实可行(relevant)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或者说,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是怎么想的呢?身为信奉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也有译作自由意志论、右派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副所长的林赛认为,是自由至上主义,即折中两大文化运动的理念,在经济上认可自由主义,同时在社会问题上也同样持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主张。
林赛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处于所谓“蓝色美国”和“红色美国”之间的“浅紫色中间派”(purplish centrism),他们才是美国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已经从1960年代中吸取教训,他们现在接受这种观点,即人们应该对自己希望如何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只要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们认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及其成果大体上都是好的,因此值得珍惜和发扬。林赛的结论是,美国已进入自由至上主义时代,却一直无人认识到这一点,而仍然痛苦地执着于蓝红之争,这是当前美国两极化政治的失败之处。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23期,6/27/2007
一直到1950年代,食物、住房和工作等生存问题都是政治事务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正是这些问题主导了那时政治的走向。世界两大最主要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主要就是围绕着对这些生存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而展开争论和对抗的:自由主义主张在私人企业、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党政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自由竞争的格局,从而带动社会实现富裕,其哲学根基是对人性的怀疑,而以法律和制度约束之;社会主义则坚持认为,自由主义的私有制本性决定了它的剥削性和侵略性,因而是不可能为人类带来共同富裕的,只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政党的专政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大同,其哲学根基是对人性的肯定,即使是罪恶的资本家,也可以通过专政和改造成为同志。
两大意识形态的交锋从未停止过,虽然两者之间的力量似乎完全不对等:自由主义经过了启蒙运动之后、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就一直是思想和实践的主流,而社会主义则长期停留在作为一种思想运动的阶段,直到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止。从那以后,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进入高潮,甚至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难以计数的经典文学著作中对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人为首的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迫害和剥削的描写,让每个具有同情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生出对自由主义的痛恨和绝望,对社会主义产生同情和期望。正是在这种情绪的主导下,许多左翼的自由主义者开始严厉地批判自己的国家和制度,赞颂社会主义国家,以能赴红色苏联一行为荣。他们中有英国的罗素,法国的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以及中国的鲁迅等等众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对布林克·林赛在《富足时代:繁荣是改变如何美国政治和文化的》一书开篇首章中描写的一幕生出和苏联人一样的反应:一个生活在自由主义国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普通工人怎么可能过着那么豪华的生活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了一场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为展示普通美国人生活水平之高,美国精心布置,展馆里到处是现代化、自动化的家用电器和娱乐休闲设备。在7月24日的开幕式上,当时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的尼克松带领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职的赫鲁晓夫参观博览会。当来到一个设备齐全的样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时,两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有关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孰优孰劣的争论,史称“厨房辩论”。
尼克松表示,在美国,一个普通蓝领工人都能拥有展览的这么多东西:能够容纳两辆车的车库、适合在所有地形条件下驾驶的汽车、大屏幕的豪华电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小摆设,以及储存所有这些东西的充足空间等等,为此需要付出的每月大约100多美元的月供,对一个普通蓝领工人来说,完全能够承受。苏联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样一座房子对美国家庭的代表性还赶不上泰姬陵对17世纪的印度建筑所具有的代表性。赫鲁晓夫还谴责拥有多种牌子的洗碗机是一种浪费。尼克松回答说,人们喜欢进行选择,而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被证明是能够为他们提供尽量丰富的选择的。
与东西方冷战时期的其它一系列重大事件相比,上述这一幕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以“后见之明”来审视,则显然意味深长,具有某种历史启示意义:在引领人民实现富裕这一根本性目标的较量中,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输给了自由主义(这里所说的输,不仅指当时美国的物质生活水平远胜于苏联,更指两种制度对人民的福祉的重视程度),虽然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还没看到这一点--要再过将近30年,红色苏联彻底解体,中、东欧相继发生剧变之后,这一点才真正大白于天下。
我们知道,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以外,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走上基于这里所说的自由主义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林赛在《富足时代》一书里所描述的经验,不仅仅对美国这样的已经实现富足时代的国家而言有价值,对于其它的正在实现或者将要实现富足时代的国家而言,亦具有借鉴意义。
在林赛看来,1950年代开始的富足时代重塑了美国的政治和文化,此前,食物、住房和工作等生存问题是政治的首要议题,而在这之后,则开始被精神和价值问题--寻求生活的意义和自我表达,同时渴望心灵的稳定,渴望回归传统价值体系;或者说富裕之后的人类如何实现心灵的充实问题--所取代,美国自1960年以来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便主要就是由它所主导的。
林赛在书里指出,此前的美国,推动力来自赞美勤奋工作、反对自我放纵的新教主义伦理,这种伦理认为,将工资用于投资的人既赢得了尊重也赚取了利润,而将工资浪费在威士忌和扑克牌上的人则将一无所获;但是,富足改变了这一切,那些“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从不知道什么是匮乏,并且因此对匮乏毫不畏惧,他们对父母的禁欲和自制不屑一顾,他们敢于反抗一切形式的权威并尝试一切形式的娱乐。
但是富足之后的美国人并没有感到更幸福,以及心灵的安定,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正是这种探索,催生了至今仍然主宰着美国政治的两场文化运动: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和1980年代的保守主义运动。反文化的左派分子渴望探寻新的自由,提倡民权、女权运动、环境保护主义、性、毒品和摇滚乐,而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对反文化左派分子无节制行为的反动,社会保守主义开始复兴。
当嬉皮士们在旧金山庆祝“爱的夏日”(Summer of Love)时,福音派牧师奥勒尔·罗伯特(Oral Roberts)正在俄克拉何马州成立他的大学,以宣扬保守主义,与左派的放荡思想做斗争。这两大文化运动直接导致了今日所谓的两个美国,即“蓝色美国”和“红色美国”的分裂现状。
问题在于,在林赛看来,这两大文化运动都没有认清问题的实质,实际上,他们的理念都是自相矛盾的:反文化的左派分子将真正的自由和危险的过分行为结合在一起,而传统的右派分子将极端保守主义与保留婚姻等宝贵制度的愿望混在一起;左派分子攻击资本主义却又为其成果感到欣喜,右派分子赞扬资本主义却又对其释放出的活力加以指责。因此,林赛认为,这两种偏激的文化运动所主张的理念都是不理性的,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无效的、无关紧要的(irrelevant),他们都没有了解、更不能代表美国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
那么,切实可行(relevant)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或者说,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是怎么想的呢?身为信奉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也有译作自由意志论、右派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副所长的林赛认为,是自由至上主义,即折中两大文化运动的理念,在经济上认可自由主义,同时在社会问题上也同样持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主张。
林赛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处于所谓“蓝色美国”和“红色美国”之间的“浅紫色中间派”(purplish centrism),他们才是美国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已经从1960年代中吸取教训,他们现在接受这种观点,即人们应该对自己希望如何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只要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们认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及其成果大体上都是好的,因此值得珍惜和发扬。林赛的结论是,美国已进入自由至上主义时代,却一直无人认识到这一点,而仍然痛苦地执着于蓝红之争,这是当前美国两极化政治的失败之处。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23期,6/27/2007
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
我爱武侠之梁羽生作品
我爱武侠之新派武侠小说发展的“六脉神剑”(作者:夜郎带刀)
我爱武侠之黄鹰作品目录
我爱武侠之上官鼎、易容作品
云慕湮的《飞鸿雪泥话旧题之梁羽生》是我在网上见过谈梁羽生最好的文章。可惜太长,不好转载,只能给了连接了。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年表
书名 发表时间 连载报纸名(香港) 又名
01、龙虎斗京华 1954.1.20-1954.8.1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2、草莽龙蛇传 1954.8.11-1955.2.5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3、七剑下天山 1956.2.15-1957.3.31 大公报 小说林
04、江湖三女侠 1957.4.8-1958.12.10 大公报 小说林
05、白发魔女传 1957.8.5-1958.9.8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6、塞外奇侠传 约1957-1958之交 周末报 (飞红巾)
07、萍踪侠影录 1959.1.1-1960.2.16 大公报 小说林
08、冰川天女传 1959.8.5-1960.12.18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9、还剑奇情录 1959.11-1960.5 香港商报 谈风
10、散花女侠 1960.2.23-1961.6.22 大公报 小说林
11、女帝奇英传 1961.7.1-1962.8.6 香港商报 谈风 (唐宫恩怨录)
12、联剑风云录 1961.7.3-1962.11.25 大公报 小说林
13、雪海玉弓缘 1961.10.12-1963.8.9 新晚报 天方夜谭
14、冰魄寒光剑 约1962初 正午报 (幽谷寒冰)
15、大唐游侠传 1963.1.1-1964.6.14 大公报 小说林
16、冰河洗剑录 1963.8.24-1965.8.22 新晚报 天方夜谭
17、龙凤宝钗缘 1964.6.25-1966.5.15 大公报 小说林
18、挑灯看剑录 1964.7.1-1968.6.23 香港商报 说月 (狂侠 天骄 魔女)
19、风雷震九州 1965.9.22-1967.9.28 新晚报 天方夜谭
20、慧剑心魔 1966.5.23-1968.3.14 大公报 小说林
21、侠骨丹心 1967.10.5-1969.6.20 新晚报 天方夜谭
22、瀚海雄风 1968.3.15-1970.1.21 大公报 小说林
23、鸣镝风云录 1968.6.24-1972.5.19 香港商报 说月
24、游剑江湖 1969.7.1-1972.2.4 新晚报 天方夜谭 (弹铗歌)
25、风云雷电 1970.2.9-1971.12.31 大公报 小说林
26、牧野流星 1972.2.16-1975.1.13 新晚报 天方夜谭 (折戟沉沙录)
27、广陵剑 1972.6.3-1976.7.31 香港商报 说月
28、武林三绝 1972.10.1-1976.8.16 大公报 小说林
29、绝塞传烽录 1975.2.12-1978.4.10 新晚报 天方夜谭
30、剑网尘丝 待查 正午报
31、幻剑灵旗 待查 正午报
32、飞凤擒龙 1978.9修订 新晚报 天方夜谭
33、弹指惊雷 1977.5.1-1981.3.9 周末报
34、武当一剑 1980.5.9-1983.8.2 大公报 小说林
35、武林天骄 待查 待查
梁羽生单本小说评级解析 作者:药师丹枫 发在天涯社区·『仗剑天涯』
唐朝篇
1、《女帝奇英传》 历史年代;武则天时期号周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武则天、李逸、长孙璧、武玄霜、上官婉儿、狄仁杰、太平公主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看点:武则天的爱民、新武侠首次男主角死了
2、《大唐游侠传》 历史年代:唐玄宗安史之乱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铁摩勒、窦线娘、南霁云、段圭璋、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杨国忠、李白贺知章、安禄山、郭子仪、张巡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武侠、传奇、历史、
3、《龙凤宝钗缘》 历史年代:唐中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段克邪、史若梅、空空儿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比较冗长,爱情
4、《慧剑心魔》 历史年代:唐中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展伯承、铁铮、铁凝、空空儿,诸葆龄、华剑虹、南夏雷、南秋雷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一星 看点:佛学,爱情,但不好看
男士不可不看大唐,女士不可不看女帝,唐朝几部历史感很强。看过《大唐》对段克邪、空空儿感兴
趣的可看看《龙凤宝钗缘》。《慧剑》虽是大唐三部曲末部,但建议非痴情梁迷不看的好。
宋朝篇
5、《飞凤潜龙》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孟中、独孤飞凤、完颜长之、鲁世雄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看点:短小离奇,奇怪的铜人,精巧的短篇
6、《武林天骄》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张雪波、檀羽冲、钟灵秀、赫连清云、完颜鉴夫人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岳飞的后人、金国贝子的感情生活、和狂侠魔女天骄的反差、民族感
7、《狂侠天骄魔女》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柳清瑶、华谷涵、檀羽冲、公孙奇、耿 照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两男追一女,胡汉的选择,反角公孙奇也塑造得比较成功。是梁公最长一部书,建议读过梁十部书以上再看,否则会觉得厌倦。
8、《鸣镝风云录》 历史年代:南宋,狂侠约20年后
历史年代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公孙璞、谷啸风、韩佩瑛、奚玉瑾、辛龙生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一星半 看点:狂侠续书,速配,中年狂侠、魔女、天骄,角色过多,冗长。
9、《瀚海雄风》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李思南、杨婉、孟明霞、明慧公主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一星 看点:爱情,民族感
10、《风云雷电》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黑旋风、云中燕、轰天雷、耿电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兄弟情谊
梁书宋代的时间混乱,主要以狂侠、天骄,和李思南两条主线为述事对象,其间时间故事情节设置有很多冲突,有耐心者也建议独立成篇的看。无耐心者也可跳过宋朝或只看《飞凤潜龙》、《狂侠天骄魔女》、
萍踪篇
11、《还剑奇情录》 历史年代:明洪武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陈玄机(即年轻的玄机逸士)、云素素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雷雨的类似设定,张丹枫师祖的故事
12、《萍踪侠影录》 历史年代:明英宗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 张丹枫、云蕾、云重、于谦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爱情、土木堡之变、国狠家仇。
13、《散花女侠》 历史年代:明宪宗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于承珠、中年张丹枫、叶成林、毕擎天、铁镜心、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于谦之死,玫瑰和大树的选择,特别适合女性阅读 14、《联剑风云录》 历史年代:成化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张玉虎、霍天都、凌云凤(即白发魔女师父凌慕华)、乔北溟、中年张丹枫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看点:乔张之战、凌云凤的个性
15、《武林三绝》 历史年代;明中后期
看点:大陆香港均没有出书,只在报纸连载过,是梁著最神秘的一部。详情见:旧雨楼羽生阁
16、 《广陵剑》 历史年代:明中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陈石星、云瑚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陈石星的原型就是梁羽生?广陵剑,广陵散。张丹枫和陈石星的
死
张丹枫系列可读性都比较强,《萍踪》经典不言而喻,《还剑》别致、《联剑》可读性微弱,《散花》微言情,《广陵剑》让人心痛。
明清交替篇
17、《武当一剑》 历史年代:明末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耿玉京、西门燕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牋 看点:非天山系列,独立成篇,羽生最后一部作品
18、《白发魔女传》 历史年代:明万历末年至崇祯初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练霓裳、卓一航、岳鸣珂、熊廷弼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红丸案,挺击案、优昙花、练霓裳的个性
19、《塞外奇侠传》 历史年代:顺治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杨云骢、哈玛雅(飞红巾)、纳兰明慧、楚昭南、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白发》《七剑》衔接作
20、《七剑下天山》 历史年代:康熙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凌未风、易兰珠、刘郁芳、韩志邦、桂仲明、冒浣莲、纳兰容若、纳兰明慧、康熙、董小宛、傅青主、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真的太多了,历史,爱情,战友,友情……这是一部包含着太多的书。
冰川系列篇
21、《江湖三女侠》 历史年代:康熙末年,雍正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吕四娘、唐晓澜、冯瑛、冯琳、雍正、年羹尧、毒龙尊者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吕留良的孙女、曾静案、九王夺嫡,雍正暴亡,康熙的儿子成天山派掌门
22、《冰魄寒光剑》 历史年代:乾隆初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桂华生、华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卓一航的传人、比武招亲、尼泊尔的公主
23、《冰川天女传》 历史年代:乾隆20年左右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桂冰娥(冰川天女)、唐经天、李沁梅、金世遗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药师偶的最爱。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毒手疯丐、冒川生坐化
24、《云海玉弓缘》 历史年代;乾隆年间,冰川3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厉胜男、谷之华、金世遗、孟神通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爱情……仇恨
25、《冰河洗剑录》 历史年代:乾隆年间,云海20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江海天、谷中莲、谷之华、金世遗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看点:江南的儿子不唠叨、师徒同天结婚、异国政治、个人比较喜欢但超级喜欢胜男的请三思再看。
26、《风雷震九州》 历史年代:《冰河》十余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江海天、叶慕华、叶凌凤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江海天有点郭靖的感觉。反角则有点像杨康
杨家系列
27、《侠骨丹心》 历史年代:接着《风雷》、嘉庆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历南星、金逐流、史红梅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老年金世遗、长辈的恩怨、下辈的友谊
28、《游剑江湖》 历史年代:《侠骨》数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云紫萝、缪长风、孟元超、林无双、杨牧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母爱、友谊
29、《牧野流星》 历史年代:《游剑》数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孟华、金碧漪、孟元超、牧野流星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牋 看点:张丹枫的隔世传人、亲情
30、《弹指惊雷》 历史年代:《牧野》数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杨炎、孟华、龙灵珠、齐世杰、孟元超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看点:胡笳十八拍、亲情、冰川剑法
31、《绝塞传锋录》 历史年代:接着《弹指》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杨炎、龙灵珠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天山系列最后一部
《武当一剑》独立成篇,其余各篇都与天山派有联系。其中《白发》《七剑》《云海》公认为经典。
药师个人还喜欢三部以“冰”开头的作品还有《江湖》
清末系列
32、《剑网尘丝》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卫天元、上官飞凤、齐勒铭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爱是需要表达和争取的……
33、《幻剑灵旗》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齐勒铬、卫天元、姜雪君、上官飞凤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剑网尘丝》续篇,爱情
34、《草莽龙蛇传》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丁晓、朱红灯、上官瑾、太极陈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龙虎斗京华姊妹篇、义和团
35、《龙虎斗京华》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丁剑鸣、柳剑吟、丁晓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新武侠的开篇作,打斗写得很实在,个人不喜。
清末几篇也很有特色。个人喜欢齐勒铬。《龙虎》、《草莽》则喜欢其历史感
总结:如果你准备读梁羽生请读《萍踪》或《白发》或四星以上系列开篇比如《大唐》。因为都是经典。三星以下的慎读。如果你已经读了数部梁了,希望药师的整理对你选择读梁,读梁顺序有所帮助。
我爱武侠之黄鹰作品目录
我爱武侠之上官鼎、易容作品
云慕湮的《飞鸿雪泥话旧题之梁羽生》是我在网上见过谈梁羽生最好的文章。可惜太长,不好转载,只能给了连接了。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年表
书名 发表时间 连载报纸名(香港) 又名
01、龙虎斗京华 1954.1.20-1954.8.1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2、草莽龙蛇传 1954.8.11-1955.2.5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3、七剑下天山 1956.2.15-1957.3.31 大公报 小说林
04、江湖三女侠 1957.4.8-1958.12.10 大公报 小说林
05、白发魔女传 1957.8.5-1958.9.8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6、塞外奇侠传 约1957-1958之交 周末报 (飞红巾)
07、萍踪侠影录 1959.1.1-1960.2.16 大公报 小说林
08、冰川天女传 1959.8.5-1960.12.18 新晚报 天方夜谭
09、还剑奇情录 1959.11-1960.5 香港商报 谈风
10、散花女侠 1960.2.23-1961.6.22 大公报 小说林
11、女帝奇英传 1961.7.1-1962.8.6 香港商报 谈风 (唐宫恩怨录)
12、联剑风云录 1961.7.3-1962.11.25 大公报 小说林
13、雪海玉弓缘 1961.10.12-1963.8.9 新晚报 天方夜谭
14、冰魄寒光剑 约1962初 正午报 (幽谷寒冰)
15、大唐游侠传 1963.1.1-1964.6.14 大公报 小说林
16、冰河洗剑录 1963.8.24-1965.8.22 新晚报 天方夜谭
17、龙凤宝钗缘 1964.6.25-1966.5.15 大公报 小说林
18、挑灯看剑录 1964.7.1-1968.6.23 香港商报 说月 (狂侠 天骄 魔女)
19、风雷震九州 1965.9.22-1967.9.28 新晚报 天方夜谭
20、慧剑心魔 1966.5.23-1968.3.14 大公报 小说林
21、侠骨丹心 1967.10.5-1969.6.20 新晚报 天方夜谭
22、瀚海雄风 1968.3.15-1970.1.21 大公报 小说林
23、鸣镝风云录 1968.6.24-1972.5.19 香港商报 说月
24、游剑江湖 1969.7.1-1972.2.4 新晚报 天方夜谭 (弹铗歌)
25、风云雷电 1970.2.9-1971.12.31 大公报 小说林
26、牧野流星 1972.2.16-1975.1.13 新晚报 天方夜谭 (折戟沉沙录)
27、广陵剑 1972.6.3-1976.7.31 香港商报 说月
28、武林三绝 1972.10.1-1976.8.16 大公报 小说林
29、绝塞传烽录 1975.2.12-1978.4.10 新晚报 天方夜谭
30、剑网尘丝 待查 正午报
31、幻剑灵旗 待查 正午报
32、飞凤擒龙 1978.9修订 新晚报 天方夜谭
33、弹指惊雷 1977.5.1-1981.3.9 周末报
34、武当一剑 1980.5.9-1983.8.2 大公报 小说林
35、武林天骄 待查 待查
梁羽生单本小说评级解析 作者:药师丹枫 发在天涯社区·『仗剑天涯』
唐朝篇
1、《女帝奇英传》 历史年代;武则天时期号周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武则天、李逸、长孙璧、武玄霜、上官婉儿、狄仁杰、太平公主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看点:武则天的爱民、新武侠首次男主角死了
2、《大唐游侠传》 历史年代:唐玄宗安史之乱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铁摩勒、窦线娘、南霁云、段圭璋、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杨国忠、李白贺知章、安禄山、郭子仪、张巡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武侠、传奇、历史、
3、《龙凤宝钗缘》 历史年代:唐中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段克邪、史若梅、空空儿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比较冗长,爱情
4、《慧剑心魔》 历史年代:唐中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展伯承、铁铮、铁凝、空空儿,诸葆龄、华剑虹、南夏雷、南秋雷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一星 看点:佛学,爱情,但不好看
男士不可不看大唐,女士不可不看女帝,唐朝几部历史感很强。看过《大唐》对段克邪、空空儿感兴
趣的可看看《龙凤宝钗缘》。《慧剑》虽是大唐三部曲末部,但建议非痴情梁迷不看的好。
宋朝篇
5、《飞凤潜龙》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孟中、独孤飞凤、完颜长之、鲁世雄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看点:短小离奇,奇怪的铜人,精巧的短篇
6、《武林天骄》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张雪波、檀羽冲、钟灵秀、赫连清云、完颜鉴夫人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岳飞的后人、金国贝子的感情生活、和狂侠魔女天骄的反差、民族感
7、《狂侠天骄魔女》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柳清瑶、华谷涵、檀羽冲、公孙奇、耿 照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两男追一女,胡汉的选择,反角公孙奇也塑造得比较成功。是梁公最长一部书,建议读过梁十部书以上再看,否则会觉得厌倦。
8、《鸣镝风云录》 历史年代:南宋,狂侠约20年后
历史年代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公孙璞、谷啸风、韩佩瑛、奚玉瑾、辛龙生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一星半 看点:狂侠续书,速配,中年狂侠、魔女、天骄,角色过多,冗长。
9、《瀚海雄风》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李思南、杨婉、孟明霞、明慧公主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一星 看点:爱情,民族感
10、《风云雷电》 历史年代:南宋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黑旋风、云中燕、轰天雷、耿电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兄弟情谊
梁书宋代的时间混乱,主要以狂侠、天骄,和李思南两条主线为述事对象,其间时间故事情节设置有很多冲突,有耐心者也建议独立成篇的看。无耐心者也可跳过宋朝或只看《飞凤潜龙》、《狂侠天骄魔女》、
萍踪篇
11、《还剑奇情录》 历史年代:明洪武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陈玄机(即年轻的玄机逸士)、云素素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雷雨的类似设定,张丹枫师祖的故事
12、《萍踪侠影录》 历史年代:明英宗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 张丹枫、云蕾、云重、于谦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爱情、土木堡之变、国狠家仇。
13、《散花女侠》 历史年代:明宪宗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于承珠、中年张丹枫、叶成林、毕擎天、铁镜心、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于谦之死,玫瑰和大树的选择,特别适合女性阅读 14、《联剑风云录》 历史年代:成化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张玉虎、霍天都、凌云凤(即白发魔女师父凌慕华)、乔北溟、中年张丹枫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看点:乔张之战、凌云凤的个性
15、《武林三绝》 历史年代;明中后期
看点:大陆香港均没有出书,只在报纸连载过,是梁著最神秘的一部。详情见:旧雨楼羽生阁
16、 《广陵剑》 历史年代:明中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陈石星、云瑚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陈石星的原型就是梁羽生?广陵剑,广陵散。张丹枫和陈石星的
死
张丹枫系列可读性都比较强,《萍踪》经典不言而喻,《还剑》别致、《联剑》可读性微弱,《散花》微言情,《广陵剑》让人心痛。
明清交替篇
17、《武当一剑》 历史年代:明末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耿玉京、西门燕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牋 看点:非天山系列,独立成篇,羽生最后一部作品
18、《白发魔女传》 历史年代:明万历末年至崇祯初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练霓裳、卓一航、岳鸣珂、熊廷弼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红丸案,挺击案、优昙花、练霓裳的个性
19、《塞外奇侠传》 历史年代:顺治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杨云骢、哈玛雅(飞红巾)、纳兰明慧、楚昭南、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白发》《七剑》衔接作
20、《七剑下天山》 历史年代:康熙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凌未风、易兰珠、刘郁芳、韩志邦、桂仲明、冒浣莲、纳兰容若、纳兰明慧、康熙、董小宛、傅青主、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真的太多了,历史,爱情,战友,友情……这是一部包含着太多的书。
冰川系列篇
21、《江湖三女侠》 历史年代:康熙末年,雍正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吕四娘、唐晓澜、冯瑛、冯琳、雍正、年羹尧、毒龙尊者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吕留良的孙女、曾静案、九王夺嫡,雍正暴亡,康熙的儿子成天山派掌门
22、《冰魄寒光剑》 历史年代:乾隆初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桂华生、华玉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卓一航的传人、比武招亲、尼泊尔的公主
23、《冰川天女传》 历史年代:乾隆20年左右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桂冰娥(冰川天女)、唐经天、李沁梅、金世遗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点:药师偶的最爱。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毒手疯丐、冒川生坐化
24、《云海玉弓缘》 历史年代;乾隆年间,冰川3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厉胜男、谷之华、金世遗、孟神通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爱情……仇恨
25、《冰河洗剑录》 历史年代:乾隆年间,云海20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江海天、谷中莲、谷之华、金世遗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看点:江南的儿子不唠叨、师徒同天结婚、异国政治、个人比较喜欢但超级喜欢胜男的请三思再看。
26、《风雷震九州》 历史年代:《冰河》十余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江海天、叶慕华、叶凌凤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江海天有点郭靖的感觉。反角则有点像杨康
杨家系列
27、《侠骨丹心》 历史年代:接着《风雷》、嘉庆年间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历南星、金逐流、史红梅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老年金世遗、长辈的恩怨、下辈的友谊
28、《游剑江湖》 历史年代:《侠骨》数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云紫萝、缪长风、孟元超、林无双、杨牧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母爱、友谊
29、《牧野流星》 历史年代:《游剑》数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孟华、金碧漪、孟元超、牧野流星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牋 看点:张丹枫的隔世传人、亲情
30、《弹指惊雷》 历史年代:《牧野》数年后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杨炎、孟华、龙灵珠、齐世杰、孟元超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看点:胡笳十八拍、亲情、冰川剑法
31、《绝塞传锋录》 历史年代:接着《弹指》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杨炎、龙灵珠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看点:天山系列最后一部
《武当一剑》独立成篇,其余各篇都与天山派有联系。其中《白发》《七剑》《云海》公认为经典。
药师个人还喜欢三部以“冰”开头的作品还有《江湖》
清末系列
32、《剑网尘丝》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卫天元、上官飞凤、齐勒铭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爱是需要表达和争取的……
33、《幻剑灵旗》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齐勒铬、卫天元、姜雪君、上官飞凤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剑网尘丝》续篇,爱情
34、《草莽龙蛇传》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丁晓、朱红灯、上官瑾、太极陈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半 看点:龙虎斗京华姊妹篇、义和团
35、《龙虎斗京华》 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主角和值得关注角色:丁剑鸣、柳剑吟、丁晓
药师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 看点:新武侠的开篇作,打斗写得很实在,个人不喜。
清末几篇也很有特色。个人喜欢齐勒铬。《龙虎》、《草莽》则喜欢其历史感
总结:如果你准备读梁羽生请读《萍踪》或《白发》或四星以上系列开篇比如《大唐》。因为都是经典。三星以下的慎读。如果你已经读了数部梁了,希望药师的整理对你选择读梁,读梁顺序有所帮助。
约瑟夫·奈:日本的第三次崛起
肯尼思·派尔新书《日本崛起》
【新加坡《南华早报》6月14日文章】题:第三次崛起(作者 约瑟夫·奈)
大多数关注亚洲国家崛起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和印度。他们常常忘记,日本经济总量达5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超过中国和印度的总和;它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10倍。另外,日本每年在国防上斥资400亿美元,拥有排名世界前五位的军队。任何对东亚大国的认真分析必须纳入日本这个重要因素。
日本在世界历史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它是首个遭遇全球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它对其加以掌握,使其为已所用。
此外,日本两次重塑自己。明治维新期间,它吸取世界各国的思想和科技,从而得以在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欧洲强国。不幸的是,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走向一个军国主义帝国,最终导致它在1945年战败投降并被占领。
但在二战后的那段时间,日本再一次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将自己重塑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为世界各国羡慕。正如者肯尼思·派尔在他的新书《日本崛起》中所说,这几次重塑都是对世界政治外部改变的反应。如今,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本世纪一具最重要的问题将是,日本会作何反应。
日本人目前正在就其在全球政治中的角色进行辩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比他的大多数前任采取了更为民族主义的立场。他所在的自由民主党正致力于修改宪法第九条,该条款限制日本军队只能进行自卫。民众对此意见不一致。不过,很多敏锐的分析认为,日本会在未来十年内修宪。
今年5月,以左派或自由派观点著称的报纸《朝日新闻》在21篇系列社论中描绘了21世纪日本的另一种前景。它抛弃了修改宪法第九条的想法,而建议日本国会将自卫队的作用合法化。这些社论接受了与美国的协定,以些作为保证日本安全的基础,但放弃了拥有集体自卫权的想法。
有趣的是,保留宪法第九条的一个原因是它能使日本更有效地抵制美国要求日本参加远离日本海岸的军事“自愿联盟”的压力。《朝日新闻》对小泉前首相作出的先例感到提心:他将日本自卫队派往伊拉克(虽然承担的是非战斗任务)以取悦美国总统布什。保守派的观点则正好相反,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废除宪法第九条才更加重要。
《朝日新闻》描绘的另一种前景是让日本成为全球公共货物的提拱者和协调者,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些公共产品(如自由航行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等)能使所有人无一例外地受益。这会使日本摆脱岛国特征的声名,避免重犯军事历史的错误,改善与那些仍然对上世纪30年代记忆犹新的亚洲邻国的关系,并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或吸引力。更具体地说,《朝日新闻》敦促日本利用其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节约能源成功创新的记录,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上发挥带头作用。
这一自由派全景还包括,日本通过对国际贸易和货币机构的支持,在保持全球化稳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通过增加对海外(尤其是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减缓全球贫困:帮助联合国建设和平委员会等防止和控制战争的机构发展;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日本庞大邻国的崛起,自由派的观点强调要在鼓励中国走向更大的透明、法治和民主以及遵守维持世界秩序的国际规则上拥有耐心和毅力。
《朝日新闻》说,在维持与美国的同盟之时,“日本必须永远记得与中国维持稳定关系的战略重要性”。通过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帮助中国,也许“中日战争留下的伤疤会开始愈合”。
日本越来越愿意使用自已的力量,对外部力量平衡的变化意识越来越强。日本正在崛起,以什么方式呢?正如一位日本自由派人士所说:“这是我们第三次对全球化作出反应。这次我们能起什么作用?” (参考消息)
【新加坡《南华早报》6月14日文章】题:第三次崛起(作者 约瑟夫·奈)
大多数关注亚洲国家崛起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和印度。他们常常忘记,日本经济总量达5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超过中国和印度的总和;它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10倍。另外,日本每年在国防上斥资400亿美元,拥有排名世界前五位的军队。任何对东亚大国的认真分析必须纳入日本这个重要因素。
日本在世界历史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它是首个遭遇全球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它对其加以掌握,使其为已所用。
此外,日本两次重塑自己。明治维新期间,它吸取世界各国的思想和科技,从而得以在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欧洲强国。不幸的是,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走向一个军国主义帝国,最终导致它在1945年战败投降并被占领。
但在二战后的那段时间,日本再一次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将自己重塑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为世界各国羡慕。正如者肯尼思·派尔在他的新书《日本崛起》中所说,这几次重塑都是对世界政治外部改变的反应。如今,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本世纪一具最重要的问题将是,日本会作何反应。
日本人目前正在就其在全球政治中的角色进行辩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比他的大多数前任采取了更为民族主义的立场。他所在的自由民主党正致力于修改宪法第九条,该条款限制日本军队只能进行自卫。民众对此意见不一致。不过,很多敏锐的分析认为,日本会在未来十年内修宪。
今年5月,以左派或自由派观点著称的报纸《朝日新闻》在21篇系列社论中描绘了21世纪日本的另一种前景。它抛弃了修改宪法第九条的想法,而建议日本国会将自卫队的作用合法化。这些社论接受了与美国的协定,以些作为保证日本安全的基础,但放弃了拥有集体自卫权的想法。
有趣的是,保留宪法第九条的一个原因是它能使日本更有效地抵制美国要求日本参加远离日本海岸的军事“自愿联盟”的压力。《朝日新闻》对小泉前首相作出的先例感到提心:他将日本自卫队派往伊拉克(虽然承担的是非战斗任务)以取悦美国总统布什。保守派的观点则正好相反,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废除宪法第九条才更加重要。
《朝日新闻》描绘的另一种前景是让日本成为全球公共货物的提拱者和协调者,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些公共产品(如自由航行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等)能使所有人无一例外地受益。这会使日本摆脱岛国特征的声名,避免重犯军事历史的错误,改善与那些仍然对上世纪30年代记忆犹新的亚洲邻国的关系,并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或吸引力。更具体地说,《朝日新闻》敦促日本利用其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节约能源成功创新的记录,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上发挥带头作用。
这一自由派全景还包括,日本通过对国际贸易和货币机构的支持,在保持全球化稳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通过增加对海外(尤其是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减缓全球贫困:帮助联合国建设和平委员会等防止和控制战争的机构发展;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日本庞大邻国的崛起,自由派的观点强调要在鼓励中国走向更大的透明、法治和民主以及遵守维持世界秩序的国际规则上拥有耐心和毅力。
《朝日新闻》说,在维持与美国的同盟之时,“日本必须永远记得与中国维持稳定关系的战略重要性”。通过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帮助中国,也许“中日战争留下的伤疤会开始愈合”。
日本越来越愿意使用自已的力量,对外部力量平衡的变化意识越来越强。日本正在崛起,以什么方式呢?正如一位日本自由派人士所说:“这是我们第三次对全球化作出反应。这次我们能起什么作用?” (参考消息)
2007年6月6日星期三
牛震,这位《文汇报》记者的“强盗”逻辑
传说中的媒体偏见:关于“特工门”的报道
传说中的媒体偏见2:有关沃尔福威茨案的报道
中国学生的课程里真应该开一门逻辑学,而且是必修。呵呵,当然这种“强盗”逻辑是我们“社论体”文章的一大特色了。
“特工门”就这么结束了吗?
历时三年半之久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女特工普莱姆身份泄密事件似乎就要收场了,美国联邦地区法庭5日裁定,副总统切尼的前办公室主任刘易斯·利比入狱30个月,外加25万美元的罚金。尽管利比还可以在下周最后一次上诉,但外界普遍认为利比翻案的希望渺茫。
如果利比最终换上刑服,他将是自“伊朗门”事件以来白宫被判有罪的最高官员。对于他的下场,鼓掌者有之,同情者有之,更多地恐怕还是争议。目前,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悬念有待破解:
第一,为什么只有利比?联邦调查局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利比之外,参与2003年夏天那场泄密事件的还有3人,他们分别是前国防部副部长阿米蒂奇、白宫首席政治顾问卡尔·罗夫以及副总统切尼。但是,受到起诉的只有利比一人。自2005年10月起,利比就被迫离开白宫,而其他人至今安然无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利比最终获罪的四项罪名主要是作伪证、妨碍司法等,陪审团并没有掌握他泄露普莱姆特工身份的充分证据。主持审判的联邦法官沃尔顿承认,利比向记者提到普莱姆时,“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背景”。按照独立大法官费茨格拉德的说法,利比真正不可饶恕的行为是他不断撒谎,影响了办案人员发现真相。
第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名人为利比说情?利比获刑前后,超过150多位美国各界名流写信声援他。这些人包括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要下台的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以及德高望重的前国务卿基辛格。
如果说利比罪有应得,如何解释这么多人为他出头鸣冤?也许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利比只是“替罪羊”而已。
第三,利比会得到布什的救赎吗?记得去年利比上法庭的时候,白宫发言人表示,“相信利比的清白”。如今,白宫似乎有意与这场官司保持距离。正在欧洲出访的布什在得知消息后惊呼,“这对他的家庭是一个噩耗。”不过,发言人佩里诺称总统目前还不会插手此事。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布什出面力保利比,将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
利比的判决再次成为华盛顿的热门话题。民主党人大多拍手称快,众议长佩罗西和参院多数党领袖在欢迎判决的同时,揶揄布什政府“藏污纳垢”。当天正在新罕布什尔州举行辩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纷纷就该不该宽恕利比的问题进行表态。看来,“特工门”事件不会轻易了结。(本报华盛顿6月6日专电/记者 牛震)
传说中的媒体偏见2:有关沃尔福威茨案的报道
中国学生的课程里真应该开一门逻辑学,而且是必修。呵呵,当然这种“强盗”逻辑是我们“社论体”文章的一大特色了。
“特工门”就这么结束了吗?
历时三年半之久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女特工普莱姆身份泄密事件似乎就要收场了,美国联邦地区法庭5日裁定,副总统切尼的前办公室主任刘易斯·利比入狱30个月,外加25万美元的罚金。尽管利比还可以在下周最后一次上诉,但外界普遍认为利比翻案的希望渺茫。
如果利比最终换上刑服,他将是自“伊朗门”事件以来白宫被判有罪的最高官员。对于他的下场,鼓掌者有之,同情者有之,更多地恐怕还是争议。目前,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悬念有待破解:
第一,为什么只有利比?联邦调查局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利比之外,参与2003年夏天那场泄密事件的还有3人,他们分别是前国防部副部长阿米蒂奇、白宫首席政治顾问卡尔·罗夫以及副总统切尼。但是,受到起诉的只有利比一人。自2005年10月起,利比就被迫离开白宫,而其他人至今安然无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利比最终获罪的四项罪名主要是作伪证、妨碍司法等,陪审团并没有掌握他泄露普莱姆特工身份的充分证据。主持审判的联邦法官沃尔顿承认,利比向记者提到普莱姆时,“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背景”。按照独立大法官费茨格拉德的说法,利比真正不可饶恕的行为是他不断撒谎,影响了办案人员发现真相。
第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名人为利比说情?利比获刑前后,超过150多位美国各界名流写信声援他。这些人包括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要下台的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以及德高望重的前国务卿基辛格。
如果说利比罪有应得,如何解释这么多人为他出头鸣冤?也许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利比只是“替罪羊”而已。
第三,利比会得到布什的救赎吗?记得去年利比上法庭的时候,白宫发言人表示,“相信利比的清白”。如今,白宫似乎有意与这场官司保持距离。正在欧洲出访的布什在得知消息后惊呼,“这对他的家庭是一个噩耗。”不过,发言人佩里诺称总统目前还不会插手此事。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布什出面力保利比,将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
利比的判决再次成为华盛顿的热门话题。民主党人大多拍手称快,众议长佩罗西和参院多数党领袖在欢迎判决的同时,揶揄布什政府“藏污纳垢”。当天正在新罕布什尔州举行辩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纷纷就该不该宽恕利比的问题进行表态。看来,“特工门”事件不会轻易了结。(本报华盛顿6月6日专电/记者 牛震)
“光荣革命”是英语民族强盛之根源
《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场激励了美国建国之父的英国政变》(Our First Revolution: The Remarkable British Upheaval That Inspired 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迈克·巴仑(Michael Barone)著,王冠出版社(Crown)2007年5月8日出版,精装本352页,定价25.95美元。
让我们继续上一期有关盎格鲁-萨克逊文化的话题。《1900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Since 1900)一书的作者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2007年5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评论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评论资深政治评论家迈克·巴仑的新著《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场激励了美国建国之父的英国政变》。罗伯茨在文章里对巴仑将以英国和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的成功溯源至1688年光荣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的做法大表肯定,对其称光荣革命为“我们的第一次革命”更是赞赏有加。
这里实际上涉及了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历史观:在罗伯茨和巴仑这样的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眼里,发生在1688年的历史事件,并不仅仅是一场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国王被他的侄子和女婿,新教徒威廉三世所强迫取代的普通宫廷政变,而是一场改变了英语民族历史、改变了世界进程,甚至改变了一切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因为在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看来,英语国家赖以成功的市场经济、宪政民主、法治、宗教宽容、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以及反对霸权的外交理念,正是通过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打下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光荣革命不仅仅是英国的一场革命,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英语民族的第一次革命。
巴仑在《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书里特别阐述了美国的1776年独立革命和光荣革命之间的直接传承关系:他认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美国的建国之父们之所以要起来革命,正是为了要保卫光荣革命所奠定的各项权利。同样地,和签订了《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美国建国之父们一样,偷偷地把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请来英国的那些辉格党贵族们--其中包括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祖先约翰·丘吉尔(John Churchill)--也属于叛逆者和叛国者。
但与通常所谓的叛逆者和叛国者不同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保卫那种古老的、与生俱来的、合法的自由传统的目的。在巴仑看来,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正是在他们的英国先辈的激发下才起来进行独立革命的;没有了光荣革命,就不会有日后的独立革命。
细读《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书对1688年那次政变的详细描述,可以明白当时情况之紧迫,以及其为何会被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称为改变了英语民族和世界历史的事件。在辉格党人屡屡感到他们的法律和自由传统被詹姆士二世国王侵犯后,他们虽然已经下定决心要迎接与他们有同样信仰新教的威廉亲王来英国,但一切都是在不见光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的“阴谋”中还有着“阴谋”,环环相套,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事,很可能就会全盘皆输。
倘若真是那样的话,法国风格的专制主义就会在英国土地上生根发芽了。要知道,当时的法国模式可是风行于欧洲大陆,而且大多运行良好,尤其是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那个时代全球最盛兴和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生为天主教徒,与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詹姆士二世在英国实施法国模式,是很有可能的。
事实上,詹姆士二世当时已经在着手准备了:他已经开始大肆收买选票,试图影响下议院的选举;同时还试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甚至不顾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惯例,委任大批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门、教会、大学和军队去担任重要职务。
更重要的是,1688年的6月20日,詹姆士的儿子诞生了,并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这意味着詹姆士信仰新教的大女儿,即威廉的妻子玛丽(Mary)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希望,也就是说,倘若辉格党人不进行光荣革命的话,詹姆士二世之后的英国将继续被一个天主教国王统治。在此背景下,一个非生即死的两难选择摆到了辉格党人面前,要么立即将威廉亲王接来,要么永远也不要再想此事。
辉格党人当机立断,选择了前者。历史从此发生了改变:革命之后的英国人颁布了《权利法案》,以保证公民权利不受侵害,保证一个受到制约的有限政府和三年改选一次的议会能够顺利运行;成立了英国中央银行,大力发行国债以发展工业和金融业,使得商业主义和自由企业精神能够在英国茁壮成长;颁布了宗教宽容法案,给予新教徒以合法身份,使得新教伦理更加地深入人心;实行了反对法国的外交政策,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等等。正是这些措施使得英国能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其日后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的确,这次没流血的宫廷政变的影响是历史性的:其直接的成果(英国的强大)和间接的成果(美国的强大)一起先后主导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将近三百年之久,而且这一态势迄今仍没有改变的迹象。
在《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书对光荣革命的描述里,所谓“历史是众多偶然事件综合促成的意外结果”这一说法,再次得到了戏剧性的印证。当时,詹姆士的两个女儿玛丽和安妮(Anne,她在威廉三世之后继位,成为安妮女王)之所以会背叛其父,并非出于认同辉格党人的理念,更不是为了英国的道路之争,而仅仅是为了她们自己的王位。而威廉之从荷兰登陆英国,根据巴仑的说法,与其说是为了英国人的自由传统而战,毋宁说是为了对自己的祖国忠诚--为了荷兰在与英国结盟后,不再遭受法国的欺压。
不过,另外一些意外的戏剧性事件则又似乎给光荣革命染上了一种“天命”的神秘色彩。要知道,詹姆士二世向来是一个英勇的人。就在此前的二十年,他还在美洲殖民地上打败荷兰,夺取了纽约。纽约(New York)便是根据他当时的封爵--约克公爵(duke of York)而命名的。谁料想,到了1688年,老对手荷兰人登陆英国后,他竟然如同中了邪一般丧失了斗志,事事优柔寡断,以致不战而溃,急急逃往法国。待到后来他率领法国援军再度回到英国,决心与威廉决一死战时,却已为时已晚,再也无力回天了。
虽然也有历史学家将詹姆士二世的亲信约翰·丘吉尔的临阵倒戈视为其失败的主因,但巴仑不这么认为,因为詹姆士对于信仰新教、娶了安妮公主的使女,并与安妮阵营交好的丘吉尔早已起了疑心。在巴仑看来,是詹姆士自己中邪般的优柔寡断和丧失斗志,而不是什么别的因素,成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20期,6/6/2007
让我们继续上一期有关盎格鲁-萨克逊文化的话题。《1900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Since 1900)一书的作者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2007年5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评论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评论资深政治评论家迈克·巴仑的新著《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场激励了美国建国之父的英国政变》。罗伯茨在文章里对巴仑将以英国和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的成功溯源至1688年光荣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的做法大表肯定,对其称光荣革命为“我们的第一次革命”更是赞赏有加。
这里实际上涉及了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历史观:在罗伯茨和巴仑这样的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眼里,发生在1688年的历史事件,并不仅仅是一场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国王被他的侄子和女婿,新教徒威廉三世所强迫取代的普通宫廷政变,而是一场改变了英语民族历史、改变了世界进程,甚至改变了一切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因为在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看来,英语国家赖以成功的市场经济、宪政民主、法治、宗教宽容、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以及反对霸权的外交理念,正是通过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打下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光荣革命不仅仅是英国的一场革命,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英语民族的第一次革命。
巴仑在《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书里特别阐述了美国的1776年独立革命和光荣革命之间的直接传承关系:他认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美国的建国之父们之所以要起来革命,正是为了要保卫光荣革命所奠定的各项权利。同样地,和签订了《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美国建国之父们一样,偷偷地把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请来英国的那些辉格党贵族们--其中包括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祖先约翰·丘吉尔(John Churchill)--也属于叛逆者和叛国者。
但与通常所谓的叛逆者和叛国者不同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保卫那种古老的、与生俱来的、合法的自由传统的目的。在巴仑看来,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正是在他们的英国先辈的激发下才起来进行独立革命的;没有了光荣革命,就不会有日后的独立革命。
细读《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书对1688年那次政变的详细描述,可以明白当时情况之紧迫,以及其为何会被盎格鲁-萨克逊主义者称为改变了英语民族和世界历史的事件。在辉格党人屡屡感到他们的法律和自由传统被詹姆士二世国王侵犯后,他们虽然已经下定决心要迎接与他们有同样信仰新教的威廉亲王来英国,但一切都是在不见光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的“阴谋”中还有着“阴谋”,环环相套,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事,很可能就会全盘皆输。
倘若真是那样的话,法国风格的专制主义就会在英国土地上生根发芽了。要知道,当时的法国模式可是风行于欧洲大陆,而且大多运行良好,尤其是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那个时代全球最盛兴和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生为天主教徒,与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詹姆士二世在英国实施法国模式,是很有可能的。
事实上,詹姆士二世当时已经在着手准备了:他已经开始大肆收买选票,试图影响下议院的选举;同时还试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甚至不顾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惯例,委任大批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门、教会、大学和军队去担任重要职务。
更重要的是,1688年的6月20日,詹姆士的儿子诞生了,并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这意味着詹姆士信仰新教的大女儿,即威廉的妻子玛丽(Mary)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希望,也就是说,倘若辉格党人不进行光荣革命的话,詹姆士二世之后的英国将继续被一个天主教国王统治。在此背景下,一个非生即死的两难选择摆到了辉格党人面前,要么立即将威廉亲王接来,要么永远也不要再想此事。
辉格党人当机立断,选择了前者。历史从此发生了改变:革命之后的英国人颁布了《权利法案》,以保证公民权利不受侵害,保证一个受到制约的有限政府和三年改选一次的议会能够顺利运行;成立了英国中央银行,大力发行国债以发展工业和金融业,使得商业主义和自由企业精神能够在英国茁壮成长;颁布了宗教宽容法案,给予新教徒以合法身份,使得新教伦理更加地深入人心;实行了反对法国的外交政策,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等等。正是这些措施使得英国能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其日后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的确,这次没流血的宫廷政变的影响是历史性的:其直接的成果(英国的强大)和间接的成果(美国的强大)一起先后主导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将近三百年之久,而且这一态势迄今仍没有改变的迹象。
在《我们的第一次革命》一书对光荣革命的描述里,所谓“历史是众多偶然事件综合促成的意外结果”这一说法,再次得到了戏剧性的印证。当时,詹姆士的两个女儿玛丽和安妮(Anne,她在威廉三世之后继位,成为安妮女王)之所以会背叛其父,并非出于认同辉格党人的理念,更不是为了英国的道路之争,而仅仅是为了她们自己的王位。而威廉之从荷兰登陆英国,根据巴仑的说法,与其说是为了英国人的自由传统而战,毋宁说是为了对自己的祖国忠诚--为了荷兰在与英国结盟后,不再遭受法国的欺压。
不过,另外一些意外的戏剧性事件则又似乎给光荣革命染上了一种“天命”的神秘色彩。要知道,詹姆士二世向来是一个英勇的人。就在此前的二十年,他还在美洲殖民地上打败荷兰,夺取了纽约。纽约(New York)便是根据他当时的封爵--约克公爵(duke of York)而命名的。谁料想,到了1688年,老对手荷兰人登陆英国后,他竟然如同中了邪一般丧失了斗志,事事优柔寡断,以致不战而溃,急急逃往法国。待到后来他率领法国援军再度回到英国,决心与威廉决一死战时,却已为时已晚,再也无力回天了。
虽然也有历史学家将詹姆士二世的亲信约翰·丘吉尔的临阵倒戈视为其失败的主因,但巴仑不这么认为,因为詹姆士对于信仰新教、娶了安妮公主的使女,并与安妮阵营交好的丘吉尔早已起了疑心。在巴仑看来,是詹姆士自己中邪般的优柔寡断和丧失斗志,而不是什么别的因素,成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20期,6/6/2007
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英语民族的团结是世界的希望?
《1900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Since 1900)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著,哈波科林斯出版社(Harper Collins)2007年2月6日出版,精装本752页,定价35美元。
在英语知识界,一直存在着一批英语民族、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和美英特殊关系的宣扬者,他们大多信奉保守主义,认为源于英国的以市场经济、宪政民主、法治以及新教伦理为特征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具有普世价值;相比其他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现代世界。其证据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英语国家能保持长久的繁荣,并相继主导世界进程长达三、四百年之久,而且这种局势迄今仍没有改变的迹象。因是之故,他们认为所有的英语国家应该团结一致,为保卫、甚至推广这种文化而努力,为此可以不惜任何的代价。
这里所谓的英语民族国家指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及后来的共同反击法西斯的作战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属于这种观点的先驱:作为学者,他的名著《英语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被后世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宣扬者们奉为经典;而作为政治家和践行者,他与罗斯福总统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推动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美英特殊关系和英语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协助,他们所创下的典范为后世创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丘吉尔的《英语民族史》一书以英国历史为中心,讲述了英语民族国家的起源、发展和强大历程,其中既对英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发展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同时也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她们与英国的关系。遗憾的是,该书只讲述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为止。
但丘吉尔的讲述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用自己的实践来作为对此后历史的讲述:他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经历了冷战等重要的阶段,其成果是两部史诗性的回忆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如今则更有他的景仰者,写过《卓越的丘吉尔团队》(Eminent Churchillians, 1994年出版)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接过他的话题,从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大英帝国开始日渐衰落,年轻的美国已经逐步崛起的年份--开始,讲述在那以后的英语民族史--在此期间,丘吉尔本身是最关键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之一。
1901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国家的经历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特点:此前是她们的诞生和发展期,而此后的历史,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相续出现了几次全球性的危机,使得她们不得不在生死关头结成联盟,共同应对敌人。因此,很自然地,《1900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史》与丘吉尔著作主要讲英语民族的成长不同,把叙述重点放在了她们的共同作战史上--其中最为主要的有四次,依次是一战、二战、冷战,以及当前这场还在进行当中的与伊斯兰极端势力之间的战争。
罗伯茨认为,这四场战争对英语民族而言都是非生即死的残酷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英语民族”、“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和“美英特殊关系”等身份认同得以形成的最大推动力。的确,这些国家在几次战争中生死与共的决心和友情是让人感动的。比如,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当时只有5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竟然向欧洲战场派出了30万士兵,其中6万人战死沙场;而人口才100多万的新西兰更是派出了总人口11%的作战队伍!加拿大也丝毫不逊色于她们,她以800万的人口,派出了60万人的军队赶赴前线,与其他的英语民族国家一起并肩共战。
英语民族认同的形成不仅对其本身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的和平而言也一样有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一者,在上述四场战争中正义的一方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英语民族国家作为中坚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自不待言;二者,正是英语民族认同和美英特殊关系等因素的作用,二十世纪的最重要的大国权力交接(英交美接)才能得以和平、顺利地完成,大英帝国才能在失去掌握了近200年的霸主地位后,虽然心里也不免会有些许的失落和哀伤,但终归没有心生怨恨,反而感到非常的自豪。
罗伯茨这样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宣扬者们甚至认为,英语民族的崛起对于世界的进步而言亦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如同本文开首所说的,在他们看来,源于英国的以市场经济、宪政民主、法治和新教伦理为特征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个现代国家想要健康、繁荣发展,人类想要自由、和平生活的迄今为止最为不坏的选择;英国和美国能够在几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主导,并且先后打败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大强敌,这既是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优越的证明,同时也为该模式在全世界的推广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罗伯茨他们提出了诸如“英国殖民主义功大于过”--因为传播和推广了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模式--以及“以武力手段推广民主是正义的,也是可行的”之类的,在现今的主流历史学看来属于“政治不正确”的修正主义观点。众所周知,自1960年代以来,经过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反殖民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所谓“殖民主义是西方的罪恶行径”已经成为主流史学中根深蒂固到不能去碰的原则之一了。
布什政府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发动的以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首的全球反恐战争被罗伯茨在《1900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史》一书中归入决定西方尤其是英语民族生死存亡的四场战争中的最后一场。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目前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的情况已经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国际社会对之大多不予认可,就连那些在上三次战争中并肩作战的英语民族国家在舆论的压力下也不敢和美国站得太近。更糟糕的是,在伊拉克局势迟迟得不到改善,美军伤亡又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国人自己也开始动摇了。
罗伯茨因此在书里呼吁,所有的英语国家一定要团结一致,和在上三次战争那样,携手共对敌人,因为这是她们的生死存亡关头。罗伯茨认为,只要英语国家肩并肩站在一起,她们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历史也就能有一个好的结局,相反,人类文明就会陷入危机,这是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注:关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和美英特殊关系可参阅2005年第3期《华盛顿观察》所载笔者关于盎格鲁势力范围学会(The Anglosphere Institute)创建者詹姆士·班尼特(James C. Bennett)的《盎格鲁势力范围的挑战:为什么英语国家将在21世纪独领风骚》(The Anglo sphere Challenge: Why the English-Speaking Nations Will Lead the Wa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的介绍,以及2006年第46期本刊所载笔者的《欧洲患了“宽容”病?》一文。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9期,5/30/2007
在英语知识界,一直存在着一批英语民族、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和美英特殊关系的宣扬者,他们大多信奉保守主义,认为源于英国的以市场经济、宪政民主、法治以及新教伦理为特征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具有普世价值;相比其他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现代世界。其证据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英语国家能保持长久的繁荣,并相继主导世界进程长达三、四百年之久,而且这种局势迄今仍没有改变的迹象。因是之故,他们认为所有的英语国家应该团结一致,为保卫、甚至推广这种文化而努力,为此可以不惜任何的代价。
这里所谓的英语民族国家指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及后来的共同反击法西斯的作战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属于这种观点的先驱:作为学者,他的名著《英语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被后世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宣扬者们奉为经典;而作为政治家和践行者,他与罗斯福总统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推动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美英特殊关系和英语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协助,他们所创下的典范为后世创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丘吉尔的《英语民族史》一书以英国历史为中心,讲述了英语民族国家的起源、发展和强大历程,其中既对英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发展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同时也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她们与英国的关系。遗憾的是,该书只讲述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为止。
但丘吉尔的讲述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用自己的实践来作为对此后历史的讲述:他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经历了冷战等重要的阶段,其成果是两部史诗性的回忆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如今则更有他的景仰者,写过《卓越的丘吉尔团队》(Eminent Churchillians, 1994年出版)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接过他的话题,从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大英帝国开始日渐衰落,年轻的美国已经逐步崛起的年份--开始,讲述在那以后的英语民族史--在此期间,丘吉尔本身是最关键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之一。
1901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国家的经历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特点:此前是她们的诞生和发展期,而此后的历史,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相续出现了几次全球性的危机,使得她们不得不在生死关头结成联盟,共同应对敌人。因此,很自然地,《1900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史》与丘吉尔著作主要讲英语民族的成长不同,把叙述重点放在了她们的共同作战史上--其中最为主要的有四次,依次是一战、二战、冷战,以及当前这场还在进行当中的与伊斯兰极端势力之间的战争。
罗伯茨认为,这四场战争对英语民族而言都是非生即死的残酷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英语民族”、“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和“美英特殊关系”等身份认同得以形成的最大推动力。的确,这些国家在几次战争中生死与共的决心和友情是让人感动的。比如,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当时只有5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竟然向欧洲战场派出了30万士兵,其中6万人战死沙场;而人口才100多万的新西兰更是派出了总人口11%的作战队伍!加拿大也丝毫不逊色于她们,她以800万的人口,派出了60万人的军队赶赴前线,与其他的英语民族国家一起并肩共战。
英语民族认同的形成不仅对其本身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的和平而言也一样有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一者,在上述四场战争中正义的一方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英语民族国家作为中坚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自不待言;二者,正是英语民族认同和美英特殊关系等因素的作用,二十世纪的最重要的大国权力交接(英交美接)才能得以和平、顺利地完成,大英帝国才能在失去掌握了近200年的霸主地位后,虽然心里也不免会有些许的失落和哀伤,但终归没有心生怨恨,反而感到非常的自豪。
罗伯茨这样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宣扬者们甚至认为,英语民族的崛起对于世界的进步而言亦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如同本文开首所说的,在他们看来,源于英国的以市场经济、宪政民主、法治和新教伦理为特征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个现代国家想要健康、繁荣发展,人类想要自由、和平生活的迄今为止最为不坏的选择;英国和美国能够在几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主导,并且先后打败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大强敌,这既是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优越的证明,同时也为该模式在全世界的推广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罗伯茨他们提出了诸如“英国殖民主义功大于过”--因为传播和推广了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模式--以及“以武力手段推广民主是正义的,也是可行的”之类的,在现今的主流历史学看来属于“政治不正确”的修正主义观点。众所周知,自1960年代以来,经过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反殖民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所谓“殖民主义是西方的罪恶行径”已经成为主流史学中根深蒂固到不能去碰的原则之一了。
布什政府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发动的以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首的全球反恐战争被罗伯茨在《1900年以来的英语民族史》一书中归入决定西方尤其是英语民族生死存亡的四场战争中的最后一场。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目前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的情况已经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国际社会对之大多不予认可,就连那些在上三次战争中并肩作战的英语民族国家在舆论的压力下也不敢和美国站得太近。更糟糕的是,在伊拉克局势迟迟得不到改善,美军伤亡又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国人自己也开始动摇了。
罗伯茨因此在书里呼吁,所有的英语国家一定要团结一致,和在上三次战争那样,携手共对敌人,因为这是她们的生死存亡关头。罗伯茨认为,只要英语国家肩并肩站在一起,她们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历史也就能有一个好的结局,相反,人类文明就会陷入危机,这是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注:关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和美英特殊关系可参阅2005年第3期《华盛顿观察》所载笔者关于盎格鲁势力范围学会(The Anglosphere Institute)创建者詹姆士·班尼特(James C. Bennett)的《盎格鲁势力范围的挑战:为什么英语国家将在21世纪独领风骚》(The Anglo sphere Challenge: Why the English-Speaking Nations Will Lead the Wa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的介绍,以及2006年第46期本刊所载笔者的《欧洲患了“宽容”病?》一文。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9期,5/30/2007
2007年5月23日星期三
当今世界政治宛如莎翁悲剧
【美国《洛杉矶时报》5月21日文章】题:宛如莎翁悲剧的世界(作者:尼尔·弗格森)
人类生活中最戏剧化的领域莫过于政治。而当今的世界政治舞台几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曰《乔治王的悲剧》。从目前横陈舞台的尸体数量来看,我们似乎接近第五幕的尾声。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政治悲剧《哈姆雷特》、《裘力斯·凯撒》,《李尔王》和《麦克白》在行将结束时,几乎所有主要人物都会倒地而死。《乔治王的悲剧》也不例外。
在这个舞台上,最新倒下的“尸体”是沃尔福威茨,他上周终于宣布将辞去世界银行行长之职。另一个中心人物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政治上等同于服下了慢性毒药。最强有力地支持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政坛人物已相继被赶下台。
这出乔治王的悲剧中,错误在于未能认清9·11事件后反恐战争中真正的敌人。劫机者来自沙特、阿联酋、埃及和黎巴嫩。这一点几乎毫无疑问。劫机阴谋的主要设计师本·拉丹就是沙特人。这些国家与布什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所说的“邪恶轴心”(朝鲜、伊朗和伊拉克)相去甚远。布什在9·11事件刚发生后把阿富汗确定为打击目标,这是正确的,因为塔利班政权在为“基地”组织领导层提供庇护。但推翻萨达姆的决定却是历史上最不合逻辑的推理之一。
全球反恐战争中真正的敌人不是“邪恶轴心”,而是“盟国轴心”。当前,最有可能制造另一起9·11事件的国家不是伊朗,更不是朝鲜,而多年来被视为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继以色列之后)最可靠盟友的国家:沙特(几乎肯定仍是伊斯兰激进分子最大的经费来源)和巴基斯坦(绝对是他们采购核武器的一站式商店)。
简而言之,这个故事有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在大幕落下之前,至少还需要一个场景来决定除乔治王本人之外依然站在舞台上的三个关键人物的命运。
第一个场景在以色列。自从黎巴嫩战争失败以来,总理奥尔默特的支持率直线下降,他仍然抓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不放,但肯定维持不了多久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是关键:如果内塔尼亚胡重新执政,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将在50%以上。
第二个场景在沙特。在这里关键人物是班达尔·苏丹亲王,他当年作为沙特驻美大使,是入侵伊拉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自2005年10月以来他在利雅得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据说他正为发动另一次袭击大力展开游说:这一次是袭击伊朗。
第三个场景:向东移到巴基斯坦。在这里,总统穆沙拉夫的命运悬而未决。军事独裁统治持续8年之后,巴基斯坦的民主势力正在活动。但这其中包括名为“联合行动阵线”的伊斯兰联盟。
你以为这出戏即将结束,但第五幕才刚刚开始。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战争若隐若现,而巴基斯坦又处在政治剧变的边缘,其结果很可能是伊斯兰主义者上台——最糟的流血事件还在后面。(参考消息)
人类生活中最戏剧化的领域莫过于政治。而当今的世界政治舞台几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曰《乔治王的悲剧》。从目前横陈舞台的尸体数量来看,我们似乎接近第五幕的尾声。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政治悲剧《哈姆雷特》、《裘力斯·凯撒》,《李尔王》和《麦克白》在行将结束时,几乎所有主要人物都会倒地而死。《乔治王的悲剧》也不例外。
在这个舞台上,最新倒下的“尸体”是沃尔福威茨,他上周终于宣布将辞去世界银行行长之职。另一个中心人物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政治上等同于服下了慢性毒药。最强有力地支持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政坛人物已相继被赶下台。
这出乔治王的悲剧中,错误在于未能认清9·11事件后反恐战争中真正的敌人。劫机者来自沙特、阿联酋、埃及和黎巴嫩。这一点几乎毫无疑问。劫机阴谋的主要设计师本·拉丹就是沙特人。这些国家与布什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所说的“邪恶轴心”(朝鲜、伊朗和伊拉克)相去甚远。布什在9·11事件刚发生后把阿富汗确定为打击目标,这是正确的,因为塔利班政权在为“基地”组织领导层提供庇护。但推翻萨达姆的决定却是历史上最不合逻辑的推理之一。
全球反恐战争中真正的敌人不是“邪恶轴心”,而是“盟国轴心”。当前,最有可能制造另一起9·11事件的国家不是伊朗,更不是朝鲜,而多年来被视为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继以色列之后)最可靠盟友的国家:沙特(几乎肯定仍是伊斯兰激进分子最大的经费来源)和巴基斯坦(绝对是他们采购核武器的一站式商店)。
简而言之,这个故事有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在大幕落下之前,至少还需要一个场景来决定除乔治王本人之外依然站在舞台上的三个关键人物的命运。
第一个场景在以色列。自从黎巴嫩战争失败以来,总理奥尔默特的支持率直线下降,他仍然抓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不放,但肯定维持不了多久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是关键:如果内塔尼亚胡重新执政,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将在50%以上。
第二个场景在沙特。在这里关键人物是班达尔·苏丹亲王,他当年作为沙特驻美大使,是入侵伊拉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自2005年10月以来他在利雅得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据说他正为发动另一次袭击大力展开游说:这一次是袭击伊朗。
第三个场景:向东移到巴基斯坦。在这里,总统穆沙拉夫的命运悬而未决。军事独裁统治持续8年之后,巴基斯坦的民主势力正在活动。但这其中包括名为“联合行动阵线”的伊斯兰联盟。
你以为这出戏即将结束,但第五幕才刚刚开始。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战争若隐若现,而巴基斯坦又处在政治剧变的边缘,其结果很可能是伊斯兰主义者上台——最糟的流血事件还在后面。(参考消息)
2007年5月22日星期二
范春安:一名影响了越战进程的间谍
《完美间谍:时代周刊记者和越共间谍范春安难以置信的双重生活》(Perfect Spy: The Incredible Double Life of Pham Xuan An, Time Magazine Reporter & Vietnamese Communist Agent)拉里·伯尔曼(Larry Berman)著,科林斯出版社(Collins)2007年4月24日出版,精装本336页,定价25.95美元。
今年第三期的《华盛顿观察》周刊曾给大家介绍了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历史修正主义著作:出自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U.S. Marine Corps University)副教授马克·莫亚(Mark Moyar)之手的《被丢弃的胜利:越南战争(1954-1965年)》。这部作品认为,越战并非如后世所想的那样,似乎是命中注定会失败的,而是美国的一系列错误决策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失误之一就是听任反战运动的兴起、壮大,乃至最后肆虐。而在此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个人就是曾先后为路透社和《时代》周刊工作过的越南人范春安(Pham Xuan An),此人后来被证实是越共派来影响和操纵美国媒体的间谍。
范春安在当时的南越称得上是个能呼风唤雨的名人,用越战史学家拉里·伯尔曼在为其写的传记《完美间谍》中的话说就是,“他几乎熟识在西贡的每一个人”。被莫亚认为直接影响了民意走向的新闻界名人大卫·霍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和尼尔·希恩(Neil Sheehan),后来成为中情局局长的威廉·柯比(William Colby),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德华·兰斯代尔上尉(Colonel Edward Lansdale),以及几乎所有南越军政界具有影响的人,都与范春安有过密切的来往。
凭借着他在美国接受的新闻学习和从业经验,优秀的英语,入木三分的卓越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那“三寸不烂之舌”,范春安在这些当时南越的主宰者们中间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成为美国和南越双方都倚重的大红人。伯尔曼在书里透露,范春安根本无需象别的间谍那样耍尽手段、费尽心机地去偷窃情报,各种各样的重要材料常常主动地被送到他的手上,请他润色、指点。
也难怪范春安在越共取得胜利后会被晋升为将军--在越共政权中以间谍事业而成为将军的只有两人。凭借这些丰富的情报,再加上他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范春安给越共提供的情报对其军事行动起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战争的初期,越共在南越的情报网还不完善的时候,范春安准确而精辟的情报对于越共而言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张王牌。伯尔曼在传记里这样描写道:武元甲将军对此甚为高兴,他开玩笑说,“我们现在就像身处美军的指挥室里一般。”
但范春安的作用并不仅仅表现在情报意义上。正如莫亚在《被丢弃的胜利》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范春安作为为《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撰写报道的大卫·霍伯斯坦和尼尔·希恩等美国记者的主要新闻来源,在美国民众对越战的态度变化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知道,在一个民主国家,民意支持的缺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战争意志的丧失--这对一场战争而言往往是最为致命的。
范春安的间谍身份在他活跃在西贡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没有被揭穿,一直到越共胜利后对他论功行赏时才大白天下。奇怪的是,根据伯尔曼的这本传记描述,即使在得知了范春安的真实身份后,他往日的那些朋友也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仇恨或埋怨情绪,相反,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还和以前一样的“来往”着--这里的“来往”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因为他往日的朋友在越战后大多离开了越南,而他也在自己的国家获胜后开始被限制自由行动了。伯尔曼这样写道,“我采访过100名认识范春安的人,99人仍然还喜爱着他,这其中就包括大卫·霍伯斯坦和尼尔·希恩。”
对此,伯尔曼是这样解释的,多年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和南越自由主义知识圈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范春安从骨子里已经自由主义、或者说美国化了,他和他在西贡的朋友圈的交往从本质上是真诚的,他在这个圈子里的生活是真正愉快的--虽然间谍身份可能会不时地给他带来阴影--因此,虽然他仍然因为少年时代形成的民族主义理想而为越共工作,与他的朋友们各为其主,为此甚至还利用他们获取情报,但却并没有影响他和他们之间的私谊。而且范春安曾十分肯定地对伯尔曼说,他没有做过任何出卖美国的事,没有一个美国朋友曾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使个人利益受到伤害。
这里所说的民族主义理想指的是范春安少年时代参加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越南独立革命(Viet Minh revolution),他参加革命纯粹是出于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并非为了金钱或荣誉。后来范春安被越共选中,替他伪造了一份假身份和身世,送到美国加州,在橙县海岸社区学院(Orange Coast College)学习新闻,毕业后他还在《萨克拉门托蜜蜂报》(The Sacramento Bee)工作了一段时间。
据伯尔曼的传记记载,范春安非常怀念在加州的这段时光。范春安和伯尔曼第一次交谈就是因为他听说伯尔曼在加州大学任教。他当时是这样说的,“我曾在那里生活过,我在那里的橙县海岸学院上过大学。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美国以及后来在西贡生活的几十年自由自在的时光的确让范春安念念不忘,以至于后来在被软禁、限制出国后,在解放后被改称为胡志明市的西贡街头,范春安经常在往日里和他的外国记者和军政界朋友们经常光顾的俱乐部和酒吧里留恋徘徊,打发时光,虽然每次回去后他都得向组织交代自己的一举一动。
范春安向伯尔曼说,虽然他的党组织不得不承认他的功勋,但总是不放心他,因为他们觉得他和他的美国和南越朋友们走得太近了,他们甚至怀疑他是名三重间谍。有趣的是,对于这一点伯尔曼也不敢肯定,因为他也不敢确定范春安是否告诉了他所有的事,他说,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这位卓越的间谍的最后一个利用对象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觉得他的行事风格和生活做派与自己格格不入。
2001年的一天晚上,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俱乐部里,伯尔曼相识了范春安。在经过了上述的一番对话之后,后者或者觉得重新找到了昔日的感觉,在当晚的交谈之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主动约伯尔曼第二天再晤--由此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5年多的交往。
伯尔曼当时正在撰写《没有和平就没有荣誉:尼克松、基辛格和越南的出卖》(No Peace, No Honor: Nixon, Kissinger and Betrayal in Viet Nam)一书,能碰上范春安这样一名亲历者让他喜出望外。等完成了该书后,伯尔曼一度提出想为范春安写一部英文传记,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因为他认为公开这些往事会伤害到他的朋友和他们的后代。直到2003年,范春安被查出患了肺气肿,将不久于人世,伯尔曼重提旧事,他才松了口,答应下来。到2005年范春安更是授权伯尔曼作为他的英文版传记的官方作者,但仍然要求在涉及有关当事人时不许采用真名。
患病之后的范春安并没有象医生说的那样,“很快”地辞世,一直到了2006年9月,即《完美间谍》一书出版前一年,才离开这个世界,享年79岁,可谓最为长寿、最为成功的间谍。当然,也得承认,范春安的这种在革命年代异常活跃,待到革命成功后却郁郁寡欢的经历却并不为其独有,而是许多经历过革命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一种心路历程。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8期,5/23/2007
今年第三期的《华盛顿观察》周刊曾给大家介绍了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历史修正主义著作:出自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U.S. Marine Corps University)副教授马克·莫亚(Mark Moyar)之手的《被丢弃的胜利:越南战争(1954-1965年)》。这部作品认为,越战并非如后世所想的那样,似乎是命中注定会失败的,而是美国的一系列错误决策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失误之一就是听任反战运动的兴起、壮大,乃至最后肆虐。而在此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个人就是曾先后为路透社和《时代》周刊工作过的越南人范春安(Pham Xuan An),此人后来被证实是越共派来影响和操纵美国媒体的间谍。
范春安在当时的南越称得上是个能呼风唤雨的名人,用越战史学家拉里·伯尔曼在为其写的传记《完美间谍》中的话说就是,“他几乎熟识在西贡的每一个人”。被莫亚认为直接影响了民意走向的新闻界名人大卫·霍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和尼尔·希恩(Neil Sheehan),后来成为中情局局长的威廉·柯比(William Colby),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德华·兰斯代尔上尉(Colonel Edward Lansdale),以及几乎所有南越军政界具有影响的人,都与范春安有过密切的来往。
凭借着他在美国接受的新闻学习和从业经验,优秀的英语,入木三分的卓越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那“三寸不烂之舌”,范春安在这些当时南越的主宰者们中间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成为美国和南越双方都倚重的大红人。伯尔曼在书里透露,范春安根本无需象别的间谍那样耍尽手段、费尽心机地去偷窃情报,各种各样的重要材料常常主动地被送到他的手上,请他润色、指点。
也难怪范春安在越共取得胜利后会被晋升为将军--在越共政权中以间谍事业而成为将军的只有两人。凭借这些丰富的情报,再加上他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范春安给越共提供的情报对其军事行动起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战争的初期,越共在南越的情报网还不完善的时候,范春安准确而精辟的情报对于越共而言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张王牌。伯尔曼在传记里这样描写道:武元甲将军对此甚为高兴,他开玩笑说,“我们现在就像身处美军的指挥室里一般。”
但范春安的作用并不仅仅表现在情报意义上。正如莫亚在《被丢弃的胜利》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范春安作为为《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撰写报道的大卫·霍伯斯坦和尼尔·希恩等美国记者的主要新闻来源,在美国民众对越战的态度变化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知道,在一个民主国家,民意支持的缺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战争意志的丧失--这对一场战争而言往往是最为致命的。
范春安的间谍身份在他活跃在西贡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没有被揭穿,一直到越共胜利后对他论功行赏时才大白天下。奇怪的是,根据伯尔曼的这本传记描述,即使在得知了范春安的真实身份后,他往日的那些朋友也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仇恨或埋怨情绪,相反,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还和以前一样的“来往”着--这里的“来往”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因为他往日的朋友在越战后大多离开了越南,而他也在自己的国家获胜后开始被限制自由行动了。伯尔曼这样写道,“我采访过100名认识范春安的人,99人仍然还喜爱着他,这其中就包括大卫·霍伯斯坦和尼尔·希恩。”
对此,伯尔曼是这样解释的,多年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和南越自由主义知识圈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范春安从骨子里已经自由主义、或者说美国化了,他和他在西贡的朋友圈的交往从本质上是真诚的,他在这个圈子里的生活是真正愉快的--虽然间谍身份可能会不时地给他带来阴影--因此,虽然他仍然因为少年时代形成的民族主义理想而为越共工作,与他的朋友们各为其主,为此甚至还利用他们获取情报,但却并没有影响他和他们之间的私谊。而且范春安曾十分肯定地对伯尔曼说,他没有做过任何出卖美国的事,没有一个美国朋友曾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使个人利益受到伤害。
这里所说的民族主义理想指的是范春安少年时代参加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越南独立革命(Viet Minh revolution),他参加革命纯粹是出于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并非为了金钱或荣誉。后来范春安被越共选中,替他伪造了一份假身份和身世,送到美国加州,在橙县海岸社区学院(Orange Coast College)学习新闻,毕业后他还在《萨克拉门托蜜蜂报》(The Sacramento Bee)工作了一段时间。
据伯尔曼的传记记载,范春安非常怀念在加州的这段时光。范春安和伯尔曼第一次交谈就是因为他听说伯尔曼在加州大学任教。他当时是这样说的,“我曾在那里生活过,我在那里的橙县海岸学院上过大学。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美国以及后来在西贡生活的几十年自由自在的时光的确让范春安念念不忘,以至于后来在被软禁、限制出国后,在解放后被改称为胡志明市的西贡街头,范春安经常在往日里和他的外国记者和军政界朋友们经常光顾的俱乐部和酒吧里留恋徘徊,打发时光,虽然每次回去后他都得向组织交代自己的一举一动。
范春安向伯尔曼说,虽然他的党组织不得不承认他的功勋,但总是不放心他,因为他们觉得他和他的美国和南越朋友们走得太近了,他们甚至怀疑他是名三重间谍。有趣的是,对于这一点伯尔曼也不敢肯定,因为他也不敢确定范春安是否告诉了他所有的事,他说,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这位卓越的间谍的最后一个利用对象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觉得他的行事风格和生活做派与自己格格不入。
2001年的一天晚上,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俱乐部里,伯尔曼相识了范春安。在经过了上述的一番对话之后,后者或者觉得重新找到了昔日的感觉,在当晚的交谈之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主动约伯尔曼第二天再晤--由此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5年多的交往。
伯尔曼当时正在撰写《没有和平就没有荣誉:尼克松、基辛格和越南的出卖》(No Peace, No Honor: Nixon, Kissinger and Betrayal in Viet Nam)一书,能碰上范春安这样一名亲历者让他喜出望外。等完成了该书后,伯尔曼一度提出想为范春安写一部英文传记,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因为他认为公开这些往事会伤害到他的朋友和他们的后代。直到2003年,范春安被查出患了肺气肿,将不久于人世,伯尔曼重提旧事,他才松了口,答应下来。到2005年范春安更是授权伯尔曼作为他的英文版传记的官方作者,但仍然要求在涉及有关当事人时不许采用真名。
患病之后的范春安并没有象医生说的那样,“很快”地辞世,一直到了2006年9月,即《完美间谍》一书出版前一年,才离开这个世界,享年79岁,可谓最为长寿、最为成功的间谍。当然,也得承认,范春安的这种在革命年代异常活跃,待到革命成功后却郁郁寡欢的经历却并不为其独有,而是许多经历过革命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一种心路历程。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8期,5/23/2007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传说中的媒体偏见2:有关沃尔福威茨案的报道
传说中的媒体偏见:关于“特工门”的报道
对世行行长沃尔福威茨案的报道,这是(见:沃尔福威茨因何黯然下台)我在中文媒体里见到一唯一一篇提到案情另一面的文章,其它的一无例外地只说沃氏利用职权为其女友提薪、且高到比国务卿还高的地步一事。这也难怪,西方包括美国自己的所谓主流媒体也大多只提这个。
而这篇文章却提到了“为丽扎提薪是(沃氏)基于世行伦理委员会的建议做出的”,虽然这句话的只是文章在描述沃氏一方的辩护时引述的沃氏自己的话,但相比其它新闻根本不引沃氏方面的说法而言已是大大的不同了。
下面不妨在此引用一些来自保守派的说法。首先是关于“沃氏利用职权为其女友提薪”:
Wolfowitz-Riza事件是由世界银行内部对Wolfowitz不满的人炮制的、由欧盟一些恬不知耻的政客忽悠的、由美国以及欧洲媒体煽风点火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丑闻”。
从现在世界银行公布的材料看,在2005年6月2日——也就是Wolfowitz接受提名的第二天——世界银行副总裁Danino给Wolfowitz律师的信中就提及,Wolfowitz已通过律师向世界银行表明,他和世界银行员工Riza(出生于利比亚)有已存在(pre-existing)的(恋爱)关系(两人都是单身,但是有过婚姻,并有孩子),Wolfowitz要求世行评估并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世界银行伦理委员会的裁决,Riza必须离开当时的职位,才能避免工作中出现利益冲突。但是Riza当时已经在晋升名单上,作为补偿,伦理委员会在2005年7月22日决定将Riza转至不受世界银行总裁管辖的其他职位并予以加薪。并且,伦理委员会主席Melkert(荷兰政客)写信给Wolfowitz,由于伦理委员会不能直接任命和调动员工,请Wolfowitz(作为总裁)尽快执行这一决定。之后Melkert还写信给 Wolfowitz,对他公开、有建设性的姿态表示感谢。
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经由不知名人士的举报和媒体的煽风点火,成了Wolfowitz利用职权为女友Riza谋取提职和加薪的丑闻。有趣的是,欧盟的一些官员恬不知耻地加入煽风点火的行列,要求Wolfowitz引咎辞职,连那位已经调任联合国的荷兰政客Melkert——亲自参与伦理委员会当年决策的人——也三缄其口,明哲保身。
说欧盟官员“恬不知耻”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借助此事行政治斗争,还因为对于曾经发生在欧盟高官身上的真正的丑闻,他们的态度大相径庭。
根据Bret Stephens写的一篇评论《双丑记》,欧委会副主席Günter Verheugen(德国政客,社会民主党党员,已婚)给女同事Petra Erler加薪提职(顺便说一下,欧盟或者世界银行的薪水都是免税的),有趣的是,虽然Erler女士并非Verheugen的妻子,他们却被发现双双出现在立陶宛一个裸体海滩上——当时副主席先生全身仅有一个帽子。
欧盟对此的反应是什么?对于这种明确的腐败丑闻,Verheugen先生拒不承认,表示这纯属诽谤,而欧委会主席José Manuel Durão Barroso则表示他完全信任Verheugen。
这种做派和Wolfowitz在任职前主动要求世界银行评估自己和同事已经存在的关系以及完全按照伦理委员会裁决行事实在差别太大。Verheugen先生做了错事却觉得自己没什么错误,相反Wolfowitz却在媒体压力下不得不道歉——尽管他没什么要道歉的。
和当年日本的明石康当不上联合国秘书长一样,敢于在联合国、世界银行这种腐败的国际机构里面掀起廉政风暴的,总会有黑砖伺候。
然后是关于“丽扎的薪水比国务卿高”的说法:
却说Wolfowitz听取了世行道德委员会给他的女友Riza晋升的提议,安排把Riza的薪水由13万上涨到18万多。世行的员工声称这是太过分了,是滥用职权,使令人愤怒的,因为Riza的薪水竟然和比美国国务卿Rice还要高一万美元!
事实是,世行的10000名雇员中,竟然至少有1396名员工的薪水比美国国务卿的要高!还有更加令人吃惊的,美国国务卿的收入是要缴纳大量的个人所得税的。而世行员工的收入,要么是完全免税的(针对非美国人),要么,他们的高额所得税是由世行全额“报销”的!换句话说,假如某美国员工的薪水是18万美元,和国务卿一样,世行实际付出的钞票,可能要远高于30万美元。
按照税后实际收入计算,世行员工收入超过美国国务卿的,绝不止1396人。要多得出好几倍来。例如Riza在晋升以前,是属于G级员工(高级专业人员)。按照世行的标准,所有的G级员工的平均收入在12万美元。这样的实际薪水,就已经要超过国务卿的税后实际收入。而比G级更高的一级,H级,就是Riza被提升的那一级,平均收入在17万美元左右。这一级的最高收入高达23万美元。据统计,有17%的员工是属于H级的。
还有更多的好处呢: 世行员工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铁饭碗,准确地说,是永远不愁的金饭碗。世行员工子女的教育费用,世行负责报销。这又是一大笔实际收入。世行员工的其他福利好处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Riza的新工资水平是太高了吗?按照上面介绍的世行薪资标准,一点也不高。首先,Riza在此之前,就已经是世行可能的晋升清单里面的一员。其次,道德委员会提议说,因为违背她本人意愿,强迫她离开世行,应给给Riza晋升,作为补偿。最后,既然要晋升一级到H级,Riza的薪资就一定要达到17万至23万。最后给她定的18万,一点也不离谱。
在不了解世行给员工的超豪华待遇以前,一般人,包括笔者在内,都会觉得18万美元的税后收入的确是高得离谱。但是,上面这些事实,对于世行的员工来说,都不是什么迷雾。那么,他们的所谓“愤怒”是哪里来的呢?他们的愤怒,恐怕恰恰是从Wolfowitz要进行的世行改革来的。(作者:今日评论员)
以上两篇材料均来自“保守派网”。
对世行行长沃尔福威茨案的报道,这是(见:沃尔福威茨因何黯然下台)我在中文媒体里见到一唯一一篇提到案情另一面的文章,其它的一无例外地只说沃氏利用职权为其女友提薪、且高到比国务卿还高的地步一事。这也难怪,西方包括美国自己的所谓主流媒体也大多只提这个。
而这篇文章却提到了“为丽扎提薪是(沃氏)基于世行伦理委员会的建议做出的”,虽然这句话的只是文章在描述沃氏一方的辩护时引述的沃氏自己的话,但相比其它新闻根本不引沃氏方面的说法而言已是大大的不同了。
下面不妨在此引用一些来自保守派的说法。首先是关于“沃氏利用职权为其女友提薪”:
Wolfowitz-Riza事件是由世界银行内部对Wolfowitz不满的人炮制的、由欧盟一些恬不知耻的政客忽悠的、由美国以及欧洲媒体煽风点火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丑闻”。
从现在世界银行公布的材料看,在2005年6月2日——也就是Wolfowitz接受提名的第二天——世界银行副总裁Danino给Wolfowitz律师的信中就提及,Wolfowitz已通过律师向世界银行表明,他和世界银行员工Riza(出生于利比亚)有已存在(pre-existing)的(恋爱)关系(两人都是单身,但是有过婚姻,并有孩子),Wolfowitz要求世行评估并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世界银行伦理委员会的裁决,Riza必须离开当时的职位,才能避免工作中出现利益冲突。但是Riza当时已经在晋升名单上,作为补偿,伦理委员会在2005年7月22日决定将Riza转至不受世界银行总裁管辖的其他职位并予以加薪。并且,伦理委员会主席Melkert(荷兰政客)写信给Wolfowitz,由于伦理委员会不能直接任命和调动员工,请Wolfowitz(作为总裁)尽快执行这一决定。之后Melkert还写信给 Wolfowitz,对他公开、有建设性的姿态表示感谢。
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经由不知名人士的举报和媒体的煽风点火,成了Wolfowitz利用职权为女友Riza谋取提职和加薪的丑闻。有趣的是,欧盟的一些官员恬不知耻地加入煽风点火的行列,要求Wolfowitz引咎辞职,连那位已经调任联合国的荷兰政客Melkert——亲自参与伦理委员会当年决策的人——也三缄其口,明哲保身。
说欧盟官员“恬不知耻”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借助此事行政治斗争,还因为对于曾经发生在欧盟高官身上的真正的丑闻,他们的态度大相径庭。
根据Bret Stephens写的一篇评论《双丑记》,欧委会副主席Günter Verheugen(德国政客,社会民主党党员,已婚)给女同事Petra Erler加薪提职(顺便说一下,欧盟或者世界银行的薪水都是免税的),有趣的是,虽然Erler女士并非Verheugen的妻子,他们却被发现双双出现在立陶宛一个裸体海滩上——当时副主席先生全身仅有一个帽子。
欧盟对此的反应是什么?对于这种明确的腐败丑闻,Verheugen先生拒不承认,表示这纯属诽谤,而欧委会主席José Manuel Durão Barroso则表示他完全信任Verheugen。
这种做派和Wolfowitz在任职前主动要求世界银行评估自己和同事已经存在的关系以及完全按照伦理委员会裁决行事实在差别太大。Verheugen先生做了错事却觉得自己没什么错误,相反Wolfowitz却在媒体压力下不得不道歉——尽管他没什么要道歉的。
和当年日本的明石康当不上联合国秘书长一样,敢于在联合国、世界银行这种腐败的国际机构里面掀起廉政风暴的,总会有黑砖伺候。
然后是关于“丽扎的薪水比国务卿高”的说法:
却说Wolfowitz听取了世行道德委员会给他的女友Riza晋升的提议,安排把Riza的薪水由13万上涨到18万多。世行的员工声称这是太过分了,是滥用职权,使令人愤怒的,因为Riza的薪水竟然和比美国国务卿Rice还要高一万美元!
事实是,世行的10000名雇员中,竟然至少有1396名员工的薪水比美国国务卿的要高!还有更加令人吃惊的,美国国务卿的收入是要缴纳大量的个人所得税的。而世行员工的收入,要么是完全免税的(针对非美国人),要么,他们的高额所得税是由世行全额“报销”的!换句话说,假如某美国员工的薪水是18万美元,和国务卿一样,世行实际付出的钞票,可能要远高于30万美元。
按照税后实际收入计算,世行员工收入超过美国国务卿的,绝不止1396人。要多得出好几倍来。例如Riza在晋升以前,是属于G级员工(高级专业人员)。按照世行的标准,所有的G级员工的平均收入在12万美元。这样的实际薪水,就已经要超过国务卿的税后实际收入。而比G级更高的一级,H级,就是Riza被提升的那一级,平均收入在17万美元左右。这一级的最高收入高达23万美元。据统计,有17%的员工是属于H级的。
还有更多的好处呢: 世行员工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铁饭碗,准确地说,是永远不愁的金饭碗。世行员工子女的教育费用,世行负责报销。这又是一大笔实际收入。世行员工的其他福利好处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Riza的新工资水平是太高了吗?按照上面介绍的世行薪资标准,一点也不高。首先,Riza在此之前,就已经是世行可能的晋升清单里面的一员。其次,道德委员会提议说,因为违背她本人意愿,强迫她离开世行,应给给Riza晋升,作为补偿。最后,既然要晋升一级到H级,Riza的薪资就一定要达到17万至23万。最后给她定的18万,一点也不离谱。
在不了解世行给员工的超豪华待遇以前,一般人,包括笔者在内,都会觉得18万美元的税后收入的确是高得离谱。但是,上面这些事实,对于世行的员工来说,都不是什么迷雾。那么,他们的所谓“愤怒”是哪里来的呢?他们的愤怒,恐怕恰恰是从Wolfowitz要进行的世行改革来的。(作者:今日评论员)
以上两篇材料均来自“保守派网”。
我的2007书单(3)
前天在当当网下的定单,今天上午收到。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华夏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
刘小枫《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2007-1-1出版
《杂记赵家》新世纪万有文库
《燕都览古诗话》新世纪万有文库·近世文化书系
孟晖《花间十六声》 三联书店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上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
我的2007书单(1)
我的2007书单(2)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华夏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
刘小枫《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2007-1-1出版
《杂记赵家》新世纪万有文库
《燕都览古诗话》新世纪万有文库·近世文化书系
孟晖《花间十六声》 三联书店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上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
我的2007书单(1)
我的2007书单(2)
2007年5月15日星期二
前中情局长特内特令人期待的回忆录
《身处风暴中心:我在中央情报局的岁月》(At the Center of the Storm: My Years at the CIA)乔治·特内特(George Tenet)著,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Harper Collins)2007年4月30日出版,精装本576页,定价30美元。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乔治·特内特终于推出他的回忆录了。这是许多人期待了很久的一本书。因为特内特的回忆录不仅能给予人们来自他本人的对关于他前两年很轰动的“绝对没问题”(slam dunk)之说的大众质疑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围绕着9·11恐怖袭击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前后的情报问题,世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特内特作为1997年至2004年间的中情局局长,他的回忆录对这些疑案即使不能给出一个权威的定论,至少也可以提供一份来自最重要亲历者的第一手描述。此为本书之所以受到美国各界关注的原因所在。
所谓“绝对没问题”之说最早在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的《进攻计划》(Plan of Attack,详见笔者于2004年5月26日本刊所做的新书介绍)一书中被披露,其始末如下: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不久,布什询问特内特,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否可靠?结果特内特回答了那句著名的“绝对没问题”(slam dunk,篮球中的大灌篮,意指没问题)!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据说被布什政府用作为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重要证据之一,因此在后来--美国在伊拉克的情况逐步艰难起来的时候--被披露后,特内特立即被推向了风暴中心。因为后来的调查证明,所谓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不确切的,这让很多美国人对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产生了一种荒谬的感觉。
特内特后来对此事也曾做过好几次回应,但大多含糊其辞,难以让人信服。此次他在回忆录中关于此事的解释是,布什政府对他的话断章取义,其目的在于推诿责任。特内特说,他当时说“绝对没问题”其实指的是要为发动战争提供一些理由和借口轻而易举,而并非说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情报本身“绝对没问题”。
或许是特内特“为保住职位不惜曲解事实以讨好上司”--为了迎合克林顿的和平主义,一味挑选好的情报汇报,而为迎合布什的新保守主义,又光挑坏的情报汇报--的官僚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他此次的解释仍然没有能让人们信服。包括伍德沃德在内的众多评论家都认为,特内特此书推委责任的成分大于回忆史实;他太急切于为自己辩护,以至于牺牲了作品的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特内特为《身处风暴中心:我在中央情报局的岁月》一书进行的推广之旅(book tour)简直成为了一种折磨,因为他要不停地接受媒体对他的质疑和挑刺。
的确,也难怪伍德沃德他们会如此看他。假如特内特当初真的有心要说明事情的真相,他的机会多的是。别的不去说,他在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于2003年2月5日去联合国做演讲--那是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次外交行动,提到有关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时,为什么不反对呢?他当时可是就坐在鲍威尔的身后。
当然不会的,因为鲍威尔报告中的情报根本就是由他负责提供的!最为致命的一点是,特内特既然象他书中说的那样,如此窝囊地被布什政府利用,他为什么不辞职呢?他要真这样干了,很可能就可以阻止伊拉克战争的发生--要知道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及世界安全造成威胁,那他现在的形象就完全会变成另外一番面貌了。事情恰恰相反,他倒是一直干了下去,而且乐此不疲。即使到了最后不得不辞职了,却又高兴地去接受了布什授予他的明显是作为补偿的总统自由奖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身处风暴中心》一书让伍德沃德他们得出特内特此书“推委责任的成分大于回忆史实”印象的例子还有太多。比如书里郑重提及的关于9·11袭击的情报问题,特内特说他早在此前两个月便已经得到情报,并且迅速将之报告了白宫,告诉了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因此9·11事件发生的责任不在他,而在布什政府。问题在于,既然他天天都可以见到布什--按例中情局长需每天向总统汇报重要情报,又为什么不直接向布什报告如此重要的情报,反倒是坚持--这是特内特在书里着重说明的--提出要求与赖斯见面呢?
再比如,特内特在书里说,9·11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他去白宫的时候碰上了新保守派干将、被称为“黑暗王子”的理查德·珀尔(Richard Perle),后者宣称“伊拉克必须为昨天的事情付出代价”。但实际上那天珀尔根本不在华盛顿,而在巴黎!
不过,虽然如此,作为先后经历了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在任长达七年之久的中情局长,特内特的回忆录仍然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因为从他的书里,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富有传奇性的机构在这几大于短时间内连续发生的、美国自冷战后遭遇到的最主要的挑战面前,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帮助美国度过危机的。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9·11袭击,大多数美国人还处于惊魂不定的时候,特内特领导下的中情局迅速反击,向基地组织宣战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且在此后的阿富汗战争中表现卓越,为美军获胜立下汗马功劳,这个机构的名声也因此一时之间如日中天。
除此之外,中情局在此期间还取得了象挖出巴基斯坦核武器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A.Q. Khan)的核扩散秘密网络,以及成功说服卡扎菲统治下的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虽然更为细小但却深具影响的胜利。只是随着美军后来在伊拉克战场逐步陷入困境,关于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的真伪性以及关于这场战争值不值得打等一系列问题的浮现并趋热,中情局的声誉才逐渐下滑,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度也随之下降。或许,特内特的回忆录会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机构在这段不平凡的时期里在所经历的成败和起伏之后的内情。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7期,5/16/2007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乔治·特内特终于推出他的回忆录了。这是许多人期待了很久的一本书。因为特内特的回忆录不仅能给予人们来自他本人的对关于他前两年很轰动的“绝对没问题”(slam dunk)之说的大众质疑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围绕着9·11恐怖袭击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前后的情报问题,世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特内特作为1997年至2004年间的中情局局长,他的回忆录对这些疑案即使不能给出一个权威的定论,至少也可以提供一份来自最重要亲历者的第一手描述。此为本书之所以受到美国各界关注的原因所在。
所谓“绝对没问题”之说最早在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的《进攻计划》(Plan of Attack,详见笔者于2004年5月26日本刊所做的新书介绍)一书中被披露,其始末如下: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不久,布什询问特内特,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否可靠?结果特内特回答了那句著名的“绝对没问题”(slam dunk,篮球中的大灌篮,意指没问题)!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据说被布什政府用作为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重要证据之一,因此在后来--美国在伊拉克的情况逐步艰难起来的时候--被披露后,特内特立即被推向了风暴中心。因为后来的调查证明,所谓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不确切的,这让很多美国人对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产生了一种荒谬的感觉。
特内特后来对此事也曾做过好几次回应,但大多含糊其辞,难以让人信服。此次他在回忆录中关于此事的解释是,布什政府对他的话断章取义,其目的在于推诿责任。特内特说,他当时说“绝对没问题”其实指的是要为发动战争提供一些理由和借口轻而易举,而并非说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情报本身“绝对没问题”。
或许是特内特“为保住职位不惜曲解事实以讨好上司”--为了迎合克林顿的和平主义,一味挑选好的情报汇报,而为迎合布什的新保守主义,又光挑坏的情报汇报--的官僚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他此次的解释仍然没有能让人们信服。包括伍德沃德在内的众多评论家都认为,特内特此书推委责任的成分大于回忆史实;他太急切于为自己辩护,以至于牺牲了作品的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特内特为《身处风暴中心:我在中央情报局的岁月》一书进行的推广之旅(book tour)简直成为了一种折磨,因为他要不停地接受媒体对他的质疑和挑刺。
的确,也难怪伍德沃德他们会如此看他。假如特内特当初真的有心要说明事情的真相,他的机会多的是。别的不去说,他在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于2003年2月5日去联合国做演讲--那是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次外交行动,提到有关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时,为什么不反对呢?他当时可是就坐在鲍威尔的身后。
当然不会的,因为鲍威尔报告中的情报根本就是由他负责提供的!最为致命的一点是,特内特既然象他书中说的那样,如此窝囊地被布什政府利用,他为什么不辞职呢?他要真这样干了,很可能就可以阻止伊拉克战争的发生--要知道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及世界安全造成威胁,那他现在的形象就完全会变成另外一番面貌了。事情恰恰相反,他倒是一直干了下去,而且乐此不疲。即使到了最后不得不辞职了,却又高兴地去接受了布什授予他的明显是作为补偿的总统自由奖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身处风暴中心》一书让伍德沃德他们得出特内特此书“推委责任的成分大于回忆史实”印象的例子还有太多。比如书里郑重提及的关于9·11袭击的情报问题,特内特说他早在此前两个月便已经得到情报,并且迅速将之报告了白宫,告诉了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因此9·11事件发生的责任不在他,而在布什政府。问题在于,既然他天天都可以见到布什--按例中情局长需每天向总统汇报重要情报,又为什么不直接向布什报告如此重要的情报,反倒是坚持--这是特内特在书里着重说明的--提出要求与赖斯见面呢?
再比如,特内特在书里说,9·11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他去白宫的时候碰上了新保守派干将、被称为“黑暗王子”的理查德·珀尔(Richard Perle),后者宣称“伊拉克必须为昨天的事情付出代价”。但实际上那天珀尔根本不在华盛顿,而在巴黎!
不过,虽然如此,作为先后经历了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在任长达七年之久的中情局长,特内特的回忆录仍然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因为从他的书里,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富有传奇性的机构在这几大于短时间内连续发生的、美国自冷战后遭遇到的最主要的挑战面前,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帮助美国度过危机的。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9·11袭击,大多数美国人还处于惊魂不定的时候,特内特领导下的中情局迅速反击,向基地组织宣战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且在此后的阿富汗战争中表现卓越,为美军获胜立下汗马功劳,这个机构的名声也因此一时之间如日中天。
除此之外,中情局在此期间还取得了象挖出巴基斯坦核武器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A.Q. Khan)的核扩散秘密网络,以及成功说服卡扎菲统治下的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虽然更为细小但却深具影响的胜利。只是随着美军后来在伊拉克战场逐步陷入困境,关于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的真伪性以及关于这场战争值不值得打等一系列问题的浮现并趋热,中情局的声誉才逐渐下滑,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度也随之下降。或许,特内特的回忆录会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机构在这段不平凡的时期里在所经历的成败和起伏之后的内情。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7期,5/16/2007
日本为何能重新崛起?
《日本崛起:日本实力和意志的复苏》(Japan Rising: The Resurgence of Japanese Power and Purpose)肯尼思·派尔(Kenneth B. Pyle)著,公共事务出版社(Public Affairs)2007年1月29日出版,精装本420页,定价29.95美元。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以及与此相对照的日本的长期萧条和沉寂,后者昔日在亚洲乃至全球辉煌的地位似乎正在被前者所取代。全世界的目光现在都开始转向中国,谈论中国和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各国的政要、企业大亨和记者们纷纷绕过东京,涌入北京;诸如“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世纪”、“美中关系将决定这个星球的未来”之类的赞誉之语泛滥于各个政要的言辞和各大媒体的报道之中。
在此全球“中国热”空前高涨之时,日本问题专家肯尼思·派尔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在新著《日本崛起》中提出,当前的日本已经重拾自信,正在重新崛起;日本的归来将使其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应该改变那种只重视中国的战略,应转而重新梳理美日同盟关系,因为日本的再度崛起,对美国和亚洲安全而言是件好的事情。
派尔这里所说的“重新崛起”,不仅仅是指经济状况和国家实力复苏意义上的,而是全面的、全新的,包括战略理念的更新,包括欲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有所作为”的意志和目标之复苏等等。派尔在书里这样写道:在坚守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主义和孤立主义后,日本开始准备让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中的一名主要角色。
派尔从日本近代以来的外交战略文化入手,解释其之所以能从一个备受列强欺辱的封建落后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缘由,以及何以在当前局势下能够实现重新崛起的原因所在。
他认为,日本之能崛起,除了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的日本民族的勤奋刻苦和善于模仿等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个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战略文化方面的原因,即日本的精英分子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具有的那种强烈的强国意识,以及为实现此目的,善于不断调整和变革自己,以求能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当时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的战略文化取向。在派尔看来,这是一种尽量“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成果”的战略文化。
从早先在美国佩里准将(Commodore Matthew Perry)的“黑船舰队”(black ships)胁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门户,到打赢日俄战争、实现崛起,进而提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先后侵入朝鲜和中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战火;再从二战落败后被美军占领,到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派尔认为,日本的这“两度失败,又两度迅速崛起”的经历正是将他们这种“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成果”的战略文化发挥到了极至的结果。
派尔在书里这样写道,在“富国、强兵”(rich nation, strong army)的旗帜下,明治时代的日本精英们开始狂热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在1860年的时候,日本军队还只拥有刀、枪、剑等冷兵器装备,到了1940年代,他们已经能够自己设计、制造和装配包括一些在当时处于最先进的战舰和航空母舰在内的现代化武器了。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能力,日本才能凭借自己占全球GDP约2.6%到3.8%之间的国力,取得一度控制了几乎整个东半球的卓越地位。而到了二战之后,日本被迫接受自己作为被一个占领国以及生存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现实,但顽强的日本精英们仍然相信,他们可以设法做到使自己在保持民族核心价值不变的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和变革,这样,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日本依旧能够重新获得成功。
派尔写道,日本战后主要战略设计师吉田茂首相相信,日本战前的战略失误在于没有充分注重大国关系,错误利用了国家力量,因此他促使日本与美国结成同盟,并制定了专注经济重建、不再重整军备的战略,即便后来艾森豪威尔总统后悔在由美国主导的1947年日本宪法中加入第九条和平条款时,这一战略也没有发生改变。派尔指出,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精英们显然认为,“和平主义”在当时是保证日本利益最大化的最好手段。历史证明,他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日本再度获得了成功。
但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发生变化,日本的精英们再次被迫调整和变革自己以适应新的国际秩序。派尔指出,经过了50多年的经济增长后,日本已经拥有了在国际事务上积极主动出击的资本,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多数日本精英仍然觉得他们应该恪守和平主义战略,以及前财长神原英资(Eisuke Sakakibara)所说的日本经济已经“超越资本主义”信条。
这一战略失误的结果是,日本在国际政治上因为在海湾战争中的消极无为而被冷淡,以及经济上的从19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开始的长达10多年的萧条,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张,朝鲜发出的傲慢挑衅,却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之策。
然而,正如派尔深信的那样,强国意识向来非常强烈,并擅长调整自己、适应新国际局势的日本精英们,是不会甘于一直沉沦下去的。果然,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这两个出生于吉田茂主义反对者家族的人上台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他们给已经沉寂10余年之久的日本带来新的自信和方向。
小泉首相“反叛了”所属政党自民党的传统政策,对各项阻碍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机构和机制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从而使日本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他还不顾国内外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将日本自卫队派往伊拉克参与美国的军事行动;而安倍首相自2006年9月上台以来,更是雷厉风行,先将日本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后又宣布准备对第九条和平条款进行修改!
小泉和安倍的新战略得到了包括吉田茂的孙子麻生太郎在内的渴望新方向的人的广泛支持。麻生目前正在安倍政府内担任外相一职。但他们的这一系列行动常常被外界观察家们解读为民族主义抬头甚或重整军备之举,而在派尔看来,这样的解读仅仅触及了问题的表象,要挖掘这一系列行动之后的根源所在,就需要从他所说的日本独特的战略文化着手,只有从这个视角出发,才可以明了日本出现当前走向的必然性。
在做出了日本必将重新崛起的结论之后,派尔进而警告那些认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未来将由美中双边关系决定的人:再度归来的日本必然会积极谋求在国际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华盛顿必须重新将东京视为最主要的战略考虑对象;与此同时,美国应该重新梳理美日同盟关系,给予日本更大的自主权,在处理美中关系时更大程度地考虑日本的利益,否则的话必将损及亚洲乃至全球的安全。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6期,5/9/2007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以及与此相对照的日本的长期萧条和沉寂,后者昔日在亚洲乃至全球辉煌的地位似乎正在被前者所取代。全世界的目光现在都开始转向中国,谈论中国和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各国的政要、企业大亨和记者们纷纷绕过东京,涌入北京;诸如“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世纪”、“美中关系将决定这个星球的未来”之类的赞誉之语泛滥于各个政要的言辞和各大媒体的报道之中。
在此全球“中国热”空前高涨之时,日本问题专家肯尼思·派尔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在新著《日本崛起》中提出,当前的日本已经重拾自信,正在重新崛起;日本的归来将使其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应该改变那种只重视中国的战略,应转而重新梳理美日同盟关系,因为日本的再度崛起,对美国和亚洲安全而言是件好的事情。
派尔这里所说的“重新崛起”,不仅仅是指经济状况和国家实力复苏意义上的,而是全面的、全新的,包括战略理念的更新,包括欲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有所作为”的意志和目标之复苏等等。派尔在书里这样写道:在坚守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主义和孤立主义后,日本开始准备让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中的一名主要角色。
派尔从日本近代以来的外交战略文化入手,解释其之所以能从一个备受列强欺辱的封建落后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缘由,以及何以在当前局势下能够实现重新崛起的原因所在。
他认为,日本之能崛起,除了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的日本民族的勤奋刻苦和善于模仿等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个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战略文化方面的原因,即日本的精英分子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具有的那种强烈的强国意识,以及为实现此目的,善于不断调整和变革自己,以求能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当时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的战略文化取向。在派尔看来,这是一种尽量“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成果”的战略文化。
从早先在美国佩里准将(Commodore Matthew Perry)的“黑船舰队”(black ships)胁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门户,到打赢日俄战争、实现崛起,进而提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先后侵入朝鲜和中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战火;再从二战落败后被美军占领,到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派尔认为,日本的这“两度失败,又两度迅速崛起”的经历正是将他们这种“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成果”的战略文化发挥到了极至的结果。
派尔在书里这样写道,在“富国、强兵”(rich nation, strong army)的旗帜下,明治时代的日本精英们开始狂热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在1860年的时候,日本军队还只拥有刀、枪、剑等冷兵器装备,到了1940年代,他们已经能够自己设计、制造和装配包括一些在当时处于最先进的战舰和航空母舰在内的现代化武器了。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能力,日本才能凭借自己占全球GDP约2.6%到3.8%之间的国力,取得一度控制了几乎整个东半球的卓越地位。而到了二战之后,日本被迫接受自己作为被一个占领国以及生存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现实,但顽强的日本精英们仍然相信,他们可以设法做到使自己在保持民族核心价值不变的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和变革,这样,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日本依旧能够重新获得成功。
派尔写道,日本战后主要战略设计师吉田茂首相相信,日本战前的战略失误在于没有充分注重大国关系,错误利用了国家力量,因此他促使日本与美国结成同盟,并制定了专注经济重建、不再重整军备的战略,即便后来艾森豪威尔总统后悔在由美国主导的1947年日本宪法中加入第九条和平条款时,这一战略也没有发生改变。派尔指出,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精英们显然认为,“和平主义”在当时是保证日本利益最大化的最好手段。历史证明,他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日本再度获得了成功。
但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发生变化,日本的精英们再次被迫调整和变革自己以适应新的国际秩序。派尔指出,经过了50多年的经济增长后,日本已经拥有了在国际事务上积极主动出击的资本,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多数日本精英仍然觉得他们应该恪守和平主义战略,以及前财长神原英资(Eisuke Sakakibara)所说的日本经济已经“超越资本主义”信条。
这一战略失误的结果是,日本在国际政治上因为在海湾战争中的消极无为而被冷淡,以及经济上的从19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开始的长达10多年的萧条,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张,朝鲜发出的傲慢挑衅,却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之策。
然而,正如派尔深信的那样,强国意识向来非常强烈,并擅长调整自己、适应新国际局势的日本精英们,是不会甘于一直沉沦下去的。果然,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这两个出生于吉田茂主义反对者家族的人上台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他们给已经沉寂10余年之久的日本带来新的自信和方向。
小泉首相“反叛了”所属政党自民党的传统政策,对各项阻碍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机构和机制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从而使日本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他还不顾国内外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将日本自卫队派往伊拉克参与美国的军事行动;而安倍首相自2006年9月上台以来,更是雷厉风行,先将日本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后又宣布准备对第九条和平条款进行修改!
小泉和安倍的新战略得到了包括吉田茂的孙子麻生太郎在内的渴望新方向的人的广泛支持。麻生目前正在安倍政府内担任外相一职。但他们的这一系列行动常常被外界观察家们解读为民族主义抬头甚或重整军备之举,而在派尔看来,这样的解读仅仅触及了问题的表象,要挖掘这一系列行动之后的根源所在,就需要从他所说的日本独特的战略文化着手,只有从这个视角出发,才可以明了日本出现当前走向的必然性。
在做出了日本必将重新崛起的结论之后,派尔进而警告那些认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未来将由美中双边关系决定的人:再度归来的日本必然会积极谋求在国际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华盛顿必须重新将东京视为最主要的战略考虑对象;与此同时,美国应该重新梳理美日同盟关系,给予日本更大的自主权,在处理美中关系时更大程度地考虑日本的利益,否则的话必将损及亚洲乃至全球的安全。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6期,5/9/2007
2007年5月10日星期四
在2007年北京春季书市上买的书——我的2007书单(2)
5月6日,抽空去了一趟地坛书市,但很遗憾,实在没有了以往那种几乎每一个摊位都要细细逛上一逛、翻上一翻的精力,只是去找到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的摊位,仔细看上一看。可惜,由于近两年来兴趣的转变,没在中华和商务买上想要的书。以下几本都是在三联买的——它们也就是我此行的全部收获了。真觉得有些没意思,大老远地去了,才买了这么几本书。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八十年代:访谈录》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逯耀东《寒夜客来》
而在此之前——忘记了是5月4号还是3号——还跑了一趟玉泉路花鸟市场,那是我前两年常去的一个旧书市场,结果发现它已经被改为建材市场!真是世事如梦啊。。。大约是因为那一带如今房产火热,卖旧书不如卖建材好赚钱吧。该处的标志性项目远洋山水直接将房价从2004年的4000左右,涨到了如今的近10000!
反复思量那些往日的旧书贩会移往何处。最后想起来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北方旧货市场”的地方,里面也有一些旧书卖,应该去那儿了吧?
结果还真是如此。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里不再是旧日那种简陋样子了,已经被改建成一个有些复古模样、气派大得多的古玩市场了,大约是想向潘家院竞争吧?可惜到底是“新贵”,也没什么人,进去后冷冷清清的,让人感到有些凄惨。
书摊倒是蛮多,只是很少能看到好书,我一开始还一处处细看,到后来也没兴趣了,大多一顾就过去了。在其中一个摊位发现几本好书,但贵得吓人,平装本的中国古代地图集40元一本,《一氓书跋》更是卖到了60元。我只好急急遁去。
结果一无所获就离开了,心里说不出的沮丧,因为进了一个旧书市场,却空手出来,这是我有生以来所从未有过的!
这就是我五一期间的买书经历,没意思的很。原本还想大干一场的。听说劳动人民文化宫今年五一也举办书市,不过没能有空去看看。
我的2007书单(1)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八十年代:访谈录》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逯耀东《寒夜客来》
而在此之前——忘记了是5月4号还是3号——还跑了一趟玉泉路花鸟市场,那是我前两年常去的一个旧书市场,结果发现它已经被改为建材市场!真是世事如梦啊。。。大约是因为那一带如今房产火热,卖旧书不如卖建材好赚钱吧。该处的标志性项目远洋山水直接将房价从2004年的4000左右,涨到了如今的近10000!
反复思量那些往日的旧书贩会移往何处。最后想起来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北方旧货市场”的地方,里面也有一些旧书卖,应该去那儿了吧?
结果还真是如此。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里不再是旧日那种简陋样子了,已经被改建成一个有些复古模样、气派大得多的古玩市场了,大约是想向潘家院竞争吧?可惜到底是“新贵”,也没什么人,进去后冷冷清清的,让人感到有些凄惨。
书摊倒是蛮多,只是很少能看到好书,我一开始还一处处细看,到后来也没兴趣了,大多一顾就过去了。在其中一个摊位发现几本好书,但贵得吓人,平装本的中国古代地图集40元一本,《一氓书跋》更是卖到了60元。我只好急急遁去。
结果一无所获就离开了,心里说不出的沮丧,因为进了一个旧书市场,却空手出来,这是我有生以来所从未有过的!
这就是我五一期间的买书经历,没意思的很。原本还想大干一场的。听说劳动人民文化宫今年五一也举办书市,不过没能有空去看看。
我的2007书单(1)
2007年4月26日星期四
买书兼游春
春季书市又要举行了。准备抽时间去一趟,看看会不会有收获。人道是“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今年春天就只利用去陕西出差的机会,匆匆游玩了几天,因为没有准备,只能算是瞎看热闹而已(见:清明时节的关中之行)。今次的逛书市就姑且当作是买书兼游春罢。
这里先未雨绸缪一下,准备一些想买的书目:
林达《西班牙旅行笔记》三联书店
《八十年代:访谈录》 三联书店
孟晖《花间十六声》 三联书店
孟晖《潘金莲的发型》江苏人民出版社
孟晖《画堂香事》江苏人民出版社
陈寅恪《论再生缘》三联书店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
《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
刘小枫《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2007-1-1出版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上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
[公共论丛]1 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
[公共论丛]2 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
[公共论丛]3 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
[公共论丛]4 自由与社群
[公共论丛]5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公共论丛]6.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
《共和 民主 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这里先未雨绸缪一下,准备一些想买的书目:
林达《西班牙旅行笔记》三联书店
《八十年代:访谈录》 三联书店
孟晖《花间十六声》 三联书店
孟晖《潘金莲的发型》江苏人民出版社
孟晖《画堂香事》江苏人民出版社
陈寅恪《论再生缘》三联书店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
《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
刘小枫《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2007-1-1出版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上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
[公共论丛]1 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
[公共论丛]2 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
[公共论丛]3 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
[公共论丛]4 自由与社群
[公共论丛]5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公共论丛]6.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
《共和 民主 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最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的几本书
其实早就想在孔网上买书了,大概两年前还曾尝试过一回。记得当时费了半天劲找到了一本想要的书,不想卖家直接就拒绝了我,大概是嫌我买的书少,不值得折腾吧。
我的这个遭遇实在是孔网最大的弊端,没有一个独立的仲裁和监管机构(就象淘宝),卖家或买家就可以随便地变更交易,不会因此受到“惩罚”。
所以我后来就一直没再去过孔网。一直到了今年,买书的兴头再起,于是又有了这回的行动。此次买书过程其实也遭遇过和上次类似的经历(见:我的一次网上购书经历 ),但大体还顺利,除了一些卖家夸大了书的品象外,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外交》基辛格,海南出版社
《美国报海见闻录》胡舒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版
《两浙著述考》(精装全二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以上三本是我一直想要买的。
《经籍纂诂》(成都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下册)
《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上册)
《详解聊斋志异图咏》(中国书店影印本下册)
《戚廖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6、7两册)
——以上四本是为了补齐以前买的几本残本书。
我的这个遭遇实在是孔网最大的弊端,没有一个独立的仲裁和监管机构(就象淘宝),卖家或买家就可以随便地变更交易,不会因此受到“惩罚”。
所以我后来就一直没再去过孔网。一直到了今年,买书的兴头再起,于是又有了这回的行动。此次买书过程其实也遭遇过和上次类似的经历(见:我的一次网上购书经历 ),但大体还顺利,除了一些卖家夸大了书的品象外,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外交》基辛格,海南出版社
《美国报海见闻录》胡舒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版
《两浙著述考》(精装全二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以上三本是我一直想要买的。
《经籍纂诂》(成都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下册)
《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上册)
《详解聊斋志异图咏》(中国书店影印本下册)
《戚廖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6、7两册)
——以上四本是为了补齐以前买的几本残本书。
2007年4月17日星期二
布热津斯基为冷战后三位美国总统打分
《第二次机会:三任总统与美国的超级强权的危机》(Second Chance: Three President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Superpower )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基本书业(Basic Books)2007年3月5日出版,精装本240页,定价26.95美元。
时隔三年之后,布热津斯基再次推出他的新著《第二次机会:三任总统与美国的超级强权的危机》。他的上一部著作是2004年的《抉择:全球统治还是全球领导》(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作为美国最为知名的几个战略家之一和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每一部著作都会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更何况他在书里竟然一改离任高官著述不轻易臧否人物的传统,为最近的三位美国总统,即前两任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小布什的外交政策打起分来!
布热津斯基给老布什打的分是B,克林顿是C,小布什则是出人意料的F。我们知道,这三位总统的任职期正好是在美国打赢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后进入的所谓“后冷战时代”。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冷战结束至今的近20年时间对美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美国历史性地取得了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他在书里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分别称为“世界总统一世”、“世界总统二世”和“世界总统三世”(Global Leaders I, II and III),绝大多数国家都真诚地承认美国的领导地位,对美国具有强烈的好感,因此,美国只要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机遇,她的超然地位势必将维持和巩固下去,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的能力高下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有优秀能力的总统能让美国的地位维持和巩固下去,而一个能力差的总统却完全有可能让美国的优势丧失。让布热津斯基感到遗憾的是,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这三位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总统,他们之间虽然能力高下有别,但总体而言都不够称职,都没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机遇期,尤其是小布什,不但没有给美国的地位带来好处,相反却把美国拖向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需要指出的是,空前的机遇也往往意味着空前的挑战。在新的后冷战时代也同样出现了许多对美国而言全新的挑战,其中有的挑战要应对甚至是异常艰难的。布热津斯基在书里列出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
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获得辉煌的军事胜利,但在政治上这一胜利却被白白浪费,以至于巴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敌意开始出现并逐渐上升;北约和欧盟的扩大;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化得以实现机制化;亚洲金融危机为一个东亚经济联合体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个地区联合体或将被一个崛起的中国主导,或将出现中日制衡的局面;两次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最为重要的,普京的当选俄罗斯总统,使得这个国家重新回到独裁主义和民族主义状态,并利用其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成为一个能源超级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及朝鲜和伊朗不顾国际社会的重重压力一心要发展核武器;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美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本土遭打击的恐惧,于是在此心态下出现了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大西洋同盟因为伊拉克战争分裂,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遭受严重打击;后9·11时代,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向世界展示了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但由于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逐步陷入困境,中东濒临崩溃。
以上就是在冷战后三位美国总统任下发生的主要大事。那么他们三人面对这些事件的表现又如何呢?布热津斯基在书里首先评价了老布什。这位总统及其团队具有良好的外交手段和危机处理能力,因此能够在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后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国际干预部队。但令人遗憾的是,老布什不但缺乏那种果敢的信念和大胆的想象力,也缺乏系统的战略思想,致使美国在冷战和海湾战争这先后两场胜利后没有大胆地乘胜追击,从而没能将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因此布热津斯基只给了他“B”的分数。
而克林顿--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同样具有缺乏坚定信念和战略思想的缺点,他在任的八年里,美国的外交战略一直处于一种左右摇摆、缺乏方向的状态,他只是一味乐观地相信,全球化会逐渐地消除世界的冲突--历史证明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尤其是他的第二任期,几乎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法庭辩护上了,根本没有余力再去考虑外交事务。克林顿得到的分数是“C”。
至于小布什,布热津斯基认为他具有他父亲和克林顿所欠缺的是非感和坚定信念,甚至还拥有一整套宏大的思想理念(新保守主义),只可惜太缺乏外交手段,太顽固、太教条主义,致使美国陷入今日的困境。布热津斯基干脆将之形容为一位“灾难性的”总统,给他打的是最低分“F”!
很显然,在布热津斯基眼里,美国冷战后的三位总统都是不合格的,浪费了历史赋予美国的机遇。虽然如此,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还有第二次机会,因为当前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资格担当起世界领导的责任--只是再也不会有第三次机会了,所以美国必须珍惜此后的几年时间,尤其是未来的20个月,对美国而言更是至关紧要,假如伊拉克的局势更加恶化,或者挑起对伊朗的战争,那么美国自冷战结束后获得的世界领导地位将很快丧失。因此布热津斯基期盼,这接下来的“世界总统四世”,即下一任美国总统,会是一位既有坚定信念,又有良好外交手段和危机处理能力的人。
不过,布热津斯基的看法显然过于理想化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詹姆斯·林塞(James M. Lindsay)就认为,首先,美国在冷战后的地位并非象布热津斯基认为的那样优越,因为美国的独大很快就促使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她,其中最突出的是俄罗斯和中国。其次,布热津斯基夸大了美国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比如在中东,老布什当时仅仅中断了对以色列的贷款,以促使其停止在西岸建立定居点,结果就被美国的以色列支持者疯狂责骂,他还能做什么呢?最后,布热津斯基认为当前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敌意始于冷战后,但实际上却早在他所服务的卡特政府时期就开始了。林塞精辟地指出,卡特总统当时对伊朗巴列维王朝倒台的软弱反应致使伊斯兰革命于1979年获得成功,取而代之的霍梅尼原教旨主义政权开始疯狂地抨击美国,这才是美国在伊斯兰世界被妖魔化的真正源头。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4期,4/18/2007
时隔三年之后,布热津斯基再次推出他的新著《第二次机会:三任总统与美国的超级强权的危机》。他的上一部著作是2004年的《抉择:全球统治还是全球领导》(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作为美国最为知名的几个战略家之一和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每一部著作都会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更何况他在书里竟然一改离任高官著述不轻易臧否人物的传统,为最近的三位美国总统,即前两任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小布什的外交政策打起分来!
布热津斯基给老布什打的分是B,克林顿是C,小布什则是出人意料的F。我们知道,这三位总统的任职期正好是在美国打赢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后进入的所谓“后冷战时代”。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冷战结束至今的近20年时间对美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美国历史性地取得了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他在书里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分别称为“世界总统一世”、“世界总统二世”和“世界总统三世”(Global Leaders I, II and III),绝大多数国家都真诚地承认美国的领导地位,对美国具有强烈的好感,因此,美国只要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机遇,她的超然地位势必将维持和巩固下去,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的能力高下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有优秀能力的总统能让美国的地位维持和巩固下去,而一个能力差的总统却完全有可能让美国的优势丧失。让布热津斯基感到遗憾的是,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这三位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总统,他们之间虽然能力高下有别,但总体而言都不够称职,都没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机遇期,尤其是小布什,不但没有给美国的地位带来好处,相反却把美国拖向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需要指出的是,空前的机遇也往往意味着空前的挑战。在新的后冷战时代也同样出现了许多对美国而言全新的挑战,其中有的挑战要应对甚至是异常艰难的。布热津斯基在书里列出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
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获得辉煌的军事胜利,但在政治上这一胜利却被白白浪费,以至于巴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敌意开始出现并逐渐上升;北约和欧盟的扩大;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化得以实现机制化;亚洲金融危机为一个东亚经济联合体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个地区联合体或将被一个崛起的中国主导,或将出现中日制衡的局面;两次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最为重要的,普京的当选俄罗斯总统,使得这个国家重新回到独裁主义和民族主义状态,并利用其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成为一个能源超级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及朝鲜和伊朗不顾国际社会的重重压力一心要发展核武器;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美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本土遭打击的恐惧,于是在此心态下出现了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大西洋同盟因为伊拉克战争分裂,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遭受严重打击;后9·11时代,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向世界展示了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但由于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逐步陷入困境,中东濒临崩溃。
以上就是在冷战后三位美国总统任下发生的主要大事。那么他们三人面对这些事件的表现又如何呢?布热津斯基在书里首先评价了老布什。这位总统及其团队具有良好的外交手段和危机处理能力,因此能够在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后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国际干预部队。但令人遗憾的是,老布什不但缺乏那种果敢的信念和大胆的想象力,也缺乏系统的战略思想,致使美国在冷战和海湾战争这先后两场胜利后没有大胆地乘胜追击,从而没能将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因此布热津斯基只给了他“B”的分数。
而克林顿--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同样具有缺乏坚定信念和战略思想的缺点,他在任的八年里,美国的外交战略一直处于一种左右摇摆、缺乏方向的状态,他只是一味乐观地相信,全球化会逐渐地消除世界的冲突--历史证明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尤其是他的第二任期,几乎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法庭辩护上了,根本没有余力再去考虑外交事务。克林顿得到的分数是“C”。
至于小布什,布热津斯基认为他具有他父亲和克林顿所欠缺的是非感和坚定信念,甚至还拥有一整套宏大的思想理念(新保守主义),只可惜太缺乏外交手段,太顽固、太教条主义,致使美国陷入今日的困境。布热津斯基干脆将之形容为一位“灾难性的”总统,给他打的是最低分“F”!
很显然,在布热津斯基眼里,美国冷战后的三位总统都是不合格的,浪费了历史赋予美国的机遇。虽然如此,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还有第二次机会,因为当前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资格担当起世界领导的责任--只是再也不会有第三次机会了,所以美国必须珍惜此后的几年时间,尤其是未来的20个月,对美国而言更是至关紧要,假如伊拉克的局势更加恶化,或者挑起对伊朗的战争,那么美国自冷战结束后获得的世界领导地位将很快丧失。因此布热津斯基期盼,这接下来的“世界总统四世”,即下一任美国总统,会是一位既有坚定信念,又有良好外交手段和危机处理能力的人。
不过,布热津斯基的看法显然过于理想化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詹姆斯·林塞(James M. Lindsay)就认为,首先,美国在冷战后的地位并非象布热津斯基认为的那样优越,因为美国的独大很快就促使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她,其中最突出的是俄罗斯和中国。其次,布热津斯基夸大了美国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比如在中东,老布什当时仅仅中断了对以色列的贷款,以促使其停止在西岸建立定居点,结果就被美国的以色列支持者疯狂责骂,他还能做什么呢?最后,布热津斯基认为当前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敌意始于冷战后,但实际上却早在他所服务的卡特政府时期就开始了。林塞精辟地指出,卡特总统当时对伊朗巴列维王朝倒台的软弱反应致使伊斯兰革命于1979年获得成功,取而代之的霍梅尼原教旨主义政权开始疯狂地抨击美国,这才是美国在伊斯兰世界被妖魔化的真正源头。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4期,4/18/2007
美国保守主义的分裂
《右派利维坦:大政府保守主义是如何毁掉共和党革命的》(Leviathan on the Right: How Big-Government Conservatism Brought Down the Republican Revolution)迈克尔·塔纳(Michael D. Tanner)著,凯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2007年2月16日出版,精装本320页,定价22.95美元;
《保守主义灵魂:我们是如何失去的,怎样找回来》(The Conservative Soul: How We Lost It, How to Get It Back)安德鲁·萨利文(Andrew Sullivan)著, 哈伯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2006年10月10日出版,精装本304页,定价25.95美元。
自2005的夏季以来--那一年的夏季发生了对布什政府颇具有转折意义的卡特里娜飓风事件--布什政府逐渐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迫局面。原本在布什旗下还能保持团结一致的保守主义者互相之间开始慢慢地出现裂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分裂越来越严重。这一变化被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保守主义者认为是保守主义自上个世纪60年代实现复兴并全面崛起之后所面临的最大的一场危机,因此他们甚至衷心地愿意共和党输掉2006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以便能够获得一个反思和辩论的机会,为日益分裂的保守主义和共和党找到新的共识,从而确保其主流思想和多数党的地位能够更长久地保持下去。
保守主义这场最新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布什政府主导下的保守主义全力施行大政府政策,与传统保守主义一直以来坚守不渝的小政府理念背道而驰,引起传统保守派的强烈不满;其二,布什政府表现出的那种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温和的保守主义者看来,似乎有些宗教极端主义倾向,不免让他们渐起忧虑。我们今天介绍的两部新书,就分别从这两方面对当前布什主导下的保守主义现状提出了批评和警告。
保守主义重镇凯托研究所的迈克尔·塔纳在《右派利维坦:大政府保守主义是如何毁掉共和党革命的》(利维坦--LEVIATHAN,是《圣经》中象征邪恶的海中怪兽)一书中提出,布什在任职的几年里虽然提出了诸如减税、改革社保基金等符合传统保守主义理念的主张,但他施行的很多政策无疑都是大政府性质的:他任下的政府开支是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实施“伟大社会”计划(the Great Society)以来最为庞大的;他组建了家庭部(Department of Families),以及规模空前的国土安全部(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他的政府提出向每个新出生的婴儿提供2,000美元的补贴,还要求每个美国公民购买医疗保险,等等,这些措施可向来都是自由派的努力目标。
塔纳认为,布什施行这些政策的原意是出于保守主义的初宗,因为他相信他的这些大政府措施是有助于保守主义事业的,他对政府作用的理解是汉密尔顿式的,即认为政府是有助于实现安全、繁荣和公共利益的;但他却忘记了,他这样做实质上违背了保守主义最为根本的信条,即个人责任、自由市场和尽可能小的政府--在保守主义者眼里,国家政权是邪恶的利维坦,因此能多小最好就保持多小。塔纳在书里提出,实际上布什此举不但无益于保守主义事业,相反,已经在极大地危及了美国保守主义从巴里·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到唐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以来逐渐形成的黄金时代。
那么,推动布什政府背离经典保守主义方向的知识根源何在呢?塔纳认为,这是一批由原本是自由主义、甚至社会主义的信奉者转变而来的新保守派知识分子在背后作祟,他们包括“新保守主义之父”欧文·克里斯托尔(Irving Kristol)及其儿子、著名的新保守派刊物《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的主编威廉·克里斯托尔(William Kristol),《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等等,这些人虽然已经转入保守主义阵营,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国家政权和福利制度的好感和期望,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如威廉·克里斯托尔和大卫·布鲁克斯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一种“国家伟大的保守主义”思想(“national greatness conservatism”), 所谓的“布什主义”正是在他们这些人的主导下形成的。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前主编、知名博客“每日一菜”(The Daily Dish)的作者安德鲁·萨利文的《保守主义灵魂:我们是如何失去的,怎样找回来》一书则更为复杂。萨利文是一名同性恋者,他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主张保守主义,在社会问题上则是一名自由派。他在伊拉克战争前期曾是战争的热烈支持者,但在驻伊拉克美军“虐俘”丑闻爆发后开始转变立场,此后,随着关塔纳摩秘密监狱、“监听”事件等一系列丑闻的不断浮出水面,更是转变成为了一个激烈的布什政府批评者。
萨利文所诟病的是,在布什主导下,当前的保守主义和共和党已经逐渐被一种宗教极端主义控制--被他列入极端分子行列的人甚至包括威廉·克里斯托尔和普林斯顿大学法学教授罗伯特·乔治(Robert P. George)等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萨利文的立论是这样的: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全球化时代的兴起,一个他称之为“社会和经济满足”(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ntment)的时代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财富造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急剧变化,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彷徨难以适应;在此时代,左派乌托邦已经死了,人们渴望“意义政治”,希望有一个宏大的意识形态理想来抚慰自己的灵魂,于是,一个“极端主义时代”(The age of fundamentalism)适时到来了,极端主义者不猜想、不辩论、不多问、不怀疑,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些,他们需要得到同情、帮助或者惩罚。
这种“极端主义时代”不仅仅表现在中东和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同样也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在美国的就是萨利文著作中描述的,保守主义被宗教势力--他称之为宗教保守主义--和新保守派劫持的现象,政治运动的保守主义已经在很多方面变成一种宗教复兴运动,因此可以说是已经丧失了灵魂。
宗教保守主义的极端主义倾向自不必说,在萨利文看来,新保守派理想主义色彩浓厚,总是习惯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否认自己的错误,同时又极端地指责别人的错误,因此也是一种极端主义。正是在这两种极端派保守主义的影响下,当前的保守派和共和党违反了作为保守主义最根本的哲学信条,即承认人类的脆弱性,背叛了巴里·戈德华特和唐纳德·里根时期的遗产。
萨利文认为,回归温和的传统保守主义是解决当前保守主义危机的出路。他提出的典范和榜样是法国随笔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谦卑和英国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年)的“相信我们无法确信的东西”(radical acceptance of what we cannot know for sure)。奥克肖特是萨利文心目中的“偶像”,他称赞其为爱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以来最卓越的保守主义者。
注:共和党、大政府以及汉密尔顿主义的相关情况可参阅2004年第34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书的介绍;新保守派、犹太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情况可参阅2006年第14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新保守主义革命:犹太知识分子与公共政策的塑造》一书的介绍。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2期,4/4/2007
《保守主义灵魂:我们是如何失去的,怎样找回来》(The Conservative Soul: How We Lost It, How to Get It Back)安德鲁·萨利文(Andrew Sullivan)著, 哈伯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2006年10月10日出版,精装本304页,定价25.95美元。
自2005的夏季以来--那一年的夏季发生了对布什政府颇具有转折意义的卡特里娜飓风事件--布什政府逐渐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迫局面。原本在布什旗下还能保持团结一致的保守主义者互相之间开始慢慢地出现裂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分裂越来越严重。这一变化被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保守主义者认为是保守主义自上个世纪60年代实现复兴并全面崛起之后所面临的最大的一场危机,因此他们甚至衷心地愿意共和党输掉2006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以便能够获得一个反思和辩论的机会,为日益分裂的保守主义和共和党找到新的共识,从而确保其主流思想和多数党的地位能够更长久地保持下去。
保守主义这场最新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布什政府主导下的保守主义全力施行大政府政策,与传统保守主义一直以来坚守不渝的小政府理念背道而驰,引起传统保守派的强烈不满;其二,布什政府表现出的那种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温和的保守主义者看来,似乎有些宗教极端主义倾向,不免让他们渐起忧虑。我们今天介绍的两部新书,就分别从这两方面对当前布什主导下的保守主义现状提出了批评和警告。
保守主义重镇凯托研究所的迈克尔·塔纳在《右派利维坦:大政府保守主义是如何毁掉共和党革命的》(利维坦--LEVIATHAN,是《圣经》中象征邪恶的海中怪兽)一书中提出,布什在任职的几年里虽然提出了诸如减税、改革社保基金等符合传统保守主义理念的主张,但他施行的很多政策无疑都是大政府性质的:他任下的政府开支是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实施“伟大社会”计划(the Great Society)以来最为庞大的;他组建了家庭部(Department of Families),以及规模空前的国土安全部(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他的政府提出向每个新出生的婴儿提供2,000美元的补贴,还要求每个美国公民购买医疗保险,等等,这些措施可向来都是自由派的努力目标。
塔纳认为,布什施行这些政策的原意是出于保守主义的初宗,因为他相信他的这些大政府措施是有助于保守主义事业的,他对政府作用的理解是汉密尔顿式的,即认为政府是有助于实现安全、繁荣和公共利益的;但他却忘记了,他这样做实质上违背了保守主义最为根本的信条,即个人责任、自由市场和尽可能小的政府--在保守主义者眼里,国家政权是邪恶的利维坦,因此能多小最好就保持多小。塔纳在书里提出,实际上布什此举不但无益于保守主义事业,相反,已经在极大地危及了美国保守主义从巴里·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到唐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以来逐渐形成的黄金时代。
那么,推动布什政府背离经典保守主义方向的知识根源何在呢?塔纳认为,这是一批由原本是自由主义、甚至社会主义的信奉者转变而来的新保守派知识分子在背后作祟,他们包括“新保守主义之父”欧文·克里斯托尔(Irving Kristol)及其儿子、著名的新保守派刊物《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的主编威廉·克里斯托尔(William Kristol),《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等等,这些人虽然已经转入保守主义阵营,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国家政权和福利制度的好感和期望,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如威廉·克里斯托尔和大卫·布鲁克斯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一种“国家伟大的保守主义”思想(“national greatness conservatism”), 所谓的“布什主义”正是在他们这些人的主导下形成的。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前主编、知名博客“每日一菜”(The Daily Dish)的作者安德鲁·萨利文的《保守主义灵魂:我们是如何失去的,怎样找回来》一书则更为复杂。萨利文是一名同性恋者,他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主张保守主义,在社会问题上则是一名自由派。他在伊拉克战争前期曾是战争的热烈支持者,但在驻伊拉克美军“虐俘”丑闻爆发后开始转变立场,此后,随着关塔纳摩秘密监狱、“监听”事件等一系列丑闻的不断浮出水面,更是转变成为了一个激烈的布什政府批评者。
萨利文所诟病的是,在布什主导下,当前的保守主义和共和党已经逐渐被一种宗教极端主义控制--被他列入极端分子行列的人甚至包括威廉·克里斯托尔和普林斯顿大学法学教授罗伯特·乔治(Robert P. George)等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萨利文的立论是这样的: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全球化时代的兴起,一个他称之为“社会和经济满足”(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ntment)的时代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财富造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急剧变化,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彷徨难以适应;在此时代,左派乌托邦已经死了,人们渴望“意义政治”,希望有一个宏大的意识形态理想来抚慰自己的灵魂,于是,一个“极端主义时代”(The age of fundamentalism)适时到来了,极端主义者不猜想、不辩论、不多问、不怀疑,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些,他们需要得到同情、帮助或者惩罚。
这种“极端主义时代”不仅仅表现在中东和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同样也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在美国的就是萨利文著作中描述的,保守主义被宗教势力--他称之为宗教保守主义--和新保守派劫持的现象,政治运动的保守主义已经在很多方面变成一种宗教复兴运动,因此可以说是已经丧失了灵魂。
宗教保守主义的极端主义倾向自不必说,在萨利文看来,新保守派理想主义色彩浓厚,总是习惯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否认自己的错误,同时又极端地指责别人的错误,因此也是一种极端主义。正是在这两种极端派保守主义的影响下,当前的保守派和共和党违反了作为保守主义最根本的哲学信条,即承认人类的脆弱性,背叛了巴里·戈德华特和唐纳德·里根时期的遗产。
萨利文认为,回归温和的传统保守主义是解决当前保守主义危机的出路。他提出的典范和榜样是法国随笔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谦卑和英国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年)的“相信我们无法确信的东西”(radical acceptance of what we cannot know for sure)。奥克肖特是萨利文心目中的“偶像”,他称赞其为爱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以来最卓越的保守主义者。
注:共和党、大政府以及汉密尔顿主义的相关情况可参阅2004年第34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书的介绍;新保守派、犹太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情况可参阅2006年第14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新保守主义革命:犹太知识分子与公共政策的塑造》一书的介绍。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2期,4/4/2007
西方崛起之军事原因
《战争带来革新:1500年至今的科技、战争及历史进程》(War Made New: Technology, Warfar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1500 to Today) 麦克斯·布特(Max Boot)著,哥特翰书业(Gotham Books)2006年10月出版,精装本640页,定价35美元。
建立在信息技术(IT)基础上的新一轮军事变革(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即RMA)一直是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军方关注的焦点。向来走在前沿的美国五角大楼自然是不例外,这几十年来投在IT领域的资金和进行的试验实在是难以计数,获得的成果也极为丰硕,军事上且不必言,在生活上已经深深刻入我们的时代,让我们一日不可离手的电脑及互联网之发展就与五角大楼的军事技术探索密不可分。
对军事变革的这份热衷并没有让美国失望,不但让她走出了越南战争留下的巨大阴影,打赢了与苏联的冷战,而且通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诸多冷战后地区热战的成功,获得了空前的自信,坚信自己的军事变革之路是正确的。然而,随着以军事变革为己任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的黯然离职,随着他领导下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逐步陷入困境,人们开始对军事变革产生了怀疑。
这其实是很自然的发展。历经军事变革之后的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的遭遇的确很让人沮丧:其顶尖技术和昂贵武器所支撑起来的战斗力称得上天下无敌,但此刻却大材小用,更别说“小用”竟不好用,在反恐、平乱和维持秩序方面,美军意外地面临兵员严重不足、疲于奔命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面对藏身于平民之中的恐怖分子难有用武之地;以往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作战思想和作战理念在此亦是处处碰壁,步步难行。
难道这新一轮的军事变革会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进而要面临还没充分展开便要结束的战局吗?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研究员、五角大楼负责军事变革事务的顾问麦克斯·布特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美国当下进行的以“高科技至上主义”(technocentrism)和缩减军事人员为特征的军事变革只是新的探索中的一种,并非就是新一轮军事变革本身。实际上,新一轮的军事变革还在进行过程中,尚有多种多样的道路可探索和选择;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必须将军事变革进行下去,任何一个试图中止这一进程的国家势必会被历史所抛弃。
就象布特在他这本名为《战争带来革新》的著作中描述的那样,500多年的世界史表明,军事变革发生的时代通常意味着帝国兴衰替换的时代,因为一次军事变革的发生往往会使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那些不愿意进行变革或变革失败者的地位常常会被变革成功者超越和取代。
布特在书里提出,从1500年至今一共发生过四次军事变革,分别是:火药革命时期(gunpowder revolution)、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步枪和铁路为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坦克和飞机为特征)时期和现今的信息技术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
布特在论述每次军事革命时都讲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战争事例,以说明这些战争的变化所在,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比如,他在论述火药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时,讲述了英国惠灵顿(Wellington)将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Spanish Armada)的战争,该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全球海上霸主,但其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它意味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从此后战争杀伤力的空前增强。
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布特举了英国在苏丹的乌姆杜尔曼(Omdurman)战役和日俄战争为例,后者让日本在经过几十年的维新后从一个殖民地国家转变成为列强之一。此次变革的一个后果是殖民地的空前发展。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布特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场经典战争形式,即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珍珠港战役和美国对日本首都东京的轰炸。此次变革因为坦克和飞机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真正达到了毁灭性的程度。
而针对信息革命时代的军事变革,布特为我们讲述了皆由美军领导发起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人们曾一度认为以隐型轰炸机、电子化部队、精确制导导弹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武器是此次变革的最终走向。然而非常规军事手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上的成功说明,这一场变革的最终走向仍然处于未知状态,还有待于各国的进一步探索。
很显然,通过对这500多年的历史进程的考察可以说明,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成功地进行军事变革,其回报是非常大的,例如1500年的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德国和日本,以及二十世纪的美国,她们都因成功地完成了军事变革而成为各自时代的强者。布特甚至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够崛起,抛开对其1500年以后获得的军事领先地位不论,是无法做出圆满的解释的。
当然,布特这里所谓的军事变革并不仅仅单指技术创新,还指制度和文化的革新。他指出,成功的军事变革除了技术因素外,还需要适合它的人事制度、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与之相配合;甚至可以说,后者的重要性还要超过前者,因为在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成功进行军事变革上,后者的决定性更为重要--最好的例子是满清帝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进行、却获得不同结局的维新运动。
从此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解释何以布特会认为军事变革能对国家之兴衰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军事变革的影响力并非仅仅军事领域,而是全方位的,比如火药革命使得军队越来越庞大,这促使国家的政治权力一步一步集中起来,而工业革命时代战争对物资的巨大需要使得国家经济权力一步一步集中起来,正是这一切促成了传统政治模式的崩溃和现代平民政治的崛起。顺应这一历史趋势的国家变得日益富强,而不适应这一历史趋势的国家自然就会逐渐衰落。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信息革命时代的新一轮军事变革。布特其实并不认为美国所进行的道路就是对的,伊拉克战场的困境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同时,他也不认为美国所进行的道路就是错的,毕竟,与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相比,美军无论是武器先进性还是作战能力上都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的,而且还漂亮地打赢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布特的真正意思是,新一轮军事变革还远未结束,还需要针对新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比如伊拉克的局势就表明,恐怖组织所采取的非常规战争手段是可以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产生真正致命威胁的,但美国至今为止的军事变革对之却还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手中昂贵的高科技武器明显派不上用场,因此就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布特甚至极端地认为,如今的局势证明,基地组织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明显要强于美军!
布特在书里给五角大楼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从“高科技至上主义”回转,加大对轻型武器、对传统作战方式等以前所忽略的领域的研究和投入,达到和高科技武器同等的投入;提高军费开支、扩大军队尤其是陆军和特种部队的规模;改变作战理论,尤其要加大对战后重建工作的研究等等。布特表示,只要美军做好这些战略调整,使得他们擅长的高科技武器和作战方式可以同普通武器和作战方式达到和谐的融合,那么,美军的这些高科技武器不但不会在目前让他们困窘的非常规战争中失去效用,相反能发挥更加出色的作用。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0期,3/21/2007
建立在信息技术(IT)基础上的新一轮军事变革(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即RMA)一直是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军方关注的焦点。向来走在前沿的美国五角大楼自然是不例外,这几十年来投在IT领域的资金和进行的试验实在是难以计数,获得的成果也极为丰硕,军事上且不必言,在生活上已经深深刻入我们的时代,让我们一日不可离手的电脑及互联网之发展就与五角大楼的军事技术探索密不可分。
对军事变革的这份热衷并没有让美国失望,不但让她走出了越南战争留下的巨大阴影,打赢了与苏联的冷战,而且通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诸多冷战后地区热战的成功,获得了空前的自信,坚信自己的军事变革之路是正确的。然而,随着以军事变革为己任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的黯然离职,随着他领导下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逐步陷入困境,人们开始对军事变革产生了怀疑。
这其实是很自然的发展。历经军事变革之后的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的遭遇的确很让人沮丧:其顶尖技术和昂贵武器所支撑起来的战斗力称得上天下无敌,但此刻却大材小用,更别说“小用”竟不好用,在反恐、平乱和维持秩序方面,美军意外地面临兵员严重不足、疲于奔命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武器面对藏身于平民之中的恐怖分子难有用武之地;以往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作战思想和作战理念在此亦是处处碰壁,步步难行。
难道这新一轮的军事变革会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进而要面临还没充分展开便要结束的战局吗?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研究员、五角大楼负责军事变革事务的顾问麦克斯·布特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美国当下进行的以“高科技至上主义”(technocentrism)和缩减军事人员为特征的军事变革只是新的探索中的一种,并非就是新一轮军事变革本身。实际上,新一轮的军事变革还在进行过程中,尚有多种多样的道路可探索和选择;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必须将军事变革进行下去,任何一个试图中止这一进程的国家势必会被历史所抛弃。
就象布特在他这本名为《战争带来革新》的著作中描述的那样,500多年的世界史表明,军事变革发生的时代通常意味着帝国兴衰替换的时代,因为一次军事变革的发生往往会使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那些不愿意进行变革或变革失败者的地位常常会被变革成功者超越和取代。
布特在书里提出,从1500年至今一共发生过四次军事变革,分别是:火药革命时期(gunpowder revolution)、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步枪和铁路为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坦克和飞机为特征)时期和现今的信息技术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
布特在论述每次军事革命时都讲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战争事例,以说明这些战争的变化所在,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比如,他在论述火药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时,讲述了英国惠灵顿(Wellington)将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Spanish Armada)的战争,该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全球海上霸主,但其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它意味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从此后战争杀伤力的空前增强。
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布特举了英国在苏丹的乌姆杜尔曼(Omdurman)战役和日俄战争为例,后者让日本在经过几十年的维新后从一个殖民地国家转变成为列强之一。此次变革的一个后果是殖民地的空前发展。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军事变革,布特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场经典战争形式,即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珍珠港战役和美国对日本首都东京的轰炸。此次变革因为坦克和飞机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真正达到了毁灭性的程度。
而针对信息革命时代的军事变革,布特为我们讲述了皆由美军领导发起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人们曾一度认为以隐型轰炸机、电子化部队、精确制导导弹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武器是此次变革的最终走向。然而非常规军事手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上的成功说明,这一场变革的最终走向仍然处于未知状态,还有待于各国的进一步探索。
很显然,通过对这500多年的历史进程的考察可以说明,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成功地进行军事变革,其回报是非常大的,例如1500年的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德国和日本,以及二十世纪的美国,她们都因成功地完成了军事变革而成为各自时代的强者。布特甚至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够崛起,抛开对其1500年以后获得的军事领先地位不论,是无法做出圆满的解释的。
当然,布特这里所谓的军事变革并不仅仅单指技术创新,还指制度和文化的革新。他指出,成功的军事变革除了技术因素外,还需要适合它的人事制度、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与之相配合;甚至可以说,后者的重要性还要超过前者,因为在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成功进行军事变革上,后者的决定性更为重要--最好的例子是满清帝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进行、却获得不同结局的维新运动。
从此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解释何以布特会认为军事变革能对国家之兴衰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军事变革的影响力并非仅仅军事领域,而是全方位的,比如火药革命使得军队越来越庞大,这促使国家的政治权力一步一步集中起来,而工业革命时代战争对物资的巨大需要使得国家经济权力一步一步集中起来,正是这一切促成了传统政治模式的崩溃和现代平民政治的崛起。顺应这一历史趋势的国家变得日益富强,而不适应这一历史趋势的国家自然就会逐渐衰落。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信息革命时代的新一轮军事变革。布特其实并不认为美国所进行的道路就是对的,伊拉克战场的困境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同时,他也不认为美国所进行的道路就是错的,毕竟,与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相比,美军无论是武器先进性还是作战能力上都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的,而且还漂亮地打赢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布特的真正意思是,新一轮军事变革还远未结束,还需要针对新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比如伊拉克的局势就表明,恐怖组织所采取的非常规战争手段是可以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产生真正致命威胁的,但美国至今为止的军事变革对之却还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手中昂贵的高科技武器明显派不上用场,因此就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布特甚至极端地认为,如今的局势证明,基地组织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明显要强于美军!
布特在书里给五角大楼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从“高科技至上主义”回转,加大对轻型武器、对传统作战方式等以前所忽略的领域的研究和投入,达到和高科技武器同等的投入;提高军费开支、扩大军队尤其是陆军和特种部队的规模;改变作战理论,尤其要加大对战后重建工作的研究等等。布特表示,只要美军做好这些战略调整,使得他们擅长的高科技武器和作战方式可以同普通武器和作战方式达到和谐的融合,那么,美军的这些高科技武器不但不会在目前让他们困窘的非常规战争中失去效用,相反能发挥更加出色的作用。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10期,3/21/2007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春天的记忆
我的一次网上购书经历
这家书店叫利兰舍绝学精品,设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这次购书经历一开始让我非常愤怒,直想跟这位名叫wury的店主干上一仗。平静下来后,又觉得自己的事情那么多,为这种事情跟人吵架实在没有意思,所以还是平静地答应了退款了事。
现在回过头重新看我和wury的交易过程,细细读这位店主的每一句话,实在觉得他是一个很绝的人,似乎买卖就是他个人的事,自己觉得该如何就如何,完全不顾买方的感受和权利。我们的交易过程实在值得“立此存照”一番。
与当当这种大网站,或淘宝这种有网站方做中立监督的购物网相比,孔夫子旧书网有很多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以下交易过程为完全的实录,包括我在汇款3日后却突然被告知书不卖了后,莫名愤怒下说的几句比较激动的话。只略去了几处私人信息。对话始于我在他的店里下了《经籍纂诂》(下)的定单后——我有了上册:
wury: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1 15:46
wury:经籍纂诂已经为您打好包了,还要不? 2007-03-05 22:01
未克琉:要。前两天忙。这个周末汇钱行吗? 2007-03-06 16:19
wur:可以.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6 18:24
未克琉:可以不用挂号不? 2007-03-09 11:34
(注:我的单位旁没有邮局,嫌挂号麻烦)
未克琉:您好,已经给您的工行帐户汇了款。……(省略个人信息若干字) 2007-03-10 16:59
wury:最好挂号.因为有书友说收不到书的,由于没挂号,最后我全额退款给他.如果书真的丢失,挂号的话邮局会补偿一定损失.请您谅解. 2007-03-10 18:11
未克琉:没事,丢了我自己负责吧 2007-03-10 22:31
未克琉:我钱已汇了,你邮书就是:) 2007-03-10 22:33
未克琉:您好,请问发书(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没? 2007-03-12 10:35
wury:刘先生,我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经籍纂诂>的上册,故该套书不会分开出售.如果你可以接受的话,请购齐全套书,需补18元上册书款挂号3元共21元,可以免邮费.如果您不想的 话,我这里可以退款.只需提供工行帐号,一个工作日可退款.十分抱歉. 2007-03-13 13:52
未克琉:你觉得这样好玩啊,我大周末老远跑银行排一个小时队给你汇款,你现在却说不卖了。你就这样做生意吗? 2007-03-13 16:59
wury:抱歉,原来只找到下册,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上册,如果您已经有上册了而不想再要的话,我可以退款,您也没有什么损失.相信我说的很明白了,如果只剩单册,很不好处理的. 2007-03-13 21:56
未克琉:你把书款退我吧。 …… 2007-03-14 20:27
wury:好的,不好意思,日内退款 2007-03-14 21:48
现在回过头重新看我和wury的交易过程,细细读这位店主的每一句话,实在觉得他是一个很绝的人,似乎买卖就是他个人的事,自己觉得该如何就如何,完全不顾买方的感受和权利。我们的交易过程实在值得“立此存照”一番。
与当当这种大网站,或淘宝这种有网站方做中立监督的购物网相比,孔夫子旧书网有很多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以下交易过程为完全的实录,包括我在汇款3日后却突然被告知书不卖了后,莫名愤怒下说的几句比较激动的话。只略去了几处私人信息。对话始于我在他的店里下了《经籍纂诂》(下)的定单后——我有了上册:
wury: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1 15:46
wury:经籍纂诂已经为您打好包了,还要不? 2007-03-05 22:01
未克琉:要。前两天忙。这个周末汇钱行吗? 2007-03-06 16:19
wur:可以.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 订购数量:1 单价: 18 挂号3元,免邮费共21 2007-03-06 18:24
未克琉:可以不用挂号不? 2007-03-09 11:34
(注:我的单位旁没有邮局,嫌挂号麻烦)
未克琉:您好,已经给您的工行帐户汇了款。……(省略个人信息若干字) 2007-03-10 16:59
wury:最好挂号.因为有书友说收不到书的,由于没挂号,最后我全额退款给他.如果书真的丢失,挂号的话邮局会补偿一定损失.请您谅解. 2007-03-10 18:11
未克琉:没事,丢了我自己负责吧 2007-03-10 22:31
未克琉:我钱已汇了,你邮书就是:) 2007-03-10 22:33
未克琉:您好,请问发书(经籍纂诂(影印本下册,含平邮)没? 2007-03-12 10:35
wury:刘先生,我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经籍纂诂>的上册,故该套书不会分开出售.如果你可以接受的话,请购齐全套书,需补18元上册书款挂号3元共21元,可以免邮费.如果您不想的 话,我这里可以退款.只需提供工行帐号,一个工作日可退款.十分抱歉. 2007-03-13 13:52
未克琉:你觉得这样好玩啊,我大周末老远跑银行排一个小时队给你汇款,你现在却说不卖了。你就这样做生意吗? 2007-03-13 16:59
wury:抱歉,原来只找到下册,今天在仓库里找到了上册,如果您已经有上册了而不想再要的话,我可以退款,您也没有什么损失.相信我说的很明白了,如果只剩单册,很不好处理的. 2007-03-13 21:56
未克琉:你把书款退我吧。 …… 2007-03-14 20:27
wury:好的,不好意思,日内退款 2007-03-14 21:48
战争范式的转变: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
《武力的运用: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Utility of Force: The Art of War in the Modern World)鲁珀特·史密斯(Rupert Smith)著,埃伦雷恩出版社(Allen Lane)2005年出版,精装本448页。
200多年前,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在他的祖国普鲁士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的战争中失败被俘(1806年普法耶拿会战),但他却因此段经历,开始思考拿破仑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特点,并最终写下了《战争论》一书。这部影响了世界战争史的名著深刻地把握了拿破仑治下的法国所带给战争的革命意义,指出了在拿破仑之后,战争--可以说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的一些特点,包括:在民族国家的作用下,战争被高度地组织化起来,而受到狂热民族主义的激励,军队、国家和国民“三位一体”作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同时,战争开始变为民族国家政治的工具,“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等。
而现在,部分也是出于受战事失利之影响,英国退役军官鲁珀特·史密斯将军写出了《武力的运用: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一书,试图剖析我们时代的战争的新特点。他认为,东西方冷战是最后一场克劳塞维茨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自此之后,民族国家之间战争(war between peoples)的主流地位开始逐渐被民族国家内的战争(war amongst people)所取代;这是我们时代战争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受这一特点的影响,适用于以往战争的许多原则都将在不同程度上不再适用,要打赢新时代的战争,就需要掌握新的作战原则。
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的经历或许可以为他的这一判断增加说服力:他是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英国第一装甲师(First British Armored Division)的指挥官;其后曾任驻波黑联合国保护部队(UNPROFOR,1992-1995年)最高指挥官。也正是在他的任期内,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发生了波黑塞尔维亚军队对穆斯林的震惊世界的大屠杀,超过7,000名穆斯林在联合国保护部队的眼皮底下被杀害;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他又成为北约部队的高级指挥官。
其中,尤其是在波黑的失败,对鲁珀特·史密斯而言实在是个巨大的挫折。但将这一悲剧纯粹归咎于他是极其不公平的。要知道鲁珀特·史密斯是最早对联合国命令提出质疑的人,后来也正是他,毅然为北约部队空中打击塞族军队开了绿灯。真正要追究起来,造成这一悲剧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联合国本身的制度缺陷(可参见2006年第31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人类议会:联合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的介绍),以及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新的民族国家内战争的认识严重不足。正是出于这些因素,安理会才会对鲁珀特·史密斯那兵力严重不足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发出“(危险)预告却不许付诸行动”(to threaten with no intention to act)和“假装调派部队”(to deploy forces with no intention to employ their force)这样奇怪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即使事先得知塞族军队行动的情报,恐怕也难以制止大屠杀的发生。
正是凭借着他本人的这些亲身作战经历,以及对新近发生的一系列其它战争和冲突--比如伊拉克战争和以黎冲突--的考察,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才得出我们时代的战争将主要是民族国家内战争,而不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的结论。
鲁珀特·史密斯在其著作里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与当前的民族国家内战争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比较:民族国家间战争由国家组织发动,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由非国家的组织挑起,这种组织大可以象基地组织那样遍布全球,小可以和伊拉克的那些小武装派别一样,只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民族国家间战争主要依靠军事手段,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为目标,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更主要地依赖于国家的重建,以夺取人心为根本目标;为达到作战目的,民族国家间战争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征召最大数量的作战部队,策划各种各样的宣传作品以激发其国民的民族主义狂热情绪,而民族国家内战争更需要的是对秩序的维持,对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和繁荣;以及民族国家间战争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总有结束的时候,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可能永远也没有一个结束的期限,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这种民族国家内战争虽然在规模和杀伤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但其危险性和艰巨性却丝毫不逊于后者。不过对于这种危险异常的非传统战争,鲁珀特·史密斯将军认为,外部力量也并不是不可以介入,只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否则只会取得象他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在波黑那样的悲惨结局。
更重要的一点是,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指出,外部力量要介入就必须首先认识到,在这种新的战争形势下,适用于传统战争的那些作战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战争的目标也开始由消灭敌人变成夺取人心,一场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再是击毙了多少人这样的硬性成果,而是是否成功制造了能让对手垮台的失败氛围。因此,在新的战争形势下,对舆论的影响和控制就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步。
以伊拉克内战的情况为例,反叛和恐怖组织不顾一切地发动各种各样包括针对伊拉克平民的袭击,以求达到制造恐怖的效果,从而让民众以及世界舆论对驻伊美军及其支持的政府失去信心,最终达到让美军黯然撤离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军和伊拉克政府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需要把“战争”的目标由消灭对手变为维护社会安定,竭尽所能地让民众知道他们是能够带给其安全感的,他们是好的、有希望的一方,而反叛和恐怖组织是坏的、没有希望的一方。
可以说,现代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鲁珀特·史密斯甚至提出,传统意义上那种以军队和武器在战场上进行的大规模战争将不复存在!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很顺利地解释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何以“开始时如此轻松,结束却遥遥无期”的根源所在:这场战争一开始属于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因此强大的美军毫不费力地取得了胜利,但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战事开始转变成为鲁珀特·史密斯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内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却依然依靠传统的战争手段去战斗,试图依靠装甲部队去阻止种族屠杀,试图以空中打击的手段去实现社区重建,如此一来,那样陷入困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哪怕其用的武器再先进也没有用。
在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看来,美军要想扭转伊拉克战局,就必须改变包括作战目标、作战手段、作战策略乃至军事思想在内的整体的战争方式;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战争将以民族国家内战争为主,这一示范性的变革决定了传统的战争原则不再适用,美军要想继续维持其“世界警察”的地位,需要探索和掌握新的战争艺术。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9期,3/14/2007
200多年前,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在他的祖国普鲁士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的战争中失败被俘(1806年普法耶拿会战),但他却因此段经历,开始思考拿破仑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特点,并最终写下了《战争论》一书。这部影响了世界战争史的名著深刻地把握了拿破仑治下的法国所带给战争的革命意义,指出了在拿破仑之后,战争--可以说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的一些特点,包括:在民族国家的作用下,战争被高度地组织化起来,而受到狂热民族主义的激励,军队、国家和国民“三位一体”作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同时,战争开始变为民族国家政治的工具,“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等。
而现在,部分也是出于受战事失利之影响,英国退役军官鲁珀特·史密斯将军写出了《武力的运用:现代世界的战争艺术》一书,试图剖析我们时代的战争的新特点。他认为,东西方冷战是最后一场克劳塞维茨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自此之后,民族国家之间战争(war between peoples)的主流地位开始逐渐被民族国家内的战争(war amongst people)所取代;这是我们时代战争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受这一特点的影响,适用于以往战争的许多原则都将在不同程度上不再适用,要打赢新时代的战争,就需要掌握新的作战原则。
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的经历或许可以为他的这一判断增加说服力:他是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英国第一装甲师(First British Armored Division)的指挥官;其后曾任驻波黑联合国保护部队(UNPROFOR,1992-1995年)最高指挥官。也正是在他的任期内,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发生了波黑塞尔维亚军队对穆斯林的震惊世界的大屠杀,超过7,000名穆斯林在联合国保护部队的眼皮底下被杀害;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他又成为北约部队的高级指挥官。
其中,尤其是在波黑的失败,对鲁珀特·史密斯而言实在是个巨大的挫折。但将这一悲剧纯粹归咎于他是极其不公平的。要知道鲁珀特·史密斯是最早对联合国命令提出质疑的人,后来也正是他,毅然为北约部队空中打击塞族军队开了绿灯。真正要追究起来,造成这一悲剧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联合国本身的制度缺陷(可参见2006年第31期《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载笔者关于《人类议会:联合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的介绍),以及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新的民族国家内战争的认识严重不足。正是出于这些因素,安理会才会对鲁珀特·史密斯那兵力严重不足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发出“(危险)预告却不许付诸行动”(to threaten with no intention to act)和“假装调派部队”(to deploy forces with no intention to employ their force)这样奇怪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即使事先得知塞族军队行动的情报,恐怕也难以制止大屠杀的发生。
正是凭借着他本人的这些亲身作战经历,以及对新近发生的一系列其它战争和冲突--比如伊拉克战争和以黎冲突--的考察,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才得出我们时代的战争将主要是民族国家内战争,而不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的结论。
鲁珀特·史密斯在其著作里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与当前的民族国家内战争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比较:民族国家间战争由国家组织发动,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由非国家的组织挑起,这种组织大可以象基地组织那样遍布全球,小可以和伊拉克的那些小武装派别一样,只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民族国家间战争主要依靠军事手段,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为目标,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更主要地依赖于国家的重建,以夺取人心为根本目标;为达到作战目的,民族国家间战争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征召最大数量的作战部队,策划各种各样的宣传作品以激发其国民的民族主义狂热情绪,而民族国家内战争更需要的是对秩序的维持,对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和繁荣;以及民族国家间战争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总有结束的时候,而民族国家内战争则可能永远也没有一个结束的期限,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这种民族国家内战争虽然在规模和杀伤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传统的民族国家间战争,但其危险性和艰巨性却丝毫不逊于后者。不过对于这种危险异常的非传统战争,鲁珀特·史密斯将军认为,外部力量也并不是不可以介入,只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否则只会取得象他的联合国保护部队在波黑那样的悲惨结局。
更重要的一点是,鲁珀特·史密斯将军指出,外部力量要介入就必须首先认识到,在这种新的战争形势下,适用于传统战争的那些作战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战争的目标也开始由消灭敌人变成夺取人心,一场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再是击毙了多少人这样的硬性成果,而是是否成功制造了能让对手垮台的失败氛围。因此,在新的战争形势下,对舆论的影响和控制就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步。
以伊拉克内战的情况为例,反叛和恐怖组织不顾一切地发动各种各样包括针对伊拉克平民的袭击,以求达到制造恐怖的效果,从而让民众以及世界舆论对驻伊美军及其支持的政府失去信心,最终达到让美军黯然撤离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军和伊拉克政府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需要把“战争”的目标由消灭对手变为维护社会安定,竭尽所能地让民众知道他们是能够带给其安全感的,他们是好的、有希望的一方,而反叛和恐怖组织是坏的、没有希望的一方。
可以说,现代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鲁珀特·史密斯甚至提出,传统意义上那种以军队和武器在战场上进行的大规模战争将不复存在!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很顺利地解释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何以“开始时如此轻松,结束却遥遥无期”的根源所在:这场战争一开始属于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因此强大的美军毫不费力地取得了胜利,但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战事开始转变成为鲁珀特·史密斯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内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却依然依靠传统的战争手段去战斗,试图依靠装甲部队去阻止种族屠杀,试图以空中打击的手段去实现社区重建,如此一来,那样陷入困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哪怕其用的武器再先进也没有用。
在鲁珀特·史密斯将军看来,美军要想扭转伊拉克战局,就必须改变包括作战目标、作战手段、作战策略乃至军事思想在内的整体的战争方式;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战争将以民族国家内战争为主,这一示范性的变革决定了传统的战争原则不再适用,美军要想继续维持其“世界警察”的地位,需要探索和掌握新的战争艺术。 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9期,3/14/2007
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传说中的媒体偏见
“特工门”事件有了初步的结果: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陪审团6日作出裁决,认定卷入“特工门”事件的副总统切尼前办公室主任利比妨碍司法公正等4项罪名成立。根据美国法律,利比面临最高25年至30年监禁的刑罚。(详细情况)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那些主流媒体们明知利比被判的罪并非是因为其所谓的是“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而且关于此事早先也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即是那位向来不赞同伊拉克战争——也就是说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阿米蒂奇泄露了所谓特工普莱姆的身份,可是那些有着自由派偏见的主流媒体们,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却依然执着的将之归结为是对“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的胜利,新闻报道中全然不提阿米蒂奇之事,真让人悲哀。看来这些所谓的大媒体之公正,名不副其实啊。
所谓“媒体的自由派偏见”(liberal bias)可参见这篇文章:傲慢:将美国从媒体精英手中拯救出来
下面是与这些自由派媒体持不同观点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的一篇社论:
The Libby Travesty
Mr. Bush owes the former aide a pardon, and an apology.
Wednesday, March 7, 2007 12:01 a.m. EST
The word "guilty" had barely crossed the airwaves yesterday in the perjury case of Scooter Libby before critics were calling it proof that President Bush "lied us into war" and demanding that Dick Cheney be strung up next. Maybe now Mr. Bush will realize that this case was always a political fight over Iraq and do the right thing by pardoning Mr. Libby.
The conviction is certainly a travesty of justice, though that is not the jury's fault. The 11 men and women were faced with confusing evidence of conflicting memories in a case that never should have been brought. In the end, they were persuaded more by prosecutor Patrick Fitzgerald's story line that Mr. Libby, a former aide to Mr. Cheney, had lied to a grand jury about what he knew when about the status of CIA official Valerie Plame, the wife of Bush critic Joseph Wilson.
In hindsight, the defense seems to have blundered by portraying Mr. Libby as the "fall guy" for others in the White House. That didn't do enough to rebut Mr. Fitzgerald's theory of the case, and so the jury seems to have decided that Mr. Libby must have been lying to protect something. The defense might have been better off taking on Mr. Fitzgerald for criminalizing political differences.
For that, in essence, is what this case is really all about. We learned long ago--and Mr. Fitzgerald knew from the start of his probe in 2003--that Mr. Libby was not the source of the leak to columnist Robert Novak that started all this. Mr. Libby thus had no real motive to cover up this non-crime. What he did have strong cause to do was rebut the lies that Mr. Wilson was telling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 and Mr. Cheney--lies confirmed as lies by a bipartisan report of the 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in 2004.
Mr. Libby did talk to some reporters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s case for war in 2003, and he did mention Ms. Plame in some cases. So the jury apparently decided that, when asked about those conversations by the FBI and grand jury, he had lied about his ow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Joe Wilson and his wife. In other words, he has not been convicted of lying to anyone about the case for war in Iraq, or about Mr. Wilson or his wife.
Rather, he has been convicted of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Mr. Wilson and Ms. Plame to some reporters but then not owning up to it. One tragic irony is that if Mr. Libby had only taken the Harold Ickes grand-jury strategy and said "I don't recall," he probably never would have been indicted. But our guess is that he tri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grand jury because he never really believed he had anything to hide. This may also explain why Mr. Libby never retained an experienced Beltway attorney until he was indicted.
None of this has stopped critics of the war from trying to blow this entire case into something far larger. Senate Majority Leader Harry Reid hailed the conviction as proof that the White House tried to "manipulate intelligence and discredit war critics." But the charges against Mr. Libb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ntelligence, and Mr. Wilson was himself so discredited by summer 2004 that the John Kerry campaign dropped him as a spokesman once the Senate exposed his deceit.
What Mr. Reid and others are doing is showing how much all this really has been about a policy dispute over Iraq. The fact that they are now demanding Mr. Cheney's head i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is entire episode. But it should also be a warning to Mr. Bush and his advisers that they too bear much responsibility for Mr. Libby's conviction.
Rather than confront Mr. Wilson's lies head on, they became defensive and allowed a trivial matter to become a threat to the Administration itself. They allowed Attorney General John Ashcroft to recuse himself and Mr. Fitzgerald to be appointed even though Justice officials knew that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Richard Armitage had been the first official to leak Ms. Plame's name to reporters. Mr. Libby got caught in the eddy not because he was dishonest but because he was a rare official who actually had the temerity to defend the President's Iraq policy against Mr. Wilson's lies.
As for the media, most of our brethren were celebrating the conviction yesterday because it damage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y loathe. But they too will pay a price for holding Mr. Fitzgerald's coa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ill soon be history, but the damage Mr. Fitzgerald has done to the ability to protect media sources and to the willingnes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speak openly to reporters will last far longer.
Mr. Bush will no doubt be advised to wait for the outcome of an appeal and the end of his Administration to pardon Mr. Libby. We believe he bears som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conviction, especially for not policing the disputes and insubordination in his Administration that made this travesty possible. The time for a pardon is now.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那些主流媒体们明知利比被判的罪并非是因为其所谓的是“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而且关于此事早先也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即是那位向来不赞同伊拉克战争——也就是说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阿米蒂奇泄露了所谓特工普莱姆的身份,可是那些有着自由派偏见的主流媒体们,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却依然执着的将之归结为是对“布什政府为了报复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者”的胜利,新闻报道中全然不提阿米蒂奇之事,真让人悲哀。看来这些所谓的大媒体之公正,名不副其实啊。
所谓“媒体的自由派偏见”(liberal bias)可参见这篇文章:傲慢:将美国从媒体精英手中拯救出来
下面是与这些自由派媒体持不同观点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的一篇社论:
The Libby Travesty
Mr. Bush owes the former aide a pardon, and an apology.
Wednesday, March 7, 2007 12:01 a.m. EST
The word "guilty" had barely crossed the airwaves yesterday in the perjury case of Scooter Libby before critics were calling it proof that President Bush "lied us into war" and demanding that Dick Cheney be strung up next. Maybe now Mr. Bush will realize that this case was always a political fight over Iraq and do the right thing by pardoning Mr. Libby.
The conviction is certainly a travesty of justice, though that is not the jury's fault. The 11 men and women were faced with confusing evidence of conflicting memories in a case that never should have been brought. In the end, they were persuaded more by prosecutor Patrick Fitzgerald's story line that Mr. Libby, a former aide to Mr. Cheney, had lied to a grand jury about what he knew when about the status of CIA official Valerie Plame, the wife of Bush critic Joseph Wilson.
In hindsight, the defense seems to have blundered by portraying Mr. Libby as the "fall guy" for others in the White House. That didn't do enough to rebut Mr. Fitzgerald's theory of the case, and so the jury seems to have decided that Mr. Libby must have been lying to protect something. The defense might have been better off taking on Mr. Fitzgerald for criminalizing political differences.
For that, in essence, is what this case is really all about. We learned long ago--and Mr. Fitzgerald knew from the start of his probe in 2003--that Mr. Libby was not the source of the leak to columnist Robert Novak that started all this. Mr. Libby thus had no real motive to cover up this non-crime. What he did have strong cause to do was rebut the lies that Mr. Wilson was telling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 and Mr. Cheney--lies confirmed as lies by a bipartisan report of the 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in 2004.
Mr. Libby did talk to some reporters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s case for war in 2003, and he did mention Ms. Plame in some cases. So the jury apparently decided that, when asked about those conversations by the FBI and grand jury, he had lied about his ow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Joe Wilson and his wife. In other words, he has not been convicted of lying to anyone about the case for war in Iraq, or about Mr. Wilson or his wife.
Rather, he has been convicted of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Mr. Wilson and Ms. Plame to some reporters but then not owning up to it. One tragic irony is that if Mr. Libby had only taken the Harold Ickes grand-jury strategy and said "I don't recall," he probably never would have been indicted. But our guess is that he tri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grand jury because he never really believed he had anything to hide. This may also explain why Mr. Libby never retained an experienced Beltway attorney until he was indicted.
None of this has stopped critics of the war from trying to blow this entire case into something far larger. Senate Majority Leader Harry Reid hailed the conviction as proof that the White House tried to "manipulate intelligence and discredit war critics." But the charges against Mr. Libb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ntelligence, and Mr. Wilson was himself so discredited by summer 2004 that the John Kerry campaign dropped him as a spokesman once the Senate exposed his deceit.
What Mr. Reid and others are doing is showing how much all this really has been about a policy dispute over Iraq. The fact that they are now demanding Mr. Cheney's head i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is entire episode. But it should also be a warning to Mr. Bush and his advisers that they too bear much responsibility for Mr. Libby's conviction.
Rather than confront Mr. Wilson's lies head on, they became defensive and allowed a trivial matter to become a threat to the Administration itself. They allowed Attorney General John Ashcroft to recuse himself and Mr. Fitzgerald to be appointed even though Justice officials knew that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Richard Armitage had been the first official to leak Ms. Plame's name to reporters. Mr. Libby got caught in the eddy not because he was dishonest but because he was a rare official who actually had the temerity to defend the President's Iraq policy against Mr. Wilson's lies.
As for the media, most of our brethren were celebrating the conviction yesterday because it damage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y loathe. But they too will pay a price for holding Mr. Fitzgerald's coa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ill soon be history, but the damage Mr. Fitzgerald has done to the ability to protect media sources and to the willingnes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speak openly to reporters will last far longer.
Mr. Bush will no doubt be advised to wait for the outcome of an appeal and the end of his Administration to pardon Mr. Libby. We believe he bears som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conviction, especially for not policing the disputes and insubordination in his Administration that made this travesty possible. The time for a pardon is now.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与布什共进午餐
“撕着面包与切尼聊天、和布什谈古论今……”,英国《泰晤士报》专栏作家欧文·施特尔策4日撰文畅谈他在白宫享用午餐的经历,描绘他眼中的美国总统布什。
白宫印象
“无论你在华盛顿呆了多少年,和美国总统共进午餐都令人期待,”身为美国经济学家的施特尔策在文章中这样开始回忆自己的白宫之旅。
“走进不对游客开放的门,接受严格安检,一切都在提醒你正进入一个特殊领地。在服务人员指引下,我经过挂有多位美国前总统画像的走廊。在东方情调地毯和暗光家具映衬下,白宫就像一幢漂亮的英国住宅。”
施特尔策没有交代应邀与美国总统布什共进午餐的具体时间,只是提到,进餐过程中他们探讨了布什最近关心的书与事。“这是个私人聚会,我和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必须挤挤椅子,副总统切尼才能坐进来,”施特尔策写道。
小型聚会
据悉,布什经常小范围邀请一些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到白宫共进午餐。此次除了施特尔策和罗伯特,应邀与布什共进午餐的还有历史学家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尔布、新保守主义者诺曼·波德霍雷茨以及神学家迈克尔·诺瓦克。
“你觉得如果戈登·布朗(现任英国财政大臣)接任托尼·布莱尔(现任英国首相),我们与英国的关系会改变吗?”施特尔策回忆说,在等待布什期间,他问了切尼这样的问题。而切尼回答说:“其实我不太了解布朗。”
“然后,总统来了。布什真人比在电视上显得高,也更愉快。‘开吃吧!’他说,并解释说,他请我们来探讨罗伯特的著作《英语国家历史》,因为‘史可鉴今’。”
反美情绪
进餐中,施特尔策问布什,布莱尔卸任后美英关系如何发展。“布什说,美英特殊关系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它已超越了任何总统与首相之间的分歧。”施特尔策回忆说,布什还以美英联合出兵伊拉克为例,反问“谁能想到,一名中左首相和保守总统会联合到一起?”
不过布什极想更多了解英国民众中间兴起反美情绪的程度及原因。“是仅仅因为我的个性吗?”他半开玩笑地问。
“在座者回答说,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不过还有众多因素影响英国人对美国印象,比如伊拉克战争、巴以问题以及美国过分强大,”施特尔策如此记述。
“我们坐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总统说‘我得去工作了’,不久离去,”施特尔策最后写道。(吴铮)
白宫印象
“无论你在华盛顿呆了多少年,和美国总统共进午餐都令人期待,”身为美国经济学家的施特尔策在文章中这样开始回忆自己的白宫之旅。
“走进不对游客开放的门,接受严格安检,一切都在提醒你正进入一个特殊领地。在服务人员指引下,我经过挂有多位美国前总统画像的走廊。在东方情调地毯和暗光家具映衬下,白宫就像一幢漂亮的英国住宅。”
施特尔策没有交代应邀与美国总统布什共进午餐的具体时间,只是提到,进餐过程中他们探讨了布什最近关心的书与事。“这是个私人聚会,我和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必须挤挤椅子,副总统切尼才能坐进来,”施特尔策写道。
小型聚会
据悉,布什经常小范围邀请一些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到白宫共进午餐。此次除了施特尔策和罗伯特,应邀与布什共进午餐的还有历史学家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尔布、新保守主义者诺曼·波德霍雷茨以及神学家迈克尔·诺瓦克。
“你觉得如果戈登·布朗(现任英国财政大臣)接任托尼·布莱尔(现任英国首相),我们与英国的关系会改变吗?”施特尔策回忆说,在等待布什期间,他问了切尼这样的问题。而切尼回答说:“其实我不太了解布朗。”
“然后,总统来了。布什真人比在电视上显得高,也更愉快。‘开吃吧!’他说,并解释说,他请我们来探讨罗伯特的著作《英语国家历史》,因为‘史可鉴今’。”
反美情绪
进餐中,施特尔策问布什,布莱尔卸任后美英关系如何发展。“布什说,美英特殊关系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它已超越了任何总统与首相之间的分歧。”施特尔策回忆说,布什还以美英联合出兵伊拉克为例,反问“谁能想到,一名中左首相和保守总统会联合到一起?”
不过布什极想更多了解英国民众中间兴起反美情绪的程度及原因。“是仅仅因为我的个性吗?”他半开玩笑地问。
“在座者回答说,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不过还有众多因素影响英国人对美国印象,比如伊拉克战争、巴以问题以及美国过分强大,”施特尔策如此记述。
“我们坐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总统说‘我得去工作了’,不久离去,”施特尔策最后写道。(吴铮)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所在
【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2月28日文章】题:即将到来的中国经济减速;解决自由和增长的矛盾(作者:传统基金会国际贸易经济中心主任蒂姆·凯恩)
华尔街2月27日的暴跌是中国股市大跌引起的。这给人们发出明确的提醒和警告。提醒是:中美经济已深刻融合。毕竟,两国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发动机”处于全球化的核心。警告是:发动机的中国一方强劲有力,但不稳定。
对那些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发现了一种新发展模式的人,亚当·斯密如果在世大概会说,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但殊途同归,终点都是自由市场。
的确,在我们宣传《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时,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经济自由对增长如此重要,中国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中国的GDP似乎在20年里保持两位数增长率,经济自由度却只有54%,低于平均标准。这似乎是对自由带来繁荣这一核心主张的有力反驳。
中国的经济自由度在2007年固然只有54%。但30年前这个数字很可能接近零。1978年,邓小平实施的包产到户在经济自由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如同米尔顿·弗里德曼预料的,这种混进来的少量自由因素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应。回头看,这30年里,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经济也随之发现。
显然,自由与繁荣的关联很密切。中国政府所做的是,通过加强经济自由度提高中国的增长潜力。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平均收入较低。但今天,中国年轻工薪阶层的收入是老一代人的几倍。推动中国增长的不是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套利”理论解释不了工资比中国低得多的非洲为何没有繁荣发展。是中国的自由造成了这些差别。
那么,中国的两位数增长能否持续?许多迹象表明即将出现突然的减速。
中国的自由度为54%,美国则为82%。这很可能说明,中国的增长曲线已接近最高限度。像几十年前的日本一样,中国的增长率很可能每隔几年就下降几个百分点,直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一致。
在有限政府开支、低税收、货币稳定和适度劳动自由方面,中国经济自由度与其他许多经济体相同甚至更高。但在3项自由指标上,中国远远落后:产权自由度只有20%,金融自由和投资自由也仅为30%。
简而言之,脆弱的金融体制连不太严重的周期性衰退也经受不住,很容易使其升级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国如果陷入萧条,后果远比美国人就对华贸易失衡担心的问题严重。金融市场是商品市场的基础,中国这两个市场如果垮掉将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华尔街2月27日的暴跌是中国股市大跌引起的。这给人们发出明确的提醒和警告。提醒是:中美经济已深刻融合。毕竟,两国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发动机”处于全球化的核心。警告是:发动机的中国一方强劲有力,但不稳定。
对那些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发现了一种新发展模式的人,亚当·斯密如果在世大概会说,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但殊途同归,终点都是自由市场。
的确,在我们宣传《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时,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经济自由对增长如此重要,中国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中国的GDP似乎在20年里保持两位数增长率,经济自由度却只有54%,低于平均标准。这似乎是对自由带来繁荣这一核心主张的有力反驳。
中国的经济自由度在2007年固然只有54%。但30年前这个数字很可能接近零。1978年,邓小平实施的包产到户在经济自由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如同米尔顿·弗里德曼预料的,这种混进来的少量自由因素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应。回头看,这30年里,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经济也随之发现。
显然,自由与繁荣的关联很密切。中国政府所做的是,通过加强经济自由度提高中国的增长潜力。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平均收入较低。但今天,中国年轻工薪阶层的收入是老一代人的几倍。推动中国增长的不是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套利”理论解释不了工资比中国低得多的非洲为何没有繁荣发展。是中国的自由造成了这些差别。
那么,中国的两位数增长能否持续?许多迹象表明即将出现突然的减速。
中国的自由度为54%,美国则为82%。这很可能说明,中国的增长曲线已接近最高限度。像几十年前的日本一样,中国的增长率很可能每隔几年就下降几个百分点,直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一致。
在有限政府开支、低税收、货币稳定和适度劳动自由方面,中国经济自由度与其他许多经济体相同甚至更高。但在3项自由指标上,中国远远落后:产权自由度只有20%,金融自由和投资自由也仅为30%。
简而言之,脆弱的金融体制连不太严重的周期性衰退也经受不住,很容易使其升级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国如果陷入萧条,后果远比美国人就对华贸易失衡担心的问题严重。金融市场是商品市场的基础,中国这两个市场如果垮掉将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回忆我的一段论坛生涯
在前天(1月10日)的下班后,我完成了在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fourinone/)的第一次二手书交易,将一本多余的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卖给了一名叫JUZI的豆友。因为我前不久买了一本新版的,和也是买的新版的其它几本凑成完整的一套。我跟她解释了这本是三联最早出的收在“地球村观察系列”中的林达作品,所以才和豆瓣上的书影不一样,意思是想要她放心。
“地球村观察系列”是三联前两年推出的一个系列丛书,收入其中的还有《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微观美国》,以及高小刚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等书。胡舒立是我向来敬佩的,她的《美国报海见闻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我一直想找却找不到。
完成了这次交易,我感到很是高兴。4年多了,终于又一次开始了这种和网友交流的经历——这4年来,出于各种原因,我逐渐地很少上论坛,即使上了,也只是自己默默地看别人的发言。
此后的两天来,我不时地在上下班的路上想起4年前的那段整日混迹在论坛的生涯。往事让人哀愁。我决定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趁记忆消退之前,将它记录下来,以作为永远的纪念。
进入WEB2.0时代,类如博客、豆瓣这样的新形式日益兴盛,论坛则因为种种天然或人为的原因,逐渐衰退。看着自己收藏夹里的论坛一个个死亡,即使存活者亦已不复如旧,心中委实和绞痛一般。兴亡之事,古今皆然,只是我们的太快。也许,我们那个时代论坛的“光荣与梦想”,再也不会重现了吧?
一、初识论坛
从2000年我首次能上网后不久,就发现并喜欢上了论坛。那个时候,新浪的体育沙龙好象是最有名的论坛了吧,据说,一批骨灰级的网友都出自该处。我上网晚,没能赶上那个黄金时代,而且也不怎么不喜欢那里。我常去的地方是新浪的读书沙龙(后来一批骨干网友从那里集体出走,在另一处地方开设了读书生活)、网易的读书社区(这个地方人气并不高,我也主要是因为第一个邮箱设在了网易才去的;不过当时读书社区的斑竹麦田却是个名人,呵呵,我的很多帖子都被他设成了精品)、人民网读书论坛以及文学网站榕数下等。呵呵,很显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
在这些地方,我开始慢慢了解并熟悉这个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网络世界(台湾那边叫网路世界,我更喜欢这种叫法)。下面我就列举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甚至还将之打印下来保留的人及作品。
我的老乡须弥山主人的故事新编系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能给我一种我老家那边春天最常见的野生植物映山红所给我的那种,凄艳感觉。我从中也能读到同样是我们老乡的鲁迅的气息来。后来在天涯的闲闲书话,有一位网友曾说,我的作品越来越象须弥山主人的风格了,问我是不是须弥山主人的另一个ID,当时我看了心里着实喜欢。
麦田和人民网读书论坛前斑竹绿茶的论坛回忆系列让我了解到论坛生活的精彩,其中既有激情、喜悦,也有生气和愤怒,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还知道了一些论坛界的著名ID和不为人知的掌故。
孤云的那篇著名的精彩网址推荐让我知道了很多好网站,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照他说的,按图索骥地去上网的。而天涯闲闲书话斑竹季米的网络书库介绍则让我找到了许多网上的图书馆和资料库,我至今还时不时地会用到。
二、开始发贴
在这些地方的影响下,不久之后,我也激发起了创作和参与的热情。正好在那段时间我比较闲,这在我的《消夏杂记》开首篇里有说明:“近些日子来京城热得异常,午后一人趴于凉席之上,如死猪般沉寂。自从处于半失业状态后,便有闲得很,可以说是到“三闲”的地步了,于是乎就考虑起消夏之法,度日之计来,并记之以笔,公诸同好。”。
起初,我每完成一篇文章,会在网易读书社区、读书生活、人民网读书论坛和榕数下等几个地方同时发——榕数下其实我并不常去,只是听说有很多文学青年曾通过那里成就名利(当时一些传统媒体会从那里选稿子,一旦选中会有稿费)。后来我的一篇《江南的味道江南的香》还真的赚了80多元稿费,第一次通过网络赚钱,真是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惜,后来渐渐没有了反应,而我也开始在论坛里找到了我更想要的东西——与志同道合的人聊天论学,灌水找乐,我渐渐不把文章往那里贴了。
发在不同的地方的帖子所取得的反响是不同的。网易和人民网可能网友的年龄层次和爱好分别低于和高于我,所以反响最少。只有读书生活那里的网友,估计年龄和爱好都比较和我接近,故而反响还不错。在那里,我认识了季米和李湃——似乎还是季米介绍的天涯闲闲书话,那个我后来一直混呆的地方。
三、如鱼得水
我想,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论坛的新人来说,最激动的事情莫过于他发的帖子有人回应了,否则自信心是会遭到沉重的打击的。更严重者可能会直接终结他的论坛生涯的。
虽然我在读书生活发的帖子取得的反应还不错,但并没有让我得到那种欣喜如狂的感觉。真正让我获得那种感觉的是在从季米他们那里知道闲闲书话,并去了那儿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里我有种鱼儿进了水里的畅快感。
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些非常不错的网友(这点稍后在“一些难忘的网友”里谈,希望通过对他们的回忆,能大体反映出那个时代闲闲书话的概貌);在那里,哈哈,我真可谓是“文思如泉涌”,写出了“消夏杂记”和“淘书杂记”两个系列、好几十篇文章,后期甚至设想了一部武侠小说的构思,并写了几篇开头,只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因素,离开了闲闲书话,我生平的这首部“大作”也就陷入还没充分开始就结束的命运了。
在那里,我得以有机会练笔,有机会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我想,每个文科出身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欲望的吧?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创作经历,无论其写得好坏,无论其是否因此功成名就,都是很值得宝贵的。更主要的是,这段经历使得我竟然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那种随笔杂记类东拉西扯的专栏,有了出奇的信心,并因此希望自己能挤掉如今那些充斥各大报纸的无聊专栏作家。事实证明,这种自信显然是盲目和可笑的,因为我至今也没能有机会被邀请开设一个此类的专栏。
不过这并不重要,能有这份自信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我后来之所以能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获得一个小专栏写作,应该说与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四、离开论坛
我喜欢那时侯的闲闲书话,当时的人虽然还不多,但大家却很谈得来,相处得也很融洽,我喜欢那种感觉。于是,逐渐地,我不再去网易,不再去人民读书,甚至不再去读书生活,而专心在这里发展了。在这期间,我们一些网友举行过聚会聚餐,一起逛过潘家园等旧书市场,一起去过北京的书市,甚至还一起贩过书……,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一方面是书话的名声渐响,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免有爱好寻衅滋事者,论坛以前那种和睦的风气渐渐消退了,另一方面则是我换了工作,而新单位有一段时间无法登陆天涯社区,更主要的是,与以往相比,新工作不仅忙碌了起来,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领域,这使得我开始把精力从买书卖书,谈花说草之类杂事上转移开,投向了新的领域。渐渐地,我更多地开始上类如世纪沙龙、关天茶社和记者的家这样的思想和新闻类论坛,闲闲书话类的论坛则慢慢少去,直至最终不去了。
但是于我的论坛生涯而言,这一转变的附带结果却是致命的,那就是:我开始变得只看不说了,用一句论坛界常说的话来说就是,我终于变成了一名潜水员。人们都说,潜水员很多都是骨灰级的网友。难道我竟然这么快就晋入这最高的级别了吗?
虽然我在这“后闲闲书话”时代,也目睹了诸如“孙志刚事件”这样的诸多网络盛举,见证了所谓网络舆论的形成、乃至沦为“网络暴民”,但我再也没有了往日在闲闲书话时候的那种畅快和开心。于我而言,这个新的时代太过热闹和浮躁,有着太多的虚伪和抄作,有着太多的人为干涉和禁忌。我开始变得沉寂了。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插曲是我在菊斋论坛经历的生平首次,也是惟一一次的斑竹生涯。因为一者在我换了新工作后,有一段时间上不了天涯,二者为了我和胡同在闲闲书话里用来卖旧书的布衣书局能有个专门的地方,于是在菊斋论坛开设了一个布衣书局专版。
只是那里的人大多是喜欢古典诗词的人,和我们的风格并不相合,而我们两个也实在是不擅长做斑竹,因此没多久也就放弃了。我的斑竹生涯也就以短命告终。
五、我的“博”起史
这个标题似乎有些不雅,我是借用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报道“全民博起”的说法。说到博客,这个论坛之后又一在中国大获成功的新事物,事先有谁能预言到它会在这块向来以内向闻名的土地上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至于其传到中国后是否变质姑且不论。
虽然我真正开博(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是在2005年后半年的事情,但我知道博客并有开博的想法其实还算早。早在木子美事件让博客得以初度在较大范围内传开前,我便已知道它了。有一段对话不妨“立此为照”。
一、博客(bloggers)和纽约时报总编辑的辞职
近段时间以来,纽约时报连续发生丑闻,先是两名为主编Raines所器重的记者辞职,接着Raines自己也被迫辞职。除了该事件本身以及纽约时报的前途为人所关注外,网络博客(bloggers)在总编辑辞职风波中所起的重用也引起观察家的注意。
博客,尤其是一些关注媒体、新闻道德、学术的博客网站对纽约时报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在Raines辞职后欢心鼓舞,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功劳。
星期日泰晤士报6月8日的一篇文章,对于博客和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之间的前后恩怨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 简要回顾了一下Raines辞职的经过。
2 网络博客开始关注此事件;介绍几个最为优秀的博客网站。
3 博客的介入使得纽约时报发行人改变主义,迫使Raines辞职。
4 纽约时报与保守主义的布什政府的恩怨。
5 谈博客对大事开始产生作用的由来,并认为它将对2004年的大选起作用。
二、与此相关的一篇言论:《旗帜》周刊,谈博客将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
文章题为“四大巨头”。所谓“四大巨头”是指人们常去的四个博客网站。他们在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事件中居功至伟。在网络时代,博客对舆论的影响将可能超过老牌的、开始官僚化的报纸。很明显,博客将会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相关者一定要注意了。
作者:天街独舞 回复日期:2003-06-25 16:46:30
孤陋寡闻的问:啥叫博客?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6:56:13
直译的话,似乎应该称做“个人网络日志”。
在中文世界好象发展并不快。可以桑http://www.blogchina.com/看看。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7:02:09
英文的不妨上http://www.instapundit.com/一看。左边的“推荐连接”都很优秀
作者:麦田99 回复日期:2003-06-26 00:57:59
我对博客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感觉不是一项真正新技术革命,因为它所实现的功能,通过论坛不同的设置方式就可以达到。
也许是因为我还不太了解它吧。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6 13:31:40
博客和论坛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东西。论坛注重讨论和交流,博客则更能体现个人的思考。论坛虽然更热闹,不过水分可能也更多一些。
在经历过伊拉克战争和纽约时报风波后,博客更加受人关注。在英文里已经出现“blogosphere”的术语,并且开始有人对之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和梳理。
就我个人而言,不时去口味比较合适自己的blog上看看,能比较简便地了解发生的事情。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有的blog即能汇集各方面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很方便。
不知道此麦田是否我初上论坛时那个身为网易读书社区斑竹的麦田。沉寂得久了,变的异常懒惰,一直都缺乏动力去求证一下。
其实说起来,之前天涯社区刚开始做博客的时候,我曾开过一次博,还一并在BLOGGER.COM和BLOGCITY.COM都申请了帐号,但弄了没几天就因为缺乏时间和精力就放弃了,所以不算真正开博,真正开博还得说是2005年后半年的这回比较准确。
从首次知道博客到真正开博,相距了两年多,想想也真是觉得失败。其实也知道博客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动起来,直到去年以来,所谓“WEB 2.0时代”从一种学说,一种传闻式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实,于是静下来一看,才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落伍了,这才真正感到了焦虑。
这回重新开博,和长次一样,我也同时设了三个:分别在新浪(http://blog.sina.com.cn/u/1240030770)、百度(http://hi.baidu.com/4in1)和MSN SPACES(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但新浪和百度都先被我重视,后又放弃了,现在打算专心经营在SPACES上的博客。两次搬家都曾写过搬家“告示”。
第一次:从新浪到百度。下面是告示:
决定搬家
2006-12-16 21:07:58
考虑再三,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搬家了.
请移步至 http://hi.baidu.com/4in1
北京今天的太阳很好,但风很大,没法出门逛街.
结果只好在网上溜达.不料想鼓捣了半天,竟终止了长时间以来的犹豫,毅然决定搬家了.
第二次:从百度到MSN。下面是告示:
再度搬家
2006-12-31 11:30
请移步: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
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俗语有云: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但自己却于短短的时间内两次搬家。。。
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和我在BAIDU以及新浪上的博客,是我在年初的时候同时建立起来的。现在看起来,似乎当初颇有先见之明,能预见到今日的情况。可实际上我真的不愿意自己有这种先见之明。希望这一次不会给我带来此番的失望。。。。
北京终于下了今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而且一下就是两天。虽然其对上班是增加了困难,但心情还是很喜悦,因为没有雪的冬天在我看来是不能算真正的冬天的。这两天的大事是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终于还是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时被用绞刑处死了。
其实并不喜欢SPACES,它又慢,有些功能又不友好,用起来很不方便,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六、一些难忘的网友
在我这段并不长的论坛生涯中,却认识了一些很难忘记的网友,搜肠刮肚地记下了下面这几位。其实还有很多,却实在记不大清楚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下降,很多东西就会逐渐模糊起来,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我在这里还是大概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起吧。
季米、李湃和绿茶
他们三位是我较早认识的网友,而且是同乡,所以感觉特别亲切。季米兄是我在闲闲书话时的斑竹,绿茶则是人民网读书论坛的管理者。季米兄颇有长者之风,他和当时书话的另一位斑竹慧元一起很用心地主持着论坛,实在是书话能够逐渐繁荣起来的第一大功臣。我曾经表示哪天回老家的话,就带上一套《来燕榭读书记》去拜访他,可惜却至今未能实现,实在是有愧的很。
青杏
她是我最谈得来的网友之一,也是最有亲切感的网友,因为我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在网上碰上的话,经常会东拉西扯地聊个没完。
青杏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不时地会不顾工作,一个人背起行李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玩上十天半月的。遗憾于自己的总想出门旅游,却总是以一个人没意思为由下不了决心的弱点,我于是请求她哪天有空一起去我老家的“浙水”(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她热烈地应承,好啊好啊。但至今我们也没有实现这一想法。
我认识青杏是因为有一回她在书话里求《细雪》一书。我有一次逛旧书市场时看见了,于是买了寄给了她。不想后来她竟回送了我一堆关于佛教的书,有《五灯会元》啊,《高僧传》啊,《坛经》啊什么的。我有些不好意思,一下子白收人家那么多的书,她却说:没事,没事,我现在不信这些了,用不着,还是送给想看的人好。我却实在是记不起来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过要看佛教的书了,惟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直到现在我仍然没仔细读过这些书一页。
青杏信教,是个非常好心的人,我常常向她请教一些我不懂的生活上的事情,她每次都会很耐心地给以解答。最近的一次就在前两天,是关于如何养狗的。她非常非常喜欢狗狗,现在家里还养着两条。听说我要养狗,比我自己还显得高兴,热烈地为我讲种种注意事项。
池塘生态报告
在我的印象里,池塘生态报告是一个性子很急,说话很快的人,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真人。因为有一回,在我的《消夏杂记》有关外婆的回忆的帖子里,我们聊起了她的外婆,她一句接着一句地描述了她和她的外婆的一些生活细节,就象一首长诗的诗句一样,一点没间断,一下子跟了几十条跟贴,着实让我惊叹。我总怀疑,那是我的一个跟贴最多的帖子吧?
香笛
我们总称她箱底。她也许是对当初的闲闲书话最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人吧。传说后来来书话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就是冲着她的名头而来的。她的许多帖子往往能得到几千的点击量,几百个跟贴,这在那时侯的闲闲书话是非常罕见的。
让我觉得很自豪的是,这么一个“大人物”,其之所以来闲闲书话,似乎正是因为我的帖子——在我的《消夏杂记》里有不少篇是谈花说草的,而她是个喜爱花草的人。我不确定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但至少可以说,她在闲闲书话的第一次发言,确实是跟我的帖子。更让我高兴的一点是,她的最受欢迎的帖子之一的、仿照《红楼梦》风格写成的“大观园”系列,最初就是因为我的生日而起的。
我后来写起所谓的武侠故事《天台山遇仙记》时,香笛曾从她的藏书里扫描过几张图作为我的故事的插图,我很是珍惜。其中的一张行舟图,我尤其喜欢,至今留着用作MSN、博客和豆瓣的头像或图标。
香笛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所以当后来闲闲书话的人日渐增多后,也开始慢慢地不大来了。
无语独上西楼
无语那一年来北京的时候,我曾见过她一面。她娇小的身体与她在论坛上“大姐大”式的形象实在是不相称。她的号召力很大,那次来京,好象北京地区所有的网友都过来参加聚会了,盛况空前。也因此,我没能和她说上几句话。
她曾在论坛上提起过自己的一本藏书,是龙榆生的《唐宋词选注》,她说是她从小看的,上面写满了她的体会和注解。我开玩笑地要她送给我,她总是不肯答应,说是舍不得。不过后来她还是重新买了一本,然后从自己那本里找了两页,将上头的体会和注解录照抄到这本上,寄给了我。
胡同(三十年代)
胡同是较后一些时候才来书话的。来时先发了一篇他的有关书的藏书书目,大约总有近一百本吧,一时惊住了我们。后来才知道,一者他喜欢收藏此类书,二者他一直就有贩书的想法,所以逛旧书市场时看见好书,就会不管其对自己有用无用,一例买下。其结果就是住的地方,什么床上、桌子上、箱子上,堆得全是满满的旧书,人进了基本没有立脚的地方——这并非一句修饰辞,是真的很难有立脚的处所,一点也没有带夸张的。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当初是怎么一来就决定了要贩书的。我想,除了我们俩都有着贩书的“宿志”外,大体总不离什么外地旧书不好找,而我们在北京有便利的条件等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吧。
作了这个决定之后,我们逛旧书市场就逛得更加勤快了。每到周末,天还没亮,我们就已经辗转在北京的各大旧书市场之间,搜寻着各种各样的好书了。回来后就赶紧将书目录入上网,给那些已经在等待多时的网友们挑选——很显然,我们的贩书是很受那些不方便或没有时间逛旧书市场的人欢迎的,经常会有好几十人一到点就守侯在电脑前,准备着我们的书目一上就动手进行最迅速的“抢夺”。
不久后,我的住处也慢慢地变得和胡同一样,各个角落开始堆满旧书。只是随着我的工作的变动,渐渐抽不出时间来了,胡同也疲于在“天南地北”的几处地方之间来回奔波——我当时住西五环,胡同住鼓楼一带,最主要的旧书市场潘家园则在东三环,在北京绕这么一圈,是和往张家口走上一趟没有什么区别的。
于是我们就将剩下的书一起作价转让给了一家外地的书店,就此终止了我们的贩书生涯——实际上真正结束的仅是我,胡同则在一段时间的休息后,逢上一个机遇,又很快重操起“旧业”来了,而这一番,他似乎是真正下定了决心,一心一意贩书,不再去想那时不时会从头脑里冒出的走学术生涯的念头来了。
斩断了异念的骚动、一心贩书的胡同兄逐步走上了轨道,并慢慢闯下了自己的“万儿”,很快成为了圈内一个颇有名气的闻人了。很多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而我,则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如今回首这段往事,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柳如是风
柳如是风也是比较晚才来的书话。他是个非常热情的人。每次从山西来北京逛潘家园的时候——他也是个有旧书癖的人,三天两头地会兴起逛旧书店的瘾来,于是就会从山西千里迢迢赶赴北京来——就会找到我们,陪我们一起搜书,完了又帮我们抗书袋。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初次见我们时,竟然从山西给我们抗来一套有关他家乡的《山右丛书》以及一本《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两者加一起总有四五十斤重吧?当时我们感动之余又觉惊讶,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离开论坛很久之后的我,曾有机会去过一次山西大同,到后突然想起来这里住着他这么一位朋友,于是赶紧打电话给胡同要他的联系方式,结果却失望地被告知,他家在太原,并非大同,只好作罢。
四海夕阳
四海夕阳是我在胡同在贩书的过程中认识的。他是扬州人,大概也常常在当地逛旧书市场,总能得到一些好书。我曾经用我们买来的一些中华书局的唐宋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零本跟他交换了一套8本《禹贡》杂志的影印合订本。那是一部我当时非常想得到的书,因为那时我曾一度梦想,有朝一日可以走上搞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道路。如今自然是一切随风而去了。
疏香、郁郁、菊菊和怪
这四人都是菊斋论坛的网友。我在菊斋的时候认识的。
疏香和郁郁曾来我住的地方买过书。记得当时恰逢韩日世界杯,她们来的时候正好有一场比赛要举行,于是她们选完书后,又留在我那里看完了比赛才走,所以对她们的印象很深。
后来我们还约过一起逛三联书店。更后来,偶尔地也曾在书店里遇上过——北京这地方虽然大,但常逛书店的人还是不太多,所以这种在千万人中“不期而遇”的稀罕事,偶尔还是能够发生的。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偶然打开已好久没打开的QQ,不想就得知疏香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消息。我在长时间的震惊之余,陷入了对生命无常的悲哀中。我的脑海里一直还清晰地记着那天她来我住处买书时一身白衣白裙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子,竟然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其后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她,却一直没能动笔。
菊菊似乎是菊斋的创建人。我对古典诗词一窍不通,所以一直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不过我对她的印象却一直非常好,总觉得她应该和她的网名“人淡如菊”一样淡雅。后来有一次她有机会被单位派来北京培训,我知道消息后很高兴,连忙请了半天假,陪她去香山植物园玩了半天。记得逛完准备回时,天还下起了一阵雨,着实有些狼狈。
对于怪,我真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她和她的网名一样,怪怪的,不大和人交往——当然,可能只是和不熟悉的人才这样?我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她曾寄给我过一样东西,我这里保留的几件模糊了来源的东西:一根豪猪(或刺猬?)的刺,一本《韦伯地理辞典》,一不《浙江台州地区歌谣选》,其中有一样肯定是来自她的。似乎是《地理辞典》。
人实在是太健忘了。倘若我这次没有下定决心把这些往事记下来,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应该庆幸自己这次能够从已经延续了近四年的沉寂中走出来,使得这段美好的回忆能够因此通过自己虽然没有文采的笔,形成文字,从而能久久地保留下来。
“地球村观察系列”是三联前两年推出的一个系列丛书,收入其中的还有《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微观美国》,以及高小刚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等书。胡舒立是我向来敬佩的,她的《美国报海见闻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我一直想找却找不到。
完成了这次交易,我感到很是高兴。4年多了,终于又一次开始了这种和网友交流的经历——这4年来,出于各种原因,我逐渐地很少上论坛,即使上了,也只是自己默默地看别人的发言。
此后的两天来,我不时地在上下班的路上想起4年前的那段整日混迹在论坛的生涯。往事让人哀愁。我决定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趁记忆消退之前,将它记录下来,以作为永远的纪念。
进入WEB2.0时代,类如博客、豆瓣这样的新形式日益兴盛,论坛则因为种种天然或人为的原因,逐渐衰退。看着自己收藏夹里的论坛一个个死亡,即使存活者亦已不复如旧,心中委实和绞痛一般。兴亡之事,古今皆然,只是我们的太快。也许,我们那个时代论坛的“光荣与梦想”,再也不会重现了吧?
一、初识论坛
从2000年我首次能上网后不久,就发现并喜欢上了论坛。那个时候,新浪的体育沙龙好象是最有名的论坛了吧,据说,一批骨灰级的网友都出自该处。我上网晚,没能赶上那个黄金时代,而且也不怎么不喜欢那里。我常去的地方是新浪的读书沙龙(后来一批骨干网友从那里集体出走,在另一处地方开设了读书生活)、网易的读书社区(这个地方人气并不高,我也主要是因为第一个邮箱设在了网易才去的;不过当时读书社区的斑竹麦田却是个名人,呵呵,我的很多帖子都被他设成了精品)、人民网读书论坛以及文学网站榕数下等。呵呵,很显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
在这些地方,我开始慢慢了解并熟悉这个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网络世界(台湾那边叫网路世界,我更喜欢这种叫法)。下面我就列举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甚至还将之打印下来保留的人及作品。
我的老乡须弥山主人的故事新编系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能给我一种我老家那边春天最常见的野生植物映山红所给我的那种,凄艳感觉。我从中也能读到同样是我们老乡的鲁迅的气息来。后来在天涯的闲闲书话,有一位网友曾说,我的作品越来越象须弥山主人的风格了,问我是不是须弥山主人的另一个ID,当时我看了心里着实喜欢。
麦田和人民网读书论坛前斑竹绿茶的论坛回忆系列让我了解到论坛生活的精彩,其中既有激情、喜悦,也有生气和愤怒,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还知道了一些论坛界的著名ID和不为人知的掌故。
孤云的那篇著名的精彩网址推荐让我知道了很多好网站,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照他说的,按图索骥地去上网的。而天涯闲闲书话斑竹季米的网络书库介绍则让我找到了许多网上的图书馆和资料库,我至今还时不时地会用到。
二、开始发贴
在这些地方的影响下,不久之后,我也激发起了创作和参与的热情。正好在那段时间我比较闲,这在我的《消夏杂记》开首篇里有说明:“近些日子来京城热得异常,午后一人趴于凉席之上,如死猪般沉寂。自从处于半失业状态后,便有闲得很,可以说是到“三闲”的地步了,于是乎就考虑起消夏之法,度日之计来,并记之以笔,公诸同好。”。
起初,我每完成一篇文章,会在网易读书社区、读书生活、人民网读书论坛和榕数下等几个地方同时发——榕数下其实我并不常去,只是听说有很多文学青年曾通过那里成就名利(当时一些传统媒体会从那里选稿子,一旦选中会有稿费)。后来我的一篇《江南的味道江南的香》还真的赚了80多元稿费,第一次通过网络赚钱,真是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惜,后来渐渐没有了反应,而我也开始在论坛里找到了我更想要的东西——与志同道合的人聊天论学,灌水找乐,我渐渐不把文章往那里贴了。
发在不同的地方的帖子所取得的反响是不同的。网易和人民网可能网友的年龄层次和爱好分别低于和高于我,所以反响最少。只有读书生活那里的网友,估计年龄和爱好都比较和我接近,故而反响还不错。在那里,我认识了季米和李湃——似乎还是季米介绍的天涯闲闲书话,那个我后来一直混呆的地方。
三、如鱼得水
我想,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论坛的新人来说,最激动的事情莫过于他发的帖子有人回应了,否则自信心是会遭到沉重的打击的。更严重者可能会直接终结他的论坛生涯的。
虽然我在读书生活发的帖子取得的反应还不错,但并没有让我得到那种欣喜如狂的感觉。真正让我获得那种感觉的是在从季米他们那里知道闲闲书话,并去了那儿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里我有种鱼儿进了水里的畅快感。
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些非常不错的网友(这点稍后在“一些难忘的网友”里谈,希望通过对他们的回忆,能大体反映出那个时代闲闲书话的概貌);在那里,哈哈,我真可谓是“文思如泉涌”,写出了“消夏杂记”和“淘书杂记”两个系列、好几十篇文章,后期甚至设想了一部武侠小说的构思,并写了几篇开头,只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因素,离开了闲闲书话,我生平的这首部“大作”也就陷入还没充分开始就结束的命运了。
在那里,我得以有机会练笔,有机会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我想,每个文科出身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欲望的吧?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创作经历,无论其写得好坏,无论其是否因此功成名就,都是很值得宝贵的。更主要的是,这段经历使得我竟然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那种随笔杂记类东拉西扯的专栏,有了出奇的信心,并因此希望自己能挤掉如今那些充斥各大报纸的无聊专栏作家。事实证明,这种自信显然是盲目和可笑的,因为我至今也没能有机会被邀请开设一个此类的专栏。
不过这并不重要,能有这份自信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我后来之所以能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获得一个小专栏写作,应该说与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四、离开论坛
我喜欢那时侯的闲闲书话,当时的人虽然还不多,但大家却很谈得来,相处得也很融洽,我喜欢那种感觉。于是,逐渐地,我不再去网易,不再去人民读书,甚至不再去读书生活,而专心在这里发展了。在这期间,我们一些网友举行过聚会聚餐,一起逛过潘家园等旧书市场,一起去过北京的书市,甚至还一起贩过书……,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一方面是书话的名声渐响,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免有爱好寻衅滋事者,论坛以前那种和睦的风气渐渐消退了,另一方面则是我换了工作,而新单位有一段时间无法登陆天涯社区,更主要的是,与以往相比,新工作不仅忙碌了起来,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领域,这使得我开始把精力从买书卖书,谈花说草之类杂事上转移开,投向了新的领域。渐渐地,我更多地开始上类如世纪沙龙、关天茶社和记者的家这样的思想和新闻类论坛,闲闲书话类的论坛则慢慢少去,直至最终不去了。
但是于我的论坛生涯而言,这一转变的附带结果却是致命的,那就是:我开始变得只看不说了,用一句论坛界常说的话来说就是,我终于变成了一名潜水员。人们都说,潜水员很多都是骨灰级的网友。难道我竟然这么快就晋入这最高的级别了吗?
虽然我在这“后闲闲书话”时代,也目睹了诸如“孙志刚事件”这样的诸多网络盛举,见证了所谓网络舆论的形成、乃至沦为“网络暴民”,但我再也没有了往日在闲闲书话时候的那种畅快和开心。于我而言,这个新的时代太过热闹和浮躁,有着太多的虚伪和抄作,有着太多的人为干涉和禁忌。我开始变得沉寂了。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插曲是我在菊斋论坛经历的生平首次,也是惟一一次的斑竹生涯。因为一者在我换了新工作后,有一段时间上不了天涯,二者为了我和胡同在闲闲书话里用来卖旧书的布衣书局能有个专门的地方,于是在菊斋论坛开设了一个布衣书局专版。
只是那里的人大多是喜欢古典诗词的人,和我们的风格并不相合,而我们两个也实在是不擅长做斑竹,因此没多久也就放弃了。我的斑竹生涯也就以短命告终。
五、我的“博”起史
这个标题似乎有些不雅,我是借用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报道“全民博起”的说法。说到博客,这个论坛之后又一在中国大获成功的新事物,事先有谁能预言到它会在这块向来以内向闻名的土地上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至于其传到中国后是否变质姑且不论。
虽然我真正开博(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是在2005年后半年的事情,但我知道博客并有开博的想法其实还算早。早在木子美事件让博客得以初度在较大范围内传开前,我便已知道它了。有一段对话不妨“立此为照”。
一、博客(bloggers)和纽约时报总编辑的辞职
近段时间以来,纽约时报连续发生丑闻,先是两名为主编Raines所器重的记者辞职,接着Raines自己也被迫辞职。除了该事件本身以及纽约时报的前途为人所关注外,网络博客(bloggers)在总编辑辞职风波中所起的重用也引起观察家的注意。
博客,尤其是一些关注媒体、新闻道德、学术的博客网站对纽约时报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在Raines辞职后欢心鼓舞,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功劳。
星期日泰晤士报6月8日的一篇文章,对于博客和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之间的前后恩怨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 简要回顾了一下Raines辞职的经过。
2 网络博客开始关注此事件;介绍几个最为优秀的博客网站。
3 博客的介入使得纽约时报发行人改变主义,迫使Raines辞职。
4 纽约时报与保守主义的布什政府的恩怨。
5 谈博客对大事开始产生作用的由来,并认为它将对2004年的大选起作用。
二、与此相关的一篇言论:《旗帜》周刊,谈博客将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
文章题为“四大巨头”。所谓“四大巨头”是指人们常去的四个博客网站。他们在纽约时报总编辑辞职事件中居功至伟。在网络时代,博客对舆论的影响将可能超过老牌的、开始官僚化的报纸。很明显,博客将会影响2004年美国大选。相关者一定要注意了。
作者:天街独舞 回复日期:2003-06-25 16:46:30
孤陋寡闻的问:啥叫博客?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6:56:13
直译的话,似乎应该称做“个人网络日志”。
在中文世界好象发展并不快。可以桑http://www.blogchina.com/看看。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5 17:02:09
英文的不妨上http://www.instapundit.com/一看。左边的“推荐连接”都很优秀
作者:麦田99 回复日期:2003-06-26 00:57:59
我对博客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感觉不是一项真正新技术革命,因为它所实现的功能,通过论坛不同的设置方式就可以达到。
也许是因为我还不太了解它吧。
作者:未克琉 回复日期:2003-06-26 13:31:40
博客和论坛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东西。论坛注重讨论和交流,博客则更能体现个人的思考。论坛虽然更热闹,不过水分可能也更多一些。
在经历过伊拉克战争和纽约时报风波后,博客更加受人关注。在英文里已经出现“blogosphere”的术语,并且开始有人对之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和梳理。
就我个人而言,不时去口味比较合适自己的blog上看看,能比较简便地了解发生的事情。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有的blog即能汇集各方面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很方便。
不知道此麦田是否我初上论坛时那个身为网易读书社区斑竹的麦田。沉寂得久了,变的异常懒惰,一直都缺乏动力去求证一下。
其实说起来,之前天涯社区刚开始做博客的时候,我曾开过一次博,还一并在BLOGGER.COM和BLOGCITY.COM都申请了帐号,但弄了没几天就因为缺乏时间和精力就放弃了,所以不算真正开博,真正开博还得说是2005年后半年的这回比较准确。
从首次知道博客到真正开博,相距了两年多,想想也真是觉得失败。其实也知道博客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动起来,直到去年以来,所谓“WEB 2.0时代”从一种学说,一种传闻式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实,于是静下来一看,才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落伍了,这才真正感到了焦虑。
这回重新开博,和长次一样,我也同时设了三个:分别在新浪(http://blog.sina.com.cn/u/1240030770)、百度(http://hi.baidu.com/4in1)和MSN SPACES(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但新浪和百度都先被我重视,后又放弃了,现在打算专心经营在SPACES上的博客。两次搬家都曾写过搬家“告示”。
第一次:从新浪到百度。下面是告示:
决定搬家
2006-12-16 21:07:58
考虑再三,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搬家了.
请移步至 http://hi.baidu.com/4in1
北京今天的太阳很好,但风很大,没法出门逛街.
结果只好在网上溜达.不料想鼓捣了半天,竟终止了长时间以来的犹豫,毅然决定搬家了.
第二次:从百度到MSN。下面是告示:
再度搬家
2006-12-31 11:30
请移步: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
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俗语有云: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但自己却于短短的时间内两次搬家。。。
http://fourinoneljl.spaces.live.com/和我在BAIDU以及新浪上的博客,是我在年初的时候同时建立起来的。现在看起来,似乎当初颇有先见之明,能预见到今日的情况。可实际上我真的不愿意自己有这种先见之明。希望这一次不会给我带来此番的失望。。。。
北京终于下了今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而且一下就是两天。虽然其对上班是增加了困难,但心情还是很喜悦,因为没有雪的冬天在我看来是不能算真正的冬天的。这两天的大事是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终于还是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时被用绞刑处死了。
其实并不喜欢SPACES,它又慢,有些功能又不友好,用起来很不方便,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六、一些难忘的网友
在我这段并不长的论坛生涯中,却认识了一些很难忘记的网友,搜肠刮肚地记下了下面这几位。其实还有很多,却实在记不大清楚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下降,很多东西就会逐渐模糊起来,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我在这里还是大概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起吧。
季米、李湃和绿茶
他们三位是我较早认识的网友,而且是同乡,所以感觉特别亲切。季米兄是我在闲闲书话时的斑竹,绿茶则是人民网读书论坛的管理者。季米兄颇有长者之风,他和当时书话的另一位斑竹慧元一起很用心地主持着论坛,实在是书话能够逐渐繁荣起来的第一大功臣。我曾经表示哪天回老家的话,就带上一套《来燕榭读书记》去拜访他,可惜却至今未能实现,实在是有愧的很。
青杏
她是我最谈得来的网友之一,也是最有亲切感的网友,因为我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在网上碰上的话,经常会东拉西扯地聊个没完。
青杏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不时地会不顾工作,一个人背起行李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玩上十天半月的。遗憾于自己的总想出门旅游,却总是以一个人没意思为由下不了决心的弱点,我于是请求她哪天有空一起去我老家的“浙水”(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她热烈地应承,好啊好啊。但至今我们也没有实现这一想法。
我认识青杏是因为有一回她在书话里求《细雪》一书。我有一次逛旧书市场时看见了,于是买了寄给了她。不想后来她竟回送了我一堆关于佛教的书,有《五灯会元》啊,《高僧传》啊,《坛经》啊什么的。我有些不好意思,一下子白收人家那么多的书,她却说:没事,没事,我现在不信这些了,用不着,还是送给想看的人好。我却实在是记不起来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过要看佛教的书了,惟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直到现在我仍然没仔细读过这些书一页。
青杏信教,是个非常好心的人,我常常向她请教一些我不懂的生活上的事情,她每次都会很耐心地给以解答。最近的一次就在前两天,是关于如何养狗的。她非常非常喜欢狗狗,现在家里还养着两条。听说我要养狗,比我自己还显得高兴,热烈地为我讲种种注意事项。
池塘生态报告
在我的印象里,池塘生态报告是一个性子很急,说话很快的人,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真人。因为有一回,在我的《消夏杂记》有关外婆的回忆的帖子里,我们聊起了她的外婆,她一句接着一句地描述了她和她的外婆的一些生活细节,就象一首长诗的诗句一样,一点没间断,一下子跟了几十条跟贴,着实让我惊叹。我总怀疑,那是我的一个跟贴最多的帖子吧?
香笛
我们总称她箱底。她也许是对当初的闲闲书话最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人吧。传说后来来书话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就是冲着她的名头而来的。她的许多帖子往往能得到几千的点击量,几百个跟贴,这在那时侯的闲闲书话是非常罕见的。
让我觉得很自豪的是,这么一个“大人物”,其之所以来闲闲书话,似乎正是因为我的帖子——在我的《消夏杂记》里有不少篇是谈花说草的,而她是个喜爱花草的人。我不确定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但至少可以说,她在闲闲书话的第一次发言,确实是跟我的帖子。更让我高兴的一点是,她的最受欢迎的帖子之一的、仿照《红楼梦》风格写成的“大观园”系列,最初就是因为我的生日而起的。
我后来写起所谓的武侠故事《天台山遇仙记》时,香笛曾从她的藏书里扫描过几张图作为我的故事的插图,我很是珍惜。其中的一张行舟图,我尤其喜欢,至今留着用作MSN、博客和豆瓣的头像或图标。
香笛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所以当后来闲闲书话的人日渐增多后,也开始慢慢地不大来了。
无语独上西楼
无语那一年来北京的时候,我曾见过她一面。她娇小的身体与她在论坛上“大姐大”式的形象实在是不相称。她的号召力很大,那次来京,好象北京地区所有的网友都过来参加聚会了,盛况空前。也因此,我没能和她说上几句话。
她曾在论坛上提起过自己的一本藏书,是龙榆生的《唐宋词选注》,她说是她从小看的,上面写满了她的体会和注解。我开玩笑地要她送给我,她总是不肯答应,说是舍不得。不过后来她还是重新买了一本,然后从自己那本里找了两页,将上头的体会和注解录照抄到这本上,寄给了我。
胡同(三十年代)
胡同是较后一些时候才来书话的。来时先发了一篇他的有关书的藏书书目,大约总有近一百本吧,一时惊住了我们。后来才知道,一者他喜欢收藏此类书,二者他一直就有贩书的想法,所以逛旧书市场时看见好书,就会不管其对自己有用无用,一例买下。其结果就是住的地方,什么床上、桌子上、箱子上,堆得全是满满的旧书,人进了基本没有立脚的地方——这并非一句修饰辞,是真的很难有立脚的处所,一点也没有带夸张的。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当初是怎么一来就决定了要贩书的。我想,除了我们俩都有着贩书的“宿志”外,大体总不离什么外地旧书不好找,而我们在北京有便利的条件等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吧。
作了这个决定之后,我们逛旧书市场就逛得更加勤快了。每到周末,天还没亮,我们就已经辗转在北京的各大旧书市场之间,搜寻着各种各样的好书了。回来后就赶紧将书目录入上网,给那些已经在等待多时的网友们挑选——很显然,我们的贩书是很受那些不方便或没有时间逛旧书市场的人欢迎的,经常会有好几十人一到点就守侯在电脑前,准备着我们的书目一上就动手进行最迅速的“抢夺”。
不久后,我的住处也慢慢地变得和胡同一样,各个角落开始堆满旧书。只是随着我的工作的变动,渐渐抽不出时间来了,胡同也疲于在“天南地北”的几处地方之间来回奔波——我当时住西五环,胡同住鼓楼一带,最主要的旧书市场潘家园则在东三环,在北京绕这么一圈,是和往张家口走上一趟没有什么区别的。
于是我们就将剩下的书一起作价转让给了一家外地的书店,就此终止了我们的贩书生涯——实际上真正结束的仅是我,胡同则在一段时间的休息后,逢上一个机遇,又很快重操起“旧业”来了,而这一番,他似乎是真正下定了决心,一心一意贩书,不再去想那时不时会从头脑里冒出的走学术生涯的念头来了。
斩断了异念的骚动、一心贩书的胡同兄逐步走上了轨道,并慢慢闯下了自己的“万儿”,很快成为了圈内一个颇有名气的闻人了。很多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而我,则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如今回首这段往事,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柳如是风
柳如是风也是比较晚才来的书话。他是个非常热情的人。每次从山西来北京逛潘家园的时候——他也是个有旧书癖的人,三天两头地会兴起逛旧书店的瘾来,于是就会从山西千里迢迢赶赴北京来——就会找到我们,陪我们一起搜书,完了又帮我们抗书袋。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初次见我们时,竟然从山西给我们抗来一套有关他家乡的《山右丛书》以及一本《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两者加一起总有四五十斤重吧?当时我们感动之余又觉惊讶,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离开论坛很久之后的我,曾有机会去过一次山西大同,到后突然想起来这里住着他这么一位朋友,于是赶紧打电话给胡同要他的联系方式,结果却失望地被告知,他家在太原,并非大同,只好作罢。
四海夕阳
四海夕阳是我在胡同在贩书的过程中认识的。他是扬州人,大概也常常在当地逛旧书市场,总能得到一些好书。我曾经用我们买来的一些中华书局的唐宋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零本跟他交换了一套8本《禹贡》杂志的影印合订本。那是一部我当时非常想得到的书,因为那时我曾一度梦想,有朝一日可以走上搞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道路。如今自然是一切随风而去了。
疏香、郁郁、菊菊和怪
这四人都是菊斋论坛的网友。我在菊斋的时候认识的。
疏香和郁郁曾来我住的地方买过书。记得当时恰逢韩日世界杯,她们来的时候正好有一场比赛要举行,于是她们选完书后,又留在我那里看完了比赛才走,所以对她们的印象很深。
后来我们还约过一起逛三联书店。更后来,偶尔地也曾在书店里遇上过——北京这地方虽然大,但常逛书店的人还是不太多,所以这种在千万人中“不期而遇”的稀罕事,偶尔还是能够发生的。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偶然打开已好久没打开的QQ,不想就得知疏香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消息。我在长时间的震惊之余,陷入了对生命无常的悲哀中。我的脑海里一直还清晰地记着那天她来我住处买书时一身白衣白裙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子,竟然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其后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她,却一直没能动笔。
菊菊似乎是菊斋的创建人。我对古典诗词一窍不通,所以一直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不过我对她的印象却一直非常好,总觉得她应该和她的网名“人淡如菊”一样淡雅。后来有一次她有机会被单位派来北京培训,我知道消息后很高兴,连忙请了半天假,陪她去香山植物园玩了半天。记得逛完准备回时,天还下起了一阵雨,着实有些狼狈。
对于怪,我真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她和她的网名一样,怪怪的,不大和人交往——当然,可能只是和不熟悉的人才这样?我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她曾寄给我过一样东西,我这里保留的几件模糊了来源的东西:一根豪猪(或刺猬?)的刺,一本《韦伯地理辞典》,一不《浙江台州地区歌谣选》,其中有一样肯定是来自她的。似乎是《地理辞典》。
人实在是太健忘了。倘若我这次没有下定决心把这些往事记下来,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应该庆幸自己这次能够从已经延续了近四年的沉寂中走出来,使得这段美好的回忆能够因此通过自己虽然没有文采的笔,形成文字,从而能久久地保留下来。
一点旧事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
去年的此时候,某超市为招揽顾客,于门口广场拉起屏幕放映电影。我常常在下班后匆匆用过晚饭赶到这里,买瓶可乐,占个好位置,盘膝坐在地上看电影打发时日。夜里的风吹动屏幕,使得电影中人,无论是英雄抑或是奸贼,都扭曲得好笑。我喜欢夏夜,夏夜里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暗香浮动常常让我着迷;我尤其喜欢家乡放映露天电影时的夏夜。
那时侯的乡村里,寿诞婚嫁往往要放电影;偷伐盗卖集体的木材被抓也要罚放电影。平日缺乏娱乐的乡村,此时定是合村出动,热闹过于任何佳节盛日。如是自己村里放的电影,自然不用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占取好位置,倘若是邻村,或是邻村的邻村有电影,就需要早早地出发了——要是去那些没有亲友的村里,还得自己抗上把凳子什么的。当然农家世界小,不会缺少表什么或堂什么之类的亲戚的。于是晚饭后,约上三五人,携一火把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一路上始终伴随我们左右的是田地里散发出的肥料味道以及扑面尔来的飞虫,这飞虫常常扑进人的嘴里鼻里眼眶里,那样就不得不强抑住焦急的心情停下来处理一番了。那些因为农事繁忙直到此刻方才作饭的家里,从烟囱中冒出的烟比夜色还浓。我怀念家乡夏夜里的炊烟,炊烟浓,炊烟中菜的辣味更是浓得呛人。
而看完电影兴尽归来,虽然大门虚掩着还未上闩,虽然房中的灯还亮着,但外婆已然和衣靠在床头睡着了。外婆总是这样,床头或靠椅上都能睡着,可听见我们的笑,却又会睁开眼,问几句,随我们笑上一阵。到我们玩困了乏了准备睡时,她又起来给我们做些点心吃完,收拾好门窗,方才正式睡下。是啊,外婆是得需要常常地瞌睡一会儿,要不每天那么起早贪黑的,怎么吃得消?可我们不懂事,在它瞌睡时常常围着她胖胖的身躯吵她,说她是在“捣米”。
外婆家中的灯很暗,是那种15瓦的白炽灯。儿时轻狂,见到那边舅舅房里明亮有如白昼却给外婆用15瓦的灯,常常气愤,外婆倒劝我。有一年暑假到外婆家避暑,带了本岳麓出版社的小字本《红楼梦》读,在15瓦的灯光下看不清,于是就坐到了桌子上头看,头常常碰到灯泡,15瓦等虽说不亮,发的热却着实不小,人热得直冒汗。外婆见了,要去买60瓦的灯泡,多少已经懂些人情世故的我死命拦住。
早些年还没有分家的时候,外婆房里是很热闹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满房间的笑声,地上的瓜子皮足足有几寸之厚。分家后舅舅那边很少过来,虽然一门之隔。有时我到外婆家度假,他们知道了,才会过来打个招呼。看着那15瓦昏暗的灯光,我总觉得一股透骨的心凉。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偶尔闲了也是坐着瞌睡,不知道对此她的心里感受如何?我始终没敢去问她。(2001年7月1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
(二)
说到电影,镇上有一家影院,我们一伙人整日价象苍蝇一样围在门口,想乘机混进去白看,但是查票严密,很少得逞。于是我们就从影院的围墙墙头爬上它的屋顶——电影院是那时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它并不用普通的瓦片做顶,而是用整快的波浪型薄水泥板铺就,小孩字可以在上面跑动——我们就趴在屋顶,从缝隙中欣赏电影。但一旦查票员发现了,过来查看,情急之下就只能从墙头跳下逃逸了。
墙外头是一块菜地,种着番薯和萝卜,泥土松稀,所以从那么高的墙头跳下,竟能安然无恙。只是电影没有看完心里到底不快活,于是随手拔起番薯和萝卜来,往菜地前面的大溪中一阵乱掷,才渐渐解气。然后选上一两个嫩脆的番薯在溪里洗净了吃,吃完后脱掉衣裤跳入溪中洗去一日的疲乏。
那时电影少,连录象也同马戏团一样珍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大会”上才出现。交流会是当时第一等的盛事,人多得在街上难以走动,汽车更是要花上半小时才能通过短短的一两百米路。当时我们的语文作文对这种情况作形容的一句套语就是:“好象一堆蚂蚁扛着一个火柴盒慢慢挪动。”但是蚂蚁却又为何要扛火柴盒呀?可见不通之极。
那年头,镇上还有咱们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工具——广播站,一到交流会的时候就死命地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这种歌曲逛交流会,叫人感到无比的幸福。交流会时的录象一般是在那年代已经废弃的祠堂里放映:两台21英寸的电视高高地摆在前方,下面全是黑压压的人头,祠堂四周的横梁上,窗台上也坐满了人,真是百年难逢的盛举啊。可能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临时之举的缘故,录象厅剪票员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相比没有什么经验,我们能轻易地混了进去。
后来录象厅盛行,电影院简直没人去,于是也改放录象。只是那么大的影院放投影录象,只有前几排稀稀拉拉坐着一些观众,总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于是,当初那么豪华的影院渐渐地失修破旧了。前两年又改作了歌舞厅,倒也还热闹,但是总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而通往城里的路修成了柏油路后,坐小巴只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方便的很,于是物资交流大会也渐渐衰落了。
我每想起这些旧事的时侯,总有一种唐宫白首人话及开元盛事时的惆怅,真是希奇,要说繁盛,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我如今所在的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北京城呢?(2001年7月19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2》)
(三)
我家在镇上,但不喜欢镇里人的蛮狠冷漠,他们对附近乡民非常傲慢,而面对城里人时又表现得极端卑下。因此,我的学校之外的生活大多是在离镇二里多路的外婆家度过的。就连短短的一天半周末假期——当时还没有双休一说——也常常跑到外婆那里。而且会一直呆到礼拜一的早上,才万分不情愿地动身回家——这天要上课,没有办法啊。
为了能赶上上课,这天外婆会早早地天不亮就起床,煮上一盘我爱吃的毛豆,装在围裙前的大口袋里面,然后叫起我,动身赶路。一路上我们剥着毛豆吃,一前一后,无言地走,外婆胖胖的身躯走动颇吃力,我在前头老远也能听到她的喘气声(真是难以想象外婆晚年因为生病而瘦得不象样子,因为在我眼中,胖胖的外婆才象外婆。那几年我在外地求学,和她见一面,已经不太容易了)。喘息声中,外婆会时不时地打破寂静同我说几句用功学习,要有出息之类的话,我唔唔地漫应着,心底下为又要进学校上课很是发愁。那时侯天尚未放亮,一路上只有我和外婆在默默地走。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在外婆家玩得特别开心,直到开学那天还死赖着不想回家,一人跑到楼上,外婆怎么叫也不下来,最后到底还是把我爸爸叫了来,由他将我硬抱了下来。
小时侯作饭烧木柴,我在外婆家总喜欢跟着表哥表妹去砍柴(不信,去看我那时侯的周记,十篇里往往有九篇是“上山砍柴”,要不就是“采猪草”,老师责我以无有想象力,哈哈)。某次周末我照例去砍柴,发现一棵已近枯死的茶子树(茶子树是村里的集体财产,禁伐,当然枯死者例外。有时不想去太远的深山里,而附近山里柴又稀少,只好在茶子树上选上一段,砍几刀,几天后再去,则那段树枝已然枯死。呵呵,所谓“窃书不算偷书”者也,上天当体谅我心。)回来后我对外婆提了这事,并说:等我下礼拜去砍。
当时的情况记得的只有那么多,至于后来有没有去弄回那根树,却记不清楚了。不过外婆常常拿这件事在人前夸我好,我听着也很高兴,决定以后能挣钱了一定给外婆买各种好东西。外婆同舅母不和,常跟我说:舅母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很奇怪小说里面的王熙凤明明是个只知奉承老太太的,在村人的心目中却完全相反),她管住舅舅不让过这边来;舅舅也是没啥良心,我算是白疼他了,你以后不要这样。来京城求学的第一个假期,手里没有钱,买了几盒很便宜的印着“北京特产”字样的果脯回去。这所谓北京特产着实难吃。外婆却乐得合不笼嘴。
再后来外婆病了,吃不下饭。家里来信要我假期买些好吃的回家,给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新鲜玩意的外婆尝尝,那时她的病已经没治了。然而该死的China Post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信给寄丢了。回家后,家里人都没提起这件事,直到外婆去世多年后,与家母的一次闲聊中才说起。而那年的假期结束回北京后没有多久,外婆就去世了——但这事我当时也不知道,没能赶回家。家里人后来解释说:怕你伤心,有碍学业。
现在,我一想起外婆来就难过的很。(2001年7月2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3》)
(四)
之所以喜欢并盼望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除了它的热闹以及能浑水摸鱼,白看几场录象外,还有一个关系到我们“生计”之大问题。那时侯家里基本不给零花钱,我们只好自己寻求生财之道。
当时镇上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几分钱一斤收购硬纸板,几毛钱一斤收购废铜。于是我们一放学就在镇上的大街小巷中转悠,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硬纸板和废铜——别的大块的铜基本上找不到,所幸废锁里一般会有一粒铜芯。
找到的硬纸板都存放于一名伙伴家中;而找到废锁,则在无人的小巷里用石头砸开取出里面的铜芯,也一并叫那伙伴存好。等到差不多数量了,就一块去废品站卖,得到的钱平分。基本上这点钱也就够吃上几碗馄饨,买几个包子,再买几个烧饼和油条,再去车站门口两旁一左一右两名老头摆的连环画租书摊上看几本《唐宫恩怨》什么的。(根据梁羽生的一本武侠改编而成,我至今对这本书有着出奇的好感。)
当然,我们的整日游窜于街巷之中,除搜寻硬纸板和废铜外,尚有一私人目的——香烟纸和火柴纸,那时家乡儿童盛行收藏香烟纸,火柴纸也挺流行。记得有一位住在镇的另一头的小孩有一种画面是少林寺的香烟纸,还有一种画面是天安门的,精美极了,受到了合镇孩子的崇拜。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这种牌子的香烟。
平日里要搜集硬纸板是很困难的,因为大件的人家都自己留存着卖钱。要不说江南的人家会过日子呢。但是到了物资交流会,那些外地来的生意人整箱整箱的货物运来,几天下来,货卖光了,钱早就赚得腰间鼓鼓的,还会在意这点硬纸箱?于是大会过后,往往是一地的狼籍,却也是我们一伙人的狂欢之时。呵呵。(2001年7月2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4》)
(五)
说到儿时“生计”之问题。尚有一些其他的法子,略举一二,如下:
1 采“细细葱”
“细细葱”是我们方言中对一种野葱的称法,不知学名为何。该野葱春来即发长,正值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农家需外出采集猪草(喂猪用),可顺手摘一两把回家。吃法是加些青辣椒抄米饭——有时还可加一个鸡蛋抄,出奇的香,我很是爱吃。我之所以能放下一名男孩子的尊严跟随表姐去采猪草,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而且早春时节的江南野外,景色之美,亦可醉人。
2 摸螺蛳以及其它
我喜欢夏季。夏季有着漫长的暑假,有着露天电影,都是让人心花怒放的事情,更有者,夏季于孩子们而言,节目尤其丰富。比如,五六月份天气渐渐地暖起来,到可以赤脚下水,我们便再也坐将不住了,拎起个木桶或者竹篮,纷纷下河摸螺蛳,摸螃蟹以及捞虾米。
午后出发,从河的这一端开始,一路细细摸过去,直到河的那一端,天也差不多暗下来了。收获大约有螺丝、螃蟹和虾米各一大碗,正好晚饭一顿美餐。在外婆作晚饭之时,我们就折回河里洗澡。一般都是还没有洗完,外婆的呼唤声便已响起:“吃——晚饭——了,归来——哎——”,山坳里音大有回声,一时间整个村子上空都是“吃晚饭吃晚饭”的声音,外婆的声音悠长而富有韵感,我最是爱听。
螃蟹和虾米可以马上做菜,螺蛳则一般要用清水浸着放上两三天,等它们壳中的泥土都吐的差不多了,才好吃的。而且还需要剪去螺蛳屁股。吃法是加些黄酒和韭菜抄。那汤的味道特别好。
真正会吃螺蛳的是要夹上一个,往汤里浸满汤汁,然后放于嘴边,用足气力吸出肉来吃。我们对那些用针慢慢的挑出螺蛳肉来的吃法特别看不上眼,称之为外行,因为这样子吃缺少汤汁。尤其是,没有那“呼”的一声吸出螺蛳肉来的快感,还叫吃螺蛳吗?这正如嗑瓜子,只有经过“咯”的一声,才会感觉吃得美满。而来到京城后,买螺蛳吃,竟然买过几回没有剪屁股的螺蛳,那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吸”这一说了,这使得我十二万分的沮丧,也十二万分的疑惑不解。
儿时的夏季通常就这样在河中度过的,一直到暑假结束后开学了,天气开始转凉为止。到了那时,就只能在梦中才会出现那无止无休的“知了知了”的蝉叫声和那“哗哗”的水流声以及每抓到一只大螃蟹后的欢呼声了。
记忆中儿时的夏季显得那么安静。(2001年7月31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5》)
(六)
3 摘映山红以及其它
估计现在不会有人吃映山红了。但是在那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里,映山红却着实是不错的一种零食。吃在嘴里,酸酸的,感觉很好。而且“嚼花”大约是和“饮露”一般,是很风雅的举动,能稍稍消去人身上的一点俗气的。
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几部电影里,那些烈士们都一无例外地死在满山的映山红中间(实际上,映山红在清明扫墓时节初发),那么映山红竟然有松柏一般的隐喻意义了;另,据我们那儿的传说,吃了映山红是要流鼻血的,这使得映山红在我的眼里分外有一种凄艳的形象。映山红在我们的方言里叫做“满山红”,我以为它更能体现出这一形象。
一般都是上山砍柴时,顺带摘些映山红以及别的野果如野山查,野草莓吃。也有专门上山采摘的时候,但并不多。野山查常有山里人穿成佛珠似的一串拿镇上来卖,那是真正的山里品种,产自深山老岭中,又大又红,可是吃起来总觉得没有自己摘来的好。
4 摸泥鳅
儿时夏季的摸螺蛳螃蟹,捞虾米,基本上是用来自己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农家经济。能拿去市场交换,弄些钱花的则是泥鳅。泥鳅我们不大爱吃,而且卖得贵——村里甚至有一妇人以摸泥鳅卖为副业,整天活动于四处的田埂间,实在赚了不少的钱。
说一说摸法:在细长的田边水沟里选一泥土肥沃的地段,大约十来米,在两头用些泥土垒高——这样这十来米的区域就成为“封闭”的了,以铁勺将中间的水舀干后,两个人就可以分头从两头在泥土中翻摸起泥鳅来。如果泥鳅多的话,这十来米的水沟两个人往往要花上一上午的时间,才能细细翻遍,会合于中间。那时抬起腰来往身后一看,见一路的泥土被翻得如同牛耕过一般,会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的。而因为常常用泥手拭汗,赶苍蝇什么的,此时已然满脸的泥巴了,两人对看几眼,不禁大乐。
一般我和二表哥一块去摸泥鳅。二表哥一家,个个心灵手巧,精于诸般“技道”。比如大舅能捉蛇,会采药,一度是赤脚医生,后又当上村支书;二表哥摸泥鳅,捉田鸡是一把手,同他打扑克,下棋我常常输得直想哭,尤其他谈起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争史来常使我口登目呆;大表哥更是精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提到闰土的“弓京捉小鸟雀”法他就会。有一年冬天他就抓到几只鸪鸪给外婆过年。他是我儿时的偶像。
可他们一家虽心灵手巧却不太勤奋。农家不勤奋而光凭小聪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家后来渐渐地艰难起来,大舅和大表哥整日价沉迷于赌博,大舅丢了村支书职务,又弄断了腿;二表哥长大后也变得木讷了,我们见了面也没啥话讲。我每想起二表哥就会想起鲁迅的闰土的,难过的要死。村里这几年盛行去江西革命老区贩些女人来做老婆,因为本村里的女人看不上他们。这样子的老婆是要日日夜夜严防其逃窜回老家的。不知道两位表哥是否也走上了此路?(2001年8月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6》)
《天台山遇仙记》以及其它
《历代小说笔记选》、《心灵史》、《天台山遇仙记》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
去年的此时候,某超市为招揽顾客,于门口广场拉起屏幕放映电影。我常常在下班后匆匆用过晚饭赶到这里,买瓶可乐,占个好位置,盘膝坐在地上看电影打发时日。夜里的风吹动屏幕,使得电影中人,无论是英雄抑或是奸贼,都扭曲得好笑。我喜欢夏夜,夏夜里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暗香浮动常常让我着迷;我尤其喜欢家乡放映露天电影时的夏夜。
那时侯的乡村里,寿诞婚嫁往往要放电影;偷伐盗卖集体的木材被抓也要罚放电影。平日缺乏娱乐的乡村,此时定是合村出动,热闹过于任何佳节盛日。如是自己村里放的电影,自然不用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占取好位置,倘若是邻村,或是邻村的邻村有电影,就需要早早地出发了——要是去那些没有亲友的村里,还得自己抗上把凳子什么的。当然农家世界小,不会缺少表什么或堂什么之类的亲戚的。于是晚饭后,约上三五人,携一火把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一路上始终伴随我们左右的是田地里散发出的肥料味道以及扑面尔来的飞虫,这飞虫常常扑进人的嘴里鼻里眼眶里,那样就不得不强抑住焦急的心情停下来处理一番了。那些因为农事繁忙直到此刻方才作饭的家里,从烟囱中冒出的烟比夜色还浓。我怀念家乡夏夜里的炊烟,炊烟浓,炊烟中菜的辣味更是浓得呛人。
而看完电影兴尽归来,虽然大门虚掩着还未上闩,虽然房中的灯还亮着,但外婆已然和衣靠在床头睡着了。外婆总是这样,床头或靠椅上都能睡着,可听见我们的笑,却又会睁开眼,问几句,随我们笑上一阵。到我们玩困了乏了准备睡时,她又起来给我们做些点心吃完,收拾好门窗,方才正式睡下。是啊,外婆是得需要常常地瞌睡一会儿,要不每天那么起早贪黑的,怎么吃得消?可我们不懂事,在它瞌睡时常常围着她胖胖的身躯吵她,说她是在“捣米”。
外婆家中的灯很暗,是那种15瓦的白炽灯。儿时轻狂,见到那边舅舅房里明亮有如白昼却给外婆用15瓦的灯,常常气愤,外婆倒劝我。有一年暑假到外婆家避暑,带了本岳麓出版社的小字本《红楼梦》读,在15瓦的灯光下看不清,于是就坐到了桌子上头看,头常常碰到灯泡,15瓦等虽说不亮,发的热却着实不小,人热得直冒汗。外婆见了,要去买60瓦的灯泡,多少已经懂些人情世故的我死命拦住。
早些年还没有分家的时候,外婆房里是很热闹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满房间的笑声,地上的瓜子皮足足有几寸之厚。分家后舅舅那边很少过来,虽然一门之隔。有时我到外婆家度假,他们知道了,才会过来打个招呼。看着那15瓦昏暗的灯光,我总觉得一股透骨的心凉。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偶尔闲了也是坐着瞌睡,不知道对此她的心里感受如何?我始终没敢去问她。(2001年7月1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
(二)
说到电影,镇上有一家影院,我们一伙人整日价象苍蝇一样围在门口,想乘机混进去白看,但是查票严密,很少得逞。于是我们就从影院的围墙墙头爬上它的屋顶——电影院是那时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它并不用普通的瓦片做顶,而是用整快的波浪型薄水泥板铺就,小孩字可以在上面跑动——我们就趴在屋顶,从缝隙中欣赏电影。但一旦查票员发现了,过来查看,情急之下就只能从墙头跳下逃逸了。
墙外头是一块菜地,种着番薯和萝卜,泥土松稀,所以从那么高的墙头跳下,竟能安然无恙。只是电影没有看完心里到底不快活,于是随手拔起番薯和萝卜来,往菜地前面的大溪中一阵乱掷,才渐渐解气。然后选上一两个嫩脆的番薯在溪里洗净了吃,吃完后脱掉衣裤跳入溪中洗去一日的疲乏。
那时电影少,连录象也同马戏团一样珍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大会”上才出现。交流会是当时第一等的盛事,人多得在街上难以走动,汽车更是要花上半小时才能通过短短的一两百米路。当时我们的语文作文对这种情况作形容的一句套语就是:“好象一堆蚂蚁扛着一个火柴盒慢慢挪动。”但是蚂蚁却又为何要扛火柴盒呀?可见不通之极。
那年头,镇上还有咱们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工具——广播站,一到交流会的时候就死命地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这种歌曲逛交流会,叫人感到无比的幸福。交流会时的录象一般是在那年代已经废弃的祠堂里放映:两台21英寸的电视高高地摆在前方,下面全是黑压压的人头,祠堂四周的横梁上,窗台上也坐满了人,真是百年难逢的盛举啊。可能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临时之举的缘故,录象厅剪票员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相比没有什么经验,我们能轻易地混了进去。
后来录象厅盛行,电影院简直没人去,于是也改放录象。只是那么大的影院放投影录象,只有前几排稀稀拉拉坐着一些观众,总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于是,当初那么豪华的影院渐渐地失修破旧了。前两年又改作了歌舞厅,倒也还热闹,但是总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而通往城里的路修成了柏油路后,坐小巴只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方便的很,于是物资交流大会也渐渐衰落了。
我每想起这些旧事的时侯,总有一种唐宫白首人话及开元盛事时的惆怅,真是希奇,要说繁盛,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我如今所在的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北京城呢?(2001年7月19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2》)
(三)
我家在镇上,但不喜欢镇里人的蛮狠冷漠,他们对附近乡民非常傲慢,而面对城里人时又表现得极端卑下。因此,我的学校之外的生活大多是在离镇二里多路的外婆家度过的。就连短短的一天半周末假期——当时还没有双休一说——也常常跑到外婆那里。而且会一直呆到礼拜一的早上,才万分不情愿地动身回家——这天要上课,没有办法啊。
为了能赶上上课,这天外婆会早早地天不亮就起床,煮上一盘我爱吃的毛豆,装在围裙前的大口袋里面,然后叫起我,动身赶路。一路上我们剥着毛豆吃,一前一后,无言地走,外婆胖胖的身躯走动颇吃力,我在前头老远也能听到她的喘气声(真是难以想象外婆晚年因为生病而瘦得不象样子,因为在我眼中,胖胖的外婆才象外婆。那几年我在外地求学,和她见一面,已经不太容易了)。喘息声中,外婆会时不时地打破寂静同我说几句用功学习,要有出息之类的话,我唔唔地漫应着,心底下为又要进学校上课很是发愁。那时侯天尚未放亮,一路上只有我和外婆在默默地走。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在外婆家玩得特别开心,直到开学那天还死赖着不想回家,一人跑到楼上,外婆怎么叫也不下来,最后到底还是把我爸爸叫了来,由他将我硬抱了下来。
小时侯作饭烧木柴,我在外婆家总喜欢跟着表哥表妹去砍柴(不信,去看我那时侯的周记,十篇里往往有九篇是“上山砍柴”,要不就是“采猪草”,老师责我以无有想象力,哈哈)。某次周末我照例去砍柴,发现一棵已近枯死的茶子树(茶子树是村里的集体财产,禁伐,当然枯死者例外。有时不想去太远的深山里,而附近山里柴又稀少,只好在茶子树上选上一段,砍几刀,几天后再去,则那段树枝已然枯死。呵呵,所谓“窃书不算偷书”者也,上天当体谅我心。)回来后我对外婆提了这事,并说:等我下礼拜去砍。
当时的情况记得的只有那么多,至于后来有没有去弄回那根树,却记不清楚了。不过外婆常常拿这件事在人前夸我好,我听着也很高兴,决定以后能挣钱了一定给外婆买各种好东西。外婆同舅母不和,常跟我说:舅母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很奇怪小说里面的王熙凤明明是个只知奉承老太太的,在村人的心目中却完全相反),她管住舅舅不让过这边来;舅舅也是没啥良心,我算是白疼他了,你以后不要这样。来京城求学的第一个假期,手里没有钱,买了几盒很便宜的印着“北京特产”字样的果脯回去。这所谓北京特产着实难吃。外婆却乐得合不笼嘴。
再后来外婆病了,吃不下饭。家里来信要我假期买些好吃的回家,给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新鲜玩意的外婆尝尝,那时她的病已经没治了。然而该死的China Post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信给寄丢了。回家后,家里人都没提起这件事,直到外婆去世多年后,与家母的一次闲聊中才说起。而那年的假期结束回北京后没有多久,外婆就去世了——但这事我当时也不知道,没能赶回家。家里人后来解释说:怕你伤心,有碍学业。
现在,我一想起外婆来就难过的很。(2001年7月2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3》)
(四)
之所以喜欢并盼望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除了它的热闹以及能浑水摸鱼,白看几场录象外,还有一个关系到我们“生计”之大问题。那时侯家里基本不给零花钱,我们只好自己寻求生财之道。
当时镇上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几分钱一斤收购硬纸板,几毛钱一斤收购废铜。于是我们一放学就在镇上的大街小巷中转悠,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硬纸板和废铜——别的大块的铜基本上找不到,所幸废锁里一般会有一粒铜芯。
找到的硬纸板都存放于一名伙伴家中;而找到废锁,则在无人的小巷里用石头砸开取出里面的铜芯,也一并叫那伙伴存好。等到差不多数量了,就一块去废品站卖,得到的钱平分。基本上这点钱也就够吃上几碗馄饨,买几个包子,再买几个烧饼和油条,再去车站门口两旁一左一右两名老头摆的连环画租书摊上看几本《唐宫恩怨》什么的。(根据梁羽生的一本武侠改编而成,我至今对这本书有着出奇的好感。)
当然,我们的整日游窜于街巷之中,除搜寻硬纸板和废铜外,尚有一私人目的——香烟纸和火柴纸,那时家乡儿童盛行收藏香烟纸,火柴纸也挺流行。记得有一位住在镇的另一头的小孩有一种画面是少林寺的香烟纸,还有一种画面是天安门的,精美极了,受到了合镇孩子的崇拜。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这种牌子的香烟。
平日里要搜集硬纸板是很困难的,因为大件的人家都自己留存着卖钱。要不说江南的人家会过日子呢。但是到了物资交流会,那些外地来的生意人整箱整箱的货物运来,几天下来,货卖光了,钱早就赚得腰间鼓鼓的,还会在意这点硬纸箱?于是大会过后,往往是一地的狼籍,却也是我们一伙人的狂欢之时。呵呵。(2001年7月27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4》)
(五)
说到儿时“生计”之问题。尚有一些其他的法子,略举一二,如下:
1 采“细细葱”
“细细葱”是我们方言中对一种野葱的称法,不知学名为何。该野葱春来即发长,正值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农家需外出采集猪草(喂猪用),可顺手摘一两把回家。吃法是加些青辣椒抄米饭——有时还可加一个鸡蛋抄,出奇的香,我很是爱吃。我之所以能放下一名男孩子的尊严跟随表姐去采猪草,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而且早春时节的江南野外,景色之美,亦可醉人。
2 摸螺蛳以及其它
我喜欢夏季。夏季有着漫长的暑假,有着露天电影,都是让人心花怒放的事情,更有者,夏季于孩子们而言,节目尤其丰富。比如,五六月份天气渐渐地暖起来,到可以赤脚下水,我们便再也坐将不住了,拎起个木桶或者竹篮,纷纷下河摸螺蛳,摸螃蟹以及捞虾米。
午后出发,从河的这一端开始,一路细细摸过去,直到河的那一端,天也差不多暗下来了。收获大约有螺丝、螃蟹和虾米各一大碗,正好晚饭一顿美餐。在外婆作晚饭之时,我们就折回河里洗澡。一般都是还没有洗完,外婆的呼唤声便已响起:“吃——晚饭——了,归来——哎——”,山坳里音大有回声,一时间整个村子上空都是“吃晚饭吃晚饭”的声音,外婆的声音悠长而富有韵感,我最是爱听。
螃蟹和虾米可以马上做菜,螺蛳则一般要用清水浸着放上两三天,等它们壳中的泥土都吐的差不多了,才好吃的。而且还需要剪去螺蛳屁股。吃法是加些黄酒和韭菜抄。那汤的味道特别好。
真正会吃螺蛳的是要夹上一个,往汤里浸满汤汁,然后放于嘴边,用足气力吸出肉来吃。我们对那些用针慢慢的挑出螺蛳肉来的吃法特别看不上眼,称之为外行,因为这样子吃缺少汤汁。尤其是,没有那“呼”的一声吸出螺蛳肉来的快感,还叫吃螺蛳吗?这正如嗑瓜子,只有经过“咯”的一声,才会感觉吃得美满。而来到京城后,买螺蛳吃,竟然买过几回没有剪屁股的螺蛳,那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吸”这一说了,这使得我十二万分的沮丧,也十二万分的疑惑不解。
儿时的夏季通常就这样在河中度过的,一直到暑假结束后开学了,天气开始转凉为止。到了那时,就只能在梦中才会出现那无止无休的“知了知了”的蝉叫声和那“哗哗”的水流声以及每抓到一只大螃蟹后的欢呼声了。
记忆中儿时的夏季显得那么安静。(2001年7月31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5》)
(六)
3 摘映山红以及其它
估计现在不会有人吃映山红了。但是在那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里,映山红却着实是不错的一种零食。吃在嘴里,酸酸的,感觉很好。而且“嚼花”大约是和“饮露”一般,是很风雅的举动,能稍稍消去人身上的一点俗气的。
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几部电影里,那些烈士们都一无例外地死在满山的映山红中间(实际上,映山红在清明扫墓时节初发),那么映山红竟然有松柏一般的隐喻意义了;另,据我们那儿的传说,吃了映山红是要流鼻血的,这使得映山红在我的眼里分外有一种凄艳的形象。映山红在我们的方言里叫做“满山红”,我以为它更能体现出这一形象。
一般都是上山砍柴时,顺带摘些映山红以及别的野果如野山查,野草莓吃。也有专门上山采摘的时候,但并不多。野山查常有山里人穿成佛珠似的一串拿镇上来卖,那是真正的山里品种,产自深山老岭中,又大又红,可是吃起来总觉得没有自己摘来的好。
4 摸泥鳅
儿时夏季的摸螺蛳螃蟹,捞虾米,基本上是用来自己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农家经济。能拿去市场交换,弄些钱花的则是泥鳅。泥鳅我们不大爱吃,而且卖得贵——村里甚至有一妇人以摸泥鳅卖为副业,整天活动于四处的田埂间,实在赚了不少的钱。
说一说摸法:在细长的田边水沟里选一泥土肥沃的地段,大约十来米,在两头用些泥土垒高——这样这十来米的区域就成为“封闭”的了,以铁勺将中间的水舀干后,两个人就可以分头从两头在泥土中翻摸起泥鳅来。如果泥鳅多的话,这十来米的水沟两个人往往要花上一上午的时间,才能细细翻遍,会合于中间。那时抬起腰来往身后一看,见一路的泥土被翻得如同牛耕过一般,会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的。而因为常常用泥手拭汗,赶苍蝇什么的,此时已然满脸的泥巴了,两人对看几眼,不禁大乐。
一般我和二表哥一块去摸泥鳅。二表哥一家,个个心灵手巧,精于诸般“技道”。比如大舅能捉蛇,会采药,一度是赤脚医生,后又当上村支书;二表哥摸泥鳅,捉田鸡是一把手,同他打扑克,下棋我常常输得直想哭,尤其他谈起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争史来常使我口登目呆;大表哥更是精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提到闰土的“弓京捉小鸟雀”法他就会。有一年冬天他就抓到几只鸪鸪给外婆过年。他是我儿时的偶像。
可他们一家虽心灵手巧却不太勤奋。农家不勤奋而光凭小聪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家后来渐渐地艰难起来,大舅和大表哥整日价沉迷于赌博,大舅丢了村支书职务,又弄断了腿;二表哥长大后也变得木讷了,我们见了面也没啥话讲。我每想起二表哥就会想起鲁迅的闰土的,难过的要死。村里这几年盛行去江西革命老区贩些女人来做老婆,因为本村里的女人看不上他们。这样子的老婆是要日日夜夜严防其逃窜回老家的。不知道两位表哥是否也走上了此路?(2001年8月3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一点旧事6》)
《天台山遇仙记》以及其它
《历代小说笔记选》、《心灵史》、《天台山遇仙记》
此三本旧书购于北京一旧书市场,其中的《天台山遇仙记》颇引起了我一些回忆,当时伤感的很,夜里就写了下面这篇东西:
所住的地方偏僻之极,没有大书店,没有图书馆,也没有网吧,寂寞得很。不过不远处有一旧货市场,出售旧电器旧家具,以及一些不知真假的所谓古玩,当然也有二三家售旧书的摊位,摆几本破书,有时倒也还可以逛上一逛,聊解寂寞。
这天午后去转了一圈,好歹掏出三本可以一读的书。一是上海书店版的《历代小说笔记选·金元明部分》;一是张承志的有关回民的小说选集,其中收有他的名著《心灵史》,是我最近突然心血来潮想看的;最后一本是《天台山遇仙记》,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
《天台山遇仙记》是本民间传说合集,都是有关浙江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岭的故事,因为是口头流传的,而且编辑者陈玮君老先生记录整理时也没有做什么修改,所以非常朴实,就和我们小时侯常读的《故事会》里的东西差不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陈玮君老先生却是苏北人,苏北无山,他却从小向往崇山峻岭,自称患有“山癖”,其第一次接触到山是在他1942年冒死穿过华东华中日占区远赴贵州投考浙江大学之时,据其言,那时虽在战火中仍是兴奋的很。46年浙大搬回杭州城后他更是如鱼得水,日夜探幽访胜,踏遍浙江峰岭。该书前言中有这样的话:“今年,我六十多岁了······(记于)1982年5月28日杭州宝石山居”的字句——那么大约他浙大毕业后就永远地留在了杭城定居,与好山好水为伴了。从82年至今也有近二十年时间了,不知陈玮君老先生现在还健在否?
我的家在浙西的山间,印象最深的是一到春暖花开之时,那满山的映山红,既好看,又好吃,是那时候的好零食(那时农村里简直没有真正的零食吃),所以非常喜欢在山间溜达。而以前做饭烧柴,更是每两三天就得去山上砍柴。砍柴自然是表哥表妹一伙人同去,热闹得很,但是待得分开各自去寻找柴木之时,听着山林间死一样的寂静,便不由自主地恐惧起来。
尤其看到远处山谷里的水库时,脑海里便想起水鬼的故事,传说水鬼会在你游泳或不小心落水时偷偷来到脚底,在你的脚板下咬一个洞,吸尽你所有的血。而且水鬼有迷惑人的能耐——一旦你的眼睛同它的眼睛对视上时你就会失去知觉跟随它走,一直地走,直到进入水中。而且水鬼是经常在夜里上岸在山林间寻找猎物的呀。这个传说是外婆在15瓦的昏暗的灯下讲给我听的,记得那时我惊恐地看着窗外墨一样的黑夜,吓得几乎死去,因为我总是怀疑窗外竹林传来的唰唰的声音就是水鬼走路的声音。
有关家乡的山,能想起的就这些。别的呢?家乡的山叫什么山?隐隐约约记得解放前还有游击队在大山里活动,外婆她们给我讲过,可到底如何,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记得前些日子读到一位网友有关曹峨江的大文,钦佩之余又感到万分惭愧——身为浙江人却对浙江山水一无所知,于是就暗下决心欲图改变此种状况。只是一来不知有关书目,而且身边也无图书馆可查阅,二来还得为生计问题奔波,也就渐渐地淡忘了此事,直至今日意外发现这本书,重新记起旧事。
其实大学毕业时,也还想回家乡发展的,只是不知怎么地竟然会有“无颜回见江东父老”的想法,总觉得没意思,真是奇怪的很啊。最后到底还是没有回家乡,而选择一人留在了北方“漂着”。有时失意时,想想家乡,却是一片模糊不堪,不免有些难过。
前几日,与二三旧日同学聚会言别。多时未见的老同学重聚是喜事;而他们或将要出国,或将要赴任美差,或乍得如花美眷,尤其可喜可贺。但离别终究是伤感;同时又念及自己至今碌碌,更是无聊,只是值此之时理应作欢颜,着力应酬,使得好事善终。然则心中委实是百感交集,不是滋味。(2001年6月26日发在天涯『闲闲书话』,题为《消夏杂记之<天台山遇仙记>》)
刘苏里:关于美国的新书扫描
1、《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沙特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美]马修·R.西蒙斯,华东师大,2006.11,39.00元
2、《这就是纽约》,[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0.00元3、《重游缅湖》,[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2.00元
4、《杰弗逊先生的学堂》,[美]盖瑞·威尔斯,河北教育,2006.11,22.00元
5、《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思想与社会”第六辑),上海三联,2006.12,39.00元
6、《生活之道》,[英]威廉·奥斯勒,广西师大,2007.02,39.60元
7、《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美]史蒂夫·德玛斯科,当代中国,2007.01,24.00元
8、《低价不是法宝:零售骄子塔吉特如何分庭抗礼沃尔玛》,[美]劳拉·罗利,上海远东,2007.01,27.00元
9、《对冲基金风云录》,[美]巴顿·比格斯,中信,2007.01,42.00元
10、《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加拿大]马修·弗雷泽,新华,2006.12,29.80元
11、《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美]弗朗西斯·福山,社科,2007.01,15.00元
12、《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回忆录》,[美]贝内特·瑟夫,人民文学,2007.02,30.00元
13、《美国与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英]巴里·布赞,上海人民,2007.01,25.00元
14、《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新星,2006.12,35.00元
15、《布什战争内阁史》,[美]詹姆斯·曼,北京大学,2007.01,39.00元16、《集体暴力的政治》,[美]查尔斯·蒂利,上海人民,2006.12,24.00元
17、《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美]赫伯特·D.克罗利,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8、《哲学俱乐部:美国观念的故事》,[美]路易斯·梅南德,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9、《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美]卢瑟·S.路德克,江苏人民,2006.12,32.00元
20、《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美]迈克尔·卡门,江苏人民,2006.12,18.00元
21、《老钱:富人的精神起源》,[美]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重庆,2007.01,32.00元
22、《法律的尊严:美国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的思考》,[美]桑德拉·戴·奥康娜,法律,2006.12,30.00元
23、《雅致的精神病院:美国一流精神病院里的生与死》,[美]艾克里斯·宾恩,上海人民,24.00元
24、《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1933-1945)》,张振江,人民,2006.11,25.00元
25、《美国的困局与出路:新世界的无序状态与谎言》,[美]邝本德,文汇,2006.10,38.00元
26、《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王金虎,人民,2006.10,30.00元27、《五月花号》,[美]克里斯托弗·希尔顿,华夏,2006.09,29.00元
28、《“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美]W.布莱福特,华东师大,2006.06,12.00元
29、《美国总统全书》,[美]威廉·A.德格雷戈里奥,社科文献,2007.01,99.00元
30、《贪婪的智慧——从为人不齿到受人尊敬的投机史》,[美]查尔斯·R.盖斯特,上海财大,2006.10,38.00元
31、《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美]罗伯特·门斯切,上海财大,2006.10,30.00元
32、《嗜书瘾君子》,[美]汤姆·拉伯,上海人民,2007.01,20.00元
33、《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三联书店,2006.10,38.50元
34、《美国的激情、权力、政治——乔治敦女士俱乐部》,[美]大卫·海曼,东方,2007.02,34.00元
没有精确统计,仅凭印象,有关美国的中文简体字版出版物,大约相当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类出版物总和的10%,重点出版物的25%以上,约等于关于美国之外国家出版物总数的70%以上,甚至更多。此一现象已延续很多年了。美国之臭,挂在很多人的嘴上,而美国之美则置于好些人的心里。美国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所选书目(见“推荐书目”),以去年11月到今年元月为主,因叙述需要,个别选目是去年10月以前和今年2月的。需要强调的是,选目仅为冰山一角,虽非刻意所为,挑选时还是作了“突出重点”,以求举一反三,说明问题。选目34种,其中上海各出版机构占13种,北京14种,江苏4种,其余省份3种。社会科学占17种,人文学科11种,其余为文学作品、工商读物等。国内作者3种,中国旅美作者1种,其余全部为翻译作品。
个体的品质与国家的性格
其实,所选作品的范围涵盖面相当广泛。这反映了国人对美国的关注是全方位的。选目甚至还有《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杰弗逊先生的学堂》这样非常偏门的图书。《学堂》融建筑、教育、文化、历史、人物于一身,讲述美国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亲手规划、设计、监督、建造弗吉尼亚大学的故事。这所大学的早年,有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担任过大学理事长,后来还走出第28任总统威尔逊和第35任总统肯尼迪的两兄弟(爱德华和罗伯特)。让艺术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审美重要性得以体现”,是杰弗逊追求的目标。他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庞大、繁复而恢宏的作品之中,极尽可能地表达出一代人崇高的内心智慧。《老钱》,是一部很奇特的作品。老钱,是相对于“新钱”而言,指的是由上辈传下来的而非靠自己创业积攒下的财富。作者本人是“老钱”一族,叙述也是以其家族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的。作者观察到,“新钱”一族的崛起,正是“老钱”族衰败的过程。可随着这种无法挽回的衰败,同时,整个国家以及承载的文明,丧失了什么呢?是“经久不衰的美德、优雅和目标的指导者”角色;是骨子里透出的、遮掩不住的高贵气质和对生活的鉴赏品味。甚至,“老钱”族的消失,意味着一份教育和美学价值标准的永久消亡,世界因而改头换面,变得平淡无奇、粗鄙不堪。同样有些奇特的作品,是宾恩的《雅致的精神病院》。一如美国电影喜爱处理面向未来的题材,个体的精神世界也是美国人特别予以关注的对象。由此,涉及个体内心、精神层面种种负面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写作者颇爱费精力讨论的对象。宾恩的这部“传记”,旨在回顾19世纪初建立的麦克连(美国第一家)精神病院,是如何将“道德治疗”原则深嵌在建院治院,以及对待“造访”病人治疗过程的。宾恩“深信启蒙的精神,试图在众多生命残片中拼凑出疯狂里人性的遗存,那些众人可以辨认与同情的部分”。《生活之道》,是由20篇演讲组成的奇特作品。作者是出生于加拿大,为美国两所医学院作出卓越贡献,后来移居英国的现代临床医学最伟大的探索者和领路人威廉·奥斯勒。演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但所谈内容极其广泛,从为人、为学、为师、为医,谈到社会、文明和政治治理之道。即使谈为人、学、师、医之道,他也远远超越了专业的局限,眼界所及,俨然一位哲学家、牧师和圣贤。下面一段话出自“老师与学生”一篇:“……如果你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把一份崇高神圣的使命糟蹋成一门卑劣的生意,把你们的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你们定可以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你们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得很好的名衔,也就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他大声疾呼,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使命而非行业,所以要求“用心如同用脑”。
这些涉及面广泛的作品,其基本共同点是,它们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个体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者说,个体的品质,是如何穿越时空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品质与性格。
美国的历史是“一连串事件”
所选作品中,有三组9部,给人们认识美国民族和国家性格提供了帮助。第一组,3部,都与“五月花号”有关。比起华夏、华东师大版的“五月花号”,新星版要幸运得多。幸运,当然有其理由。这部讲述传奇的作品,去年荣登《纽约时报》“十大”。但更可能的理由是,该作让国内读者第一次了解了有关五月花号上岸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特别是“菲利普王之战”的内幕。关于本书的详细介绍可参见笔者为本书写的导读“美利坚立国是一连串事件”。华东师大版,其重要程度尚待读者明鉴。这虽说是半部作品,但发生在五月花号上岸前的关键性事件——《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却是存世少有的原始文献。从《公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层意思:1.“在上帝面前立誓签约”。乘客中有三分之一为英国分离主义教会的成员,早先曾逃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莱顿,“在异地寄人篱下的情况下为维护纯真的宗教原则而共同奋斗”。2.自愿原则。3.签约人为男性成年人,不包括女性,但包括了大部分的仆人。4.自治。5.他们自愿结成的是一个保证遵守和服从各项“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的自治团体。签约人并未声称自己要建立一个国家state或nation,或明确性质的political organization,而是一个团体。6.他们誓约遵守和服从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是对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可以说,美利坚立国 的基本原则,在《公约》中都能找到雏形。
第二组,4部。皆江苏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向市场的主打产品,其中两部为普利策获奖作品——《自相矛盾的民族》和《哲学俱乐部》。《矛盾》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没有记忆的文明不再是文明。没有历史的文明不再具有特征。没有特征就没有目的;没有目的,文明就将枯萎”。作者避开“民族特征”的种种麻烦,将讨论的范围划定在“民族风格”,断言“一种文明的起源与它的自我意识成长有很大关系”。但真正给我们以启发的是下面一段论述:“以可观的汗水、泪水和时间为代价开拓了一片领域的人,并不会轻易让步于对社会方案的幻想。”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文化的起源”,表达了新生代历史学家对自己国家过往的理解,方法与叙事,值得学习。每一个国家都有过痛苦的经历,因而令人不堪回首。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最大“收获”是立国初期建立的联邦体制、政府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因其残酷的杀戮特征,给美国人内心留下了几乎永远难以平复的伤痕。战后的反思中,思想的伟力再一次得以彰显。由詹姆斯、皮尔斯、杜威等人创立的实用主义思想,不仅最后凝结为美国人的行动原则,甚至重新型塑了美国人关于“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的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些思想家努力构建的国度之中”。《哲学俱乐部》一书,十分完整地描述了实用主义思想的发生、流变、成型,最后成为美国人生活指导原则的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评论家理查德·波伊里尔将该书称为震撼心灵之作,盖源于此。《构建美国》,就是16年前社科出版社《美国特性探索》的重译本。《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也许对人们认识美国,最有帮助。作者认为,对未来信仰般的信心,正是美国人爱国主义的灵魂,当这种超级信心与对历史的尊重、习俗的包容与忠诚结合一起,所焕发出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
第三组,2部。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编译所”译丛选目。《美国与诸大国》,抛开了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未来美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有关美中关系章节尤值得反复品读。《集体暴力的政治》,写于“9.11”后不久,是美国人对世界上到处存在的集体暴力的全新解读。基本结论是,“集体暴力是一种政治形式”。最精彩的是对“政治边界激活”术语的使用。
轻松故事背后的美国精神
最轻松的阅读体验,亦来自三组读物,共7种。第一组,是由怀特的两部、林达的一部作品构成的。怀特称因为喜爱这个世界,所以写下这些文字。这位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随笔作家,高寿高产,他把自然、温暖而又悲天悯人的性格带进作品中,让人们读着他的作品,体味自然的美妙,人性温暖的感动和对动物、同类慈悲为怀的尊贵情愫。要不是一位远方的朋友的推荐,我几乎再次错过怀特。希望大家也能欣赏他的生活,喜欢上他的作品。林达的作品一如既往,故事性与思想性熔于一炉,生动而略显沉重。但我们已习惯了林达的“沉重”,所以读《扫起落叶好过冬》,倒有了轻松的感觉。毕竟,过冬是丰收后的事情,也是休息的时节。第二组,2部。都与书籍有关。《我与兰登书屋》是美国历史上最棒的出版公司创始人瑟夫的回忆录。这个从小擅长“投机取巧”的美国人,创办“兰登书屋”也不脱其秉性,却出其不意地成就了世人称道的伟大业绩。瑟夫是十足典型的美国人,文字中处处闪现着美国人的幽默、“狡诈”与认真,小故事连篇累牍,直能让人读的上气不接下气。一口气下来,浑身松软,如饮鸡尾酒般地。拉伯的《嗜书瘾君子》,走的是“书虫”嗜书的老套路,古今中外者大体如是。惟一新鲜的,拉伯是美国人,美国人能像爱钱一样地爱书,实不容易。第三组,2部。大类归到“工商读物”。可美国人写此类东西,跟他们拍电影、电视剧如出一辙,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中,把个道理、哲学、原则一项不落地说个干净。《低价不是法宝》的出色之处,是全篇故事下来却不离抽象的“产品、服务、形象”——零售巨头塔吉特的做店原则。“塔吉特”因低价起家,但却告诉世人“低价不是法宝”的道理。不看别的,只它每周向所在社区捐赠200万美元善款一项,就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对冲基金风云录》的轻松之处,在于作品叙事的诡谲、神秘,作者比格斯及其对冲基金的操盘手们,除了钱不如巴菲特多,其他都可与之匹敌。他们在华尔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夫,比巴菲特更胜一筹,所以他们的故事亦比巴菲特来得奇特而不可思议。巴菲特把每股炒到20万美元,还在可理解的逻辑之中,比格斯们的预测本事,不是魔鬼附身才怪!巴菲特是理财大师,比格斯们才是交易所空气中的幽灵。这故事错过了,岂不可惜?
欲深入理解比格斯们,另选两本不太轻松的参考书介绍给读者,由于它们多少具有一些理论味道,未归类如上。它们是《市场、群氓和暴乱》和《贪婪的智慧》。两书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连续两年畅销的美国经济历史家约翰·戈登的《伟大的博弈》。《智慧》讲述规则之下,恶如何向善的故事;《暴乱》则再三再四地告诫人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为群体的心理、行为所左右。
篇幅所限,就此打住。美国的故事讲不完,与美国有瓜葛的故事更是如毛如海。我只想指出,尽管有那么多关于美国的中文出版物,但与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其数量还远远不够。美国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存在,因而需要与这种真实的存在相称的出版,并不为过。美国对今天的整个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了解它、研究它、吃透它,行么?
2、《这就是纽约》,[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0.00元3、《重游缅湖》,[美]E.B.怀特,上海译文,2007.01,22.00元
4、《杰弗逊先生的学堂》,[美]盖瑞·威尔斯,河北教育,2006.11,22.00元
5、《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思想与社会”第六辑),上海三联,2006.12,39.00元
6、《生活之道》,[英]威廉·奥斯勒,广西师大,2007.02,39.60元
7、《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美]史蒂夫·德玛斯科,当代中国,2007.01,24.00元
8、《低价不是法宝:零售骄子塔吉特如何分庭抗礼沃尔玛》,[美]劳拉·罗利,上海远东,2007.01,27.00元
9、《对冲基金风云录》,[美]巴顿·比格斯,中信,2007.01,42.00元
10、《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加拿大]马修·弗雷泽,新华,2006.12,29.80元
11、《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美]弗朗西斯·福山,社科,2007.01,15.00元
12、《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回忆录》,[美]贝内特·瑟夫,人民文学,2007.02,30.00元
13、《美国与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英]巴里·布赞,上海人民,2007.01,25.00元
14、《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新星,2006.12,35.00元
15、《布什战争内阁史》,[美]詹姆斯·曼,北京大学,2007.01,39.00元16、《集体暴力的政治》,[美]查尔斯·蒂利,上海人民,2006.12,24.00元
17、《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美]赫伯特·D.克罗利,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8、《哲学俱乐部:美国观念的故事》,[美]路易斯·梅南德,江苏人民,2006.12,25.00元
19、《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美]卢瑟·S.路德克,江苏人民,2006.12,32.00元
20、《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美]迈克尔·卡门,江苏人民,2006.12,18.00元
21、《老钱:富人的精神起源》,[美]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重庆,2007.01,32.00元
22、《法律的尊严:美国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的思考》,[美]桑德拉·戴·奥康娜,法律,2006.12,30.00元
23、《雅致的精神病院:美国一流精神病院里的生与死》,[美]艾克里斯·宾恩,上海人民,24.00元
24、《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1933-1945)》,张振江,人民,2006.11,25.00元
25、《美国的困局与出路:新世界的无序状态与谎言》,[美]邝本德,文汇,2006.10,38.00元
26、《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王金虎,人民,2006.10,30.00元27、《五月花号》,[美]克里斯托弗·希尔顿,华夏,2006.09,29.00元
28、《“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美]W.布莱福特,华东师大,2006.06,12.00元
29、《美国总统全书》,[美]威廉·A.德格雷戈里奥,社科文献,2007.01,99.00元
30、《贪婪的智慧——从为人不齿到受人尊敬的投机史》,[美]查尔斯·R.盖斯特,上海财大,2006.10,38.00元
31、《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美]罗伯特·门斯切,上海财大,2006.10,30.00元
32、《嗜书瘾君子》,[美]汤姆·拉伯,上海人民,2007.01,20.00元
33、《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三联书店,2006.10,38.50元
34、《美国的激情、权力、政治——乔治敦女士俱乐部》,[美]大卫·海曼,东方,2007.02,34.00元
没有精确统计,仅凭印象,有关美国的中文简体字版出版物,大约相当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类出版物总和的10%,重点出版物的25%以上,约等于关于美国之外国家出版物总数的70%以上,甚至更多。此一现象已延续很多年了。美国之臭,挂在很多人的嘴上,而美国之美则置于好些人的心里。美国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所选书目(见“推荐书目”),以去年11月到今年元月为主,因叙述需要,个别选目是去年10月以前和今年2月的。需要强调的是,选目仅为冰山一角,虽非刻意所为,挑选时还是作了“突出重点”,以求举一反三,说明问题。选目34种,其中上海各出版机构占13种,北京14种,江苏4种,其余省份3种。社会科学占17种,人文学科11种,其余为文学作品、工商读物等。国内作者3种,中国旅美作者1种,其余全部为翻译作品。
个体的品质与国家的性格
其实,所选作品的范围涵盖面相当广泛。这反映了国人对美国的关注是全方位的。选目甚至还有《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杰弗逊先生的学堂》这样非常偏门的图书。《学堂》融建筑、教育、文化、历史、人物于一身,讲述美国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亲手规划、设计、监督、建造弗吉尼亚大学的故事。这所大学的早年,有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担任过大学理事长,后来还走出第28任总统威尔逊和第35任总统肯尼迪的两兄弟(爱德华和罗伯特)。让艺术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审美重要性得以体现”,是杰弗逊追求的目标。他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庞大、繁复而恢宏的作品之中,极尽可能地表达出一代人崇高的内心智慧。《老钱》,是一部很奇特的作品。老钱,是相对于“新钱”而言,指的是由上辈传下来的而非靠自己创业积攒下的财富。作者本人是“老钱”一族,叙述也是以其家族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的。作者观察到,“新钱”一族的崛起,正是“老钱”族衰败的过程。可随着这种无法挽回的衰败,同时,整个国家以及承载的文明,丧失了什么呢?是“经久不衰的美德、优雅和目标的指导者”角色;是骨子里透出的、遮掩不住的高贵气质和对生活的鉴赏品味。甚至,“老钱”族的消失,意味着一份教育和美学价值标准的永久消亡,世界因而改头换面,变得平淡无奇、粗鄙不堪。同样有些奇特的作品,是宾恩的《雅致的精神病院》。一如美国电影喜爱处理面向未来的题材,个体的精神世界也是美国人特别予以关注的对象。由此,涉及个体内心、精神层面种种负面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写作者颇爱费精力讨论的对象。宾恩的这部“传记”,旨在回顾19世纪初建立的麦克连(美国第一家)精神病院,是如何将“道德治疗”原则深嵌在建院治院,以及对待“造访”病人治疗过程的。宾恩“深信启蒙的精神,试图在众多生命残片中拼凑出疯狂里人性的遗存,那些众人可以辨认与同情的部分”。《生活之道》,是由20篇演讲组成的奇特作品。作者是出生于加拿大,为美国两所医学院作出卓越贡献,后来移居英国的现代临床医学最伟大的探索者和领路人威廉·奥斯勒。演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但所谈内容极其广泛,从为人、为学、为师、为医,谈到社会、文明和政治治理之道。即使谈为人、学、师、医之道,他也远远超越了专业的局限,眼界所及,俨然一位哲学家、牧师和圣贤。下面一段话出自“老师与学生”一篇:“……如果你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把一份崇高神圣的使命糟蹋成一门卑劣的生意,把你们的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你们定可以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你们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得很好的名衔,也就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他大声疾呼,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使命而非行业,所以要求“用心如同用脑”。
这些涉及面广泛的作品,其基本共同点是,它们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个体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者说,个体的品质,是如何穿越时空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品质与性格。
美国的历史是“一连串事件”
所选作品中,有三组9部,给人们认识美国民族和国家性格提供了帮助。第一组,3部,都与“五月花号”有关。比起华夏、华东师大版的“五月花号”,新星版要幸运得多。幸运,当然有其理由。这部讲述传奇的作品,去年荣登《纽约时报》“十大”。但更可能的理由是,该作让国内读者第一次了解了有关五月花号上岸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特别是“菲利普王之战”的内幕。关于本书的详细介绍可参见笔者为本书写的导读“美利坚立国是一连串事件”。华东师大版,其重要程度尚待读者明鉴。这虽说是半部作品,但发生在五月花号上岸前的关键性事件——《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却是存世少有的原始文献。从《公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层意思:1.“在上帝面前立誓签约”。乘客中有三分之一为英国分离主义教会的成员,早先曾逃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莱顿,“在异地寄人篱下的情况下为维护纯真的宗教原则而共同奋斗”。2.自愿原则。3.签约人为男性成年人,不包括女性,但包括了大部分的仆人。4.自治。5.他们自愿结成的是一个保证遵守和服从各项“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的自治团体。签约人并未声称自己要建立一个国家state或nation,或明确性质的political organization,而是一个团体。6.他们誓约遵守和服从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是对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可以说,美利坚立国 的基本原则,在《公约》中都能找到雏形。
第二组,4部。皆江苏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向市场的主打产品,其中两部为普利策获奖作品——《自相矛盾的民族》和《哲学俱乐部》。《矛盾》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没有记忆的文明不再是文明。没有历史的文明不再具有特征。没有特征就没有目的;没有目的,文明就将枯萎”。作者避开“民族特征”的种种麻烦,将讨论的范围划定在“民族风格”,断言“一种文明的起源与它的自我意识成长有很大关系”。但真正给我们以启发的是下面一段论述:“以可观的汗水、泪水和时间为代价开拓了一片领域的人,并不会轻易让步于对社会方案的幻想。”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文化的起源”,表达了新生代历史学家对自己国家过往的理解,方法与叙事,值得学习。每一个国家都有过痛苦的经历,因而令人不堪回首。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最大“收获”是立国初期建立的联邦体制、政府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因其残酷的杀戮特征,给美国人内心留下了几乎永远难以平复的伤痕。战后的反思中,思想的伟力再一次得以彰显。由詹姆斯、皮尔斯、杜威等人创立的实用主义思想,不仅最后凝结为美国人的行动原则,甚至重新型塑了美国人关于“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的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些思想家努力构建的国度之中”。《哲学俱乐部》一书,十分完整地描述了实用主义思想的发生、流变、成型,最后成为美国人生活指导原则的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评论家理查德·波伊里尔将该书称为震撼心灵之作,盖源于此。《构建美国》,就是16年前社科出版社《美国特性探索》的重译本。《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也许对人们认识美国,最有帮助。作者认为,对未来信仰般的信心,正是美国人爱国主义的灵魂,当这种超级信心与对历史的尊重、习俗的包容与忠诚结合一起,所焕发出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
第三组,2部。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编译所”译丛选目。《美国与诸大国》,抛开了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未来美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有关美中关系章节尤值得反复品读。《集体暴力的政治》,写于“9.11”后不久,是美国人对世界上到处存在的集体暴力的全新解读。基本结论是,“集体暴力是一种政治形式”。最精彩的是对“政治边界激活”术语的使用。
轻松故事背后的美国精神
最轻松的阅读体验,亦来自三组读物,共7种。第一组,是由怀特的两部、林达的一部作品构成的。怀特称因为喜爱这个世界,所以写下这些文字。这位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随笔作家,高寿高产,他把自然、温暖而又悲天悯人的性格带进作品中,让人们读着他的作品,体味自然的美妙,人性温暖的感动和对动物、同类慈悲为怀的尊贵情愫。要不是一位远方的朋友的推荐,我几乎再次错过怀特。希望大家也能欣赏他的生活,喜欢上他的作品。林达的作品一如既往,故事性与思想性熔于一炉,生动而略显沉重。但我们已习惯了林达的“沉重”,所以读《扫起落叶好过冬》,倒有了轻松的感觉。毕竟,过冬是丰收后的事情,也是休息的时节。第二组,2部。都与书籍有关。《我与兰登书屋》是美国历史上最棒的出版公司创始人瑟夫的回忆录。这个从小擅长“投机取巧”的美国人,创办“兰登书屋”也不脱其秉性,却出其不意地成就了世人称道的伟大业绩。瑟夫是十足典型的美国人,文字中处处闪现着美国人的幽默、“狡诈”与认真,小故事连篇累牍,直能让人读的上气不接下气。一口气下来,浑身松软,如饮鸡尾酒般地。拉伯的《嗜书瘾君子》,走的是“书虫”嗜书的老套路,古今中外者大体如是。惟一新鲜的,拉伯是美国人,美国人能像爱钱一样地爱书,实不容易。第三组,2部。大类归到“工商读物”。可美国人写此类东西,跟他们拍电影、电视剧如出一辙,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中,把个道理、哲学、原则一项不落地说个干净。《低价不是法宝》的出色之处,是全篇故事下来却不离抽象的“产品、服务、形象”——零售巨头塔吉特的做店原则。“塔吉特”因低价起家,但却告诉世人“低价不是法宝”的道理。不看别的,只它每周向所在社区捐赠200万美元善款一项,就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对冲基金风云录》的轻松之处,在于作品叙事的诡谲、神秘,作者比格斯及其对冲基金的操盘手们,除了钱不如巴菲特多,其他都可与之匹敌。他们在华尔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夫,比巴菲特更胜一筹,所以他们的故事亦比巴菲特来得奇特而不可思议。巴菲特把每股炒到20万美元,还在可理解的逻辑之中,比格斯们的预测本事,不是魔鬼附身才怪!巴菲特是理财大师,比格斯们才是交易所空气中的幽灵。这故事错过了,岂不可惜?
欲深入理解比格斯们,另选两本不太轻松的参考书介绍给读者,由于它们多少具有一些理论味道,未归类如上。它们是《市场、群氓和暴乱》和《贪婪的智慧》。两书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连续两年畅销的美国经济历史家约翰·戈登的《伟大的博弈》。《智慧》讲述规则之下,恶如何向善的故事;《暴乱》则再三再四地告诫人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为群体的心理、行为所左右。
篇幅所限,就此打住。美国的故事讲不完,与美国有瓜葛的故事更是如毛如海。我只想指出,尽管有那么多关于美国的中文出版物,但与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其数量还远远不够。美国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存在,因而需要与这种真实的存在相称的出版,并不为过。美国对今天的整个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了解它、研究它、吃透它,行么?
2007年2月27日星期二
上官鼎、易容作品
最近突然又迷上了武侠,但实在是不知道除了金、古、梁之外,还有哪些作家的书好看——这恐怕是很多爱好武侠的人的一个共同难题吧?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陌生的书,读到一半才发觉不值得,此时无论放弃或不放弃,都是个很让人为难的问题。。。
《剑毒梅香》和《长干行》是我较早读的古龙作品,也是我较早读的武侠作品。后来才知道《剑毒梅香》是由上官鼎续作的,《长干行》则更完全是上官鼎的作品。这次重新焕发了武侠热情后,首先就想到去寻找上官鼎作品也就自然而然了。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剑毒梅香》和《长干行》时候的快感。我想知道,上官鼎的其它作品是否也一样的精彩,更重要的是,是否还依然能带给我当年产生的那种快感。
我这里要推荐的是《七步干戈》及其续集《侠骨残肢》。尤其是后者,其中的一些段落常常能让人感动的落泪,虽然它同样具有上官鼎作品共有的一些致命缺陷——这也是他始终无法和金、古这样的大师相提并论的原因。令人奇怪的是《侠骨残肢》并没有出现在《上官鼎亲手订定书目》中,不知何故?
和上官鼎一样,以替别人续书而成名的还有易容先生(他给卧龙生续写《天香飙》)。他的《王者之剑》一书受到的评介非常高。他的作品只有三部:《河岳点将录》、《王者之剑》和《大侠魂》。《大侠魂》是为《王者之剑》的后续作品。
遗憾的是我只看了《河岳点将录》和《大侠魂》,还没来得及看《王者之剑》。《河岳点将录》感觉不错,但《大侠魂》感觉很一般。不知受人赞誉的《王者之剑》又会如何?怕失望,至今不敢开卷。
上官鼎作品书目:
《芦野侠踪》、《剑毒梅香》、《长干行》、《沉沙谷》、《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侠骨残肢》、《奇剑三灯》、《萍踪万里录》、《侠骨关》、《金刀亭》
——以下内容转载自《旧雨楼·清风阁》社区,作者未知
上官鼎是刘兆藜、刘兆玄、刘兆凯三兄弟集体创作的笔名,隐喻三足鼎立之意,而实以刘兆玄为主要执笔人。刘兆玄现为行政院副院长,曾任国科会副主委、清大校长、交通部长、国科会主委。
刘兆玄于高中时期由于出版社兼出租商的需才孔急,代笔续写古龙的《剑毒梅香》,(1960年)反应不错,由于此「接龙」的成功,乃开始以「上官鼎」着世,据说当时曾引起古龙小小的吃味。
据刘兆玄亲手校订「上官鼎创作年表」显示其处女作为《芦野侠踪》(1959年),较代笔续写《剑毒梅香》早一年,但《芦野侠踪》一书早已□没不存,未得确证。
在台湾早期武侠小说中,刘兆玄是年轻一辈的武侠慧星,大约十六七岁即开始武侠创作,但封剑也最早,前后仅写了七年。虽然三兄弟曾登报公告归隐山林,伪冒之作仍源源不绝。刘氏可算是半职业性的武侠作家,早年所撰之十部作品均系就读高中、大学时期陆续所推出,而稿费所得便已够他出国留学了。
高中时之试笔作有二:即《剑毒梅香》(代续)与《芦野侠踪》,并未引起高度重视;考上台大后,力撰《沉沙谷》(1961),始扬名立万,广或好评,时年不过十八。之后,上官鼎兄弟又接连写了《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侠骨关》、《长干行》、等名著。其中尤以《七步干戈》描写董门两代恩怨纠缠,复以「天座双星」斗智斗力的曲折过程;运笔不测,精彩纷呈,竟有六分金庸,四分司马翎的综艺火候。
上官鼎作品的特色,盖充分表现「英雄出少年」的浪漫精神,理想色彩;而以手足之情、朋友之义为依归,《沉沙谷》写陆介、何摩、韩若谷三结义。《七步干戈》写董天心、无心兄弟与丐帮十侠。《烽原豪侠》写方立青与「四大天王」后人。
上官鼎作品将「英雄出少年」的理念表露无遗,这是其他武侠小说名家作品中不易见到的少壮之气,因为若辈之写少侠,似乎缺少了三分天真之气,一般都显得过于「少年老成」;与上官鼎的「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大异其趣。
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先生认为上官鼎诸作中以《沉沙谷》与《七步干戈》最为杰出;后者之意构、布局及武艺文学化之表现虽较前者更为精彩,但前者悲剧侠情结构之壮美,却独绝当世,值得仔细推敲。《沉沙古》有「三长、两短、一奇」可述:三长:一是写人性,二是写情义,三是如诗如画的语句与现代文艺技巧。两短:一是布局上以空打空的大败笔,二是有关作者三人自相矛盾及分段「说书」不当之种种问题。一奇:指书中的藏珍图居然是运用高中数学原理(三角、几何、同心圆)标示出存放地点;及至陆介初陷沉沙谷「死中求活」的奇特理由,皆能自圆其说。
上官鼎之作,因是三兄弟集体创作,一主二辅,水准参差不齐,章节间优劣互见的落差问题,文笔忽好忽坏,时序错乱不一等等,徵结在于「三人行必有矛盾焉」,虽然作品完成后可互相讨论删改,但往往有人物碍于剧情合理而死得不明不白。减低了作品的文学价值,日后若非持「修正」主义恐难以传诸久远,庆幸的是上官鼎未如一些武侠前辈的早逝(如古龙、卧龙生、司马翎),大可好好修改一番,问题就在于作不作而已。
上官鼎之《沉沙谷》虽不算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优缺点互见,但就新旧笔法互杂运用,分段之「现代」,在古龙尚在摸索,未臻成熟之前,确实没几个人能「新」过上官鼎,当时除陆鱼之《少年行》是标榜「新型武侠」名目之外,与上官鼎同称「新颖侠情」者有司马翎、古龙等人,但以表现手法而言,上官鼎运用现代意识流的手法却颇具创意。
真善美出版社重出的少年英雄系列中收录了两套上官鼎的代表作: 一是《沉沙谷》、二是《烽原豪侠传》,其中《沉沙谷》内有上官鼎自己所画的插图;另外万象图书九七年出版的十大高手系列收录了《两代剑王》;十大武侠名家系列收录了《长干行》;至于像《七步干戈》、《铁骑令》··市面上能找到的大概只有大梁出版社的版本,只是须注意是否为仿作的问题。以上是小弟目前所知上官鼎作品的出版情形,疑漏难免,大家就多包涵。
总括来说,刘氏三兄弟合写小说约十部,以《沉沙谷》一书成名,主要代表作有《铁骑令》、《七步干戈》、《烽原豪侠传》、《萍踪万里录》、《侠骨关》、·····虽谈不上部部精品,总还值得一顾。
上官鼎亲手订定书目/南叶代发武林帖
1990年代之初,南叶为主编台湾十大武侠名家代表作,曾亲访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刘兆玄(上官鼎主笔者),请其亲订上官鼎书目如下:
1.芦野侠踪(1959年,清华--新台书系)2.剑毒梅香(1960年,同上)3.长干行(1961年,同上)---存疑,高庸说3集以後为其所撰。4.铁骑令(1961年,同上)5.沈沙谷,(1961年,真善美)6.烽原豪侠传(1963年),同上)7.七步干戈(1963年,清华)8.侠骨关(1964年,同上)9.金刀亭(1966年,四维)---1-16集,下半部皆伪。*另:萍踪万里录(1962年,第一)乃经上官鼎兄弟许可,由友人所撰。
附带声明: 199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因与宋德令先生有著作权纠纷,遂在未通知本人的情况下,迳自抽出上官鼎的<<沈沙谷>>,并将台湾十大武侠名家楞改为"九大门派"。其编校之错漏百出,以及乱分门派之荒唐,概与本人无关!(*曾通过口头及文书抗议,但无效)特此声明如上。
渡虚注:本文作者神駝乙休为台湾学者叶洪生先生
《剑毒梅香》和《长干行》是我较早读的古龙作品,也是我较早读的武侠作品。后来才知道《剑毒梅香》是由上官鼎续作的,《长干行》则更完全是上官鼎的作品。这次重新焕发了武侠热情后,首先就想到去寻找上官鼎作品也就自然而然了。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剑毒梅香》和《长干行》时候的快感。我想知道,上官鼎的其它作品是否也一样的精彩,更重要的是,是否还依然能带给我当年产生的那种快感。
我这里要推荐的是《七步干戈》及其续集《侠骨残肢》。尤其是后者,其中的一些段落常常能让人感动的落泪,虽然它同样具有上官鼎作品共有的一些致命缺陷——这也是他始终无法和金、古这样的大师相提并论的原因。令人奇怪的是《侠骨残肢》并没有出现在《上官鼎亲手订定书目》中,不知何故?
和上官鼎一样,以替别人续书而成名的还有易容先生(他给卧龙生续写《天香飙》)。他的《王者之剑》一书受到的评介非常高。他的作品只有三部:《河岳点将录》、《王者之剑》和《大侠魂》。《大侠魂》是为《王者之剑》的后续作品。
遗憾的是我只看了《河岳点将录》和《大侠魂》,还没来得及看《王者之剑》。《河岳点将录》感觉不错,但《大侠魂》感觉很一般。不知受人赞誉的《王者之剑》又会如何?怕失望,至今不敢开卷。
上官鼎作品书目:
《芦野侠踪》、《剑毒梅香》、《长干行》、《沉沙谷》、《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侠骨残肢》、《奇剑三灯》、《萍踪万里录》、《侠骨关》、《金刀亭》
——以下内容转载自《旧雨楼·清风阁》社区,作者未知
上官鼎是刘兆藜、刘兆玄、刘兆凯三兄弟集体创作的笔名,隐喻三足鼎立之意,而实以刘兆玄为主要执笔人。刘兆玄现为行政院副院长,曾任国科会副主委、清大校长、交通部长、国科会主委。
刘兆玄于高中时期由于出版社兼出租商的需才孔急,代笔续写古龙的《剑毒梅香》,(1960年)反应不错,由于此「接龙」的成功,乃开始以「上官鼎」着世,据说当时曾引起古龙小小的吃味。
据刘兆玄亲手校订「上官鼎创作年表」显示其处女作为《芦野侠踪》(1959年),较代笔续写《剑毒梅香》早一年,但《芦野侠踪》一书早已□没不存,未得确证。
在台湾早期武侠小说中,刘兆玄是年轻一辈的武侠慧星,大约十六七岁即开始武侠创作,但封剑也最早,前后仅写了七年。虽然三兄弟曾登报公告归隐山林,伪冒之作仍源源不绝。刘氏可算是半职业性的武侠作家,早年所撰之十部作品均系就读高中、大学时期陆续所推出,而稿费所得便已够他出国留学了。
高中时之试笔作有二:即《剑毒梅香》(代续)与《芦野侠踪》,并未引起高度重视;考上台大后,力撰《沉沙谷》(1961),始扬名立万,广或好评,时年不过十八。之后,上官鼎兄弟又接连写了《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侠骨关》、《长干行》、等名著。其中尤以《七步干戈》描写董门两代恩怨纠缠,复以「天座双星」斗智斗力的曲折过程;运笔不测,精彩纷呈,竟有六分金庸,四分司马翎的综艺火候。
上官鼎作品的特色,盖充分表现「英雄出少年」的浪漫精神,理想色彩;而以手足之情、朋友之义为依归,《沉沙谷》写陆介、何摩、韩若谷三结义。《七步干戈》写董天心、无心兄弟与丐帮十侠。《烽原豪侠》写方立青与「四大天王」后人。
上官鼎作品将「英雄出少年」的理念表露无遗,这是其他武侠小说名家作品中不易见到的少壮之气,因为若辈之写少侠,似乎缺少了三分天真之气,一般都显得过于「少年老成」;与上官鼎的「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大异其趣。
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先生认为上官鼎诸作中以《沉沙谷》与《七步干戈》最为杰出;后者之意构、布局及武艺文学化之表现虽较前者更为精彩,但前者悲剧侠情结构之壮美,却独绝当世,值得仔细推敲。《沉沙古》有「三长、两短、一奇」可述:三长:一是写人性,二是写情义,三是如诗如画的语句与现代文艺技巧。两短:一是布局上以空打空的大败笔,二是有关作者三人自相矛盾及分段「说书」不当之种种问题。一奇:指书中的藏珍图居然是运用高中数学原理(三角、几何、同心圆)标示出存放地点;及至陆介初陷沉沙谷「死中求活」的奇特理由,皆能自圆其说。
上官鼎之作,因是三兄弟集体创作,一主二辅,水准参差不齐,章节间优劣互见的落差问题,文笔忽好忽坏,时序错乱不一等等,徵结在于「三人行必有矛盾焉」,虽然作品完成后可互相讨论删改,但往往有人物碍于剧情合理而死得不明不白。减低了作品的文学价值,日后若非持「修正」主义恐难以传诸久远,庆幸的是上官鼎未如一些武侠前辈的早逝(如古龙、卧龙生、司马翎),大可好好修改一番,问题就在于作不作而已。
上官鼎之《沉沙谷》虽不算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优缺点互见,但就新旧笔法互杂运用,分段之「现代」,在古龙尚在摸索,未臻成熟之前,确实没几个人能「新」过上官鼎,当时除陆鱼之《少年行》是标榜「新型武侠」名目之外,与上官鼎同称「新颖侠情」者有司马翎、古龙等人,但以表现手法而言,上官鼎运用现代意识流的手法却颇具创意。
真善美出版社重出的少年英雄系列中收录了两套上官鼎的代表作: 一是《沉沙谷》、二是《烽原豪侠传》,其中《沉沙谷》内有上官鼎自己所画的插图;另外万象图书九七年出版的十大高手系列收录了《两代剑王》;十大武侠名家系列收录了《长干行》;至于像《七步干戈》、《铁骑令》··市面上能找到的大概只有大梁出版社的版本,只是须注意是否为仿作的问题。以上是小弟目前所知上官鼎作品的出版情形,疑漏难免,大家就多包涵。
总括来说,刘氏三兄弟合写小说约十部,以《沉沙谷》一书成名,主要代表作有《铁骑令》、《七步干戈》、《烽原豪侠传》、《萍踪万里录》、《侠骨关》、·····虽谈不上部部精品,总还值得一顾。
上官鼎亲手订定书目/南叶代发武林帖
1990年代之初,南叶为主编台湾十大武侠名家代表作,曾亲访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刘兆玄(上官鼎主笔者),请其亲订上官鼎书目如下:
1.芦野侠踪(1959年,清华--新台书系)2.剑毒梅香(1960年,同上)3.长干行(1961年,同上)---存疑,高庸说3集以後为其所撰。4.铁骑令(1961年,同上)5.沈沙谷,(1961年,真善美)6.烽原豪侠传(1963年),同上)7.七步干戈(1963年,清华)8.侠骨关(1964年,同上)9.金刀亭(1966年,四维)---1-16集,下半部皆伪。*另:萍踪万里录(1962年,第一)乃经上官鼎兄弟许可,由友人所撰。
附带声明: 199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因与宋德令先生有著作权纠纷,遂在未通知本人的情况下,迳自抽出上官鼎的<<沈沙谷>>,并将台湾十大武侠名家楞改为"九大门派"。其编校之错漏百出,以及乱分门派之荒唐,概与本人无关!(*曾通过口头及文书抗议,但无效)特此声明如上。
渡虚注:本文作者神駝乙休为台湾学者叶洪生先生
黄鹰作品目录
最近突然又迷上了武侠,但实在是不知道除了金、古、梁之外,有哪些作家的书好看——这恐怕是很多爱好武侠的人的一个共同难题吧?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陌生的书,读到一半才发觉不值得,此时放弃或不放弃,是个很让人为难的问题。。。
经过一通摸索,我总算发现了几个算是不错的作家。下面就转载一些他们的作品目录。
——以下内容转载自《旧雨楼·清风阁》社区,作者未知
黄鹰作品目录
一、惊魂六记系列
血鹦鹉(王风) 吸血蛾(常护花)黑晰蜴(龙飞) 水晶人(龙飞)
粉骷髅(萧七,即《罗刹女》) 无翼蝙蝠(萧七)
二、天蚕变系列
天蚕变、天蚕再变、云飞扬外传
三、沈胜衣系列
沈胜衣系列故事系統整理
第一輪:《十三殺手》《白蜘蛛》《相思夫人》
第二輪:《畫眉鳥》《鳳凰劫》《無腸公子》《天刀》
第三輪:《銀狼》《死亡鳥》《玉蜻蜓》《屠龍》
第四輪:《鬼簫》《鬼血幽靈》《血蝙蝠》
第五輪:《追獵八百里》《風雷引》《七夜勾魂》《骷髏殺手》
第六輪:《無雙譜》《魔刀》《雷霆千里》
第七輪:《銷魂令》《風神七戒》
1-1《十三殺手》
劇情大綱
「銀劍殺手」孫羽在暗殺「錦衣侯」香祖樓一役中,把預計中的兩千五百兩黃金全部存足,生起退休之心。然而事實並非想像中美好,其僱主柳展禽為情所困,央求孫羽再為他殺死最後一人。但孫羽沒有想到,其暗殺對象赫然就是,出道以來未嚐敗績,如今已成武林神話的無敵劍手──沈勝衣!
重點分析
本書為「沈勝衣傳奇」的首部故事,埋下許多伏筆。包括沈勝衣功成名就後突然「失蹤」的原由、他的婚姻生活與不堪回首的過往、與江南五大高手的恩怨了結、與無腸門下糾纏不清的宿仇、與步煙飛間若有似無的戀情等,是本系列重要的入門作品。
人物簡介
沈勝衣
二十四五的年紀、七尺長短的身材,髮長披肩、喜穿白衣,擅用左手。十八歲起出道,與「一怒殺龍手」祖驚虹戰成平手因此成名,其後又連勝金絲燕、柳眉兒、雪衣娘、滿天星、擁劍公子等五大高手。然而他正當聲名鵲起之時卻突然豹隱於巿,不再過問江湖紛爭,有人說他是成家立業,從商去了。
沈勝衣的名字跟他的身材有關,有個典故叫「沈郎清瘦不勝衣」,意思是指他這個人很瘦很瘦,彷彿連衣服穿在身上都沒辦法負荷的樣子。
五大高手──金絲燕、柳眉兒、雪衣娘、滿天星、擁劍公子
沈勝衣少年得志的踏腳石,每個人都對他心懷怨恨,恨不能啃其肉噬其骨來替自己洗刷恥辱。五大高手與沈勝衣的恩怨情仇會由後續故事慢慢帶出。
無腸門下──無腸君、無腸公子
無腸者,螃蟹也。此門中人劍術特別,能夠手足並用同使十劍。沈勝衣因誤會找上無腸門,因無腸君敗戰自殺結下樑子,惹上無腸公子這個難搞的宿敵。沈勝衣與無腸公子的最終對決,收錄在《無腸公子》書中。
步煙飛 「十三殺手」之柳展禽的表妹兼人頭,掛名十三殺手卻不沾血腥,只是為了表哥想要多賺點錢。跟沈勝衣間有一段若有似無的感情,是沈自喪妻之後天字第一號「女朋友」。接下來的兩部故事《白蜘蛛》《相思夫人》都有出現串場。
卷末小札 英雄美人結成眷屬,真的幸福嗎?沈勝衣一生的悲劇就是始於這種不切實際的夢幻想法。很難想像大俠的婚姻也會不幸福,也會為了老婆拜金四處奔波。本書之中,沈勝衣的身份還只是一個成名劍手,他的俠名,其實是建立在「南七北六」十三殺手的屍堆之上,讀之令人太息。
1-2《白蜘蛛》
劇情大綱
應天府神秘巨盜「白蜘蛛」,一出手便犯下十七件劫案,殺害六十四條人命,手法之奇詭、狠毒,就連號稱「天下第一捕」的韋七也束手無策。七王爺鐵令之下,逼得巡按蕭放急如熱鍋螞蟻、手足無措。蕭放之妹體貼入心,孤身尋訪沈勝衣請求支援。而當沈勝衣來到應天府,一場「大俠」與「大盜」的對決恐怕是在所難免了。
重點分析
本書與《相思夫人》有直接關聯,蕭放兄妹在那裡頭還會出現,戲份還滿重的。紅衣少女蕭玲,是繼步煙飛之後,沈勝衣第二號登記有案女朋友,還引得步小姐因此吃味。不過這段戀情並不太長,下回自有分解。
另外就是,系列故事中首次出現捕快角色。本書中的韋七只是曇花一現,但在第三輪故事則有一個捕頭「查四」貫穿整個系列。畢竟要經營推理武俠,執法者的角色絕不可少,但通常只是裝裝幌子。
卷末小札
本書推理手法非常簡單,但凡看過《陸小鳳傳奇之繡花大盜》的讀者,用膝蓋想也能猜到。
1-3《相思夫人》
劇情大綱 《白蜘蛛》一案完結後,沈勝衣遭驅逐,讓人趕出應天府。但蕭玲並未死,仍然和沈秘密交往。故事就從一次刺殺行動開始,兩人約會情深意濃之際,有一個不長眼的傢伙突然殺到,造成怎樣的一番結果?而住在相思深處的相思夫人,挾步煙飛為人質要脅沈勝衣,又是為了什麼目的?
重點分析 沈勝衣和步煙飛的一段感情,到本書就差不多結束了。兩人之間最後一句感性話語,是離別之際由步煙飛所說出的「我等你」。這段佳話後來被編成同名歌曲演唱,收錄在歌手劉若英之同名專輯(爆)。
卷末小札
黃鷹寫作的一個特色(或缺點)──人名超容易重覆。像是本書中的「多情劍客」常護花,分身之多,比之諸葛青雲之「奪魂旗」也不遑多讓。幸好沈勝衣只此一家,不然讀者就頭大了。
2-1《畫眉鳥》
劇情大綱
偌大的洛陽城因為一名採花淫賊「畫眉鳥」弄得滿城風雨。這個人稱「畫眉鳥」的凶手,犯案時喜歡將被害女子眉毛剃除,塗以白色,因此而得名。其下手對象標準不一,有名妓、女鏢師、還有兩位富家千金,犯罪動機十分懸疑。
縣衙的兩個活寶捕快,福至心靈找上沈勝衣,希望這個單劍殺敗十三殺手、一夜擒獲巨盜「白蜘蛛」的一代名俠能再展雄風伸張正義,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重點分析 看《畫眉鳥》最過癮的不外乎是,黃鷹狠狠扁了古龍一拳。怎麼說呢?且看古龍寫〈畫眉鳥〉(《楚留香傳奇》第三部故事),把女子畫眉當做一種怪事,曝露出自己對於文學常識的嚴重不足──試問女子若不畫眉,那來「低聲問夫君,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典故運用;又怎麼可能以「畫眉之樂」來形容夫妻恩愛呢?但古龍卻把「無眉畫眉」錯認成一種奇詭,更以此為題大書特書,簡直誤人子弟,教壞囝仔大小。
反觀黃鷹設計本故事,是讓凶手因這種鳥類興起靈感,刻意把被害女子眉毛剃去,畫上妖異噁心的白色,合理性就完備得多。是以筆者認為《畫眉鳥》是黃鷹之於古龍青出於藍的優異作品。
卷末小札 本輪故事是「沈勝衣系列」中水準最高的,不但文筆流利一氣呵成,更運用了推理元素製造懸疑氣氛,情節緊湊小而美。除此之外,沈勝衣與五大高手的恩仇決殺,與無腸公子的不解宿怨,也將在此輪故事告一段落完結。第三輪故事雖然更具推理形式,但招數已使老,創意已不新鮮,反不如本輪故事般元氣充沛。
2-2《鳳凰劫》
劇情大綱 波斯進貢的一對碧血鳳凰,在進入陳留縣城前遭到匪徒劫奪,神秘組織「珠光寶氣閣」原本策劃得天衣無縫,卻在運送過程中出了差錯?卻又是誰首先看穿伎倆,黑吃黑把鳳凰盜走?真相解開之際,不免血雨腥風……
卷末小札 本書情節相當流暢,尤其難得者是,黃鷹展露了難得一見的幽默感。楊小劍這個巨女噱頭十足,笑料百出,可惜未能善加經營,不然搭配沈勝衣,扮做「勞萊與哈台」,攜手破大案豈不快哉!
2-3《無腸公子》
劇情大綱 前往江南途中,沈勝衣接連遭到刺客狙擊,來者身份不明,和尚裝束,兩人一組,擅長雙劍合擊之術,人數共十名,不知和之前惹上的仇家有何關聯?
拋卻宿怨舊仇不提,沈勝衣在襄陽城也和兩名故舊歡喜相逢,一是在《畫眉鳥》案不打不相識的「琴棋第一、詩酒第二、暗器第三、劍術第四」公孫接,另一位則是五大高手之金絲燕。只是沈勝衣始終沒有想到,才剛相見又要離別……。
卷末小札 沈勝衣與五大高手的恩恩怨怨,在本書中終於告一完結;和無腸門因誤會惹出的血海深仇,也只有用血來洗清。看到這裡我們發現,黃鷹筆下的江湖始終颳著淒風下著苦雨,便不斷腸也傷心。
另外書中提到十二連環塢「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銀鵬金鳳粉豹紅狼、花雞紫鴿錦鯉黑鯊」取自鄭證因經典名著《鷹爪王》,在將來的作品中還會陸續出現。
2-4《天刀》
劇情大綱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沈勝衣人在江南,便有艷遇,他遇見刀法如神的美麗少女練真真,兩人結伴至落馬鎮,說不得又有奇案發生。
一尊栩栩如生的白蠟美人,全身赤裸正對著全府大門,正面卻有一道刀痕,由眉心撕裂到胸膛。這代表什麼意思?莫非是謀殺的告示?「天刀三日內必殺雪無垢!」巧得很,全府大老爺「花花太歲」全祖望的第十八個老婆就叫雪無垢,就是街心蠟像本尊……。
人物簡介──天下三大名捕
在《白蜘蛛》案中曾出現過「天下第一名捕」韋七,此處則擴充成為「天下三大名捕」,總共是:應天府韋七、大名府查四、順天府沈三。本書中查四「首度」現身,替第三輪故事先做暖場。因為接下來的四部故事都由此角居中貫穿。
卷末小札 《天刀》是黃鷹在本輪故事中應用推理手法最純熟的作品,我們總算看到沈勝衣扮了一次偵探(前面幾部都是旁觀者,瞎貓碰上死耗子)。可惜的是黃鷹的創意並非源源不絕,下一輪故事中沈勝衣搭配名捕查四雖然也是無案不破,卻失去了故事應有的精彩緊湊,尤其推理手法陳舊無奇,更是窒人欲斃。
3-1《銀狼》
劇情大綱 雙英鏢局柳西塘,因為性情暴烈、凶狠殘忍,向來不得人心,和結義兄弟鳳棲梧拆夥以後,鏢局生意更是門可羅雀。這一日他突發奇想,向關外參客購得銀狼一隻,每日照三餐大刑伺候,已經到了慘無人道的地步。結果有那麼一天,柳西塘給銀狼咬死了,屍體死狀極慘、血肉模糊分不出面目。案發同時柳之師叔商孤竹接到飛鴿傳書,信中說明行凶之人乃是鳳棲梧、玉蘊芳這對「姦夫淫婦」……。
卷末小札 本書推理手法乏善可陳,「屍體被毀容」已是老套中的老套。
3-2《死亡鳥》
劇情大綱 揚州城內發生恐怖分屍案,百鳥院紅人「孔雀」在出場天香樓期間遭人殺害肢解。當晚花近樓的劊子手和另外一位風塵女子都曾目賭蒙面怪老頭出沒,一次提著人頭、一次拎著左手。偏偏就那麼巧,查四和沈勝衣辦案回來也碰到了怪事,他們發現可疑人士,鎖定目標,一追之下才發現,那根本不是人,是隻怪鳥──死亡鳥!
重點分析 本書之中,查四在對戰死亡鳥時英勇受傷,所以跑出一個助手「丁少白」,下一本書裡是他和沈勝衣搭檔辦案。
卷末小札 本書劇情窮極無聊,非不得已千萬別看。
3-3《玉蜻蜓》
劇情大綱 故事從月華軒六顆金剛鑽遭竊開始,竊賊雖然放了一隻玉蜻蜓故佈疑陣,可是買主潘乘風無論如何都脫不了干係。問題是,抓姦抓雙、抓賊抓贓,沒有目擊證人、沒有直接證據,就算明知點子是誰也沒辦法隨便治罪!更慘的是,第一嫌疑犯沒過多久,就在捕快丁少白的監視下遭人謀殺了!
卷末小札 本書敘事還算有條理,也在竊案之外加入謀殺元素增添懸疑感,自行公佈凶手欲擒故縱的手法更是值得嘉許。
3-4《屠龍》
劇情大綱 名捕查四追查金龍堂之秘,原本已經水落石出,只要費點功夫即可逮捕堂主下獄。但臨到最後關頭,查四卻突然出爾反爾、違抗成命,不但丹書鐵券無法取回,甚至還給逐出公門,貶回江湖人!這其中關鍵在那裡?
查四鐵腕作風惹來不少仇家,一旦失去官方保護傘,冤親債主紛紛上門求償。俗話說「雙拳難同四手,好漢不敵人多」,查四縱能憑著機智和經驗一再化險為夷,但他能在這波驚濤駭浪中全身而退嗎?
重點分析 本書是此輪故事中最精彩的,首先是查四因為追查金龍堂給摘掉雁翎帽,仇家紛紛尋上門,一向動口不動手的捕快終於出現武打場面。他使一條寒鐵鍊,武功也並不別緻,純靠經驗和應變能力取勝。
查四原本可以逕行逮捕金龍堂主,將他斬首示眾了事,但慮及首領身死組織仍然存在的問題,於是一反初衷,改以重要證物威脅解散金龍堂,不想因此失去官職,招來殺身之禍。
本書中查四因公殉職,死得悲壯,雖然慘遭後斗大鍋炒也不改男兒本色,的是一條好漢子!而黃鷹當然不會讓沈勝衣就此失去重要搭檔,馬上補充新角色──「粉侯」白玉樓,自此沈勝衣更儼然成為中原武林精神領袖。
人物簡介──書劍雙絕,粉侯白玉樓 粉侯就是附馬的意思。白玉樓因為書劍雙絕受到皇帝青睞,把公主嫁給他,自此成了皇室中人,但他卻不改江湖本色,照樣結交武林豪傑。
白玉樓是「沈勝衣傳奇」系列作品由「小我」跨足至「大我」的重要關鍵,由於他的出現,把沈勝衣從火併仇殺的層級提升至為保家衛國出力,故事內容也益加豐富深刻。本書中白玉樓收了金龍堂主之女「紅綾」作義女,在後來的故事中還會出現他女兒白冰。
4-1《鬼簫》
劇情大綱 鬼簫方玄為人亦正亦邪,因為一時義憤殺死十二連環塢「銀鵬」的屬下,相約決鬥落魂壑。決鬥結果銀鵬劍毀、方玄不敵墜落懸崖。但他好像沒給摔死,竟然又出現在茶肆之前向人問路,要往百家集的林家去!
林家先祖曾經為官,是百家集中聲威最顯赫的名門。為了林家長子天方娶妻的問題,全家鬧得滿城風雨。而當林家終於決定迎娶江湖女子耿香蓮之時,一樁慘無人道的悲劇才正要展開!
卷末小札 本書抄襲橫溝正史《本陣殺人事件》,證據確鑿。
4-2《血蝙蝠》
劇情大綱 雪飛鵬某天出門找朋友喝酒,回家時碰到兩個奇怪的人。一個女人叫無面,可以把五官任意抹去;一個老人叫無珠,是個有眼無珠的老瞎子。他們兩個人好像都認識雪漫天(雪飛鵬之父),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瓜葛。回家之後,父親接到繡有奇異獸類的白布旗,很緊張跑去赴約,雪飛鵬自後跟蹤,也從此沒有消息。幸好他朋友楚浪知道消息,路上巧遇沈勝衣……。
卷末小札 本輪故事是「沈勝衣傳奇」系列水準最低的,筆者寫來如同濫竽充數,但又必須顧及系統整體性,十分無奈。反正讀者眼睛雪亮,什麼書該買不該買,看了本文也當自有分曉,那才是筆者為文真正目的。
4-3《鬼血幽靈》
劇情大綱 重陽日,好登高。龍棲雲在重陽日碰到一個沒臉和尚──無面法師。劈頭就說他家風水差,三年之內鬼血必現,要他趕快搬出去。龍棲雲推說妻子有病不肯搬,無面法師很惱火,打又打不過人家,只好放煙霧烙跑。龍棲雲乘勝追擊,結果一去無蹤影。三年之後,沈勝衣路過貴寶地,同樣遇到無面法師──說也奇怪,沈勝衣四海為家,又不住那棟鬼屋,怎麼會讓無臉鬼給纏上呢?
卷末小札 本書風雲時代版題名《碧血幽靈》有誤,鄉野版書名《鬼血幽靈》才是正解。須知「碧血」二字乃指「為正義所流的血」,是種象徵意義,跟本書一點關係沒有,可嘆出版商自作聰明,徒惹笑柄。
5-1《追獵八百里》
劇情大綱 本書之中沈勝衣受中原孟嘗李東陽之託,當起武林警察。李東陽因昔年與「獨臂天魔」官三保一樁宿怨導致全家滅門,雖然手刃仇敵仍然傷重不治。官三保死時手中握有一份名單,上排十人下排七人,也許就是凶手同夥。沈勝衣保守估計下,大約要迎戰十七位職業殺手。然而事情也並不是如此複雜,因為這上下兩排名字,只有一排是殺人的人!於是沈勝衣策馬揚鞭,追獵方圓八百里……。
卷末小札 本書結構雖緊密,情節卻不特出,從頭到尾爭戰殺伐,敵全滅時故事結束,倒像是精簡版的《十三殺手》。
5-2《風雷引》
劇情大綱 表裡不一的「俠客」楚碧桐,為了一對碧玉馬殺害柳東城滿門老幼,苦主之子廣發武林帖遍邀江湖同道為其主持正義。「七絕劍」上官無忌收到武林帖找上楚碧桐,兩人一番惡戰之後,上官無忌險些不敵,幸得沈勝衣及時相救,保住一條老命。然而當兩人結為好友之後,沈陪伴上官回轉故居之時,慘痛的悲劇才正要揭幕。
卷末小札 《風雷引》模仿《黑蜥蜴》(黃鷹接續古龍「驚魂六記」之作品),走的是「親情倫理大悲劇」路線,黃鷹自己抄自己,實在沒有什麼可取。
5-3《七夜勾魂》
劇情大綱 「地獄刺客」薛長生之子薛無極為報父仇,找上殺手組織「七殺莊」主人雲飄飄重金買凶。不料兩人行動落入「五行追命」的算計之中,一場火併之下薛無極人間蒸發、雲飄飄重傷失憶,被送到與中原孟嘗李東陽齊名的周鶴門前求救。恰好沈勝衣錯過了宿頭,與這位終極女殺手狹路相逢。《七夜勾魂》的故事即是主講雲飄飄失去記憶之時與沈勝衣之間的一些遭遇。
卷末小札 本書劇情單調無聊,雖有愛情橋段但極其隱晦,篇章又小。大量引用詩詞勉強可算黃鷹小說的一個特色,但比起「名士風流派」的諸葛青雲、梁羽生則又相差多矣。最主要戲肉還是在於不死不休的搏殺場面,僅能提供最最低級的感官刺激。沈勝衣與「地獄刺客」薛長生一戰是否真有其事至今存疑。
5-4《骷髏殺手》
劇情大綱 世界上真有這種奇藥,能夠生死人、肉白骨嗎?前輩劍客赤燕霞的女婿郭藥據說已經研發成功,尚待活體實驗,於是赤老兄出面挑戰三位惡道,以俾有屍體給女婿運用。屍體運回赤家莊途中,無巧不巧地,江洋大盜烏鴉也將劫鏢得來的紅貨置於棺材掩人耳目,而且找上了赤燕霞的運棺馬車。這麼一來,郭藥的實驗又將發生什麼變故呢?
卷末小札 黃鷹繼《鬼簫》之後忝不知恥再度抄襲《本陣殺人事件》,技巧極之拙劣,恕難再評。
6-1《無雙譜》
劇情大綱 職業殺手獨孤雁因妻子偷人怒殺大理王儲段天寶,招致護國劍師風入松率眾追殺。逃亡途中幸蒙慕容世家大小姐慕容孤芳搭救,靠「變化大法師」的神奇易容術替他改頭換面,方才逃過一劫。然而慕容孤芳之搭救獨孤雁也不是本著善心一片,因為她想綁架白冰──「書劍雙絕」粉侯白玉樓最鍾愛的小女兒──威脅換取易容奇書「無雙譜」,正好需要一名武功高強的助手……。
卷末小札 本書有改編電影可資考,片名《大俠沈勝衣》,楚原導演,邵氏出品。狄龍飾沈勝衣、井莉飾步煙飛、歐陽佩珊飾白冰。小說雖難看,電影還過得去。
6-2《魔刀》
劇情大綱 沈勝衣的至交好友,「快劍」艾飛雨,本是一個風流俠少,為何會突然間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嗜血狂魔?一生中素為人所敬重,個性耿直誠實無欺的「君子」方直,又怎麼會流連怡紅院摧殘帶病弱女?當沈勝衣遊賞嘉興南湖,煙雨樓上會見江南四友之時,就註定要由他來揭開悲劇的序幕。
卷末小札 《魔刀》是沈勝衣系列的作品,不是「驚魂六記」,讀者請擦亮眼睛,不要讓不肖出版商誤導你。真正的驚魂六記乃是:血鸚鵡、吸血蛾、黑蜥蜴、水晶人、粉骷髏、無翼蝙蝠。除《血鸚鵡》為古龍原作外,其餘五部由黃鷹補完。
6-3《雷霆千里》
劇情大綱 職業殺手黑貓,原本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認識了「火鳳凰」易菁菁才讓他改邪歸正。在與杜飛雲等人的決戰中,黑貓不幸身死,留下身後壯志未酬。他原本要混入「幽冥公子」的神秘組織,揭破一樁驚天竊案,如今只能將遺志託付給生平好友──沈勝衣!
卷末小札 本書結構龐大,可惜雜蕪蔓生。劇情若再緊湊些也可稱是峰迴路轉,不過大部份戲肉都還是不離血腥搏殺,又都殺得枯燥乏味。如果要以暴虐殘殺為賣點,柳殘陽才是此中之王。黃鷹嘛……只會耍劍而已。
7-1《銷魂令》
內容簡介 雙魚塘主人「神拳」楚萬里和水繪園主人「魔手」秦百川為了爭奪一件「生意」鬧得不可開交,楚萬里之女楚湘雲甚至給秦百川綁架,質押在石塔之中。沈勝衣經由好友「狂獅」蕭烈的介紹涉入這場黑道鬥爭,救出人質後才發現,事情並非想像中簡單……。
卷末小札 「銷魂令」即是楚萬里號召天下英雄好漢所發出的手繪雙魚令,暗示著接到此令的下場悲慘。全書以「福壽膏」(鴉片)為主題,大講毒品之為害人心,說教意味甚濃。沈勝衣受白玉樓所託南下調查福壽膏案件,赫然已經成為武林警察,只是表現平平無奇。加入東瀛忍者與好友背叛等題材,勉強算是有點新意,但總括來講,全書只有頭尾兩章可看,中間全是贅文可刪。
7-2《風神七戒》
內容簡介 殺手組織風神門有七項戒條:一戒殺孝子、二戒殺清官、三戒殺義士、四戒殺孕婦、五戒殺無辜婦孺、六戒貪非份之財、七不得同門相殘。可是偏偏那麼巧,這次派去出任務的七個殺手同時把戒條全都犯盡!為了讓他們戴罪立功,七位殺手同時接受一件任務,完成之後還要擊倒對手。然而他們這次的下手對象竟是──沈勝衣!
卷末小札 所謂《風神七戒》只是一種無聊的障眼法,拋開這些裝飾不看,本書根本就叫做「七殺手」,還是難逃古龍陰影。結構鬆散情節單調,簡直boring到了極點,尤其黃鷹學藝不精又愛耍玄疑、搞推理,最是令人討厭。
系列總評 對於黃鷹,筆者並不推薦其小說作品,比較推薦其改編電影。因為黃鷹乃編劇出身,他用編劇的概念寫小說,經常對文字不假修飾,武打場面永遠是千篇一律,這在編劇方面講得通,要搞小說創作則不行。
「沈勝衣傳奇」系列目前只有一部《大俠沈勝衣》可資參照,但是黃鷹小說的改編電影,就筆者目前所知,僅就邵氏出品的,尚有《五毒天羅》《妖魂》以及《無翼蝙蝠》,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看。
经过一通摸索,我总算发现了几个算是不错的作家。下面就转载一些他们的作品目录。
——以下内容转载自《旧雨楼·清风阁》社区,作者未知
黄鹰作品目录
一、惊魂六记系列
血鹦鹉(王风) 吸血蛾(常护花)黑晰蜴(龙飞) 水晶人(龙飞)
粉骷髅(萧七,即《罗刹女》) 无翼蝙蝠(萧七)
二、天蚕变系列
天蚕变、天蚕再变、云飞扬外传
三、沈胜衣系列
沈胜衣系列故事系統整理
第一輪:《十三殺手》《白蜘蛛》《相思夫人》
第二輪:《畫眉鳥》《鳳凰劫》《無腸公子》《天刀》
第三輪:《銀狼》《死亡鳥》《玉蜻蜓》《屠龍》
第四輪:《鬼簫》《鬼血幽靈》《血蝙蝠》
第五輪:《追獵八百里》《風雷引》《七夜勾魂》《骷髏殺手》
第六輪:《無雙譜》《魔刀》《雷霆千里》
第七輪:《銷魂令》《風神七戒》
1-1《十三殺手》
劇情大綱
「銀劍殺手」孫羽在暗殺「錦衣侯」香祖樓一役中,把預計中的兩千五百兩黃金全部存足,生起退休之心。然而事實並非想像中美好,其僱主柳展禽為情所困,央求孫羽再為他殺死最後一人。但孫羽沒有想到,其暗殺對象赫然就是,出道以來未嚐敗績,如今已成武林神話的無敵劍手──沈勝衣!
重點分析
本書為「沈勝衣傳奇」的首部故事,埋下許多伏筆。包括沈勝衣功成名就後突然「失蹤」的原由、他的婚姻生活與不堪回首的過往、與江南五大高手的恩怨了結、與無腸門下糾纏不清的宿仇、與步煙飛間若有似無的戀情等,是本系列重要的入門作品。
人物簡介
沈勝衣
二十四五的年紀、七尺長短的身材,髮長披肩、喜穿白衣,擅用左手。十八歲起出道,與「一怒殺龍手」祖驚虹戰成平手因此成名,其後又連勝金絲燕、柳眉兒、雪衣娘、滿天星、擁劍公子等五大高手。然而他正當聲名鵲起之時卻突然豹隱於巿,不再過問江湖紛爭,有人說他是成家立業,從商去了。
沈勝衣的名字跟他的身材有關,有個典故叫「沈郎清瘦不勝衣」,意思是指他這個人很瘦很瘦,彷彿連衣服穿在身上都沒辦法負荷的樣子。
五大高手──金絲燕、柳眉兒、雪衣娘、滿天星、擁劍公子
沈勝衣少年得志的踏腳石,每個人都對他心懷怨恨,恨不能啃其肉噬其骨來替自己洗刷恥辱。五大高手與沈勝衣的恩怨情仇會由後續故事慢慢帶出。
無腸門下──無腸君、無腸公子
無腸者,螃蟹也。此門中人劍術特別,能夠手足並用同使十劍。沈勝衣因誤會找上無腸門,因無腸君敗戰自殺結下樑子,惹上無腸公子這個難搞的宿敵。沈勝衣與無腸公子的最終對決,收錄在《無腸公子》書中。
步煙飛 「十三殺手」之柳展禽的表妹兼人頭,掛名十三殺手卻不沾血腥,只是為了表哥想要多賺點錢。跟沈勝衣間有一段若有似無的感情,是沈自喪妻之後天字第一號「女朋友」。接下來的兩部故事《白蜘蛛》《相思夫人》都有出現串場。
卷末小札 英雄美人結成眷屬,真的幸福嗎?沈勝衣一生的悲劇就是始於這種不切實際的夢幻想法。很難想像大俠的婚姻也會不幸福,也會為了老婆拜金四處奔波。本書之中,沈勝衣的身份還只是一個成名劍手,他的俠名,其實是建立在「南七北六」十三殺手的屍堆之上,讀之令人太息。
1-2《白蜘蛛》
劇情大綱
應天府神秘巨盜「白蜘蛛」,一出手便犯下十七件劫案,殺害六十四條人命,手法之奇詭、狠毒,就連號稱「天下第一捕」的韋七也束手無策。七王爺鐵令之下,逼得巡按蕭放急如熱鍋螞蟻、手足無措。蕭放之妹體貼入心,孤身尋訪沈勝衣請求支援。而當沈勝衣來到應天府,一場「大俠」與「大盜」的對決恐怕是在所難免了。
重點分析
本書與《相思夫人》有直接關聯,蕭放兄妹在那裡頭還會出現,戲份還滿重的。紅衣少女蕭玲,是繼步煙飛之後,沈勝衣第二號登記有案女朋友,還引得步小姐因此吃味。不過這段戀情並不太長,下回自有分解。
另外就是,系列故事中首次出現捕快角色。本書中的韋七只是曇花一現,但在第三輪故事則有一個捕頭「查四」貫穿整個系列。畢竟要經營推理武俠,執法者的角色絕不可少,但通常只是裝裝幌子。
卷末小札
本書推理手法非常簡單,但凡看過《陸小鳳傳奇之繡花大盜》的讀者,用膝蓋想也能猜到。
1-3《相思夫人》
劇情大綱 《白蜘蛛》一案完結後,沈勝衣遭驅逐,讓人趕出應天府。但蕭玲並未死,仍然和沈秘密交往。故事就從一次刺殺行動開始,兩人約會情深意濃之際,有一個不長眼的傢伙突然殺到,造成怎樣的一番結果?而住在相思深處的相思夫人,挾步煙飛為人質要脅沈勝衣,又是為了什麼目的?
重點分析 沈勝衣和步煙飛的一段感情,到本書就差不多結束了。兩人之間最後一句感性話語,是離別之際由步煙飛所說出的「我等你」。這段佳話後來被編成同名歌曲演唱,收錄在歌手劉若英之同名專輯(爆)。
卷末小札
黃鷹寫作的一個特色(或缺點)──人名超容易重覆。像是本書中的「多情劍客」常護花,分身之多,比之諸葛青雲之「奪魂旗」也不遑多讓。幸好沈勝衣只此一家,不然讀者就頭大了。
2-1《畫眉鳥》
劇情大綱
偌大的洛陽城因為一名採花淫賊「畫眉鳥」弄得滿城風雨。這個人稱「畫眉鳥」的凶手,犯案時喜歡將被害女子眉毛剃除,塗以白色,因此而得名。其下手對象標準不一,有名妓、女鏢師、還有兩位富家千金,犯罪動機十分懸疑。
縣衙的兩個活寶捕快,福至心靈找上沈勝衣,希望這個單劍殺敗十三殺手、一夜擒獲巨盜「白蜘蛛」的一代名俠能再展雄風伸張正義,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重點分析 看《畫眉鳥》最過癮的不外乎是,黃鷹狠狠扁了古龍一拳。怎麼說呢?且看古龍寫〈畫眉鳥〉(《楚留香傳奇》第三部故事),把女子畫眉當做一種怪事,曝露出自己對於文學常識的嚴重不足──試問女子若不畫眉,那來「低聲問夫君,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典故運用;又怎麼可能以「畫眉之樂」來形容夫妻恩愛呢?但古龍卻把「無眉畫眉」錯認成一種奇詭,更以此為題大書特書,簡直誤人子弟,教壞囝仔大小。
反觀黃鷹設計本故事,是讓凶手因這種鳥類興起靈感,刻意把被害女子眉毛剃去,畫上妖異噁心的白色,合理性就完備得多。是以筆者認為《畫眉鳥》是黃鷹之於古龍青出於藍的優異作品。
卷末小札 本輪故事是「沈勝衣系列」中水準最高的,不但文筆流利一氣呵成,更運用了推理元素製造懸疑氣氛,情節緊湊小而美。除此之外,沈勝衣與五大高手的恩仇決殺,與無腸公子的不解宿怨,也將在此輪故事告一段落完結。第三輪故事雖然更具推理形式,但招數已使老,創意已不新鮮,反不如本輪故事般元氣充沛。
2-2《鳳凰劫》
劇情大綱 波斯進貢的一對碧血鳳凰,在進入陳留縣城前遭到匪徒劫奪,神秘組織「珠光寶氣閣」原本策劃得天衣無縫,卻在運送過程中出了差錯?卻又是誰首先看穿伎倆,黑吃黑把鳳凰盜走?真相解開之際,不免血雨腥風……
卷末小札 本書情節相當流暢,尤其難得者是,黃鷹展露了難得一見的幽默感。楊小劍這個巨女噱頭十足,笑料百出,可惜未能善加經營,不然搭配沈勝衣,扮做「勞萊與哈台」,攜手破大案豈不快哉!
2-3《無腸公子》
劇情大綱 前往江南途中,沈勝衣接連遭到刺客狙擊,來者身份不明,和尚裝束,兩人一組,擅長雙劍合擊之術,人數共十名,不知和之前惹上的仇家有何關聯?
拋卻宿怨舊仇不提,沈勝衣在襄陽城也和兩名故舊歡喜相逢,一是在《畫眉鳥》案不打不相識的「琴棋第一、詩酒第二、暗器第三、劍術第四」公孫接,另一位則是五大高手之金絲燕。只是沈勝衣始終沒有想到,才剛相見又要離別……。
卷末小札 沈勝衣與五大高手的恩恩怨怨,在本書中終於告一完結;和無腸門因誤會惹出的血海深仇,也只有用血來洗清。看到這裡我們發現,黃鷹筆下的江湖始終颳著淒風下著苦雨,便不斷腸也傷心。
另外書中提到十二連環塢「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銀鵬金鳳粉豹紅狼、花雞紫鴿錦鯉黑鯊」取自鄭證因經典名著《鷹爪王》,在將來的作品中還會陸續出現。
2-4《天刀》
劇情大綱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沈勝衣人在江南,便有艷遇,他遇見刀法如神的美麗少女練真真,兩人結伴至落馬鎮,說不得又有奇案發生。
一尊栩栩如生的白蠟美人,全身赤裸正對著全府大門,正面卻有一道刀痕,由眉心撕裂到胸膛。這代表什麼意思?莫非是謀殺的告示?「天刀三日內必殺雪無垢!」巧得很,全府大老爺「花花太歲」全祖望的第十八個老婆就叫雪無垢,就是街心蠟像本尊……。
人物簡介──天下三大名捕
在《白蜘蛛》案中曾出現過「天下第一名捕」韋七,此處則擴充成為「天下三大名捕」,總共是:應天府韋七、大名府查四、順天府沈三。本書中查四「首度」現身,替第三輪故事先做暖場。因為接下來的四部故事都由此角居中貫穿。
卷末小札 《天刀》是黃鷹在本輪故事中應用推理手法最純熟的作品,我們總算看到沈勝衣扮了一次偵探(前面幾部都是旁觀者,瞎貓碰上死耗子)。可惜的是黃鷹的創意並非源源不絕,下一輪故事中沈勝衣搭配名捕查四雖然也是無案不破,卻失去了故事應有的精彩緊湊,尤其推理手法陳舊無奇,更是窒人欲斃。
3-1《銀狼》
劇情大綱 雙英鏢局柳西塘,因為性情暴烈、凶狠殘忍,向來不得人心,和結義兄弟鳳棲梧拆夥以後,鏢局生意更是門可羅雀。這一日他突發奇想,向關外參客購得銀狼一隻,每日照三餐大刑伺候,已經到了慘無人道的地步。結果有那麼一天,柳西塘給銀狼咬死了,屍體死狀極慘、血肉模糊分不出面目。案發同時柳之師叔商孤竹接到飛鴿傳書,信中說明行凶之人乃是鳳棲梧、玉蘊芳這對「姦夫淫婦」……。
卷末小札 本書推理手法乏善可陳,「屍體被毀容」已是老套中的老套。
3-2《死亡鳥》
劇情大綱 揚州城內發生恐怖分屍案,百鳥院紅人「孔雀」在出場天香樓期間遭人殺害肢解。當晚花近樓的劊子手和另外一位風塵女子都曾目賭蒙面怪老頭出沒,一次提著人頭、一次拎著左手。偏偏就那麼巧,查四和沈勝衣辦案回來也碰到了怪事,他們發現可疑人士,鎖定目標,一追之下才發現,那根本不是人,是隻怪鳥──死亡鳥!
重點分析 本書之中,查四在對戰死亡鳥時英勇受傷,所以跑出一個助手「丁少白」,下一本書裡是他和沈勝衣搭檔辦案。
卷末小札 本書劇情窮極無聊,非不得已千萬別看。
3-3《玉蜻蜓》
劇情大綱 故事從月華軒六顆金剛鑽遭竊開始,竊賊雖然放了一隻玉蜻蜓故佈疑陣,可是買主潘乘風無論如何都脫不了干係。問題是,抓姦抓雙、抓賊抓贓,沒有目擊證人、沒有直接證據,就算明知點子是誰也沒辦法隨便治罪!更慘的是,第一嫌疑犯沒過多久,就在捕快丁少白的監視下遭人謀殺了!
卷末小札 本書敘事還算有條理,也在竊案之外加入謀殺元素增添懸疑感,自行公佈凶手欲擒故縱的手法更是值得嘉許。
3-4《屠龍》
劇情大綱 名捕查四追查金龍堂之秘,原本已經水落石出,只要費點功夫即可逮捕堂主下獄。但臨到最後關頭,查四卻突然出爾反爾、違抗成命,不但丹書鐵券無法取回,甚至還給逐出公門,貶回江湖人!這其中關鍵在那裡?
查四鐵腕作風惹來不少仇家,一旦失去官方保護傘,冤親債主紛紛上門求償。俗話說「雙拳難同四手,好漢不敵人多」,查四縱能憑著機智和經驗一再化險為夷,但他能在這波驚濤駭浪中全身而退嗎?
重點分析 本書是此輪故事中最精彩的,首先是查四因為追查金龍堂給摘掉雁翎帽,仇家紛紛尋上門,一向動口不動手的捕快終於出現武打場面。他使一條寒鐵鍊,武功也並不別緻,純靠經驗和應變能力取勝。
查四原本可以逕行逮捕金龍堂主,將他斬首示眾了事,但慮及首領身死組織仍然存在的問題,於是一反初衷,改以重要證物威脅解散金龍堂,不想因此失去官職,招來殺身之禍。
本書中查四因公殉職,死得悲壯,雖然慘遭後斗大鍋炒也不改男兒本色,的是一條好漢子!而黃鷹當然不會讓沈勝衣就此失去重要搭檔,馬上補充新角色──「粉侯」白玉樓,自此沈勝衣更儼然成為中原武林精神領袖。
人物簡介──書劍雙絕,粉侯白玉樓 粉侯就是附馬的意思。白玉樓因為書劍雙絕受到皇帝青睞,把公主嫁給他,自此成了皇室中人,但他卻不改江湖本色,照樣結交武林豪傑。
白玉樓是「沈勝衣傳奇」系列作品由「小我」跨足至「大我」的重要關鍵,由於他的出現,把沈勝衣從火併仇殺的層級提升至為保家衛國出力,故事內容也益加豐富深刻。本書中白玉樓收了金龍堂主之女「紅綾」作義女,在後來的故事中還會出現他女兒白冰。
4-1《鬼簫》
劇情大綱 鬼簫方玄為人亦正亦邪,因為一時義憤殺死十二連環塢「銀鵬」的屬下,相約決鬥落魂壑。決鬥結果銀鵬劍毀、方玄不敵墜落懸崖。但他好像沒給摔死,竟然又出現在茶肆之前向人問路,要往百家集的林家去!
林家先祖曾經為官,是百家集中聲威最顯赫的名門。為了林家長子天方娶妻的問題,全家鬧得滿城風雨。而當林家終於決定迎娶江湖女子耿香蓮之時,一樁慘無人道的悲劇才正要展開!
卷末小札 本書抄襲橫溝正史《本陣殺人事件》,證據確鑿。
4-2《血蝙蝠》
劇情大綱 雪飛鵬某天出門找朋友喝酒,回家時碰到兩個奇怪的人。一個女人叫無面,可以把五官任意抹去;一個老人叫無珠,是個有眼無珠的老瞎子。他們兩個人好像都認識雪漫天(雪飛鵬之父),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瓜葛。回家之後,父親接到繡有奇異獸類的白布旗,很緊張跑去赴約,雪飛鵬自後跟蹤,也從此沒有消息。幸好他朋友楚浪知道消息,路上巧遇沈勝衣……。
卷末小札 本輪故事是「沈勝衣傳奇」系列水準最低的,筆者寫來如同濫竽充數,但又必須顧及系統整體性,十分無奈。反正讀者眼睛雪亮,什麼書該買不該買,看了本文也當自有分曉,那才是筆者為文真正目的。
4-3《鬼血幽靈》
劇情大綱 重陽日,好登高。龍棲雲在重陽日碰到一個沒臉和尚──無面法師。劈頭就說他家風水差,三年之內鬼血必現,要他趕快搬出去。龍棲雲推說妻子有病不肯搬,無面法師很惱火,打又打不過人家,只好放煙霧烙跑。龍棲雲乘勝追擊,結果一去無蹤影。三年之後,沈勝衣路過貴寶地,同樣遇到無面法師──說也奇怪,沈勝衣四海為家,又不住那棟鬼屋,怎麼會讓無臉鬼給纏上呢?
卷末小札 本書風雲時代版題名《碧血幽靈》有誤,鄉野版書名《鬼血幽靈》才是正解。須知「碧血」二字乃指「為正義所流的血」,是種象徵意義,跟本書一點關係沒有,可嘆出版商自作聰明,徒惹笑柄。
5-1《追獵八百里》
劇情大綱 本書之中沈勝衣受中原孟嘗李東陽之託,當起武林警察。李東陽因昔年與「獨臂天魔」官三保一樁宿怨導致全家滅門,雖然手刃仇敵仍然傷重不治。官三保死時手中握有一份名單,上排十人下排七人,也許就是凶手同夥。沈勝衣保守估計下,大約要迎戰十七位職業殺手。然而事情也並不是如此複雜,因為這上下兩排名字,只有一排是殺人的人!於是沈勝衣策馬揚鞭,追獵方圓八百里……。
卷末小札 本書結構雖緊密,情節卻不特出,從頭到尾爭戰殺伐,敵全滅時故事結束,倒像是精簡版的《十三殺手》。
5-2《風雷引》
劇情大綱 表裡不一的「俠客」楚碧桐,為了一對碧玉馬殺害柳東城滿門老幼,苦主之子廣發武林帖遍邀江湖同道為其主持正義。「七絕劍」上官無忌收到武林帖找上楚碧桐,兩人一番惡戰之後,上官無忌險些不敵,幸得沈勝衣及時相救,保住一條老命。然而當兩人結為好友之後,沈陪伴上官回轉故居之時,慘痛的悲劇才正要揭幕。
卷末小札 《風雷引》模仿《黑蜥蜴》(黃鷹接續古龍「驚魂六記」之作品),走的是「親情倫理大悲劇」路線,黃鷹自己抄自己,實在沒有什麼可取。
5-3《七夜勾魂》
劇情大綱 「地獄刺客」薛長生之子薛無極為報父仇,找上殺手組織「七殺莊」主人雲飄飄重金買凶。不料兩人行動落入「五行追命」的算計之中,一場火併之下薛無極人間蒸發、雲飄飄重傷失憶,被送到與中原孟嘗李東陽齊名的周鶴門前求救。恰好沈勝衣錯過了宿頭,與這位終極女殺手狹路相逢。《七夜勾魂》的故事即是主講雲飄飄失去記憶之時與沈勝衣之間的一些遭遇。
卷末小札 本書劇情單調無聊,雖有愛情橋段但極其隱晦,篇章又小。大量引用詩詞勉強可算黃鷹小說的一個特色,但比起「名士風流派」的諸葛青雲、梁羽生則又相差多矣。最主要戲肉還是在於不死不休的搏殺場面,僅能提供最最低級的感官刺激。沈勝衣與「地獄刺客」薛長生一戰是否真有其事至今存疑。
5-4《骷髏殺手》
劇情大綱 世界上真有這種奇藥,能夠生死人、肉白骨嗎?前輩劍客赤燕霞的女婿郭藥據說已經研發成功,尚待活體實驗,於是赤老兄出面挑戰三位惡道,以俾有屍體給女婿運用。屍體運回赤家莊途中,無巧不巧地,江洋大盜烏鴉也將劫鏢得來的紅貨置於棺材掩人耳目,而且找上了赤燕霞的運棺馬車。這麼一來,郭藥的實驗又將發生什麼變故呢?
卷末小札 黃鷹繼《鬼簫》之後忝不知恥再度抄襲《本陣殺人事件》,技巧極之拙劣,恕難再評。
6-1《無雙譜》
劇情大綱 職業殺手獨孤雁因妻子偷人怒殺大理王儲段天寶,招致護國劍師風入松率眾追殺。逃亡途中幸蒙慕容世家大小姐慕容孤芳搭救,靠「變化大法師」的神奇易容術替他改頭換面,方才逃過一劫。然而慕容孤芳之搭救獨孤雁也不是本著善心一片,因為她想綁架白冰──「書劍雙絕」粉侯白玉樓最鍾愛的小女兒──威脅換取易容奇書「無雙譜」,正好需要一名武功高強的助手……。
卷末小札 本書有改編電影可資考,片名《大俠沈勝衣》,楚原導演,邵氏出品。狄龍飾沈勝衣、井莉飾步煙飛、歐陽佩珊飾白冰。小說雖難看,電影還過得去。
6-2《魔刀》
劇情大綱 沈勝衣的至交好友,「快劍」艾飛雨,本是一個風流俠少,為何會突然間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嗜血狂魔?一生中素為人所敬重,個性耿直誠實無欺的「君子」方直,又怎麼會流連怡紅院摧殘帶病弱女?當沈勝衣遊賞嘉興南湖,煙雨樓上會見江南四友之時,就註定要由他來揭開悲劇的序幕。
卷末小札 《魔刀》是沈勝衣系列的作品,不是「驚魂六記」,讀者請擦亮眼睛,不要讓不肖出版商誤導你。真正的驚魂六記乃是:血鸚鵡、吸血蛾、黑蜥蜴、水晶人、粉骷髏、無翼蝙蝠。除《血鸚鵡》為古龍原作外,其餘五部由黃鷹補完。
6-3《雷霆千里》
劇情大綱 職業殺手黑貓,原本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認識了「火鳳凰」易菁菁才讓他改邪歸正。在與杜飛雲等人的決戰中,黑貓不幸身死,留下身後壯志未酬。他原本要混入「幽冥公子」的神秘組織,揭破一樁驚天竊案,如今只能將遺志託付給生平好友──沈勝衣!
卷末小札 本書結構龐大,可惜雜蕪蔓生。劇情若再緊湊些也可稱是峰迴路轉,不過大部份戲肉都還是不離血腥搏殺,又都殺得枯燥乏味。如果要以暴虐殘殺為賣點,柳殘陽才是此中之王。黃鷹嘛……只會耍劍而已。
7-1《銷魂令》
內容簡介 雙魚塘主人「神拳」楚萬里和水繪園主人「魔手」秦百川為了爭奪一件「生意」鬧得不可開交,楚萬里之女楚湘雲甚至給秦百川綁架,質押在石塔之中。沈勝衣經由好友「狂獅」蕭烈的介紹涉入這場黑道鬥爭,救出人質後才發現,事情並非想像中簡單……。
卷末小札 「銷魂令」即是楚萬里號召天下英雄好漢所發出的手繪雙魚令,暗示著接到此令的下場悲慘。全書以「福壽膏」(鴉片)為主題,大講毒品之為害人心,說教意味甚濃。沈勝衣受白玉樓所託南下調查福壽膏案件,赫然已經成為武林警察,只是表現平平無奇。加入東瀛忍者與好友背叛等題材,勉強算是有點新意,但總括來講,全書只有頭尾兩章可看,中間全是贅文可刪。
7-2《風神七戒》
內容簡介 殺手組織風神門有七項戒條:一戒殺孝子、二戒殺清官、三戒殺義士、四戒殺孕婦、五戒殺無辜婦孺、六戒貪非份之財、七不得同門相殘。可是偏偏那麼巧,這次派去出任務的七個殺手同時把戒條全都犯盡!為了讓他們戴罪立功,七位殺手同時接受一件任務,完成之後還要擊倒對手。然而他們這次的下手對象竟是──沈勝衣!
卷末小札 所謂《風神七戒》只是一種無聊的障眼法,拋開這些裝飾不看,本書根本就叫做「七殺手」,還是難逃古龍陰影。結構鬆散情節單調,簡直boring到了極點,尤其黃鷹學藝不精又愛耍玄疑、搞推理,最是令人討厭。
系列總評 對於黃鷹,筆者並不推薦其小說作品,比較推薦其改編電影。因為黃鷹乃編劇出身,他用編劇的概念寫小說,經常對文字不假修飾,武打場面永遠是千篇一律,這在編劇方面講得通,要搞小說創作則不行。
「沈勝衣傳奇」系列目前只有一部《大俠沈勝衣》可資參照,但是黃鷹小說的改編電影,就筆者目前所知,僅就邵氏出品的,尚有《五毒天羅》《妖魂》以及《無翼蝙蝠》,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看。
2007年2月26日星期一
慕容美书目及出版时间表
本名王復古(一九三二-一九九二年),江蘇無錫人;學歷不詳,曾任高雄市稅務員多年。一九六十年初,嘗試以「煙酒上人」筆名撰處女作《英雄淚》等書,未獲重視;旋化名「慕容美」,改以詩情畫意、亦莊亦諧的筆調,陸續推出《黑白道》、《風雲榜》諸作,大受讀者歡迎。於是乃辭去公職,專事武俠創作;更進而成為「大美書系」首屈一指的王牌作家,與號稱「臺灣武壇三劍客」的臥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分庭抗禮,馳譽一時,而有「三劍一美」之目。 一九八五年,王氏因中風輟筆,以迄病故。終其一生共寫下廿餘部武俠小說,多斐然可觀;其中尤以《風雲榜》構思奇妙,不落俗套,忽張忽弛,觸處成趣!值得推介於海內外新、舊讀者之前,共同賞析。 慕容美創作年表(共二十三部)
書名 年代 出版社 備注
01.英雄淚 1960 大美 初以“煙酒上人”筆名發表
02.黑白道 1961 大美
03.風雲榜 1962 大美
04.血堡 1963 大美
05.金龍寶典 1963 春秋
06.燭影搖紅 1964 大美
07.公侯將相錄 1964 大美
08.祭劍台 1965 大美
09.一品紅 1966 大美
10.怒馬香車 1966 春秋
11.一劍懸肝膽 1967 南琪
12.留香穀 1967 四維
13.金筆春秋 1968 大美
14.翠樓吟 1969 四維
15.金步搖 1969 大美
16.秋水芙蓉 1970 南琪
17.解語劍 1971 南琪
18.天煞(殺)星 1972 南琪
19.不了恩怨不了情 1975 大美
20.七星劍 1976 春秋
21.刀客 1977 南琪
22.關洛少年游 1978 漢麟
23.無名鎮 1979 萬盛
註︰他另以“煙酒上人”筆名所撰《混元秘笈》、《劍海浮沉記》二書,今皆不存。
[转载]新派武侠小说发展的“六脉神剑”
作者:夜郎带刀
武侠小说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的奇幻仙侠、郑证因《鹰爪王》的帮派技击、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的男女悲情、白羽《十二金钱镖》的社会综艺、朱贞木《七杀碑》的奇诡推理各具特色,而且文笔功力均不俗,为新派武侠综艺侠情的奠定了基本套路,新旧的简单划分无法割裂前后传承。诚然,文笔繁冗、结构拖沓、思想观念陈旧是旧派武侠弊病,但侠义精神、情节模式、人性真情等等内在的武侠小说特有要素不仅不逊色于后辈作家,甚至犹有过之。新派武侠起于五十年代中期,金庸、梁羽生在香港扛起大旗,起点最早、成就也最高;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湾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以及上官鼎、云中岳、柳残阳、独孤红、慕容美、萧逸等人在宝岛众剑齐出,走出了不同于金、梁的综艺侠情武侠道路,毕竟金庸、梁羽生的才情不是信手拈来的;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古龙另辟蹊径,终于从大武侠的格局走出,带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变革,终可与金庸分庭抗礼,古龙风风靡一时;七八十年代,深受古龙影响的温瑞安,将自己的才情注入武侠,带来了新派武侠诗意化;九十年代,黄易异军突起,以玄幻、修真的因素带来武侠新鲜血液,与此同时,深受漫画影响的《风云》系列以魔幻、奇幻色彩展示了武侠的多样可能;大陆武侠在网络化时代终于走上前沿,孙晓、凤歌、小椴、沧月、杨叛等人的共同努力,使新武侠在玄幻修真小说大行其道之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看看新派武侠发展历程,大致可以理出这六条脉络,其间交叉、重合、创新是难免,只能说是新派武侠小说发展的“六脉神剑”。
第一脉:金梁天才
金庸,将武侠带进社会主流的一代宗师,其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潜移默化。虽然已近半世纪,仍旧长盛不衰,无论文笔功力、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内涵底蕴至近无人企及,十五部作品好像是挖绝不尽的宝藏。虽然古龙的影响一再冲击,但其还是稳居盟主宝座。《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飞狐外传》还略带草莽气,处江湖之远不忘江山;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建立江湖大格局,已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笑傲江湖》对自由的憧憬、《天龙八部》对命运的感叹、《鹿鼎记》对武侠乃至历史的反讽,彻底把武侠推上至今无法企及的高度。其它的中短篇,《侠客行》、《连城诀》、《雪山飞狐》、《白马啸西风》剑走偏锋,余味无穷;《鸳鸯刀》、《越女剑》因为篇幅过短,更多因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而被人们熟知。
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所建构的武侠世界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文笔功力相当不俗,诗词歌赋的本领当属第一,奈何既生瑜何生亮,和金庸同时出道注定了其尴尬的地位。究其原因,大概是作品平稳有余、灵动不足,格局甚大、内蕴欠缺,起点较高、突破较小,当然这只是和金庸相比,较之其他名家作品层次明显高出一个层次。梁羽生努力在建构自己的武侠体系,30多部作品大致都有脉络可循,历史感很强。
义和团系列:《龙虎斗京华》—《草莽龙蛇传》,牛刀小试,可能因为选择的背景缘故,还难以开山立派。
唐系列:《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以安史之乱为时代背景,融入了很多唐传奇故事,颇为不俗;《女帝奇英传》重新演绎武则天,悲剧色彩甚浓。
宋系列:《狂侠天骄魔女》—《武林天骄》—《飞凤潜龙》—《鸣镝风云录》—《瀚海雄风》—《挑灯看剑录》—《风云雷电》,以民族斗争为背景,格局甚大,草莽气甚浓,可惜欠缺名篇佳作,略显沉闷。
塞外系列:《游剑江湖》—《牧野流星》—《弹指惊雷》—《绝塞传锋录》—《剑网尘丝》—《幻剑灵旗》,虽也有家国情仇,但江湖味道多了些,人物形象也多元化。
天山系列:最能体现梁羽生水平的系列,以明清为背景,以天山派为主线,名篇佳作甚多。《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广陵剑》—《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 《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
封笔之作《武当一剑》水准般般,未出作品《武林三绝》不知真伪。
梁氏武侠,温文尔雅又略带乏味,结构散漫、人物众多、枝节颇多但框架有序。如张丹枫、卓一航此等名士儒雅风采,如云蕾、玉罗刹如此巾帼飒爽英姿,间或金世遗、厉胜男等真性情豪杰等等众多人物刻画的丝丝入扣,没有简单的偶像化、神圣化,多了几分生气、人性。这个江湖有着历史背景的底蕴,给其提升了不少水平。
金庸、梁羽生都是天才,其风格无法复制,就算模仿也很难做到如此典雅凝重、清新脱俗、雅俗共赏。从现在的小椴、凤歌的作品里,隐隐有着他们的影子,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二脉:综艺侠情
台湾武侠一开始就走上了与金庸、梁羽生完全不同的道路,其更多的是受到民国五大家的影响。他们建构的江湖,没有太多的历史背景,而存在于现实之外,类似金庸作品中《笑傲江湖》中的江湖大格局。他们是尴尬的一代,作品占据新派武侠小说大半江山,甚至他们建构的江湖才是大众观念中的江湖,但因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最为人所诟病;他们是不幸的一代,金庸、梁羽生珠玉在前,古龙新派风格一统天下在后,他们始终是配角身份,甚少关注。相较而言,他们反而是最值得研究的一群。
一品: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柳残阳、云中岳、上官鼎、萧逸、独孤红、慕容美。
台湾三剑客是台湾武侠的霸主级人物,司马翎作品的底蕴是最接近一流的,初期《剑神传》系列还处于综艺侠情的阶段,但重视人性的刻画,卓尔不群,可惜结构过于凌乱、文笔驳杂、情感描写不太符合大众胃口。中期《剑海鹰扬》、《纤手驭龙》等作品将前期作品中江湖大一统的格局发展的日趋成熟;《霸海屠龙》、《玉钩斜》等作品又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推理斗智的道路。后期《强人》、《极限》等作品风格又为一变,更多对命运的哲思,结构散漫,情节诡异,应该算是残缺的精品。后来的黄易作品很多司马翎作品的痕迹,对人生的哲思、人物欲望的挣扎与张扬、心理推理斗智以及一些人物的原型,等等。卧龙生的名气绝对三甲之列,大量的盗版书都以他冠名,可见其作品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他的作品致力于江湖大一统格局的设置,开创或者说发扬了很多武侠小说的模式,应该说三剑客前期作品他成就最高。《飞燕惊龙》、《玉钗盟》、《天香飙》绝对的武侠正宗,江湖味道最浓。《天剑绝刀》、《金剑雕翎》虽然没什么突破,但也精彩纷呈。中后期《天龙甲》、《摇花放鹰传》、《飘花令》以女性为主角,淡淡的悲情味道萦绕其中,成就颇高,可惜不被重视。诸葛青云的文笔功力、结构驾驭堪称一流,虽然背景是江湖,但人物骨子里还是还珠楼主式仙侠的味道,场景多设置在名山大川,早期《紫电青霜》堪称佳作。离奇的情节、血腥的场面、人物塑造的模式化影响很大,但相较于司马翎的推理、卧龙生的悲情,诸葛的小说欠缺底蕴,因此过多的自我重复,鲜见佳作。《金手书生》、《咆哮红颜》勉强算是佳作。单论作品质量,与其把诸葛放在一品中,还不如换成司马紫烟。但其更多的价值在于,对还珠的奇幻仙侠一脉继承发扬,风格独具一格。
柳残阳、云中岳为江湖注入了硬朗的气息,不同于大众化的儒雅才子、少年俊侠。柳残阳更多的写黑道枭雄,打斗场景的惨烈很有点暴力美学的味道,大段大段的话剧式旁白配合表情动作难得的切合人物身份,江湖道义演绎的淋漓尽致。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以暴制暴、争抢斗狠,但行文很简洁有力,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侧重点放在人物刻画,而不是故事情节,在综艺侠情类小说中别开生面。《枭雄》、《生死锤》、《断刃》堪称经典。云中岳可能是老辈作家创作时间最长的了,现在网络上得到很多推崇。作品草莽气多余江湖味,一般写江湖豪客,现实感较强,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早期的《锋镝情潮》、《绝代枭雄》很是悲壮,不一样的江湖味道,可能就是绿林吧。
上官鼎,三兄弟的组合很是另类,既有别开生面的恢宏架构、又有衔接的生涩漏洞。作品不多,但自立门户,不落俗套,很有点玄门正宗的味道。作品很大气,不是指格局而是底气。《沉沙谷》、《侠骨关》堪称经典。萧逸也是坚持自己风格,行文文雅中带着生涩,感觉在云中岳和卧龙生之间摇摆,现实感较强。值得赞赏的是他的创作态度,很用心的去做。《马鸣风萧萧》、《甘十九妹》堪称佳作。独孤红文笔洗炼,处女作《紫风钗》就出手不俗,作品多以明清为背景,皇宫恩怨牵扯其中,开创了“京味”武侠独具特色。《雍乾飞龙传》、《大明英烈传》是其代表作。慕容美文雅清新,温情脉脉,情趣不俗。虽然不够大气,但演绎了江湖的温和一脉,作品结构甚少漏洞,重视文笔的技巧。多以翩翩少年平息江湖祸乱为题材,文笔功力不弱于诸葛青云,更多了些轻松愉悦。《风云榜》、《烛影摇红》档次不俗。
单论作品质量,也许司马紫烟、高庸等人不输于这九人;单论影响力,也许陈青云、李凉名气更大。但是综合各类武侠小说的特色,以及对武侠小说创作的贡献,还是选出这九人作为代表。司马翎的推理斗智、卧龙生的传统悲情、诸葛青云的仙侠流韵、上官鼎的雍容大气、萧逸的文艺侠情、柳残阳的铁血江湖、云中岳的草莽武林、独孤红的京味武侠、慕容美的温文尔雅这九大门派共同支撑起台湾综艺侠情武侠的天空。
二品:高庸、司马紫烟、易容、玉翎燕、秦红、孙里鑫
作品质量不逊于九大门派,可惜因为难以另起炉灶,只能屈就其下。高庸的作品部部可观,很有新意,文笔功力不俗,《纸刀》、《天龙卷》、《玉连环》都是精品之作。司马紫烟,清新流畅,既有诸葛青云的故事架构,又有慕容美的飘逸洒脱,《七剑九狐》、《六月飞霜》绝对精品。易容以为卧龙生替笔出名,其构思、文笔甚至凌驾于卧龙生之上,奈何作品太少,但凭借《王者之剑》、《大侠魂》,足以在武侠史上留美名。玉翎燕,作品既有梁羽生的凝重、写实,又有萧逸的侠情、综艺,《千里红线》、《孤剑起风雷》实属精品。秦红作品很有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九龙灯》是难得的佳作。孙里鑫的作品别具一格,怪异又不乏古雅大气,《万里云罗一燕飞》是其代表作。
三品:东方玉、东方英、忆文、墨余生、秋梦痕、萧瑟、雪雁、武林樵子、曹若冰
偶有佳作,但整体格调不高。东方玉的作品质量放在二品有点勉强,放入三品有些可惜。清洁流畅、江湖味道很正宗,《纵鹤擒龙》、《一剑破天骄》可以一观。东方英很会写故事,《河汉三箫》、《烈日飞霜》颇有一气呵成之感。忆文小说颇多新意,《飞羽令》、《冷香谷》佳作也。秋梦痕延续还珠楼主海外飞仙一脉,《野火太子》、《苦海飞龙》想象力极为瑰奇。萧瑟作品多有模仿的痕迹,但《碧眼金雕》一书足以让他跻身高手行列。雪雁作品有柳残阳的痕迹,《邪剑魔星》、《风虎云龙》值得一看。曹若冰和东方玉风格差不多,《玉扇神剑》、《鬼眼劫》本属佳构,奈何瑕疵过多。
综艺侠情武侠是武侠小说中最大的派别,也是风格最多样、水平最参差不齐的一群。没有提到的作家还很多,有作品鲜见于大陆的,如独抱搂主、百剑堂主、谷如风;有没多关注的,如伴霞楼主、南湘野叟、鬼谷子;还有作品低劣不值一提的,如公孙梦、应天鱼。在综艺武侠的大潮中,还有三股流变值得关注。一是陈青云为代表喋血江湖的鬼派,多是复仇者形象,喋血滥杀,但却极受欢迎。简单流畅的情节、恩怨情仇的了断似乎与一般的综艺侠情武侠无甚区别,诸葛青云、柳残阳的作品中血腥场面也不少,简单的否定其流行似乎有点草率,毕竟陈青云的作品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二是李凉为代表嬉闹江湖的顽童派,以韦小宝、小鱼儿为原型,诞生了一批精灵古怪、邪得可爱的顽童形象。《杨小邪》实属佳作,文笔流畅、情节幽默、想象丰富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其为人诟病的色情情节描写持怀疑态度,李凉的风格在于诙谐幽默,掺杂色情描写得署名作品是否其真作还有待考察,网上署名作品究竟有几部真品还有待考察。李莫野不是有六部作品就是托其名出版的么。这一派还有个人物和李凉并驾齐驱,祁钰的《秦宝宝》以女顽童形象诙谐江湖,将柳残阳的江湖故事加入女性特有的言情文笔,值得称道。三是独孤残红、沧浪客、阳朔、戊乾等人为代表的大陆武侠,沧浪客、阳朔以续写金庸作品出名《蛟龙惊蛇录》、《九阴九阳》传播甚广。沧浪客独创的《一剑平天下》系列自然悲凉氛围、大气的架构,独孤残红《销魂一指令》系列营造的江湖故事,戊乾的一系列《传奇》都是颇有新意,但欠缺底蕴,没有摆脱综艺侠情的范畴,有建构江湖的雄心,但模仿痕迹太重。
第三脉:古龙新派
如果说金庸是天才,那么古龙就是鬼才,给新派武侠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是后来的温瑞安、黄易都没能做到的。首先,从人物塑造上,金庸、梁羽生写侠之大者,司马翎、卧龙生众人塑造的人物很难企及,更多的是偶像化、模式化、千人一面,而古龙写侠之风流,游侠如楚留香、陆小凤、叶开,浪子如胡铁花、郭大路,极富个人浪漫色彩,真情真性。其次,情节结构方面,摆脱了大江湖格局,注入悬疑、推理等因素,注重氛围营造,情节诡奇多变、令人瞠目结舌。第三,行文方面,简洁灵动,多以短句行文故事,加以哲理旁白。第四,武功虚化,更多的氛围、心理的描写。古龙创作大概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初期的《苍穹神剑》《游侠录》等十余部作品,文笔稚嫩,尚不入流,实在和后期作品差距太大。
第二阶段,起自《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作品沿袭综艺侠情的大江湖格局套路,但又颇多创新,至此,古龙已经可以与台湾任何名家一较高下。 第三阶段,古式独有风格成熟期,摆脱大江湖格局,张扬个人风采,楚留香、陆小凤、小李飞刀、萧十一郎等作品以独特的古龙风格奠定了其宗师地位。《七种武器》把江湖演绎得别具一格,《欢乐英雄》将其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血鹦鹉》融入恐怖、悬疑,《三少爷的剑》、《英雄无泪》写英雄的无奈、落寞,《猎鹰赌局》探索另外短篇武侠模式,建构起自己的江湖。叹息古龙后期身心俱疲,不少作品多由他人代笔。
没有受古龙影响的很少,但接受其行文变革、情节诡变的多数,领会其内在酒剑精神底蕴的极少,所以,大多只学其形不得其神。龙乘风的《快刀浪子》系列从行文上几乎能以假乱真。黄鹰《沈胜衣》、《天蚕变》、《惊魂六记》系列也属精品,其中篇《风云十七剑》一气呵成、堪称佳作。丁情是古龙的嫡系传人,《那一剑的风情》等作十足的古龙味道。熊沐的《风花雪月》,文笔酷似,情节恶俗。真正能把古龙风格融入自己创作的是另外四个人:于东楼、奇儒、周郎。 于东楼的作品质量比之古龙毫不逊色,《短刀行》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风格自成一派,可惜作品太少,除了《碧血黄金》的两部,《侠者》只闻其名不见流传。
奇儒,将古龙风格与其佛学底蕴融合,《蝉翼刀》写得很唯美,作品连续能自成一派,可惜自我重复过多,江山和江湖的结构框架,高手友朋的凸现不出主角色彩。
周郎,大陆武侠的后起之秀。《奇兵十七》中篇系列以武器写爱情,文笔优美、情节诡变、构思极佳,可惜《燕歌行》、《横刀万里行》等长篇又回归江湖大格局,水准下滑。
巍琦,《金帖侠盗》模仿楚留香,极尽古龙推理之能事,文笔洗炼,可惜仅有一部作品。
第四脉:温氏才情
温瑞安是个很传奇的人物,才华横溢,命运多变。其实,正规说,他才是将古龙风格发扬光大的人,但其温式风格独树一帜,只能另算一脉。古龙的新在于他的诡奇、温瑞安的新在于他的才情。一、文笔唯美,融入细腻的感情化文字,推动了武侠文学化。这一点古龙在《天涯明月刀》中有过努力,但并不成功。温瑞安凭借自己的才情,于细微处流露真情真性,阅读温氏武侠,至少文字上带来的是美感享受。二、行文求新求变,从字体的排列、重复、语句的设置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探索汉字表达情感的可能性。三、情节构架大气,于大江湖格局中独辟蹊径;行文散托自然,技巧娴熟。四、与古龙塑造的人物不同,古龙多些侠之风流,温瑞安笔下写侠气,如萧秋水、方歌吟的成长,写侠义,如四大名捕为国为民。五、重视武的成分描写,不像古龙那样虚化武功,看得出温瑞安是很认真设计、构思。
《神州豪侠》、《血河车》还是江湖大格局模式,但已经卓尔不群,内韵十足。四大名捕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奠定了自己的风格。可惜得是作品系列之间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一部不如一部之嫌。有时候为变求变,注空才情、侠气的作品只是个美丽的躯壳而已。另外,温瑞安是老一辈作家中短篇写得做好的,《刀丛里的诗》、《杀人者唐斩》堪称经典。总体观之,温氏武侠文学化将武侠小说的档次、质量带上了新的高度,不再停留于编故事,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宣泄到笔触,用唯美情感化的笔触表达出来。大陆新武侠的代表小椴、优客李玲、步非烟等人深受其影响,毕竟,有好的文笔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好作品一定要有好文笔。
第五脉:黄易玄幻
武侠小说的发展需要天才,当人们感叹温瑞安江郎才尽,对武侠前途灰心失望的时候,黄易横空出世,将玄幻、气魄融入武侠,带来了崭新的武侠世界。一、气势恢宏,格局庞大,借助历史背景以及一些史实展现了雄浑的江湖画卷。不太重视细节的精雕细琢但掩饰不了铺天盖地的气势,人物之多、情节之长、线索之杂独步武林。二、人物的精神气质发生了转变,金庸写侠之大者、古龙写侠之风流、温瑞安写侠之才情、黄易写侠之修真。笔下人物注重修真悟道,去探求生命的奥妙,很浓的玄学色彩。浪翻云的洒脱、寇仲的霸气、徐少陵的飘逸,但骨子里的气质却是一致的,对人生求索的积极态度。三、个人欲望的张扬,没有了传统武侠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任由自己的欲望沸腾,靠武力、智慧乃至心机,近乎肆无忌惮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四、武功描写玄幻化,独具一格,自成一派。
《覆雨翻云》中的修真悟道、《大唐双龙传》中的个人不甘命运、《寻秦记》中的跨越时空,不同程度的丰富了武侠创作的多元化,在黄易的武侠世界里,正邪之争不过是个人追求过程中的点缀。 黄易的变革不乏追随者,龙人、无极等的大部头著作也借助了历史的恢宏气势和玄幻色彩的融入,可惜底蕴全无,不伦不类。沈默《孤独侠》等作品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惜只是模仿而已。 与黄易带来武侠玄幻化的同时,受漫画风影响,马荣成《风云》、黄玉郎《天子传奇》、刘定坚《刀剑笑》等作品充斥着魔幻色彩,其中《风云》系列是难得的佳作,可惜好评甚少,作者是个谜,虽然署名马荣成、丹青,但看看漫画似乎故事发生在之前,而且文笔构思局不落俗套,断浪为友成魔、几段爱情的描写很感人,聂风的无为气质、步惊云骄傲不逊,跌宕起伏、想象瑰丽的情节都独树一帜。虚拟的背景、神秘的宿命、漫画式人物、自由畅想的故事,发出了了奇幻武侠的先声。
第六脉:大陆新武侠
终于,大陆新武侠走上了前台。上个世纪,大陆武侠始终处于陪衬地位。和沧浪客、阳朔等人对金庸的低劣模仿、续作,陈天下对温瑞安恶意的冒充,周郎、独孤残红对传统武侠的延续不同,终于,小椴、杨叛、时未寒、沧月、步非烟、沈樱樱等人用自己的才学和探索,为大陆武侠走出了继承发扬、开拓创新多样精彩的路子。
一、传统武侠,借鉴前辈作家的精华,将金庸的典雅、古龙的奇诡、温瑞安的诗意、黄易的玄幻、风云系列的魔幻色彩乃至综艺武侠的大江湖格局融入自己的创作。孙晓的《英雄志》在历史背景下建构江山江湖的格局同时加入人生哲思,凤歌《昆仑》的恢宏气势演绎着金庸式的江湖大格局,金寻者的《大唐行镖》将金戈铁马、脉脉温情带入江湖,小椴的《杯雪》、沧月的《听雪楼》唯美的笔触大有温式风格,步飞烟《武林客栈》、《华音流韶》颇有古龙悬疑神韵、行文之妙,又加上魔幻色彩。时未寒《偷天换日》几乎将金、古、温的风格尝试了个遍。
二、奇幻武侠,在玄幻修真小说大兴其道之时,武侠也在探索者多样的可能。树下野狐《搜神记》、《蛮荒记》将古代神话融入其中,瑰丽雄奇,气势恢宏。萧鼎《诛仙》,将仙侠一脉发扬光大,情感化的笔触,传统的爱情,奇幻的场景,演绎不一样的传奇。江南、今何在等人共同构筑的《九洲》,借鉴了游戏的因素,构建一个虚幻的时代,虚虚实实,不乏历史悲壮史实的氛围,充满魔幻色彩。包括,沧月、步飞烟的作品中,奇幻色彩很浓。
三、历史武侠,把武侠作为历史的一种工具。代表作,红猪侠《庆熹纪事》、随波逐流《一代军师》,写官场的勾心斗角、历史的风云变幻为主要线索,江湖味道很淡。这类作品不算多,但质量都不俗。
四、短篇武侠,武侠彻底文学化,没有统一的风格,只是为了表达情感、展示故事。成就最高的当属杨叛,其《简单武侠》系列短篇却技巧十足,留白运用得很好,一般结尾处将情感推到高潮。沈樱樱、江南、方白羽等人也是各具特色,展示了短篇武侠的生机活力和无限可能。
大陆新武侠的特点总的说来,一是文笔很好,技巧娴熟。金庸的古雅、古龙的灵动、温瑞安的诗意给其多样选择。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底气十足。二是多种因素融合,历史、玄幻、魔幻等等,想象力的空间有了多样创作的可能。三是认真的态度,求新的创作意识摆脱了港台武侠商业化的流俗,至少没有过滥的前后差异、托人代笔等等现象。大陆新武侠是幸运的,前辈作品给他们丰富的资源,情节故事、写作技巧、人物塑造等等取之不尽,玄幻小说又给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无所不能的解构和建构;大陆新武侠又是不幸的,网络时代文学的泛滥,让武侠小说面临着不得不变革、求索的困境,如何保持武侠小说特有的内涵,如何选择性注入新鲜血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始终坚信,武侠不死、热血不息,小椴、沧月、杨叛、萧鼎、孙晓们,加油。
武侠小说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的奇幻仙侠、郑证因《鹰爪王》的帮派技击、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的男女悲情、白羽《十二金钱镖》的社会综艺、朱贞木《七杀碑》的奇诡推理各具特色,而且文笔功力均不俗,为新派武侠综艺侠情的奠定了基本套路,新旧的简单划分无法割裂前后传承。诚然,文笔繁冗、结构拖沓、思想观念陈旧是旧派武侠弊病,但侠义精神、情节模式、人性真情等等内在的武侠小说特有要素不仅不逊色于后辈作家,甚至犹有过之。新派武侠起于五十年代中期,金庸、梁羽生在香港扛起大旗,起点最早、成就也最高;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湾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以及上官鼎、云中岳、柳残阳、独孤红、慕容美、萧逸等人在宝岛众剑齐出,走出了不同于金、梁的综艺侠情武侠道路,毕竟金庸、梁羽生的才情不是信手拈来的;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古龙另辟蹊径,终于从大武侠的格局走出,带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变革,终可与金庸分庭抗礼,古龙风风靡一时;七八十年代,深受古龙影响的温瑞安,将自己的才情注入武侠,带来了新派武侠诗意化;九十年代,黄易异军突起,以玄幻、修真的因素带来武侠新鲜血液,与此同时,深受漫画影响的《风云》系列以魔幻、奇幻色彩展示了武侠的多样可能;大陆武侠在网络化时代终于走上前沿,孙晓、凤歌、小椴、沧月、杨叛等人的共同努力,使新武侠在玄幻修真小说大行其道之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看看新派武侠发展历程,大致可以理出这六条脉络,其间交叉、重合、创新是难免,只能说是新派武侠小说发展的“六脉神剑”。
第一脉:金梁天才
金庸,将武侠带进社会主流的一代宗师,其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潜移默化。虽然已近半世纪,仍旧长盛不衰,无论文笔功力、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内涵底蕴至近无人企及,十五部作品好像是挖绝不尽的宝藏。虽然古龙的影响一再冲击,但其还是稳居盟主宝座。《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飞狐外传》还略带草莽气,处江湖之远不忘江山;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建立江湖大格局,已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笑傲江湖》对自由的憧憬、《天龙八部》对命运的感叹、《鹿鼎记》对武侠乃至历史的反讽,彻底把武侠推上至今无法企及的高度。其它的中短篇,《侠客行》、《连城诀》、《雪山飞狐》、《白马啸西风》剑走偏锋,余味无穷;《鸳鸯刀》、《越女剑》因为篇幅过短,更多因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而被人们熟知。
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所建构的武侠世界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文笔功力相当不俗,诗词歌赋的本领当属第一,奈何既生瑜何生亮,和金庸同时出道注定了其尴尬的地位。究其原因,大概是作品平稳有余、灵动不足,格局甚大、内蕴欠缺,起点较高、突破较小,当然这只是和金庸相比,较之其他名家作品层次明显高出一个层次。梁羽生努力在建构自己的武侠体系,30多部作品大致都有脉络可循,历史感很强。
义和团系列:《龙虎斗京华》—《草莽龙蛇传》,牛刀小试,可能因为选择的背景缘故,还难以开山立派。
唐系列:《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以安史之乱为时代背景,融入了很多唐传奇故事,颇为不俗;《女帝奇英传》重新演绎武则天,悲剧色彩甚浓。
宋系列:《狂侠天骄魔女》—《武林天骄》—《飞凤潜龙》—《鸣镝风云录》—《瀚海雄风》—《挑灯看剑录》—《风云雷电》,以民族斗争为背景,格局甚大,草莽气甚浓,可惜欠缺名篇佳作,略显沉闷。
塞外系列:《游剑江湖》—《牧野流星》—《弹指惊雷》—《绝塞传锋录》—《剑网尘丝》—《幻剑灵旗》,虽也有家国情仇,但江湖味道多了些,人物形象也多元化。
天山系列:最能体现梁羽生水平的系列,以明清为背景,以天山派为主线,名篇佳作甚多。《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广陵剑》—《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 《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
封笔之作《武当一剑》水准般般,未出作品《武林三绝》不知真伪。
梁氏武侠,温文尔雅又略带乏味,结构散漫、人物众多、枝节颇多但框架有序。如张丹枫、卓一航此等名士儒雅风采,如云蕾、玉罗刹如此巾帼飒爽英姿,间或金世遗、厉胜男等真性情豪杰等等众多人物刻画的丝丝入扣,没有简单的偶像化、神圣化,多了几分生气、人性。这个江湖有着历史背景的底蕴,给其提升了不少水平。
金庸、梁羽生都是天才,其风格无法复制,就算模仿也很难做到如此典雅凝重、清新脱俗、雅俗共赏。从现在的小椴、凤歌的作品里,隐隐有着他们的影子,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二脉:综艺侠情
台湾武侠一开始就走上了与金庸、梁羽生完全不同的道路,其更多的是受到民国五大家的影响。他们建构的江湖,没有太多的历史背景,而存在于现实之外,类似金庸作品中《笑傲江湖》中的江湖大格局。他们是尴尬的一代,作品占据新派武侠小说大半江山,甚至他们建构的江湖才是大众观念中的江湖,但因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最为人所诟病;他们是不幸的一代,金庸、梁羽生珠玉在前,古龙新派风格一统天下在后,他们始终是配角身份,甚少关注。相较而言,他们反而是最值得研究的一群。
一品: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柳残阳、云中岳、上官鼎、萧逸、独孤红、慕容美。
台湾三剑客是台湾武侠的霸主级人物,司马翎作品的底蕴是最接近一流的,初期《剑神传》系列还处于综艺侠情的阶段,但重视人性的刻画,卓尔不群,可惜结构过于凌乱、文笔驳杂、情感描写不太符合大众胃口。中期《剑海鹰扬》、《纤手驭龙》等作品将前期作品中江湖大一统的格局发展的日趋成熟;《霸海屠龙》、《玉钩斜》等作品又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推理斗智的道路。后期《强人》、《极限》等作品风格又为一变,更多对命运的哲思,结构散漫,情节诡异,应该算是残缺的精品。后来的黄易作品很多司马翎作品的痕迹,对人生的哲思、人物欲望的挣扎与张扬、心理推理斗智以及一些人物的原型,等等。卧龙生的名气绝对三甲之列,大量的盗版书都以他冠名,可见其作品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他的作品致力于江湖大一统格局的设置,开创或者说发扬了很多武侠小说的模式,应该说三剑客前期作品他成就最高。《飞燕惊龙》、《玉钗盟》、《天香飙》绝对的武侠正宗,江湖味道最浓。《天剑绝刀》、《金剑雕翎》虽然没什么突破,但也精彩纷呈。中后期《天龙甲》、《摇花放鹰传》、《飘花令》以女性为主角,淡淡的悲情味道萦绕其中,成就颇高,可惜不被重视。诸葛青云的文笔功力、结构驾驭堪称一流,虽然背景是江湖,但人物骨子里还是还珠楼主式仙侠的味道,场景多设置在名山大川,早期《紫电青霜》堪称佳作。离奇的情节、血腥的场面、人物塑造的模式化影响很大,但相较于司马翎的推理、卧龙生的悲情,诸葛的小说欠缺底蕴,因此过多的自我重复,鲜见佳作。《金手书生》、《咆哮红颜》勉强算是佳作。单论作品质量,与其把诸葛放在一品中,还不如换成司马紫烟。但其更多的价值在于,对还珠的奇幻仙侠一脉继承发扬,风格独具一格。
柳残阳、云中岳为江湖注入了硬朗的气息,不同于大众化的儒雅才子、少年俊侠。柳残阳更多的写黑道枭雄,打斗场景的惨烈很有点暴力美学的味道,大段大段的话剧式旁白配合表情动作难得的切合人物身份,江湖道义演绎的淋漓尽致。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以暴制暴、争抢斗狠,但行文很简洁有力,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侧重点放在人物刻画,而不是故事情节,在综艺侠情类小说中别开生面。《枭雄》、《生死锤》、《断刃》堪称经典。云中岳可能是老辈作家创作时间最长的了,现在网络上得到很多推崇。作品草莽气多余江湖味,一般写江湖豪客,现实感较强,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早期的《锋镝情潮》、《绝代枭雄》很是悲壮,不一样的江湖味道,可能就是绿林吧。
上官鼎,三兄弟的组合很是另类,既有别开生面的恢宏架构、又有衔接的生涩漏洞。作品不多,但自立门户,不落俗套,很有点玄门正宗的味道。作品很大气,不是指格局而是底气。《沉沙谷》、《侠骨关》堪称经典。萧逸也是坚持自己风格,行文文雅中带着生涩,感觉在云中岳和卧龙生之间摇摆,现实感较强。值得赞赏的是他的创作态度,很用心的去做。《马鸣风萧萧》、《甘十九妹》堪称佳作。独孤红文笔洗炼,处女作《紫风钗》就出手不俗,作品多以明清为背景,皇宫恩怨牵扯其中,开创了“京味”武侠独具特色。《雍乾飞龙传》、《大明英烈传》是其代表作。慕容美文雅清新,温情脉脉,情趣不俗。虽然不够大气,但演绎了江湖的温和一脉,作品结构甚少漏洞,重视文笔的技巧。多以翩翩少年平息江湖祸乱为题材,文笔功力不弱于诸葛青云,更多了些轻松愉悦。《风云榜》、《烛影摇红》档次不俗。
单论作品质量,也许司马紫烟、高庸等人不输于这九人;单论影响力,也许陈青云、李凉名气更大。但是综合各类武侠小说的特色,以及对武侠小说创作的贡献,还是选出这九人作为代表。司马翎的推理斗智、卧龙生的传统悲情、诸葛青云的仙侠流韵、上官鼎的雍容大气、萧逸的文艺侠情、柳残阳的铁血江湖、云中岳的草莽武林、独孤红的京味武侠、慕容美的温文尔雅这九大门派共同支撑起台湾综艺侠情武侠的天空。
二品:高庸、司马紫烟、易容、玉翎燕、秦红、孙里鑫
作品质量不逊于九大门派,可惜因为难以另起炉灶,只能屈就其下。高庸的作品部部可观,很有新意,文笔功力不俗,《纸刀》、《天龙卷》、《玉连环》都是精品之作。司马紫烟,清新流畅,既有诸葛青云的故事架构,又有慕容美的飘逸洒脱,《七剑九狐》、《六月飞霜》绝对精品。易容以为卧龙生替笔出名,其构思、文笔甚至凌驾于卧龙生之上,奈何作品太少,但凭借《王者之剑》、《大侠魂》,足以在武侠史上留美名。玉翎燕,作品既有梁羽生的凝重、写实,又有萧逸的侠情、综艺,《千里红线》、《孤剑起风雷》实属精品。秦红作品很有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九龙灯》是难得的佳作。孙里鑫的作品别具一格,怪异又不乏古雅大气,《万里云罗一燕飞》是其代表作。
三品:东方玉、东方英、忆文、墨余生、秋梦痕、萧瑟、雪雁、武林樵子、曹若冰
偶有佳作,但整体格调不高。东方玉的作品质量放在二品有点勉强,放入三品有些可惜。清洁流畅、江湖味道很正宗,《纵鹤擒龙》、《一剑破天骄》可以一观。东方英很会写故事,《河汉三箫》、《烈日飞霜》颇有一气呵成之感。忆文小说颇多新意,《飞羽令》、《冷香谷》佳作也。秋梦痕延续还珠楼主海外飞仙一脉,《野火太子》、《苦海飞龙》想象力极为瑰奇。萧瑟作品多有模仿的痕迹,但《碧眼金雕》一书足以让他跻身高手行列。雪雁作品有柳残阳的痕迹,《邪剑魔星》、《风虎云龙》值得一看。曹若冰和东方玉风格差不多,《玉扇神剑》、《鬼眼劫》本属佳构,奈何瑕疵过多。
综艺侠情武侠是武侠小说中最大的派别,也是风格最多样、水平最参差不齐的一群。没有提到的作家还很多,有作品鲜见于大陆的,如独抱搂主、百剑堂主、谷如风;有没多关注的,如伴霞楼主、南湘野叟、鬼谷子;还有作品低劣不值一提的,如公孙梦、应天鱼。在综艺武侠的大潮中,还有三股流变值得关注。一是陈青云为代表喋血江湖的鬼派,多是复仇者形象,喋血滥杀,但却极受欢迎。简单流畅的情节、恩怨情仇的了断似乎与一般的综艺侠情武侠无甚区别,诸葛青云、柳残阳的作品中血腥场面也不少,简单的否定其流行似乎有点草率,毕竟陈青云的作品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二是李凉为代表嬉闹江湖的顽童派,以韦小宝、小鱼儿为原型,诞生了一批精灵古怪、邪得可爱的顽童形象。《杨小邪》实属佳作,文笔流畅、情节幽默、想象丰富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其为人诟病的色情情节描写持怀疑态度,李凉的风格在于诙谐幽默,掺杂色情描写得署名作品是否其真作还有待考察,网上署名作品究竟有几部真品还有待考察。李莫野不是有六部作品就是托其名出版的么。这一派还有个人物和李凉并驾齐驱,祁钰的《秦宝宝》以女顽童形象诙谐江湖,将柳残阳的江湖故事加入女性特有的言情文笔,值得称道。三是独孤残红、沧浪客、阳朔、戊乾等人为代表的大陆武侠,沧浪客、阳朔以续写金庸作品出名《蛟龙惊蛇录》、《九阴九阳》传播甚广。沧浪客独创的《一剑平天下》系列自然悲凉氛围、大气的架构,独孤残红《销魂一指令》系列营造的江湖故事,戊乾的一系列《传奇》都是颇有新意,但欠缺底蕴,没有摆脱综艺侠情的范畴,有建构江湖的雄心,但模仿痕迹太重。
第三脉:古龙新派
如果说金庸是天才,那么古龙就是鬼才,给新派武侠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是后来的温瑞安、黄易都没能做到的。首先,从人物塑造上,金庸、梁羽生写侠之大者,司马翎、卧龙生众人塑造的人物很难企及,更多的是偶像化、模式化、千人一面,而古龙写侠之风流,游侠如楚留香、陆小凤、叶开,浪子如胡铁花、郭大路,极富个人浪漫色彩,真情真性。其次,情节结构方面,摆脱了大江湖格局,注入悬疑、推理等因素,注重氛围营造,情节诡奇多变、令人瞠目结舌。第三,行文方面,简洁灵动,多以短句行文故事,加以哲理旁白。第四,武功虚化,更多的氛围、心理的描写。古龙创作大概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初期的《苍穹神剑》《游侠录》等十余部作品,文笔稚嫩,尚不入流,实在和后期作品差距太大。
第二阶段,起自《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作品沿袭综艺侠情的大江湖格局套路,但又颇多创新,至此,古龙已经可以与台湾任何名家一较高下。 第三阶段,古式独有风格成熟期,摆脱大江湖格局,张扬个人风采,楚留香、陆小凤、小李飞刀、萧十一郎等作品以独特的古龙风格奠定了其宗师地位。《七种武器》把江湖演绎得别具一格,《欢乐英雄》将其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血鹦鹉》融入恐怖、悬疑,《三少爷的剑》、《英雄无泪》写英雄的无奈、落寞,《猎鹰赌局》探索另外短篇武侠模式,建构起自己的江湖。叹息古龙后期身心俱疲,不少作品多由他人代笔。
没有受古龙影响的很少,但接受其行文变革、情节诡变的多数,领会其内在酒剑精神底蕴的极少,所以,大多只学其形不得其神。龙乘风的《快刀浪子》系列从行文上几乎能以假乱真。黄鹰《沈胜衣》、《天蚕变》、《惊魂六记》系列也属精品,其中篇《风云十七剑》一气呵成、堪称佳作。丁情是古龙的嫡系传人,《那一剑的风情》等作十足的古龙味道。熊沐的《风花雪月》,文笔酷似,情节恶俗。真正能把古龙风格融入自己创作的是另外四个人:于东楼、奇儒、周郎。 于东楼的作品质量比之古龙毫不逊色,《短刀行》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风格自成一派,可惜作品太少,除了《碧血黄金》的两部,《侠者》只闻其名不见流传。
奇儒,将古龙风格与其佛学底蕴融合,《蝉翼刀》写得很唯美,作品连续能自成一派,可惜自我重复过多,江山和江湖的结构框架,高手友朋的凸现不出主角色彩。
周郎,大陆武侠的后起之秀。《奇兵十七》中篇系列以武器写爱情,文笔优美、情节诡变、构思极佳,可惜《燕歌行》、《横刀万里行》等长篇又回归江湖大格局,水准下滑。
巍琦,《金帖侠盗》模仿楚留香,极尽古龙推理之能事,文笔洗炼,可惜仅有一部作品。
第四脉:温氏才情
温瑞安是个很传奇的人物,才华横溢,命运多变。其实,正规说,他才是将古龙风格发扬光大的人,但其温式风格独树一帜,只能另算一脉。古龙的新在于他的诡奇、温瑞安的新在于他的才情。一、文笔唯美,融入细腻的感情化文字,推动了武侠文学化。这一点古龙在《天涯明月刀》中有过努力,但并不成功。温瑞安凭借自己的才情,于细微处流露真情真性,阅读温氏武侠,至少文字上带来的是美感享受。二、行文求新求变,从字体的排列、重复、语句的设置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探索汉字表达情感的可能性。三、情节构架大气,于大江湖格局中独辟蹊径;行文散托自然,技巧娴熟。四、与古龙塑造的人物不同,古龙多些侠之风流,温瑞安笔下写侠气,如萧秋水、方歌吟的成长,写侠义,如四大名捕为国为民。五、重视武的成分描写,不像古龙那样虚化武功,看得出温瑞安是很认真设计、构思。
《神州豪侠》、《血河车》还是江湖大格局模式,但已经卓尔不群,内韵十足。四大名捕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奠定了自己的风格。可惜得是作品系列之间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一部不如一部之嫌。有时候为变求变,注空才情、侠气的作品只是个美丽的躯壳而已。另外,温瑞安是老一辈作家中短篇写得做好的,《刀丛里的诗》、《杀人者唐斩》堪称经典。总体观之,温氏武侠文学化将武侠小说的档次、质量带上了新的高度,不再停留于编故事,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宣泄到笔触,用唯美情感化的笔触表达出来。大陆新武侠的代表小椴、优客李玲、步非烟等人深受其影响,毕竟,有好的文笔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好作品一定要有好文笔。
第五脉:黄易玄幻
武侠小说的发展需要天才,当人们感叹温瑞安江郎才尽,对武侠前途灰心失望的时候,黄易横空出世,将玄幻、气魄融入武侠,带来了崭新的武侠世界。一、气势恢宏,格局庞大,借助历史背景以及一些史实展现了雄浑的江湖画卷。不太重视细节的精雕细琢但掩饰不了铺天盖地的气势,人物之多、情节之长、线索之杂独步武林。二、人物的精神气质发生了转变,金庸写侠之大者、古龙写侠之风流、温瑞安写侠之才情、黄易写侠之修真。笔下人物注重修真悟道,去探求生命的奥妙,很浓的玄学色彩。浪翻云的洒脱、寇仲的霸气、徐少陵的飘逸,但骨子里的气质却是一致的,对人生求索的积极态度。三、个人欲望的张扬,没有了传统武侠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任由自己的欲望沸腾,靠武力、智慧乃至心机,近乎肆无忌惮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四、武功描写玄幻化,独具一格,自成一派。
《覆雨翻云》中的修真悟道、《大唐双龙传》中的个人不甘命运、《寻秦记》中的跨越时空,不同程度的丰富了武侠创作的多元化,在黄易的武侠世界里,正邪之争不过是个人追求过程中的点缀。 黄易的变革不乏追随者,龙人、无极等的大部头著作也借助了历史的恢宏气势和玄幻色彩的融入,可惜底蕴全无,不伦不类。沈默《孤独侠》等作品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惜只是模仿而已。 与黄易带来武侠玄幻化的同时,受漫画风影响,马荣成《风云》、黄玉郎《天子传奇》、刘定坚《刀剑笑》等作品充斥着魔幻色彩,其中《风云》系列是难得的佳作,可惜好评甚少,作者是个谜,虽然署名马荣成、丹青,但看看漫画似乎故事发生在之前,而且文笔构思局不落俗套,断浪为友成魔、几段爱情的描写很感人,聂风的无为气质、步惊云骄傲不逊,跌宕起伏、想象瑰丽的情节都独树一帜。虚拟的背景、神秘的宿命、漫画式人物、自由畅想的故事,发出了了奇幻武侠的先声。
第六脉:大陆新武侠
终于,大陆新武侠走上了前台。上个世纪,大陆武侠始终处于陪衬地位。和沧浪客、阳朔等人对金庸的低劣模仿、续作,陈天下对温瑞安恶意的冒充,周郎、独孤残红对传统武侠的延续不同,终于,小椴、杨叛、时未寒、沧月、步非烟、沈樱樱等人用自己的才学和探索,为大陆武侠走出了继承发扬、开拓创新多样精彩的路子。
一、传统武侠,借鉴前辈作家的精华,将金庸的典雅、古龙的奇诡、温瑞安的诗意、黄易的玄幻、风云系列的魔幻色彩乃至综艺武侠的大江湖格局融入自己的创作。孙晓的《英雄志》在历史背景下建构江山江湖的格局同时加入人生哲思,凤歌《昆仑》的恢宏气势演绎着金庸式的江湖大格局,金寻者的《大唐行镖》将金戈铁马、脉脉温情带入江湖,小椴的《杯雪》、沧月的《听雪楼》唯美的笔触大有温式风格,步飞烟《武林客栈》、《华音流韶》颇有古龙悬疑神韵、行文之妙,又加上魔幻色彩。时未寒《偷天换日》几乎将金、古、温的风格尝试了个遍。
二、奇幻武侠,在玄幻修真小说大兴其道之时,武侠也在探索者多样的可能。树下野狐《搜神记》、《蛮荒记》将古代神话融入其中,瑰丽雄奇,气势恢宏。萧鼎《诛仙》,将仙侠一脉发扬光大,情感化的笔触,传统的爱情,奇幻的场景,演绎不一样的传奇。江南、今何在等人共同构筑的《九洲》,借鉴了游戏的因素,构建一个虚幻的时代,虚虚实实,不乏历史悲壮史实的氛围,充满魔幻色彩。包括,沧月、步飞烟的作品中,奇幻色彩很浓。
三、历史武侠,把武侠作为历史的一种工具。代表作,红猪侠《庆熹纪事》、随波逐流《一代军师》,写官场的勾心斗角、历史的风云变幻为主要线索,江湖味道很淡。这类作品不算多,但质量都不俗。
四、短篇武侠,武侠彻底文学化,没有统一的风格,只是为了表达情感、展示故事。成就最高的当属杨叛,其《简单武侠》系列短篇却技巧十足,留白运用得很好,一般结尾处将情感推到高潮。沈樱樱、江南、方白羽等人也是各具特色,展示了短篇武侠的生机活力和无限可能。
大陆新武侠的特点总的说来,一是文笔很好,技巧娴熟。金庸的古雅、古龙的灵动、温瑞安的诗意给其多样选择。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底气十足。二是多种因素融合,历史、玄幻、魔幻等等,想象力的空间有了多样创作的可能。三是认真的态度,求新的创作意识摆脱了港台武侠商业化的流俗,至少没有过滥的前后差异、托人代笔等等现象。大陆新武侠是幸运的,前辈作品给他们丰富的资源,情节故事、写作技巧、人物塑造等等取之不尽,玄幻小说又给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无所不能的解构和建构;大陆新武侠又是不幸的,网络时代文学的泛滥,让武侠小说面临着不得不变革、求索的困境,如何保持武侠小说特有的内涵,如何选择性注入新鲜血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始终坚信,武侠不死、热血不息,小椴、沧月、杨叛、萧鼎、孙晓们,加油。
订阅:
博文 (Atom)